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铠是中国古代用于保护战马 的专用装具,又称“马甲”。古代 马铠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保护驾 战车的辕马,另一类用于保护骑兵 的乘马。

商周时期,战车是军队的主要 装备,马甲用于保护驾车的辕马。 材质主要采用皮质,面上髹漆,并 常画有精美图案。通常分为保护马 头及躯干的两部分。秦汉以后,骑 兵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兵种,马甲 主要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到三国 时期.文献中已记载有全副马铠。 自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骑兵 的作用大大提高,组建了人和马都 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 装”,马铠的结构也日趋完备, 并从此称为“具装铠”或“马具 装”。隋朝以后,重甲骑兵日渐减 少,但马铠仍是军队中使用的一种 防护装具。在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中,交战各方都使用过装备马铠 的骑兵。到明清时期,骑兵的战马 一般不再披这种笨重的马甲。

图片68

图片69

城战器械

在中国古代,随着设防城堡的 不断改进,促使攻城器械随之不 断改进和创新。而攻城器械的发 展,又促使守方有针对性地创制 相应的守城器械,因而形成了兵 器装备中具有专门用途的攻守城 战的器械系统。

地听

地听又称“瓮听”,是中国古 代守城战中用于侦测声源目标方位 的一种装置..先在城内要道挖2丈 (约6米)左右的井状地穴,而后用

无缝的大陶瓮覆于井口,瓮口覆盖 一张薄牛皮,令士兵以耳朵贴近 陶瓮,可倾听城外异常声响。如 果敌军在城外挖掘地道,就会有 声音传来,守城士兵可以根据声 响来判断掘进的方向及进度,以 便采取防御反击措施, 狼牙拍

狼牙拍是一种守城用的拍击器 械,拍身是由长五尺(约1.57米)、 宽四尺五寸(约1.41米)、厚三寸 (约0.09米)的榆木板制成,面上钉 满狼牙铁钉,约2200个,四角各装 上刀刃,以加强杀伤力。狼牙拍在 使用时由两组绳子来控制,敌军 一旦进行攻城,就用一组绳子将 拍面举起与城墙垂直,迨敌军攀 爬至拍面下方,立刻将拍放下, 击杀敌军。

图片70

在攻城的过程中,攻城军伤亡 最大的阶段就是攀爬城墙时(古代 称为“蚁附”)。守城军可以用所 有的兵器去对付攀爬中无力还击的 攻城士兵。在此过程中,守城方应 用最多的器械就是檑具,也就是从 城上向下砸击和摧毁攻城人马的器 械。有木檑、砖檑、泥檑、夜叉擂和车脚檑等种类。图片71

于堵塞城门的守城器械。敌军一旦 攻破城门,守城兵士猛推刀车塞住城 门缺口,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 方的矢、石。对于坚守城池的长期恶图片72

战.城门难保一次不失,塞门刀车便 是最为有用的救急兵器。

粱乍楼乍

巢车是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 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 上高悬望搂“如鸟之巢”,因而得 名。唐朝杜佑《通典》记载,巢车 有八个车轮,车上竖有两根柱子, 顶端设有辘轳,通过辘轳吊起一间 “板屋”。攻城时,士兵可以在升 起的板屋内对敌城进行瞭望。为了图片73

防止敌人箭石攻击,板屋外面还蒙 有生牛皮。

楼车又名"望楼",也是用以 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其名称最早 见于《左传》。楼车车体为木质, 底部有四个轮子,车上竖立高竿, 高8丈(约26米),竿旁用粗绳索斜 拉固定,竿上有脚踏木橛,可供哨 兵上下攀登。竿顶有一间小木屋称 做望楼,楼下装有转轴,可四面旋 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 观察视野更开阔。

撺车媼乍

撞车是中国古代一种攻城用的 器械,由撞锤、锤柄、支架等几个 部分组成。撞锤的锤柄吊在撞车的 支架上,锤头多为铁质,攻城时用 其撞击城墙或城门.以打开缺口, 攻入城内。守城的一方有时候也是 用撞车,用以对付攻城的云梯

