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又称武器,是在武装斗争中直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敌人作 战设施的器械和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人类以往使 用的武器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的时代。古代打仗用的刀、枪等十八般兵 器都是冷兵器,而火药发明后出现的火炮、手雷等都是热兵器。而核武器 的应用,则标志着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宋代的300多年中,两宋朝廷和北方的辽、西夏、金、蒙古等各少数 民族政权之间,曾先后发生多次战争;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也几乎从 未间断。这些战争先后相衔、犬牙交错。为了夺取胜利,各方都竞相发展钢 铁冶炼业,建立庞大的兵器制造和管理
系统,制造各种兵器。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在开封设立了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并在 各州设立了作、院。其中集中了很多工匠,仅开封的弓弩院就有兵匠1024 人。他们分工细密,制造的兵器数量多。其中南北作坊每年要造弓、弩、箭 1650多万件,各州的作、院每年要造弓、弩、枪、剑、铠甲等610万件。宋 太祖赵匡胤甚至每天要对开封各作、院制造的兵器抽查一次,尔后才能送交 武库收存。南宋承袭北宋的制度,建立军器监、御前军器所等兵器管理和制 造机构。辽代的军器坊、将作监,西夏的工技院、铁工院,金朝的军器监, 蒙古的寿武库、军器库,也都是相应的兵器的制造和管理机构。
宋辽夏金时期也是钢铁兵器极为繁盛的时代。由于这一时期个个政权交 战频繁,他们所属的工匠也各自创制了种类繁多的钢铁兵器。这里要特别提 到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天章阁待制(从四品顾问,无实职) 曾公亮和参
知政事丁度等人编著刊印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这部书记
载了当时北宋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其中有作战用的长柄刀和枪各7种,短 柄刀和剑各3种,专用于攻城、守城和教练的枪9种,其他枪2种,两用兵器 5种,斧和叉各1种,鞭铜锤等兵器12种,防护装具和甲胄共9种,弓4种, 箭7种,弓箭装具5种,弩14种,炮17种,马甲一套。基本上反映了宋代制 造和使用各种钢铁兵器的概貌。
蒙古族崛起后,也仿造中原各民族制造各种钢铁兵器。元世祖忽必烈继 承蒙古汗位后,建立了元朝,并于至元五年(1268年)在大都(今北京)设 立军器监。至大四年(1311年)又将其升格为武备寺,制造和管理兵器。此 外,大都还设立甲匠提举司、弓匠提举司、大都弓局和箭局等专业兵器制造 作坊,在各地设有军器人匠提举司、军器局、军器人匠局、甲局、弓局等作 坊,制造刀、斧、剑、床弩和抛石机等兵器。
内府、地方各布政司、各地驻军下辖的 兵器制造机构等共同组成,采取改善工 匠服役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政策,以促进 兵器制造业的发展。其中长柄格斗兵器 除长枪和长柄刀外,还创制了镋、钯、明代时虽然钢铁兵器因火器的大量 发展而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兵器 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仍有 相当大大的进展。明朝建立之初便设立 了庞大而完备的兵器制造系统由工部、马叉和狼筅,短柄卫体兵器有短刀、腰 刀和剑,防护装具有各种盾牌和甲胄,射远兵器有弓箭、强弩和各种抛石机,此外还有各种战车。自嘉靖朝以后,钢 铁兵器与火器大致各占军队装备兵器的 半壁江山,随着战争的发展,有些冷兵
器已经开始遭到淘汰的命运。
努尔哈赤带领满洲崛起时使用的冷兵器有刀、斧、枪、戟、椎挺、蒙盾、 各种弓箭以及其他特种兵器和盔甲等。清军入关前后曾掀起过仿制西洋火炮 的高潮。清廷问鼎中原以后,设立了“鞍楼”,管理和制造兵器。顺治十一年 (1655年)又将其改为兵仗局。顺治十八年(1662年),又改为武备院。武备 院下设御制鸟枪处及火药库,分别制造和收藏御用枪炮及火药。到了雍正时 期,由于皇帝又重弹大清以弓马骑射取天下的老调,轻视火器的作用,大力 铸造刀、矛、弓、矢、盾牌、甲胄等冷兵器。它们虽然比前朝的冷兵器有所 改进,但是由于冷兵器是以人力和简单机械力为动力源的兵器,杀伤和摧毁 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在化学能为动力源的火器面前便相形见绌了。
火器应用于战争
