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跨越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达数十万年。我国古 代兵器的发展可分为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 器及古代火器四个历史阶段。从大的范围划 分,前三个阶段属于冷兵器阶段,此后进入冷 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近代火器的传入,我国才逐渐结束了使 用冷兵器的历史。
|
|
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所谓短兵器,一般是指长度不超过正常身高成年男子的眉际,分量较轻, 使用时常单手握持(也可能双手各持一件成对使用)的兵器。 |
刀
刀是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薄 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
中国刀的起源很早。石器时代的石刀和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小刀,可以 看做是刀的雏形。商朝的青铜刀,是现知最早的可作为兵器使用的刀,但发 现的数量较少,长度也很短。两周时期也有一些可装长柄的异形青铜刀,但 发现数量更少,虽然可供作战使但看起来都不像是当时能够批量装备部 队的主要格斗兵器。
也许正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较差。因此到了西周时期,中原也开始 接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以剑为主。以至于从东周到西汉初,刀一度被废 弃了。
刀的真正大量生产与使用,已经是时隔八九百年的西汉了。这一点与钢
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为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同时又 大大减轻了刀身的重量。因此自汉朝以来,钢铁制造的刀,一直是古代军队 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
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新型的钢铁制造的刀。这种刀造型粗旷简朴,刀身 长达1米,直体,身窄,薄刃,厚脊,厚实的刀背能够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 力。刀身下装有短柄,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故称为“环首刀”。在河北省满 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环首刀,套有髹漆木鞘,环首用金片包缠,颇为
华美。
环首刀在西汉时期发展较快,生产的数量很大。例如在河南省洛阳市西 郊的一批西汉墓中,就有23座墓中出土了环首刀,长度为85 ~ 114厘米。百 炼钢和灌钢技术用于造刀后,适于劈砍的短柄钢刀成为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格 斗兵器。在山东省苍山县发现过东汉永初六年(112年)造的“卅涑”钢刀, 全长111.5厘米,刃部经过淬火,质量优良。
环首刀在东汉末年彻底取代长剑,并一直沿用到魏晋以后。直到东晋晚 期,它的形制开始有了分化。一种依然延续了直窄样式,另一种则转变为近 代常见的宽体样式。比如江苏省镇江市东晋墓出土的铁刀,刀体加宽,刀头 由斜方形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其中有一把刀的柄部做成圆銎形,看来可以 加装长柄。不过这种刀在当时还是少见的,而且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仍未能取 代环首刀的地位。
这一时期对环首刀的改进就是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这个 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改进后的刀分为三种,其中隋唐时期军队实战使用 的主要是横刀和陌刀。横刀亦称佩刀,短柄
3据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成书 于〗060年的《新唐书•兵志》记载,它是每个士兵必备的兵器。另有长柄的 陌刀,参见下文对长兵器的介绍。
唐刀的制作技法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技 术,再加上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锻造技术。另外还有一种仪刀,主要用于礼仪场合。仪刀仍然保留了环首刀的形制。 它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地影响了高丽、日本、吐蕃的刀。 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出土环首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 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首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刀也保留了唐 仪刀的造型特点。日本太刀同样受到唐刀的影响,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所谓“覆土烧刃”是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基本方法是以调配的泥土覆 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 人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却,而有泥土覆盖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 显,导致硬度与赤裸部位不同。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刀条不同部位淬火时的不 同冷却速度。现代物理学证明,钢铁的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比,与韧度成反 比。这一点早已为中国制刀工匠所掌握。
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
包钢就是在对于钢材有深刻研究与认识之后所发明出来的制刀技术,主 要方法是在
V字形坚硬的高碳钢中夹入较软的低碳钢。反之,夹钢就是在两 层低碳钢中间夹上一块高碳钢。这两种技术都体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 一制作上等刀剑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钢刀同时拥有了极佳的韧性与钢性。
