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霹雷火”秦明

图片21

秦明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 聚义梁山的好汉之一,是使狼 牙棒的猛将。在历次战役中, 奏明作为前军先锋凭手中狼 牙棒屡立战功。

唐代出现了两面有刃的陌刀。 安史之乱时,饶阳守将张兴所持 陌刀重五十斤,“一举刀辄数人 死”。宋代是大刀发展的兴盛期, 舞刀成为宋代军队重要的训练内容 之一。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铁 甲骑兵,宋朝廷对长柄刀的制造与 使用十分重视。此时刀的形制又有 了变化,刀头弯翘,一侧具有锋 刃,由于刀身厚重,劈砍时具有更 大的威力,面对披戴重甲的敌人也 能给予致命的伤害。在各类兵器 中,大刀以勇猛气度被誉为“百兵 之帅”。

狼牙棒

狼牙棒是一种首端装有狼牙状 钉剌的打击兵器,宋代使用较多。 其首端粗大如瓜,表面固定有很多 像狼牙一样的铁钉。这种兵器的打击效果不仅靠它的重量,锤头上的 诸多尖锐的铁钉还会产生奇特的杀 伤作用,就是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 有很大的威力。

《水浒传》中的兵器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 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小说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 义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书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 一幅幅刀光剑影、血肉厮杀的战斗场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兵器的描写。比起《三 国演义》,《水浒传》中所写到的兵器种类更多、用途更广泛,而且兵器的描绘与使 用者的身份、性格相统一,使得情节描绘更加生动。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除写 到冷兵器外,还写到了火器,体现了北宋时期从冷兵器向火器时代的飞跃。



铲是一种薄体阔刃的长兵器, 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是古代百姓 和僧侣的随身武器。古代农民起义 军常把一些类似铲的生产工具和农 具当做武器来使用,正规军队构筑 营地或城墙时所用的铲也同样被用作武器c

作为兵器的铲,其铲头一般是 铁制,杆有木制、铁制两种。铲头 扁平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刃薄而 锐,向后渐丰厚,底部有一套筒与 柄连接。有的铲头底部两角各凿一 孔,上套粗大铁环,舞动时声声作 响,以增威势。其主要击法有推、 压、拍、支、滚、铲、截、挑、 拨、劈、冲、摇等。图片18

钩镰枪

钩镰枪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 刺和钩杀的长柄格斗兵器。其外形 略似戟,可以说,把戟横向的锋刃 向内侧弯就成了钩镰枪。其前有锋 利枪刺,以刺为主来杀伤敌人;旁 有曲刃向后似镰,既可用来刺杀敌 人,又可钩住敌人铠甲把其拉倒在 地。钩也具有防止枪尖刺入过深不 易拔出的作用。钩镰枪最早出现在 唐代,到了宋代钩镰枪的使用发展 到顶峰,攻城、野战中大量运用此 类武器。

长斧

斧是古代一种以劈、砍为主要 攻击手段的长兵器。斧因其式样和 用途不同,有斤、戚、钺等不同的 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似,均一 面为宽大的锋刃,一面平直,并装 木柄使用。石斧是人类较早掌握的 工具之一,原始社会制造各种工具 都是从以斧伐木开始的。铜斧出现

图片20

很早,在已发现的青铜兵器中,铜 斧占有很大的比例。商周时期,沉 重的战斧不适宜车战使用,在军事中运用有限,但部分雕刻精美的铜 斧成为军权的象征。秦汉时期,随 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及冶铁技术的发 展,铁斧再次成为军队中的常用兵 器。汉代,还有长斧和矛状物结合

在一起,成为兼有劈、刺双重功能 的兵器。唐宋时期,斧是对付骑兵 的有效武器,有劈、砍、剁、抹、 砸、搂、截等用法,舞动起来粗矿 大,弓弩很难射透的锁甲都 难抵大斧的打击。