火本身很早被就用于战争。但是古代火攻作战中所用的火攻器具,都是 利用艾草、油脂、松脂等燃料和引火之物,绑附在飞禽、走兽、伪装的草人 和弓箭上,将火源送至敌阵,纵火焚烧敌人的粮草,或者冲击敌军的防线, 达到取胜的目的。由于这些火攻器具所附带的引火之物,要依靠空气中的氧 气进行燃烧,既受天气环境的影响,又会在运行中耗散火源或被风吹灭,所 以燃烧效率较低。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唐代的炼丹家们在公元9世纪初发明了火药。,中 国的军队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初期,火药开始被我国的兵 器研制者与统兵将领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 器并用的时期。这个时期历经元、明到19世纪中叶,延续达9个世纪,其间 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两宋时期是初级火器的创制阶段,这也是我国火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初级火器是兵器研制者与统兵将领因袭古代的火攻技术和战术而创制的, 虽然已经在北宋初期用于作战,但是由于它们尚处在初级阶段,不仅数量品
种少,而且杀伤和摧毁威力也有限,因此只不过是古代火攻技术和战术的发 展。所以当时兵器制造的重点仍然是钢铁兵器。
北宋初期的几代皇帝都很重视火器制造。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七》 记载,至迟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东京开封已设立了专门制造攻城 器械的广备攻城作。其下设有猛火油作、火药作、金火作等21作。各作都有 严格的操作规程。其中火药作的设立表明北宋的火药配制,已经从个体手工 业的分散操作,发展为大型作坊作业,进行批量生产的阶段,使火药兵器的 生产出现了一次飞跃。为了促进火器制造的发展,朝廷实行了奖励政策,奖 励火器研制者的创造发明。据《宋史•兵十一》等史书的记载,仅自北宋开 宝三年至咸平五年(970—1002年),先后有兵部令使冯继升、神卫水军队长 唐福、冀州团练使石普等人,向朝廷进献了火球、火药箭、火蒺藜等火器。 每次进献时,朝廷都要组织文武官员观看试验。试验成功后,都要给研制者 以重赏,并下令兵器作坊大量制造,发给京城、要邑和边关要地使用。
南宋时期,宋、金和蒙古之间战争频繁,各方都力求研制新型火器,改 善自己的装备,战胜对手,因而促进了火器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竹筒火
元明两代是火器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第一代金属管 形射击火器——火铳被创制出来并获得一定发展。火铳是元代火器研制者依 照南宋时期的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样式和原理制成的,创制后不久,便成为 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竞相使用的火器,其中尤以朱元璋的部队使用最多。
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朱元璋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渡江。 传说此时有一位火器研制者名焦玉,带着他研制的几十支火龙枪,献给朱元 璋。朱元璋喜出望外,当即命大将徐达组织射击试验。只见弹丸出膛,如火 龙经空,能穿透金属铠甲。朱元璋大为赞赏,答应在功成之后给予厚封。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朱元璋率部在鄱阳湖同陈友谅率领的另一支 农民起义军决战。结果朱元璋所部用安于战船上的碗口铳,发射大型弹丸, 击碎陈友谅水军的战船,取得了胜利。明王朝建立后,由工部的铸钱机构宝 源局和兵器制造机构军器局、内府的兵仗局,专门制造手铳和碗口铳等各种 火器。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进行战争和加强国防 建设的需要。大力制造火铳。增加了数量和品种,改进了结构,使火铳得到 了充分的发展,且一直到嘉靖时期,都是明军的主要装备。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火器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火绳 枪炮开始出现在战场上,它们与传统火器一起获得了全面发展。
我国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器在14世纪前期经阿拉伯传人欧洲后,经过 欧洲人改进,在15世纪后期制成了用火绳点火发射的枪炮,15世纪末至16 世纪初,葡萄牙人携带这类枪炮来到印度、日本和中国沿海的一些地方。
可以说,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有了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 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 注意到这个问题,从而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引进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
明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对藐视中国主权和 借口寻衅的葡萄牙舰船进行反击,缴获了三艘舰船及其舰炮。由于当时明廷 官员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国,所以就把这种舰炮称作佛郎机。佛郎机是用子炮