綺榲车是用来掩护攻城士兵靠 近城池的一种器械,早在春秋时期 就已出现;,横韫车形如一间小屋, 安装在木制的巨型长方框架上,下 有四个轮子,屋顶和两侧蒙有生牛 皮,车底无板,其中可以隐蔽10名左右的兵士。将车推到城下,车内 兵士可以在其掩护下挖掘城墙墙角 或进行攻城作战图片74

猛火油柜是一种专门用于守城 的喷火器械,以猛火油(即石油) 为燃料。其出现于北宋初年,据 《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用熟 铜为柜,上有铜管,管上横置唧 筒,与油柜相通。唧筒前部装有 “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 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 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 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 出时遇火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 人和焚毁战具,或在水战时焚烧浮 桥、战舰

壕桥是用来连接护城河(壕) 两岸的攻城器械,大约出现在宋 代。壕桥出现之前,攻城时跨越护 城河通常只能将河壕填平。壕桥的 长度以壕沟的宽度为准,采用粗大 坚固的木材制造,下面装有车轮。 使用时,士兵将壕桥推入城壕,将 桥面架在两岸之上。

云梯是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 也可用来登高侦察敌情。一般认 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 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由 三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 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 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 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 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 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主 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 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

图片75

“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 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 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宋 朝的云梯结构又有了更大的改进, 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 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 另一方面,又配备了可适应多种复 杂条件的上城梯,使登城接敌运动 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 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 遂逐渐废弃。

抛石机

抛石机主要用于攻城,也可以 用于守城。防御使用时,抛石机不 设置在城墙上,而是在城中,由城 墙上的观测手校订坐标瞄准进行发 射,可压制和摧毁敌人的大型攻城 兵器和攻城设施。最迟在春秋时 期,抛石机已经出现,从秦汉到隋 唐时期,在历代战场上屡有出现。 到了宋代,抛石机有了很大的发 展,种类日渐增多,威力也随之增 大。宋元以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 用,抛石机逐渐被发射火药的火炮 所取代。图片76

皮窝

炮梢前端用绳索连着一个兜装石弹 的皮窝。


  • 人力抛石机


发射前炮梢斜置轴上,前端着地,末端翘昂空中当石弹安置在皮窝中以后,由士兵各执拽索 猛然齐力下拽,使梢杆反转上弹,将皮窝内的石弹抛射出去。

 

襄阳炮

襄阳炮是利用重砣落下时产生的势能发射石弹的抛石机,比最早依靠人力的抛石 机有很大进步,不仅减少了牵拽索人员的数量,而且可以通过调节重砣的重量来控制射 程,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抛石机由西亚人发明,最初传入中国时被称为“回回 炮”。中国最早使用这种抛石机是在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对襄阳的攻城战中,故而被称为“襄阳炮”。

图片77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火药 就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燃烧、爆炸、管状三大类火器,这 是把化学力量和战争结合的早期尝试,近代枪炮的雏形大多在此时便 已出现。

图片78

火药与火器的发展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 一。帝王贵胄为求长生不死,命方 士炼制长生金丹。方士在炼丹过程 中逐渐发现,硝石、硫磺、木炭混 合后,经点燃后可迅速燃烧或引发 爆炸。硝石、硫磺在中国古代都 是药典屮记录的药物,故称为“火 药”。这类火药在今天称做“黑火 药”,在以硝化棉为主要原料的现 代火药诞生之前,黑火药是人类掌 握的唯一爆炸原料。火药发明后的 10 ~ 14世纪,华夏大地上战争频 繁,用于军事的火器随之出现。宋 人路振写的《九国志》里有这样一 段记载:唐哀帝天祐年间,郑墦攻 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他命令 士兵“发机飞火”,烧毁城门,此 事被认为是较早火药兵器运用的 战例。

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 ), 在丞相王安石“强兵御敌”政策的影 响下,火器的应用和创造得以加速 发展,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 还开设有专门生产火药的工厂。南 宋后期,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 以火药为能源的弹丸发射器正式 出现了。

浏览1,5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