图片19

钺与戚

钺和戚都是斧的一种。钺的体形比一般的斧大,多圆刃、长柄,有“斧王"之 称。商周时期,钺作为兵器使用,多为弧刃,刃的两端上翘;也有直刃的钺,称作“方 钺”。战国以后钺逐渐不再用于实战,成为权力的象征。天子册封大臣及命将出征时, 赐钺以示授予其处罚、杀戮之权。古代还常以武士执钺作为守卫,在帝王将相的出行仪 仗中也有执钺武士,营造一种森严威仪的气势。戚的形体与钺相近,宽度比钺略狭窄. 流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部分装饰动物、神兽等纹饰。“戚"这一称谓秦代以后少见。

图片22


  • 人面铜钺(商).玉钺(商)


 

 

图片23

 

  • 玉戚(西周>


 

  • 羽人划舟纹铜钺《春秋)


 

 

图片24



叉是一种带有叉状锋刃的长柄 兵器,同枪一样可直剌和扎挑击 敌。但叉的杀伤范围更大,使被 击中者的伤势复杂难愈。最早的 叉是古人用以捕鱼、狩猎和收拢 谷物的工具,在农民战争中常把 这类农具作为武器来使用,最后

 

才发展成兵器。

作为兵器的叉由 叉头和木柄组成。叉f尖为钢 制,叉头有分成两个f叉的, 也有分为三个叉的。f二股叉 又名牛角叉,通体#较为扁 平,底粗尖细。三f股叉俗名 三叉戟,中间一 f叉直而锋 利,两侧有由中股 底端横出的

两刺,可防御敌人兵器的攻击。成 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的 《三才图会•器用》中介绍,三股

 

 

图片25

  • 梁山好汉“双尾蝎”解宝


此图出自清代画家张琳的工笔重彩《水浒人物 图传》。解宝和哥哥解珍都出身猎户,擅使钢 叉,勇猛过人,是梁山的步兵头领之一。

叉两侧锋刃朝上叫做“文叉”;两 侧一股向上、一股向下的则叫“武 叉”。叉中有一类常配备于骑兵, 称作“马叉”,多为三股,刃锋面 宽,除扎刺外,还具有棍和钩的 特点。



镋是中国古代一种兼用于攻防 的长柄兵器,其攻击部位形状似 叉,有三齿、五齿之分。镋按正锋 及两侧弯翘锋刃的形状定名,有 凤翅镋、燕翅镋、雁翅镋等不同种行杀伤。明代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



镋的正锋位于中央,较长,可以像长枪枪头一样击刺 敌人;正锋两侧的锋刃为月牙形,向上弯翘,可以格 架敌人的兵器。

图片27

隋朝大将宇文成都

在古典文学中,使用镋的人物多为 勇猛、彪焊之士。较有代表的是 《说唐演义》中的宇文成都,他是 隋炀帝手下的大将军,使得一杆凤 翅镏金镋,天下少有敌手家军,就设有镋手,每人配有火箭 30支。镋虽然是一件攻守兼备的武 器,但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 分大且重,整件兵器前重后轻,比 例严重失衡,只有臂力较好的兵士 才能使用。

 

图片28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代著名将领、军事家。曰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 来自曰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 海的倭寇之患十分严重,曰本海盗经常四出抢掠,而明朝军队腐败,常吃败仗。嘉靖 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招募新军,并于1562年受命入福建剿倭。在 十余年中,他领军与倭寇进行大小八十余战,最后终于扫平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他 所率领的军队以纪律严明、兵种齐全、装备先进、战斗力强、百战不败而著称,被称为 “戚家军”。在繁忙的军务之余,戚继光还撰写了两部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 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史上有很 高的地位。



锤是古代一种头部呈球状的打 击兵器,由锤头和柄组成,有石 质、铜质、铁质等几种。锤除球形 外,还有瓜形、蒜头形,或有棱、

蒺藜骨朵

蒺藜骨朵是一种锤形的砸击兵器,即在直柄上安装圆球形的锤 头,锤头上装有铁刺、铁钉,因形状像蒺藜而得名。

有刺。锤柄多为木质,也有铁质, 铁质的柄甚至和锤头一体铸成。因 锤头的不同还有“椎”“槌”“骨 朵”“金瓜”等不同称谓。原始社 会人们为了增加砸击力量,在木棒 顶端安装石块,可视作最早的石 锤。