(相当于现在的炮弹),装人母炮(即炮管)内点火发射的一种火炮,它的母 炮比火铳的身管长,安有准星和照门等瞄准装具,配有五至九个子炮,装填 弹药方便,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很快被明廷军工部 门所仿制,用于水陆作战中。
西草湾之战
明嘉靖二年( 1523年),隶属于葡萄牙驻印度总督的葡萄牙人麦 罗•哥丁霍(MelloCoutinho)率领援助屯门的武装船队寇犯广东新会的西 草湾。这支船队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寇犯中国前已经“恃其巨铳利兵,劫 掠满刺加诸国,横行海外,至率其属疏世利等千余人,驾舟五艘,破巴西 国”。在他到达满刺加的时候,获悉屯门船队与中国关系恶化,但仍打算冒 险前行。哥丁霍于入港投锚后,急上岸求见广东地方长官,请求许其和平 贸易。但由于此前广东当局在经历了屯门之战后,已经下令不准中国人与 葡萄牙人接触,反而发布命令,要中国战船一旦遇上悬挂葡萄牙旗帜的船 只,就将其击毁。因此广东地方长官置之不理。哥丁霍船队不得已由屯门 港退出,然已遭中国舰队追击。这是由于明朝水师求战的坚定与急切,同 时哥丁霍在是否开战上犹豫不决,在开战一开始,明军就占了上风,经过 反复较量,葡萄牙人失败。
火绳枪是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于东南沿海剿倭作战中缴获的 单兵枪,明军因其弯形的枪托形似鸟嘴而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或鸟枪。由 于鸟铳比手铳性能优越,所以明廷军工部门不久也大量制造,装备明军使用。
与明军使用的手铳与碗口铳相比,火绳枪炮的最大优点在于点火发射方 式的改变。火铳是由士兵持点火之物,点燃火捻,进行发射,射速很慢。火 绳枪是用扳机夹减慢火绳燃烧的,点燃药室中的火药,将弹丸射出,可以连 扳连射而不致熄灭,因而提高了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射速度。与此同时,明廷 的军器局和兵仗局,改制了明代前期的手铳、碗口铳、盏口铳、将军炮等铳 炮类火器,创制了快枪、多发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 的火箭类火器,提高了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的燃 烧效能,在革新爆炸性火球的基础上,发明了各种爆炸弹、地雷和水雷。从 而出现了我国兵器发展史上,外来火器与传统火器相促相长、并驾发展的新 时期。
第四阶段是明朝末年。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火器研制专家,开始了 对西洋大炮的引进、仿制和使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聚居于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族迅速崛起,其杰出
首领努尔哈赤,以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并举的策略,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 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以 赫图阿拉为都城,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伺机攻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努尔哈赤以明廷杀其父、祖和援助其对手叶赫部等“七大恨”为借口, 兴师攻明,于次年三、四月间,以其所率部众六万余人,在萨尔浒(今辽宁 抚顺东)大败辽东经略杨镐所率领的11万明军。之后,后金军以凌厉的攻 势,突破关外明军的防线,至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军已占领明朝关外 70余城,兵锋直逼山海关。在努尔哈赤步步进逼,关外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 下,明朝廷中许多高级文武官员,都力排阉党阻挠,纷纷献计献策,为抵御 后金军的进攻而尽职尽力。其中以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张焘、焦勖为 代表的科学家与火器研制专家,为引进、研制与使用西洋大炮(明朝称红夷 炮,清朝改称红衣炮),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明朝末期火器技术发生转折性 变革的军事技术家群体。
这几位著名的火器研制家,除焦勖的活动年代稍晚和生平事迹不详外, 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和张焘,都直接和西洋大炮的引进、仿制和使用关。他们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购买的30门西洋大炮,实际上是一年前搁浅于澳 门附近英国舰船上装备的30门舰炮,系英国在15世纪后期制造的一种加农 炮,具有身管长、威力大、射程远等优越性。《明史》的作者张廷玉在《和兰 (荷兰)传》中,把它误记为荷兰人所造。由于当时称荷兰人为“红夷”,所 以称它为“红夷炮”。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经过对传世实物和文献的考证,认 为它是从英国而不是从荷兰传来的,他们的论据比较充分可靠。明天启六年 (1626年)正月,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在宁远城指挥明军使用这种火炮, 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运用大型火炮进行 守城战的战术。至今人们仍称道袁崇焕的战绩及其指挥的“宁远大捷”。武艺 超群、足智多谋的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自宁远 一战被袁崇焕打败后,一直愤愤不平,咽不下这口气,结果在当年就抑郁气 愤而死。
