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甲胄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 促使战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 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 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 进步。

魏晋时期出现了铁制筒袖铠。这是 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的铠甲,用鱼鱗形 甲片编缀而成,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 似,穿着时要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 坚硬无比。

魏晋时期的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起,配有缨饰。铠甲方面流行布制或革制的两裆铠。这种铠甲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

图片8

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 用带系束。这种铠甲一直使用到唐代。另有保护头部的兜鍪、胄、盔等。戎 服和铠甲外均束带。

除两裆铠之外,还有“明光铠”。这是一种十分威武的军服,其特点是在 铠甲的胸背的两侧装放两块圆形或椭圆形金属护镜,与其相配,必极穿宽体 缚裤,并束宽革带。这种铠用外形完整,使用效果极好,久而久之便取代了 两裆铠。

唐代甲冑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甲、山文、鸟锤、 白布、皂娟、布背、布备、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 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鱗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 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 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唐初,由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国家的统治比较稳固,社会经济恢复和 发展较快,因为战事减少,用于实战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隋代的样式和 形制。到唐武德中期,在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军服逐渐变 得具有唐代的鲜明特色。此时唐军戎服仍以皮甲和铁甲为主,除了传统的皮 甲仍发挥着作用以外,在铁甲中又细分为两裆铠、明光铠、细鱗铠和锁子铠 等,制作十分精良。

两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原来仅覆盖前 胸的鱼鱗状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 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 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 代戎服为圆领长袍。唐代编缀甲片的方法也有所发展,更多地采用皮条穿连 或铆钉固定的方法。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 太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 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奢 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特别是出现了为 武将们仪仗检阅或平时穿用的絹布甲,这种以 纺织原料制作的轻巧精美的黑色甲衣(有称 “皂衣”),外观十分美观,但无实际的防御意 义。此甲形制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太平盛世的 时代特点。“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金戈 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 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在唐宣宗时期,有一位官吏发明了以纸做 甲,“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 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 甲极为奇特,是应急之物,由于质轻容易携带,故便于推广。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铠基本 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 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 之上。另外,五代时期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图片9

6.宋代甲冑

宋代的铠甲有皮制和铁制的两种。开始的铠甲只有表皮没有衬里,穿用 时与皮肤接触容易磨伤,后用绸做衬里。宋铠比隋唐铠又增加了许多名称, 比如钢铁锁子甲、连锁铠甲、明光细网甲、金装甲、长短齐头甲、黑漆濒水 山泉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据《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铠甲的 总重量达45斤至50斤,甲叶有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 近60斤,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 为此,皇帝还亲自赐命,规定了步兵各兵种的铠甲重量。但尽管如此,单以 重量而言,宋代步兵铠甲还是中国历代铠甲中最重的。

此外,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年间,西北青堂羌族还善于制造一 种瘊子铁甲,铁色青黑,甲面平亮,可以照见毛发,在五十步之外,以弩箭 射击,铁甲面不会有一点损伤。

南渡之后,南宋小朝廷一直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铠 甲制造技术开始进人停滞状态。当然,造成铠甲停滞的另一原因是火药的发 明。南宋时火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中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越来越 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已不像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

厢军是地方州县军,军服和铠甲的装备都比较差。他们的军服衣身长短 不一,紧身窄袖。所着的甲胄是仿战将的样式,不用皮或铁做甲片,而用粗 布做面,细布做里,然后在甲面上用青、绿颜色画出甲片形状。


  1. 辽金夏元甲冑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 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 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 代的特点。铠甲护腹似乎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 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镜,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 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 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 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 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

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 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 袍穿在铠甲外面。

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 像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 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 地区落后一些。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

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 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 尤为突出的是甲胄。元代铠甲的种 类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其中铁 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用铜 铁丝缀满铁网甲片,甲片相连如鱼鳞, 有皮甲、布面甲等。图片10

明朝甲冑

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 加强国防力量。

明军戎服大体与宋、元时期相同。只是盔、甲、护臂等全副武装,质地 上大多采用了钢铁,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因此比较前代又进一步。

史料记载,明式军衣上衣是直领对襟式,也有圆领形式,制作比较精致, 以衣身长短和甲片形制取名,如鱼鳞甲、圆领甲、长身甲、齐腰甲等。头盔 的名目繁多,大体分为。便帽式小盔、可插羽翎较高的体体式和尖顶形三种 类型。明代兵士着罩甲,是一种对称的“号衣”,头上包扎五色布扎巾,这种 形制在明初时只限骑兵穿用。

明代军士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
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 穿锁子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既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为红笠军帽。 冠有忠静冠、小冠等。

清代甲冑

清代的甲胄与前代均有所不同,虽也按上衣下裳分开,总的来说仍依传 统形制,但其配置与满族旗装紧密相连。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铁或皮革 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 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

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 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军中将领的 服饰是,上身甲衣以马褂为基本式 样,衣身宽肥,袖端是马蹄袖,甲衣 肩上设有左右两块用带联系的护肩, 腋下有护腋,胸前后背各有一块金属 护心镜,镜下前襟底边有一块梯形的 护腹“前裆”,左边缝上同样的一块 “左裆”。右侧不佩裆,留作佩弓箭囊 等用。