由于商周时期战车的盛行,锤 类兵器很少运用于战争。在汉代锤 多作为仪仗用的兵器来使用,并用 漂亮的花布把锤包缠起来,成为仪 仗用的装饰品。因锤拥有一个体量 很大的锤头,能产生很大的打击 力,对身穿厚重铠甲的敌人也能产生伤害,故在以重甲装备军队的南 北朝时期,锤被重视起来,并用于 实战。相比中原地区,北方的游牧 民族更善于用锤类兵器。早在春秋 时期,北方的草原民族狄人就使用 一种形似扁圆柱,表面有突起错位 乳钉的锤,能对敌人产生附加伤 害。蒙古大军也常把锤类兵器作为 近战兵器来使用,常见的有六棱形 瓜锤、柄端用铁链系住锤头的六角 锤。清军入关以后重视用锤,还专 设过铁锤军。

图片29

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

沙摩柯是《三国演义》中武陵郡的少数民族 首领,作战勇猛,曾在夷陵之战中帮助过蜀 军。他所用的兵器就是铁蒺藜骨朵。

投射兵器

投射兵器,就是可以远距离攻 击敌人的兵器,在火器出现之前是 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武器。投射武器 中最常见的是利用弓弦弹射来发射 箭头的弓和弩。弓早在石器时代就 已出现,此后在历代被广泛使用。 弩的出现也很早,战国时期经过不 断的改造,以精准、有力等特性成 为冷兵器中的“远射之王”。投射 武器中还有一些依靠人力投射的, 如标枪、飞石索等。

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明弓箭的国家,大约在两万八千年 前就出现了弓箭。刚刚涎生的弓制 作比较粗糙,用折弯的树枝做弓 身,用皮条、植物纤维或绳索绷紧

做弦。到了商周时期,弓箭成为狩 猎和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在春秋战 国时期,弓箭被列为兵器之首,贵 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3

汉魏时期,出现了适用于步战、 水战、骑战的多种弓箭。当时人们非 常推崇能够挽弓强劲、左右开弓、骑 马驰射的勇士。据《后汉书》载,东 汉末年的权臣董卓“膂力过人”,佩 用两张弓,左右手皆能开弓,可于马 匹急驰中左右连发。

图片30

图片32

图片31

直弓

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 木条或竹片安上弦; 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 弯曲度的弧形材料再 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 装弦,使它更富有弹 性。

唐代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 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 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则是狩猎 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对于古人 来说,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 艺术。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 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

图片33

面。“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 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 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 强”。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 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的优点 继续服役军中,一直沿用到清 朝末年。

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 根据制作方法,弓又可分为单体 弓、强化弓、合成弓三种。单体弓 是指单纯把一种弓体材料弯曲安弦图片34

翡翠扳指(清)

古人通常以拇指勾弦,并在拇指上套戴护指的拇指环。这个起保护作用的指环称为“镍”或 “抉”,最早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一般为皮革制成,后世多俗称为“板指"。清代 尚弓马骑射,扳指亦十分盛行,后期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品,以翡翠制的为贵。

图片36 图片35

而制成的弓。强化弓则用绳类将弓 体缠绕加固,增加弓的弹力。合成 弓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 而成的,这种弓弹力足,威力大, 射程远,但制作比较复杂。

后羿射曰

根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上古时代,东海边的扶桑树上栖息着十只叫做三足乌 的神鸟,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们每曰轮流上天遨游,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后来,十只 三足乌抢着上天,天空中就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类濒临 灭绝的边缘。这时善于射箭的英雄后羿出现了,他拉弓搭箭,瞄准天上的太阳射去,一 连九箭,九只三足乌应声而落。人们顿感清凉爽快,纷纷欢呼雀跃。于是天上只剩下一 个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为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

弩是装有托柄和“延时结构” 的弓。《吴越春秋》载:“弩生于 弓。”弩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 的,不同的是,张弓时,弓是竖着 的,弩弓则是横姿;弓完全凭单人 臂力拉弓,弩则可以通过一套机械 装置,先把弦扣住,再从容瞄准, 伺机发射,因此弩不仅可以发射重 型弩箭,增大射程,命中率也大大 提高。