“宁远大捷”以后,明廷更加倚重红夷炮,派徐光启等人组织工匠进行制 造。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至八月,共制造了 4〇0多门。崇祯五年后,明 廷聘请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主持造炮事宜,又造炮500多门。除朝廷组织工 匠制造西洋火炮外,当时一些地方的军政要员,如两广大吏王尊德、总督卢 象升、总督高起潜、总督洪承畴等人,还私人捐资制造了一部分西洋大炮, 作为抗击后金军进攻之用。
第五个阶段始于后金时期,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主要内容是满族统 治阶级对火绳枪炮的仿制和使用。
“宁远大捷”以后,不但明廷继续制造红夷炮,而且后金继努尔哈赤之后的 皇太极,也想借助红衣炮提高后金军的战斗力,于是在后金天聪五年(明崇祯 四年,1631年)制成第一门红衣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从此,长于 骑射,善于在野战中驰突取胜的后金军如虎添翼。他们以红衣炮为攻城略地的 利器,向明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夺取了明廷在山海关外的全部领地。
崇桢十七年(丨644年),清军人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 族人主中原的统一政权——清朝。清朝建立以后即增设八旗炮厂、濯灵厂,制造红衣炮与火药,使红衣炮成为清军装备的系列炮种。清军入关之初,南 明政权、南方各地人民、民族英雄郑成功所部,也都制造和使用红衣炮,抗 击清军的进攻。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史可法在扬 州以大型火炮进行守城战,击杀攻城清军数千人。闰六月,江阴典史阎应元, 以上千支鸟铳、上百门火炮,在江阴与清军相持80多天。郑成功在顺治三年 兴师反清后,曾使用大量火炮突人长江口,先后克瓜州、下镇江、逼南京, 转战江南和江北29城,清军屡受其挫。顺治十八年(]661年)初,郑成功 在率领部下渡海进攻台湾岛上的荷兰人时,曾使用200多门火炮,进行渡海 作战,并于当年三月,将荷兰殖民者逐出台湾,收复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岛, 创造了从海上进攻岛屿的用炮战术。
清康熙年间,清廷曾任用在华供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 1623—1688年), 督造红衣炮等各种火炮,为平定三藩和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创造了条 件。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着手组建火器营,使清军在全国范围内, 形成了以火器营炮兵、京师八旗炮兵、各省驻防的八旗炮兵及绿营炮兵组成 的炮兵力量,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率 大军,携火炮1〇〇多门,前往新疆平定噶尔丹部的叛乱。在昭莫多之战中, 清军使用冲天炮轰毁敌营,取得了平叛战争的胜利。总计康熙一朝,共制造 大小铜炮900多门,濯灵厂每年产火药50万斤。
康熙年间,清朝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火器研制家戴梓。戴梓字开文,钱 塘(今浙江杭州)人。戴梓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善诗画,晓天文, 通算法,熟谙火器制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叛乱,次年六月, 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途经杭州时,25岁的戴梓从军,并向康亲王进 献了连珠火铳。之后,戴梓在作战中因功受奖,回师北京后,受到了康熙皇 帝的召见和殿试,又授予翰林院侍讲。
据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著名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戴 梓所研制的连珠火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 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从这一描述中 可知,扳动第一机是装填弹药,第二机随动是发射弹丸;依次再扳再射,可 连续28次,发射28弹,可见这是一种连扳连射的隧发枪。这种枪的最大优 越性在于简化了装填手续,每装填一次,可连续射击28发弹丸,提高了发射 速度。因此,这是由单装、单发向多装、单发、连射过渡的一种新式单兵枪。 可惜,这种枪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也没有推广使用,不久便失传了。