在材料方面,唐代工匠也花了很大的工夫。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 材——印度乌兹钢,即人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被中 国刀匠所青睐,被作为制钢刀的必备原料,其所生产出来高级钢刀的平均价 格超过普通上等钢刀的三倍。
到北宋时期,短柄的刀称“手刀",据《武经总要》所载的图形,刀体 较宽,刀头微上翘,前锐后斜,刀柄有护手,去掉了柄端的大环,环首刀终 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刀拥有坚重的刀身,能承受更大应力,可以斩甲 断骨;弧曲形的刀刃又具备了能够开膛破腹的流畅弧线。在这一点上,宋刀 既有欧洲刀的硬度,又具备阿拉伯刀的锋利,把二者的优点合二为一,终于 成为中国刀的定型之作。
元、明时期,火铳、鸟铳等火器相继出现后,开始逐步改变了军队的装 备,但直到明朝晚期,腰刀仍然是步兵和骑兵必备的兵器。如戚继光在《练 兵实纪》中,指明骑兵、步兵用的兵器中就有腰刀,并很注意腰刀制作的质 量。他的军队中也装备有长柄的夹刀和长刀。
与此同时,随着倭寇袭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太刀进人了中国人的 视野。这种刀由高碳钢精锻而成,刀身微呈弧形,使用起来灵活锋锐,异常 迅猛。在与太刀的对抗中,中国刀往往处于下风。其实并不是中国刀的锻造 技术不够科学,而是由于明朝的腐败已经深人骨髓,一线部队使用的兵器大 多是粗制滥造。即便如此,明朝军方仍然相当诚恳地学习了太刀的锻造技术 并将之装备部队。于是明朝后期明军的短刀成了一水日式,从1米长的单手 刀,到2米长的双手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清朝后期。
在民间武术界,刀也是主要器械之一。武术中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 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 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
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 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
M知识链接
长刀
长刀是我国古代一种安有长柄的砍杀兵器。它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 原始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后期就出现了多孔石刀。多孔石刀长约30厘 米,厚却不超过1.1厘米。石刀的一个长边开有刃,另一边是非常平直的 刀背。在靠近刀背的地方开有一排共7个整齐的圆孔,用于穿绳绑扎。安 徽潜山出土的一件7孔石刀上,7个孔在一条直线上,而江苏南京出土的7 孔石刀上,7个孔排列略呈一弧形。7孔石刀安装有长木柄,在长柄的一端 竖直开一个和刀背截面差不多的深槽,将刀背插入,露出
7孔,然后用麻 绳、皮条等穿孔绑扎系固。安徽潜山出土的13孔石刀,也十分罕见。长 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厚1厘米。
这种长刀是由汉代的佩刀发展而来的长刀由于直背直刃,柄长刀锋, 砍杀有力,很适合用于各种战斗场合,因而历来为兵家武将所推崇。
在汉代,冶铁技术已有相当的发展,制刀技艺日渐精湛。那时曾先后 炼制出30炼、50炼乃至109炼的钢刀所谓“炼”即指将刀环反复折叠锻 打的次数,反复次数越多,钢刀的坚初性越好,这或许就是“百炼成钢” 一词的由来。
唐代长刀又叫“陌刀”。这种刀两面有刃,通长1丈,重15斤,是骑 兵、步兵的主要兵器,并有专门的陌刀将统领专门组织的陌刀队作战。据 说大将李嗣业善使陌刀,他与田珍同被任命为左右陌刀将,每战必为先锋, 所向披靡。
明清虽处在火器时代,但长刀仍是近战的有利武器。随着战争形式的 演进,长刀形制日趋实用、单一。
中国制剑的史料记载如于商代,初为铜制,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史 学界一般认为剑并不是中原地区原创的兵器,而是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那里 传入的。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 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约为公元前15世纪的早商时期 的。此剑全长25. 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 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 柄部缠绕有麻绳。
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 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既可用于刺、又可用于劈的直身尖锋两刃兵器。由剑身和剑柄 构成。剑身修长,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锋,后安短柄,便于手握,并常配 有剑鞘。由于在格斗中其功能以推刺为主,故又称为“直兵”。
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 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叶形青铜短剑。这种扁茎无格、
长仅30厘米左右的短剑,在当时盛行的车战中,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 助武器,通常由甲士佩带以表示身份等级,同时也在近战中起卫体作用。
但当时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将剑作为主要武器。 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在这些国家,剑是步兵手中的利 器,剑身加长。如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 以上,其中越王勾践剑全长55. 7厘米,并错金“越王鸠浅(即勾践)自作用 剑”八个鸟篆书铭文,是吴、越名剑中的精品。
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 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 修长。这导致剑在春秋战国之交取代青铜刀,树立了自己在短兵器中的霸主 地位。