图片37

牙.用以扣弦,前有二齿,左右对称, 一个齿的后部连铸凸起的望山。

牛,中间的杠杆,又被称为“钩心”,其 弧形缺口合于两牙之间,下尖头可以卡入 悬刀上部的凹坎。

战国弩机结构图

弩机是弩上用来扣弦发射的核心组件,有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 的来复枪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正始二年”铜弩机(三国魏)

根据弩机上的铭文,这件青铜弩机制造于 正始二年。“正始”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年 号.正始二年是公元241年,当时魏、蜀、 吴三国正在进行战争。图片38 图片39

连弩是装有连射装置的弩,它的弩臂上有一箭匣,可装许多支箭,用手拉弦 发射。使用时,只要连续扳动铁锲,箭就可不断射出。汉朝李陵与匈奴作战 时就曾用过连弩3三国时,诸葛亮改制后的连弩可连发十箭,曾大量装备于 蜀国军队。

图片40

古代弩兵的发射队形

弩的发射威力和准确性上虽然比弓有很大优势,由于准备工作需时较长,在战场上,弩兵 排列成上弩、进弩、发射三队,依次发射,编队较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杀 伤力。故历史上弓与弩长期并存。火器发明之后,弩很快被其取代。

各种上弩方式

弩与弓相比体形较为笨重,拉弓比较费劲,有时需要膝、腰、脚或机械的辅助才能完成。

图片41

  • 三弓床弩(宋〉


床弩是一种威力较大的弩。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绞动其后部的轮轴以张弓装箭,待 机发射〇多弓床弩的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引弩,是中国古代射得最远的弩类武器,而且可用来 射击比较大的固定目标。在城市攻防战中,床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42

图片43

床弩在攻城战中的应用

在攻城战中,可用床弩发射较 粗的“踏橛箭”,箭支有如标 枪,可以直接成排地钉在夯土 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 城。

箭是弓弩射杀敌人主要借助的 利刃。古人称箭为“矢”,箭头叫 “镞”。箭矢起源于石器时代,人 们用石片、骨或贝壳打制成尖利的 形状安装于矢杆一端,即制成了有 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箭矢。中国迄 今发现最早的箭矢是1963年在山西 朔县出土的以薄燧石制成的石镞, 加工细致,镞尖锋利,约制造于2.9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周时期, 出现了大量青铜制作的箭镞。由于

箭是一种消耗量很大的兵器,又采 用翼和棱等复杂结构,不易用铁 大量锻制,所以铜材箭镞使用了 很长时间。直至东汉晚期,才出 现了锋部为扁平三角形的铁镞, 其形制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 杀伤力,此后铁逐渐取代铜成为 制箭的主要材料。

这石索

飞石索又称“投石带”,是一 种以石弹丸为主要抛射物的小型抛 射武器,它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 远射器具。用飞石索抛射的石球曾 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中大量发现。飞石索有两种主要类 型:单股飞石索和双股飞石索。前 者仅以索绳系住石头,后者以囊盛 石头,且在绳索的一端有一个环,释放时套在手上。

图片45 图片44

标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远程 兵器之一D在原始社会,标枪就是 重要的狩猎工具。在战场上,标枪

 

常常与盾牌配合使用,以弥补近身 武器的不足。

先秦时期,交战双方往往先用 弓弩远射,随着双方不断接近,逐 渐改以标枪互掷,然后短兵相接, 混战在一起。标枪作为弓弩的重要 补充,在近战中可以刺,也可投 击,运用灵活。宋代以后,标枪被 列为军中的常规作战兵器。宋代的


