《武经总要》记 载,骑兵用的有双钩枪、单钩枪、 环子枪;步兵用的有素木枪、锥 枪,训练用的无锋刃槌枪。此时还 涌现出许多善于用枪的骁勇之将。

抗辽名将杨业父子都是使枪能手, 后世传其枪法为“杨家枪”。南宋 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他的岳 家枪法流传至今。

枪的种类很多,式样繁多、用 途各异的枪被广泛用于步兵和骑 兵。军中人人都必备一支枪,不仅 用于战场,还可在渡河时扎缚木 筏,野营时用来支撑营帐。枪可悬 旗帜,作旗杆之用。明清时期,随 着火器的运用,枪的作用有所削 弱,但仍是军队中最为常用的长柄 冷兵器。

戈起源于石器时代,一般认为 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进入青铜 时代,戈类兵器得到空前发展。

商代,青铜戈是车战中普遍使图片1

銎内戈(先周>

銎内戈是在戈头“内”部铸成圆套(即 “銎”),使用时直接将柄的上端穿入銎中即 可。安装起来虽然方便,但在战场钩杀时,戈 头还是容易脱落,因而在商以后逐渐式微。图片2 图片3

为了防止戈头掉落,直内戈增加系绳用的 穿孔。在商以后,直内戈很普遍。

这支铜戈属于长胡戈.由直内戈发展而 来,加长的“胡”使戈头得以更加牢固地 固定在柄上。

用的上乘兵器.因为在车战的近战 中,具有钩、啄功能的戈比以直刺 为主的矛类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 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战车的速度有 效地攻击敌人.成为军中必备的主 要格斗兵器。为了避免戈头在战斗 中脱落,出现了銎内、曲内和直内 三种不同方式的戈头。此后,直内 戈在援和内之间增设了凸起的阑, 使之更加牢固,而銎内和曲内的戈图片4

*有阑曲内虎首铜戈(商)

曲内戈的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也没有系绳用的穿孔“阑",装 上柄后容易脱落,商以后逐渐被淘汰。

图片5

头逐渐被淘汰。

西周时期,为了加强青铜戈钩 击的效能,戈援变得上翘。春秋战 国时期,戈的下刃不仅锋利还带有 突刺。作为先秦时代大量装备军队 的武器,“干戈”成为后世军事行 动的代名词。汉代以后,随着战车 的衰落,戈被铁戟取代,作为实战

 



戟是戈与矛相结合演变而成的 长柄兵器。历史上的戟按用途可分 为车戟、骑兵戟、步兵戟等不同种 类,式样和长短虽各有不同,但都 由锋、援、胡、内、穿五个部分组 商代早期出现了将矛和戈组 合在一起的尝试。西周时期出现了 刺、援、内、胡铸为一体的十字形 戟有以矛头为主,侧面出援成,图片6

合铸戟(西周〉

与分体戟不同的是,合铸戟的戟刺和戟刀合铸 为一体,出现于西周时期,由于制造复杂、容 易损坏,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图片7 图片8

以戈为主体,适当加宽阑和锋的两 种形制。这些铸造工艺复杂的戟, 戟头多质轻体薄,其战斗性能并不 比单体矛、戈优异,故于西周末被 淘汰。春秋战国时期,戟的形制发 生变化,戟刃的钩杀作用得以提 高,矛戈联装后的多种功能也得到 充分的发挥,戟遂成为步兵、骑兵

 

图片9图片10


  • 方天戟


在铁制枪尖的两侧带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称为“戟刀”,其中带有两个对称月 牙锋刃的叫做“方天戟”。戟刀前端的尖刃和枪一样用以刺杀,而月牙锋刃则如 同戟的“援”,作劈、砍之用,同时还可以防止尖刃刺得过深、

手中的利器而逐渐流行起来。汉代 至三国时期,用戟已相当普遍。西 晋及南北朝时期,戟依然是重要的 格斗兵器,但随着重甲骑兵的发 展,刺穿功能较弱的戟开始衰落。

手持方天画戟的吕布

吕布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 “第一猛将”,他手持方天画戟, 骁勇善战,勇武过人。

图片11



殳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 长柄打击兵器,分为有刃受和无刃 殳两类。早在西周时期,s就与弓 矢、矛、戈、戟组成“五兵”,插 放在战车的车舆上。有刃的s通体 可长达3米,非常适宜春秋战国时期 的车战使用。1978年,湖北省出土 的战国曾侯乙墓中有一批兵器,其 中三件兵器刃部较长,上铸制篆书 “曾侯之用殳”。汉代以后,随着图片12