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有了六七十厘米长的铜剑,并已铸出脊部和 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 能。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94厘米,剑身窄而薄, 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代表了青铜剑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之际,已开始出现钢铁剑。湖南省长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 土的钢剑,经化验证明,是用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锻打而成的。在湖 南省衡阳市、郴州市,河北省易县等楚、燕旧地发现的战国钢铁剑中,最长 的达1米多。
西汉初年,钢铁剑盛行,其实战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 钢剑,内部是低碳钢,表面系高碳层,刃部经淬火处理,锋利坚钿。西汉剑 的长度更是登峰造极,突破了 1.1米。而且更加追求造型的平直和精致,中 国剑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我们日后所见到的样子。
但随着剑身的不断延长,问题也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
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而由于汉朝时骑兵已成为主要兵种,他 们也日益迫切需求专业的、具有挥砍杀伤效能的劈砍兵器。单刃厚背,制造 工艺更简单的环首刀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在东汉以后较长时期中,环首刀 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至于击刺功能,则逐渐让位于与短刀默契配合的长矛。
因此在东汉以后,剑的实战作用逐渐降低,失去了实用功能,人们遂转 而发展带有各种装饰的佩剑(如玉具剑、犀具剑等)。剑也就越来越重于装 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晋朝还出现了用作仪仗的木质“班剑”。唐朝的剑主
当剑的装饰性发展到一定 阶段,审美的需求最终掩盖了 功能的缺陷。从宋代开始,上 至皇帝下至官员,都开始把玩 一种玩物一般的短剑。到明清 时代,这种风气更是甚嚣尘上。要作为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的佩饰品, 制再无多大变化。
但是在民间武术界,剑却 成为中_武术中器械类的代表。
武术套路中的剑以撩刺为主, 风格轻灵潇洒。武当剑、达摩 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 等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剑术 套路。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 (又称“剑袍”),称为“文 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
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 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
可击人致伤。
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 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 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 济(1781 —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 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 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人周室,举刀便砍,周济 仓促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人,双剑“夭矫若 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 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 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中国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创制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多种剑,如商周时期北 方流行的曲柄铜剑、曲刃铜剑;战国到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也制造了带 有不同民族风格的铜剑和铜柄铁剑等。
云梯和战车
云梯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史料显示,云梯的 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由三部分组成,虽 然十分稳固,但很笨重,使用十分不便。到了,唐朝也就是鲁班,云梯比 战国时期有很大了改进,梯固定在底盘上,并且还有可升可降的上城梯。 宋朝时,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良,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
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
战车是在战场上必备的武器之一。古时战车仅仅是提供栽人、防御的 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携带武器进行作战的战车慢慢被发明出来 如火箭车和老虎车,便是其中的两种。
鞭
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钢铁制笞击兵器,其身形似竹节(以十三节者为常 见),故俗称“竹节钢鞭”,从其形制推断最早当为竹制。按照文献记载,鞭
二,.钢
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柄打击兵器,为长条状,钢质,无刃,末端无 尖,形似竹简,故原名为简。锏与鞭属同类兵器,但锏身无缝无节;鞭为六 角形,锏多为四棱。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
锏的长度一般0.8米左右,连把约长四尺。锏是一种较为通用的兵器, 步骑兵都可使用。锏一般不单用,通常都是双手各持一支,配合运用。
小说演义中一般称唐初名将秦琼善使双锏。近年在福建发现了宋代著名 抗金将领李纲监制的一件铁锏,长90厘米,锏身错金篆书“靖康元年(1126 年)李纲制”,是现存年代较早的实物。
宋军与西夏军战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之间)时,宋 将任福曾“挥四刃铁锏,挺身决 斗”。另《金史•乌延查刺传》 称:“查刺左右手持两大铁简。简 重数十斤。人号为‘铁简万户’。” 锏一直使用到清代。《清会典图》 中就描绘了绿营兵使用双锏的 清眶眦头水牛角柄