我国古代兵器的产生
兵器,秦汉前称为兵、械、器、兵甲、兵仗、兵革等。它的起源,可 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用于劳动的工具和自卫防身的武器,是分不 开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已经学会制作 简单粗糙的石质工具。这当中,能从远处掷击猛兽的石球,用石器修制的 木棒,将棒头削尖而成的标枪等,就是原始人主要的狩猎工具。旧石器晚 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在木棒一端缚上加工过的不同形状 的石块,就成为石斧、石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同时,创制了飞石索,发 明了原始弓箭。这些既是狩猎工具,又兼做武器。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 磨制技术和钻孔技术的进步,石器制作规模的扩大,石制工具不仅种类增 多,制工精细,且用途趋向专一。新石器中期后,出现了劳动工具用于械 斗杀人之事,表明从此时起,具有战斗性能的狩猎、捕鱼、农业工具开始 从一般的工具中分化出来,逐渐转变成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概况
戴梓还仿制过一种欧式“蟠肠鸟枪%,据说当时的欧洲传教士曾经向康熙 进贡一支“蟠肠鸟枪”,以示其武器的精良。康熙即命戴梓仿制,戴梓很快仿 制成功,并以10支仿制品返赠传教士戴梓还为研制冲天炮作出了贡献,据 说康熙曾命南怀仁制造冲天炮,但时过一年,却进展缓慢。戴梓只用了八天 时间便创制成功。康熙非常高兴,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前往靶场观看射炮演 习,果然性能良好,威力较大。演试后,康熙封此炮为“威远将军”炮,命 工匠在炮身上镌刻戴梓之名,“以示其不朽”。此炮在康熙三十五年(1691 年)平定噶尔丹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时期的国子监博士金兆燕, 对“威远将军”炮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他说这种炮“子在母腹中,母送子 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清朝前期还有些火器研制者曾有过创造发明,如江苏吴县的薄玉,对地 雷与火炮都有研究。康熙时期,武备院有一位名叫连登伍的铁匠,曾创制过 子母炮式的爆炸弹,杀伤威力甚大,康熙也曾赐名此弹为“五子夺莲”,并给 连登伍以奖励。但因后来战事减少,国内局势日趋平定,对枪炮的需要日渐 减少,制造数量也随之削减,几乎有刀枪人库之势。加上历届朝廷实行闭关 自守的政策,限制国内的火器研制,隔绝外国先进火器研制成果的传人,致 使中国火器发展受到挫折,走向低谷,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依旧使用 陈旧的火绳枪炮抵御西方侵略者,结果战败,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 我们吸取的。
如前所述,可知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成就,是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如冶铸青铜合金的技术、炼钢技术 以及火药的发明等,都是首先或大量地应用于军事方面,促使中国古代兵器 不断创新,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但当西方国家经过工业化革命以后,在 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技术,把中国古代发明的火器发 展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的时候,中国却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缓 慢导致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缓慢,使中国的兵器发展水平反而远远地落后于西 方国家。
这一节所说的兵器分类,主要是针对冷兵器的。所谓冷兵器,是火器出 现之前所有古代兵器的总称。
五兵
我国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使用冷兵器。最初把兵器统称为“五兵”,如果 把防护器具算在内,就统称为“五兵五盾”。“五兵”指五种武器,即戈、 殳、戟、酋矛(短矛)和夷矛(长矛)。也有人认为是戈、殳、戟、酋矛、 弓矢;而汉代郑玄则把矛、戟、钺(大斧)、楣(即盾)、弓合称为“五兵”。 其中的弓矢类,一般分为“六弓、四弩、八矢”。
十A般兵器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兵器样样 精通”。这是我国的传统说法,可以看作民间对冷兵器最为通行也最为普及的 分类方式^ “十八般兵器”是怎么来的?指的又是哪“十八般”兵器?