  • 标枪


标枪一般由镖头和枪杆组成,有些还装有起平衡作用的尾翼。镖头由金属打制而成,一般有锥 形和长水滴形等形状,套装在枪杆上。枪杆通常用硬木、竹竿或金属制成。

标枪又称“梭枪”,长数尺,步战 时与盾牌手协同作战。元代时的蒙 古骑兵善用标枪,他们使用的标枪 两端都带有金属矛头,既可以两边 刺敌,又能投掷杀敌,在战场上发 挥了巨大作用。明代军队中使用的 标枪枪杆以稠木或细竹制成,前粗 后细,铁锋重大,因重心在前,投 掷准而有力。清代军队继续使用标 枪,主要装备水师,纯铁打造,长 三到五尺,有手镖、犁头镖、铁斗 镖等类型。

图片46

手持标枪的元代士兵

>软兵器与暗器

软兵器和暗器是中国传统兵器 中较为特殊的两类,多在特殊的 场合和时机才运用。软兵器虽以 “软”称之,但通过攻击部位的 挥舞,打击力度更强。暗器的突 出特点是隐蔽性和突然性,往往 一击毙敌。

多货棍

作为打击兵器的棍有一类属于 软兵器,由古代敲打谷物的农业用 具发展而来。其基本样式为几节坚 硬、沉重的木棒或金属短棒,以索 链相连。此类兵器弯折较为自由, 所以难以防御,是有效的攻击器 械,守城和骑兵使用较多。

梢子棍

图片47

又名“链枷棍”,棍法有缠、绕、撩,能有效破解枪的劈、扎、 刺,故有“梢子棍破枪”之说。

  • 双节棍

  • 图片48


双节棍是由两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 接而成,棍短小精悍,可以折叠,集棍的 刚猛与鞭的阴柔于一身,威力很大。可以 双手并持

  • 三节棍

  • 图片49


三节棍由三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 接而成,三节相连,节节能用,可长可 短,远近兼顾,软硬互具,变化多端。

软鞭

作为兵器的鞭有软、硬之分, 软鞭泛指由鞭头、握把、若干铁节 或数节棒棍以环相连制成的一类兵 械。软鞭在晋代便已出现,可击、 可缚,软硬兼施,不易抵御,而且 可长可短,平时携带方便。此外, 还有用皮、麻类、索类等编织制成 如蛇形软鞭、笞鞭、皮鞭等,在使 用技击上以抽为主。图片50

软鞭中有七节鞭、九节鞭、十节鞭、十三节鞭,其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又常统称为九 节鞭。此七节鞭为铁制,顶端一节为鞭头,尾端一节为鞭把。这是一种刚柔相济、可长可短的 兵器,主要练习技法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击地趟鞭法等。

流星锤是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 或铁链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 也可以归属于暗器类,系一端者称 “单流星”,系两端者称“双流 星”。流星锤的锤头有瓜形、棱 形、圆形等几种。锤身末端有象鼻 眼,用于串连链绳

 

  • 单流星锤

  • 图片51


此锤携带方便,平时将其盘在身上,用时一抽即出

流星飞球(清)

图片52

由锤身、软索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 锤者量力而定,粗大的飞锤在战场可对敌 人心理产生极大威慑作用。

飞爪

图片53

飞爪是在系绳上拴有铁制钩爪 的一种暗器。飞爪多带有两个钩 爪,钩爪部做成手掌的样式,爪尖 异常锋利,拋出后若刺中敌人,就 会紧紧抠住其盔甲、衣裳甚至皮 肉,限制其活动。除了对敌人有杀 伤作用,飞爪的钩爪也可用来攀越 高墙等障碍物。

袖箭

袖箭是古代兵器中暗器的一 种,因为多藏于袖中、暗中偷袭而 得名。袖箭的发射装置为铜、铁所 铸,呈圆筒状,筒内装有钢丝盘成 的弹簧,使用者一按机括,短箭即会发出,往往攻其不备。袖箭中有 只能发一箭的单筒袖箭,也有可连 发数箭的多发袖箭。除了在战场上 使用外,袖箭还是民间习武之人的 防身利

图片54图片55

匕首

匕首是一种形体较小的剑类兵 器。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切削石 器,可视作匕首最早的形态。据 传,尧、舜时已出现作为兵器使用 的匕首3历代军队在装备常规兵器 外,也常配有匕首作为防身自卫之 用。火器普及后,匕首是少数仍然 继续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匕首主要通过锋刃伤人,常用 技法有刺、扎、挑、抹、豁、格、 剜、剪、带等,也可用投掷的方式 来伤敌。为了刺杀成功,古代刺客 在行刺前还常对匕首进行染毒加工。在诸多暗器之中,匕首以出现 早、使用时间长、效果好而被称为“暗器之王” 0

