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船

水战是陆地战争的延续,在河 流密布的中国南方,水战更为频 繁。最早的水战出现于诸侯纷争的 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战舰只是普 通的水上运载工具。随着战争的深 入,出现了高大的指挥船、灵巧的 冲锋船等各式战船。在南北分裂的 历史时期,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成 为南方抵御北方精骑的唯一手段。

楼船

楼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巨型战 船,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这种 船装备有大型战具,并可装载士卒 千余人。在水战中,楼船远发炮 石、弓弩,近以拍竿对敌,甚至可 凭借自身重力使敌船倾覆,是古代 战船队中的主力。

楼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在 水网纵横的吴、越、楚之地,楼船 是各方水上作战的主力汉代,楼 船进入大发展阶段。汉武帝为了征 服南越,建造了许多大型楼船。据 记载,汉代楼船高十余丈(一丈约 3.3米),一般三至四层,各层建 筑还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 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作为 主力战船,楼船成为汉代水军的代 表,故汉代水军又称“楼船军”, 士卒又称“楼船士”,水军统帅又 称“楼船将军”。

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楼船,船 上列矛戈、树旗帜,巍峨威武.宛如 水上堡垒。,隋代初期的舟师(水军) 装备有大型楼船一一五牙舰。

北宋早期成书的《武经总要》 中绘有楼船图,甲板上有三层建 筑,每层建筑四周都设置半人高的 女墙,在第一层周围又用木板围成 战格,女墙与战格上均开有若干剑 孔、矛穴,另外,还备有檑石、铁 刺等防御武器,攻防兼备。

由于楼船重心高,抗风浪能力 差,故历史上由楼船作为主要战船

图片21

的战役多为江河或近海作战。宋元 以后,楼船的使用及记载减少。

朦艟

朦艟也叫“蒙冲”,是中国古 代一种以速度著称的轻型战船,因 为船背上蒙上生牛皮,可冲击近处 的敌船而得名。艨艟以生牛皮蒙 背,利于冲波破浪,具有良好的防 志》记载的赤壁之战中吴军便是用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 膏油,上建牙旗”,点燃后冲向曹 军,烧毁了曹军战船。图片22

斗舰是一种双层的中型战船, 出现于唐代,是古代水上作战的主 要舰艇,其尺寸比朦艟稍大些。舰 舷两侧设有垛墙,可以使士兵躲在 墙后向敌舰发射箭石。垛墙下开有 孔穴,便于士兵操桨行船。

图片24

海鹘是一种初创于唐代的中型 战船,整船形状类似海鸟.头低尾 高,前大后小,舷下左右安置浮 板,形如鹘翅,船名因此而来。船 两侧的浮板起到稳定作用,可以削 减横向海风对船体的推力,使海 鹘船在风浪中也能航行稳定,不 会倾覆。

图片25

走何是一种轻便的快船。走柯 结构较为简单,船上桨手多、兵卒 少,故能灵活机动、往返如飞。走 舸上兵卒虽少,但都是精锐勇猛之 人,可乘敌不备突袭敌船,斩将夺 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老将黄盖 假意降曹,乘大船投奔曹军大营, 而后突然在大船上纵火,大船后系 着数条走舸。火烧曹军战船后,吴 军将士改乘走舸,得以迅速撤离。

图片26

游艇

游艇同走舸近似,是一种轻便 快船,但尺寸更小,更为灵活,在 水上“回军转阵,其疾如风” D游 艇不属于作战舰艇,而多为侦察、 探候、传令、通信之用。

图片27

福船

福船是明代南海水军装备的主 要战船,因出于福建沿海而得名。 福船船高如楼,尖底上阔,首尾高 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 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 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善用福 船,他总结与倭寇海战的经验,认 为福船形体高大,居高临下、有坚 强的冲击装置是其取胜的关键。由 于采用双舵设计,福船在浅海和深 海部能进退自如。郑和下西洋船队 的主要船舶宝船就是采用福船的改 进船型。

图片28

广船

广船因明代时创制于广东而得 名,是在广东沿海作战中冲击敌船 的大型战船,包括尖尾船、大头船 等船型。广船属于大型尖底海船, 用坚固致密的铁栗木制造,海战中 可将松杉木制成的船只撞碎。广 船下窄上宽,状如两翼,在近海航 行时还比较安稳,如驶远洋则经不 起风浪颠簸,故不宜于远洋航行。

图片29

广船上配备佛郎机、火铳等火器, 加之铁栗木材料珍贵,损坏后难以 修理,所以造价昂贵的广船数量有 限。明代嘉靖年间,在广东沿海的 抗倭作战中,广船曾撞沉倭寇的许 多小船,令倭寇闻风丧胆。