这个称谓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 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 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 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 因此“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
“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在宋元时代颇为流行。如元代杂剧《逞风流王焕 百花亭》就有“若论诸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的记 载;而《敬德不服老》中也说“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 熟
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 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 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 术”。
可见,这里的“武艺”,就是指运用“武器”(我们可以把身体也看作 “武器”的一种)施展出来的“技艺”,而并非兵器本身。
“十八般武艺”是在何时演变为“十八般兵器”,也无从稽考了。而且究 竟是哪十八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流传下来的说法也很不 一致。汇总起来,大概要有十多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可以知道,“十八般兵
“十八般兵器”之称是从“十八般武艺” 一器”的说法在明代已经十分流行了,因为《水浒传》中已经这样写了。《水 浒传》写到的十八种兵器分别是:矛、锤、弓、弩、铳(火器)、鞭、锏、 剑、链(多节棍)、挝、斧、钺、戈、戟、牌(盾)、棒、枪、叉。
有的人则附会说“十八般兵器”都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 还有人附会说,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 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分别是: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 挝、戟、弓、钺、斧、牌、棍、枪、叉。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 吕虔,又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 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 箭、鞭、剑、锏、锤、挝。
另有人说九长九短应当是: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镗、钩、槊、 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椎。
还有人认为是: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 鞭、锏、锤、叉、钯、戈。这其中像殳、戈和钺,都是极其古老的兵器,或 者已经淘汰,或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武术界对“十八般兵器”较为普遍的解说同评书中所讲的基本一致,分 别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 挝、拐子、流星。都是近战和单兵格斗使用的,像弓、弩等仅在战场上使用 的兵器就不包括其中了。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兵器大同小异,但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仅仅 综合以上各种不同的说法,去其重复以后,我们可以得到的兵器种类已经接 近30 “般”。实际上,中国武术和野战中曾经使用过的冷兵器远不止18 “般”、30 “般”这么简单。而且每一“般”下,都各有许多形制、功能不同 的兵器,如“刀”一门,数得上名字的就有九环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 两刃刀、斩马刀、砍山刀、大刀等,名目繁多。
此外,有些兵器原本并不是在实际作战当中广泛使用的,有的甚至原来 就是农具,如“耙”是农家用来锄地、挑草的器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以“九齿钉耙”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庄当女壻时,是庄稼汉的 身份),中国历代的战争,很多都和农民有关,因此兵器往往从农具中脱胎换 骨而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总数恐不 下数百种。
因此,我们不妨将“十八”看成是一个约略的数字,不必执着在数目上 计较。这样,我们可以把“十八般兵器”看做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总称。
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可以是多角度、多结果的。这取决于我们采用什么分 类标准。在本书的前一节,我们首先区分了冷兵器和火器,这实际上是以兵 器的性能(或者也可以说是以兵器所采用的能源)作为分类标准所划分出来 的类别。据此,我们这本书在大的结构上分为两章:第一章介绍冷兵器,第 二章介绍古代曾经出现的各种火器。
冷兵器的分类方式
由于冷兵器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自然更是多种多样。
按照使用人数,可以分为单兵作战兵器和多人操纵的野战、城池攻防兵 器。前者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本书第一章的前五节介绍的都是单兵 作战兵器,最后一节介绍野战和城池攻防兵器。
按照使用方法,单兵兵器还有明、暗的区别,后者就是传统小说、评书 和武侠小说中所谓的“暗器”。
而从构造上分,兵器还有“软”、“硬”之别。所谓“软兵器”包括绳 套,以及用绳索系住尾端抛出使用的各种兵器,如流星锤等;还包括用环连 接的多节兵器,如双节棍、九节鞭等。由于软兵器和暗器有许多相通之处, 所以我们把这两种兵器合为一节加以介绍E另外,还要介绍一些较为罕见的 所谓“奇门兵器”。这些兵器往往只在武术界使用,并不用于战争。
而常见的单兵兵器,依据其用途,乂有攻击性兵器和防护性兵器的区別。
对于攻击性兵器而言,依据其构造和使用方法,还可以分为长兵器、短兵器 和远射兵器三类。长短兵器的区别,一般是看是否超过成年男子的眉。但是 由于每个人的身高并不一样,因此这一标准较为模糊。我们把短兵器、长兵 器、远射兵器和防护装具分别设立为一节。
当然,兵器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比如按照实际杀伤作用部位的形状来分,可以分为带钩的、带刺的、带 尖的、带刃的;按照杀伤方式可以分为击打的、刺杀的、劈砍的、钩扯的; 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按照是否配套可以 分为单兵器和双兵器;按照适用环境还可以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 兵器、水战兵器,等等。我们会在下面分组介绍时,交错采用这些更加细微 的分类方式。
浏览1,9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