铜匕首(商〉

图片56

中国古代的匕首长度多在 20〜30厘米之间,很少有超 过40厘米的。由于器形短 小,易于藏匿,是理想的暗 杀武器。

  • 铜匕首(汉)


图片57

汉代时,作为暗器的匕首其 基本形制是直身、尖峰、两 刃,后来安有短柄.柄首呈 圆环形,柄与身之间有格, 这种风格一致延续到清代。

图穷匕见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 国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他找到一位名叫荆轲的勇士。荆轲撞长剑 术,是行剌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接近秦王,太子丹特地准备了两样东西:_是 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州东)的地图,表 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 在地图卷轴的最里面。秦王得知燕国派人献来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 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来到秦王面前,当场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将卷着的 地图慢慢展开,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 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慌乱中长剑却拔不出来,两 人绕着柱子一追一逃。关键时刻,秦王终于拔出腰间长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将 匕首投向秦王,却投中了柱子,最后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了。

镖主要指头呈尖状,通过掷射 伤人的一类暗器,一般由铁、铜等 金属制造,长短、轻重不一,宜近 距离使用。此外,一些造型各异但 也通过投掷伤人的暗器也被冠以镖 的名字。

脱手镖

又称“飞镖",靠腕力直甩而发3镖身有棱形、棒形等形状,但 尖部皆锋利。脱手镖后端扎有称做镖衣的绸缎,可使甩出的镖飞 行稳定。脱手镖通常成套配备,每一套中必有一支比其他镖长而 重,为关键时刻所用.称为绝手镖

  • 绳镖


绳镖是一种将金属镖头系于长绳一端制成的兵器,既可掷抛远击,又可近击,具有携带方便、 收缚隐蔽、打击突然等特点。

图片58 图片59

防护装具

矛盾之争是战场上永恒的话 题。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人们发 明了盾牌和甲胄以抵御斧劈枪刺, 它们或持于身前,或披挂于身,保 护士兵的身体。

盾是一种用来遮挡敌人攻击的 防护兵器,可承受刀剑的劈砍,对 枪、箭等扎刺武器亦有不错的防御

图片60

方盾(战国)

战国时期,扎刺类兵器开始增多,以往的 平面盾防御效果降低,故出现了用于近战 的双弧形方盾,盾面为弧形,中间有一条 凸起的中线,有利于分解剌的力量。盾除 表面蒙有多层皮革外,还常钉有铁钉等其 他金属装饰,用以增加强度。手握部位也 注重坚实、牢固。

效果。盾的历史很久远,《山海 经》中就有此类护具的记述。从 外形看,盾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大 类,材料以皮革、木材、藤或金属 等为主D中国古代的盾牌在对敌一 面常画有诡异的神兽图,用以恐吓 敌人,鼓舞士气。盾的构造简单, 防护能力强,所以是历代步兵的常 备兵器,在攻城战中更是攻城一方 赖以较少伤亡的有效兵器O但盾的 防御范围和方向有限,使用时须一 手持盾,一手拿攻击性兵器,容易 影响步兵的机动性。图片61

甲胄是古代兵士穿戴在身上的 防护用具,在战争中用以对要害部 位的保护,有很好的防护功能,在 军队中兵士几乎人人配备

原始社会,最早用于制作甲胄 的是一些较为易得的材料,如野兽 的皮、林中的藤和木等物。其中皮 革制作的护具是用整片皮革制成, 披戴在前胸后背,四肢部分不着 甲,以免影响活动。

商周时期,根据护体部位的不 同,将整片的皮革裁剪成大小不 同、形状各异的甲片,然后在甲片 上穿孔,用索条编缀而成甲。这样 的铠甲青铜兵器难以刺穿,防护力 相当强。西周时期还出现以青铜甲 片编缀铜甲的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铠,此 后,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铁铠逐 渐代替皮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 此时的铁甲用于防护手臂部分。