车轮舸

车轮舸又名“车船”,船舷两 侧装有带叶片的转轮,中以转轴相 连,轴上装踏脚板,水手用力踩 踏,转轮转动,叶片激水推进。在 船舶的推进主要仰仗风力和人力的 时代,通过车轮转动原理以加速船 只前进的设计是一种新的尝试。

早在南北朝已有车船的记载。 唐代李皋对车船加以改进,用于军 事领域。宋代车船盛极一时,并大 量用于水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 )的采石之战中,席卷淮南 的金军准备南渡,却遭遇“迅驶如 飞”的宋军车船的堵截。这些车船 船上起楼,置拍竿,攻击力极强, 而且旁设护车板,金军无计应对, 导致南征以失败告终。

明朝后期,车轮舸装备了火 器,作战时,士兵先躲在木室内向敌船施放火药箭、喷火筒,待敌军 战斗力削弱后,再向敌船抛掷火 毬、标枪等,最后歼灭敌军。

图片30

中国古代骑兵

在中国古代,春秋时代以前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兵车数量的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 征。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北方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骑兵带给各国诸侯重大的损失,于 是各国也开始组建骑兵部队。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鞍鞯,但是没有马镫,不能解放双 手,必须要有一只手按在鞍桥上,在马上的行动十分不便。所以当时的骑兵并未对敌人 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心理上的震慑力,常作为突袭敌人的手段使用,可以看做是骑马的 步兵。

两汉时代,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侵扰汉朝边疆。匈 奴人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马术精良,马上射术也精准,成为两汉 的大患。为此两汉对骑兵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在政 ^策上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的马政 机构。公元前119年,西汉大将霍去病以5万骑兵深入匈 奴境内,大破敌军于狼居胥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而 还,一时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此时大量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注 重畜牧产业的发展,骑兵发展很快。由于西晋时发明了马镫,此后使得骑兵可长距离行 军,并能有效地发挥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

图片18

北朝重甲骑兵

南北朝时期,北朝骑兵以重骑兵为主,人马均披重装铠甲,防护力强大。

在隋唐和五代时期,骑兵在军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唐太宗李世 民善于使用骑兵,并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第一线。五代之后的宋、 辽、金、西夏诸政权对峙时期,骑兵为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精锐。 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 匹战马,机动力很强。作战时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步兵阵周 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

南宋时期,北方兴起的蒙古民族为了保证骑兵的战斗力,往往 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加上有成吉思汗等出色的战术家指 挥,蒙古军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 大土地,消灭了宋、金、西夏。

图片19

明代的朱元璋则通过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统一天下,故视马政为国家重务。明代 的骑兵不断尝试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创造出了先以火器轰击、继以骑 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

清朝以弓马开国,对于骑兵的建设也十分重视。I860年,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在 八里桥阻击英法联军的入侵。战斗中,骑兵虽表现得异常英勇,但面对敌人的密集炮 火,依然难以抵挡,最后全军阵亡,为中国古代骑兵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图片20

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战车多指用以承载战 士进行车战、野战的木制车辆。根 据记载,夏代已有战车,夏王启指 挥的甘之战中便有战车。此后战车 逐渐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也 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夏朝末年, 商汤与夏人作战,使用了战车70 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 战中,动用战车30U乘。春秋时随着 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衡量 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出现了“千 乘之国” “万乘之国”。到了战国 时期,步兵、骑兵相结合的新型军 队开始出现。战国的兵书《六韬》 中就详细分析了兵车、骑兵和步兵 的战斗力,提出“车者,军之羽翼 也”,认为以战车列阵,战斗力最 强。图片14

车轮中心的圆木,四周连接车辐, 中间有圆孔用于插车轴。

 



车体的一部分,为直 木或横木,自车厢伸 出,压在轴上。

 



人字形马具,驾车时套在马 的颈部。

 

 


  • 西周战车示意图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可知,商周时期的战车形制为:方形车厢、独辕、两个车轮,车轮直 径在130~ 140厘米之间,每轮有18~24根辐条。车毂较长,突出于轮外。车辕前横置一条车 衡,衡上缚两轭,用以套马驾车。车厢门开在后方,车体全用优质木料制造。

随着铁兵器和弩的出现,秦汉 时期的步兵和骑兵也能有效地攻击 密集、整齐的车阵,所以车体笨 重、机动性较差的战车已不再担负 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 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西汉汉武帝 时,汉军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 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战车逐 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图片15

 

浏览9,4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