军服的下身是“裳”,此“裳” 由于不是筒形,而是左右两片,故用 围穿形式,称为“围裳”。围裳分为

图片11

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

《乾隆戎装像》,故宫博物院藏 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一块质料相同、绣有虎头的蔽膝。此外镶边还代表了八旗各自的标志。这种八旗甲胄, 用皮革制成。后来这种甲胄仅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则收藏起来。清代除满 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旗。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年),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米兰 人。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耶稣会。在他 二十多岁的时候(1714年,即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渡重洋, 到达当时被葡萄牙占领的澳门。上岸后,朱塞佩开始学习中国礼仪、熟悉 中国的文化,并取了中国名字——郎世宁。不久,他从澳门转到广州。当 时的广东巡抚知道来华的欧洲人中有位画家,就上奏康熙皇帝,康熙皇帝 很高兴,下旨请他到北京来。郎世宁到了北京之后很快进入宫廷,成为一 名很重要的宫廷画家。直至去世,他的后半辈子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为 康、雍、乾三代清朝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画作,以及众 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 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并曾参加圆明园 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代表人物。1766年 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安葬在北京欧洲传教士墓地。

盾牌

盾是古代士兵手持的防护装具,用以抵御敌人射来的矢石,使其锋刃的 杀伤力加以消耗或使之产生偏导;此外还可以作为助攻武器。在我国古代, 盾又称干、牌、盾牌、彭牌、旁牌等。

原始的盾牌相当简陋,大抵是用自然生成的藤条、木条和坚钿的兽皮, 经过简单编缀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由于木、皮盾表面需要涂漆以防 潮腐,便逐渐产生了精美的盾面图案。

在安阳殷墟曾发现有商代盾的残物,呈梯形,盾面微凸,高度不超过1 米,宽约60 ~ 80厘米,内以木框为骨干,表面蒙覆多层织物和皮革,并在其 上涂漆绘纹。西周步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狭长盾,可以连锁竖盾组成防御屏障, 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窄短盾,又称车盾。

对于盾来说,防护最大的威胁是正面刺击。因为刺的力量足以在攻击点 上聚集起高达数百公斤的压力,是刀剑劈砍无法企及的。因此时至战国,用

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就盛行 起来,弧形盾有利于分解刺 的力量。春秋战国时使用圆 形旁牌,牌面中央外凸,背 面有握把。

秦汉时期开始使用铁盾。 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还出 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 单手举着抵御攻击。但到了 魏晋南北朝,由于骑兵的人 马均披甲上阵,所以一般不 用盾。这段时期是盾发展历

图片12

史上的低谷。但步盾经过改革和发展,到东晋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 形盾,这是双弧形方盾的改进版,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作战 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解放士兵的双手, 增强防御的机动性。

唐代军队把盾称作彭排。据《唐六典》记载,唐军使用的盾有膝排、团 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合称“唐六排”。宋代称盾为旁牌,它们都 用坚木制成,牌面蒙有皮革。步兵旁牌较长大,上尖下平,中间有几道横档, 背面安有戗木,可用它支立于地上。骑兵旁牌为圆形,面积较小,背面有套 环,作战时将其套在左臂上并绑住,用以抵御矢石。西夏军和蒙古军也创制 了几种名盾。西夏军使用的毡盾,盾面蒙有毛毡,防御性能较好,在野战和 攻守城战中都能使用。元世祖忽必烈曾组织人员制造一种折叠盾,用时张开, 行军时折叠易带。

明代以后,盾的演变仅限于形状上略微的改变。只有明代的火牌较为新 颖。所谓火牌就是同火器配合使用的盾牌。它在盾牌背面可藏燃烧性火器、 神机箭与火枪,兵盾结合,攻防兼备。其战法一般是步兵小组跟随火牌徐徐 推进,猛然间火器齐发,随即冲出盾牌,一拥而上制服敌人。清代仍沿用明

代步兵盾牌,直到清末才最后弃用。

最后我们简要说一下战马的防护装具。我国古代商周时期已经开始给 马匹装配战甲。但这种甲主要是用于保护驾车辕马的头部和躯干。到了秦 代和西汉时期,长于驰突的骑兵已成为军队的一种主要兵种,人们为了保护战马的身躯,便开始制造能够覆盖马匹全身的专用马甲。

到东汉时期,具有防护作用的马甲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三国时期, 又发展成为配套使用的马铠。南北朝时已使用铁片或皮革制成的具装铠, 使马铠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这种具装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 搭后、寄生等六部分组成。分别保护战马的头、颈、胸、躯、臀、尾六处。 宋代的具装铠去掉了寄生。