三国时期,上好的铠甲用“百 炼钢法”锻造。南北朝时期,随着 重甲骑兵的崛起,适用于骑兵装备 的两裆铠极为盛行,逐渐成为铠甲 中的重要类型。图片62

铜甲(西周>

西周时的铜甲是将青铜锻打成片,钉缀在 胸部、背部,起到保护身体重要部位的作 用,是当时广为流行的皮甲的附属物,未 能完全取代皮甲。

唐代明光铠十分盛行,此外比 较常用的还有絹布甲,结构比较轻 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 是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铁甲(西汉>

西汉时期,铁甲经历了由粗至精的发 展过程,从用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编 的札甲,逐渐发展为用较小的甲片 编的鱼鳞甲;由仅保护胸、背发展到 加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及保护腰胯的垂 缘,成为军队的主要防护装具。

清代流行的战袍,袍外绣各式图 案,里面装饰许多半圆凸形小铜 星,排列有序,肩上加置铜条, 袍里则连缀甲片,其质坚厚,可 抵御矢镞及鸟枪丸弹。

防护能力的轻型铠甲。元代铠甲 的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 甲,甲片相连如鱼鱗,箭不能穿 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各 式皮甲、布面甲。

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不断更 新,厚重铠甲的防护能力相应下 降,只有将军全身披甲胄,士兵多 着棉甲。清代军队只在操练、秋阅

或仪仗中使用铠甲,以示雄武。

胄指的是古代军士所戴的防 护用的帽子.金属制成的胄又称 “盔” “鍪”。历代的铜胄形制大

体近似,大多是用模子(古代称 “范”)浇铸的,合范的缝正当胄 的中线,于是形成一条纵切的脊 棱,把全胄均匀地分成左、右两个 部分。胄面上的纹饰就是以这条脊 棱为中线向左右对称展开,胄的左 右和后部向下伸展用以保护耳朵和 颈部。不少铜胄正面铸出兽面纹 饰,在额头中线处饰扁圆形的兽 鼻,巨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 右伸展,与双耳相接,有的还加有 两支向上翘的尖角。圆鼻的卜_缘就 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 则露出战士的面部。有的胄上不饰 兽面,只简单铸出两只大眼睛。

中国历代兵士甲胄

图片63

战国皮甲冑

身甲甲片较大,各部位甲片形制不同,分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共计20 片。身甲上口接编竖起来的高领,两肩联缀双袖。两只甲袖各由52片甲片编成,每列 横联四片。皮胄也由皮甲编缀而成,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

花纹。胸前、背后未缀甲片,也绘有几何形彩色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 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160片。图片64

东汉笛袖铠

东汉三国时期流行的护身铠甲,呈桶状,带袖,故名笛袖铠。由一片片的金属片编 成,短袖可以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为了增加防护力,笛袖铠胸前不开襟,穿的时候 从头套入。莆袖铠的材料特别讲究,将军所着铠甲的甲片较一般士兵的打磨更为精致, 数量也更多。图片65

南北朝辆裆铠

辆裆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铠甲样式。主要护卫前胸和后背这两个部位,材 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更 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辆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厚 实的衣衫。

唐代明光铠

明光铠是魏晋至唐流行的铠甲。其前 身和背后有圆形护心镜,大多以铜、铁等 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极光,在太阳照射 下会发出耀眼的**明光”,因而得名。明 光铠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 在桶裆铠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护心镜,

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

图片66

宋代瘊子甲

这是一种十分坚精的盔甲,柔薄坚韧,甲片呈青黑色。由于采用冷锻法加工,当甲 片冷锻到原来厚度的三分之一以后,在它们的末端留下像筷子头大小的一块,隐隐约约 像皮肤上的瘊子,故名“瘊子甲”。

元代甲胄

元军甲胄制作极其精良,有皮、铜、铁等质料。元军骑兵的胸甲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片是从大腿到颈,一片从腰部过膝,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两边在肩上固定护甲

图片67

 

浏览7,4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