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广泛。除双鞭双锏外, 多配合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器相配合使用。
垂
锤是一种头部呈球状的打击兵 器。又有槌、椎、金瓜等名称。有 锤头和柄组成的锤和绳系锤头的流 星锤。有柄的锤又根据柄的不同分 长短锤。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 双手成对使用。我们在这里所说的 锤为有柄的锤,流星锤放在软兵器 中另行介绍。
锤的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
晚期遗址中就有石锤出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演变为青铜锤和铁锤。《史 记•魏公子列传》记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铁椎击杀晋鄙,夺取军 权的故事。
锤虽非常备兵器,但历代都有使用。明军常使用绳系飞锤。清军在入关 前还组建过专用铁锤的铁锤军。
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
盖等。
和锤相近似的是骨朵。骨朵是在长柄的一端安有一个铁制球形头的击砸 形兵器。据《武经总要•器图》记载:骨朵本名为“胍肫”,谓其形如大腹, 似肌而大。后来人们将其误读为骨朵。书中记载的制品有羡纂骨朵和蒜头骨 朵两种,头部用铁制造,分别与带刺的蒺藜和多瓣蒜头相似,故有其名。南 宋抗金名将岳云,惯使一对蒜头骨朵〇辽军把骨朵作为基本装备之一。金朝 的仪卫兵也用金饰骨朵、广武骨朵等作为仪仗兵器。
钩
但钩的战斗作用较小,所以古代专用钩的较少,一 般都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如两晋时的冉闵就“左操双 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宋代军队 常使用钩与枪合一的兵器,如双钩枪、单钩枪、环钩枪、钩是一种外形似剑的短柄格斗兵器,一般认为由戈 演变而成。钩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的吴国,故又称为吴 钩,常与戈、戟并用。从春秋时期卫国墓葬出土的铜钩 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 一线钩形。后代钩的末端向有刃一侧弯曲,用以钩杀敌 兵,护手处作月牙状。
钩镰枪等。清朝绿营兵还使用过三须钩、铁挽等钩形 兵器。
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其用法有钩、缕、 钩
掏、带、托、挑、刺、刨、挂、推、架等。演练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 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 闻名。
其他短兵器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 米,虽然有长短之别,但仍属于短兵器。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 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 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
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 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另外还 有一种“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 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短兵器之外,古代 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长兵器是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多用双手操持,是与短兵器相对 而言的。我此外还有短柄斧,我们把它放在“长兵器”的“斧钺”部分中一并 介绍。
国古代长兵器的长度标准一般是超过正常身高成年男子的眉际。
在我国古代战争中,最为常见的长兵器是矛和戈,以及它们合成而来 的戟。
时代与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矛头虽有差异,但从其基本构造上看,矛头有尖锋、 侧刃、矛叶、矛脊、装柄用的骹、附在骹侧用于绑固矛头的环纽等。不过原 始社会晚期用于狩猎的矛头,形状并不统一,它们大多用尖形的石块或骨、 角制成矛头,尔后绑在竹、木柄上,成为最简单的石矛、骨矛和木矛。矛是一种用于直刺、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它由矛头和长柄组成。不同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最原始形 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 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 物骨角制造的矛头。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5300 ~7000年)、山东 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 ~4900年)出土的木矛、石矛和骨矛 可知,当时的矛头大约长10〜20厘米,阔1.4 ~2厘米,外形呈等腰三角形。 有的矛头在两面居中部位有凸形脊棱,横截面呈等边三角形或菱形,前有锐 利的尖锋,后部有铤或刻成凹口和圆孔,以便于安柄。这些构造特点说明, 大约在5000年以前,我国先民使用的矛已经基本定型。
出土的实物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16世纪至前公元11世纪的商代, 青铜阔叶矛已成为军队重要的装备。矛刃一般有中脊,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 矛叶,并前聚成锐利的尖锋。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殷代王陵的墓道里,曾 发现了成捆放置的大量铜矛,每捆10支,这是殷王禁卫兵士的兵器。在1%9 年至1977年对殷墟西区墓葬的发掘中,曾获得铜矛70件。从商朝到战国时 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 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柄,即以木为芯, 外圈以两层小竹片,再用丝线缠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湖南长沙 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积竹矛矜,长达297厘米。湖北江陵县出土的一件吴王夫 差矛,其上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的字样,堪称春秋末 战国初精品青铜矛的代表。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而且这一 时期军队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窄叶矛,矛锋尖利异常,刺中人体后如锥扎一般, 杀伤力更强。