战车的消逝:逐渐演变成棍、棒 一类的打击器械。侍卫所用的守备 武器和仪仗用装饰品中还常能见到 殳的身影。



棍是人类较早掌握的一种工 具,原始形态是经过简单加工的树 枝、木杆。在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战

图片13

演变成矛、枪等不同兵器,所 以棍素有“百兵之祖”的美誉。

棍的加工虽简单,但是靠劈、争中,棍作为一 种打击兵器,依 靠挥舞时获得加速度 所产生的动能来击杀目 标。此后,为了增强杀伤力,人 们还对木棍进行了精细的加工,如

在前端镶嵌蛛壳、石片,或尖端削 出尖锋。经过长期的发展强化,棍 逐渐演变成矛、枪等不同兵器,所 以棍素有“百兵之祖”的美誉。

棍的加工虽简单,但是靠劈、

少林棍

为明代少林寺武僧 习武所用,通体一 般粗细。

  • 齐眉棍


棍竖立与人眉高度 相齐,故名。

  • 盘花棍


棍身刻有花纹, 故名。

水火棍

棍上涂有象征火 的红色,以及象 征水的黑色,有 秉直、刚正之 意,多为古时差 役使用。

白掊

棒的一种,因多用 白木制成,故名。

拦、挑、挂、戳、点、拨、撩、绞 等精湛技法,棍在使用者手中勇 猛、快速、多变,是宜攻宜守的有 力兵器。

棍主要可分为棍身、棍把、棍 梢三部分。棍身两端粗细不一,握 手一端较粗,越往上越细。棍棒比 矛、枪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 更难被锐器砍断。铁头棍、浑铁 棍、浑铜棍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棍长 而重,具有相当大的威力。随着头 盔和护甲等护具的出现,棍在战场 上的应用地位有所下降。但取材简 单、容易上手的木棍在军事训练及 武术练习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14

京剧《闹天宫》中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

孙悟空是明代古典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的 主要人物之一。他本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 只石猴,不仅有一身武艺,而且还会各种法 术。他的兵器叫“如意金箍棒”,本是东海 龙宫中的“定海神针”,被孙悟空强行“借 走”.可大可小,变化随心,威力无比。

十三武僧救唐王

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白衣殿的东壁上,有两幅最为引人注目的清代壁画,这就是 “十三棍僧救唐王”。唐朝初年,原隋朝大将王世充拥兵洛阳称帝,自号大郑国,并与 刚刚建立的李唐王朝争夺天下,唐高祖李渊命其子秦王李世民统兵平定王世充。一天, 李世民率兵侦察郑军,被王世充军队发现并被捉拿,之后被囚禁在洛阳监狱之中。高祖 李渊致书少林寺,敦请少林僧兵前去搭救。少林寺于是派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位棍法高 超的武僧前去营救。十三棍僧以高超的棍法攻入洛阳王世充大营,救出李世民。后十三 棍僧会同唐军一举击败王世充。得胜后,李世民对少林寺及参战僧兵大加封赏,赐田地 40顷,昙宗则被封为大将军僧,其他参战僧均得到封赏。这个故事,后来被香港中原 电影公司拍成电影《少林寺》,在全球播映,立即引起世界轰动,十三棍僧救唐王的 故事从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关于少林武僧助唐平定王世充之事,记载于唐开元十六 年(728 )礼部尚书裴漼撰并书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上,当年李世民颁给少林寺的 “嘉奖令”上,还有其亲自草签的“世民”二字。

长柄刀

长柄刀又名“大刀”,是一种 砍杀类的长柄兵器,刀身用金属制 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安有铁制 的撙。西汉时期,机动性强的骑兵 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力,步兵为了 抵御骑兵,将当时常用的刀、剑等 短兵器上安上长柄,用作“斩马” 之用,这些兵器被看做是最早出现 的大刀。图片16 图片15

凤嘴刀

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 下有错。

笔刀

刀尖锐利,刀背斜阔。

掉刀

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锐有刃,柄后有镇:

二郎刀旧称“三尖两刃刀”刀身双刃, 刀尖分为三支,呈“山”字形。“二郎

-名最早见于明代,在当时《西游 记》《封神榜》等神话小说中,天神二郎 真君擅用此刀.“二郎刀”因此而得名。

 

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以勇武、 忠义著称于世,死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 化,被尊称为“关公”。在《三国演义》 中,关羽的兵器是一柄青龙偃月刀。

 

图片17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长九尺五寸(约3.1米 >,重 八十二斤(约41千克),刀身上镶有蟠龙 吞月的图案。此刀朴实无华,注重实战, 刀法防中有攻,防攻并举,式急招险,势 大力沉,以威猛见长,被后人称为“关 刀"或“关王刀”。

 

 

浏览2,1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