西周至春秋矛的种类有步卒使用的酋矛和车兵使用的夷矛。据《周礼•
考工记•庐人》记载,酋矛柄长二丈,便于步卒在两军相接时平刺;夷矛柄 长2.4丈,约相当于人体的三倍,往往放在战车上〗~2支,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在战车上使用,如果短了,就刺不到敌方战车上的甲士。因此矛柄的长 短是由实际作战的不同需求决定的。
尽管先秦时代矛的制作越来越精良,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却始终不能 取代戈的地位。
西汉至唐代的骑兵,常用稍作兵器。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 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正字通》中云:“矛长丈八谓之稍”,所以古代也把 丈八蛇矛称为“铁稍”。这一时期也是稍在长兵器中唱独角戏的时代。特别是 南北朝,是稍的鼎盛时期。因为此时中原骑战鼎盛,而人马都身披两裆铠的 重装骑兵正是以稍和弓箭为主力武器。步稍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稍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刺倒敌人,掩 护短刀手作战。因此对持步稍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倒并非关 键。马稍的使用较复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稍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 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当骑兵冲人敌阵后会展开冲荡, 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稍 长达4米,惯性巨大,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因此一直到 唐代,善于在马上使用稍的都是武艺高强的将领。如《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记载,在一次作战中,李元吉跃马执稍,欲刺敬德,敬德眼疾手快,将元吉 的稍夺去。直到唐代,稍一直是民间禁止持有的重要兵器之一。
铁头金钢——头盔
头盔是用金属、皮革和其他材料制作的防护帽。我国原始时代,就有 兽皮防护帽,被称为“冑”。战国时燕国有用铁片编缀的铁头盔,称“兜 鍪”。丨758年法国的龙骑兵最初使用的头盔是圆形的,有两个硬帽檐、下鄂 带和上部装饰。
我国古代宋、元、明各代头盔的形制,大体类似,多为金属制造。据 《武备志》记载,元代以前,盔一般是用铜铁、皮革、纸、藤等制成,明代 以后,盔的质料有所改进。明初,在以金属、皮革制的同时,开始用绸布 和棉花制成帽形,外包铁叶,贯以铜钉。到了清代,仍效仿明代的盔冑, 主要以绸棉制作,外加铁叶和铜钉,比以前轻便多了。火器发达以后,这 种盔不能抵御枪炮弹片的侵彻,便停止使用,改用质地坚硬的钢盔,一直 沿用至今,各国步兵都还装备钢盔。
隋唐以后,矛头的种类增多。其中一支延续稍的特点,继续走重型路线; 另外一支矛头尺寸缩小,更轻便合用,并改称为枪。
稍则更加笨重,多用于马上作战,且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后代的稍还结 合了棒和狼牙棒的特点。比如有的稍柄用坚木制成,长约2米,柄端装有一 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 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稍”。《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 稍;番将乌利可安用的是一杆纯钢枣稍;别外,还有指稍、掌稍、双稍、衡 稍及枣阳稍等。
稍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的人寥若晨星。稍传统的演练套路称为 “单稍”,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 等。尽管稍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 扫千军”等。
枪
前已述及,枪是由矛演化而来,它由枪锋和长柄组成,其杀伤作用与矛 相同。唐军使用的枪有漆枪、木枪、白头枪、扑头枪四种制式枪,分别装备
直接用枪刺杀敌军;安营扎寨时,骑兵和步兵,并用于军事训练。当 时枪的用途甚多,如两军相对时,常竖枪为营;涉渡河川时,也常捆 枪为筏。宋代是枪的黄金时代,种 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用长 枪作战的名将很多,杨家将中杨业 父子都因善用长枪而闻名于世。
宋代制造的枪有很多种类,仅 在《武经总要》中就有18种。也
许是对骑兵正面突破的依赖降低的缘故,宋代马枪的长度略有缩短,使其更 灵活,同时制作更精良。其中有一些还和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兵器。 宋代马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钩枪,枪锋后部分别有双钩、单钩和环钩, 使其双重用途。枪后有可插人地的铁镦,杆上还有牛皮编成的提绳,便于骑 兵在马上扎刺敌兵并将其钩落于马下。步兵主要使用无钩的直刃枪,如素木 枪、鸦项枪、锥枪、大宁笔枪等六种。锥枪有四棱刃,既锋利而又不易折断。 大宁笔枪在刃下数寸处安有一个小铁盘,四周有刃,敌人无法用手抢夺。同 时,宋代还有专用于攻城的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等短柄枪; 以及用于守城的拐突枪、抓枪、拐刃枪和钩竿等,其特点是枪柄较长,一般 长2 ~5丈左右,便于刺杀正在攀登云梯攻城的敌军。此外,还有用于教练的 槌枪,用于投掷的梭枪,以及捣马突枪等。
元代有一种可刺可掷的两头有锋的标枪。明军使用的枪有长枪、四角枪、 箭形枪、龙刀枪等,长枪的枪头长三至七寸,重四两,以竹或木为柄,全枪 长约1.2丈左右;铁钩枪的铁刃连钩长一尺,便于配合盾牌进攻;龙刀枪有 旁刃,可砍可叉。清军八旗和绿营兵装备的枪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 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钉枪、矛形枪等,甚至出现 了近5米长的钉枪,已达中国长兵器长度的极限。
浏览1,6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