软兵器少数民族的战马也披有马甲。辽和西夏军战马披着的是铁制马甲。金 军的騎兵,人着铁甲,马披铁制具装铠。其中兀术本人统率的4000牙兵被 称为“铁浮图”。他们在战场上驰骋纵横,使宋军吃了很大的亏。明清时 期,由于火绳枪炮的大量使用,枪弹和炮弹的穿透力,使战马的防护装具 成为可有可无之物。

所谓软兵器,其实是相对于“硬兵器”而言的。一般来说,软兵器可以 折叠或缠绕,携带方便,且善于变向攻击方式刁钻,可以出奇制胜使敌人摸

连枷棍,

又称梢子棍、铁 链不着头脑,我国古代软兵器仅有少数用于正式的战场,多数则用于武术界。 其中常见的主要有连枷棍、三节棍、九节鞭、皮鞭、绳镖、流星锤等。下面 依次介绍。

图片13

夹棒,这是一种类似农家打 麦农具连枷的特种兵器。其形 制就是在棍的基础上多了个梢 子头,和长棍之间以铁链相 连。这种兵器除了可以使用棍 术的技能外,还可以用手甩动 长棍,铁链系扣的梢子头随之 甩动,拍砸敌人,因此同时有 拍击和打击两种功能,可以转 连枷棍变角度,从多侧面进行打击,较直棍方便。

连枷棍威力极大。如果长棍短一些,就成了手梢,可单手使用,甩出棍 梢劈扫弹抽,打击力大,且不震手。并且连枷棍的两节一长-短,所以丝毫 不用担心梢头弹回来打着自己,只管抽敌。因此连枷棍曾作为骑兵的打击类 武器之一。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三节棍 非常灵活,既可以持握三节的任意两节挥舞,也可握住中节或梢节挥舞,且 变换迅速。对敌时,如果距离近,则手持前后两端,就像握着两根短棍,劈 砸戳刺;中距离则握中端和后端,劈扫抡抽;如果距离远了,则握其后端, 劈扫敌人。三节棍的好手能根据战局需要随时调整距离,不断变换攻击手段,

图片14

令人防不胜防。

  1. 九节鞭


九节鞭并不限于九节,它是由多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因此也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称为七节鞭、十三节鞭等。就像铁链子,总长度略次于身 高,收起来一小撮,便于携带;放出去扫一片,动作以缠绕和圆抡为主。一 旦抡起来,就像是一根铁棍子扫向敌人。

近战时,九节鞭可以折叠起来抽打敌人,还可以像绳子一样绞缠敌人的 兵器和身体。有些九节鞭的鞭把装有尾刺,近战时可以当匕首扎刺敌人。九 节鞭还有个经典杀招,叫抖鞭,就是将鞭抖起来甩头,顺劲将镖头甩向目标, 将目标击穿。这一手不好练,练好了很可怕。

九节鞭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 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 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图片15

  1. 绳镖


绳镖是将金属镖头系于长绳一 端制成的。镖头的形式不止一种,

有三棱形的,有圆筒形的,有五 棱、七棱的,随练习者的意愿而 定。但无论属于哪种形式,功用完 全相同。最普通的是三棱镖。镖头 一般由纯钢制成,长五寸至七寸,

重约九两。镖身为三棱形,头尖尾宽。尾部呈正圆,有一个铁环扣在后端, 用绵软坚牢的绳系在环上,长约二丈至三丈。另外备一根竹管,穿在绳上, 竹管的粗细刚好用手握满,长约四寸。带镖时将绳镖拗折为四下,竹管和镖 相衔接,将四折的绳缠在腰间,用活扣扣上,看似把自己捆得五花大绑,其 实都是活扣。绳的末端靠左腰,镖头与竹管悬在右腰下,以便仓猝应变时可 以俯视,便于出手。现代武术运动中使用的镖头长十二厘米至十六厘米,绳 索为演练者身高的两倍或两臂侧平举长度的两倍,并在响环绑上小方彩绸作 为装饰。

绳镖在临敌之时只须抽开活结,左手握住绳的末端,右手握住竹管,镖 就可以应手而出了。既可掷抛远击,又可缩短近击,具有携带方便,收缚隐 蔽,打击突然,猝不及防等特点。演练绳镖时,可以运用身体各部位做缠绕 收放的各种动作,使镖由圆周运动瞬间变为直线运动时应手而出。绳镖的使 用方法以缠、绕、抡、击、抛、扫、摆、收、放、背、担为主。绳镖可以通 过绳索从手上打出去,还能以绳索借力变向从肘、肩、膝、腿、脚等部位打 向目标。

  1. 流星锤


流星锤又名飞锤是一种以绳索 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

用力向目标抛击的兵器,又名飞 锤。流星锤由锤体、软索、把手三 部分组成。锤头形状各异,有浑圆 头形、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 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 4斤至5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 索系在铁环上。软索粗如手指,长 800厘米。流星锤的使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使用时可以巧妙地 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 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

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 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锤,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 跑江湖卖艺人,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击 打对方。四川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流星、流星,专打鼻子,不打眼睛。”图片16

暗器

所谓暗器,也就是便于携带、不引人注意的兵器。暗器一般形体小、容 易隐藏,因此一些形体较小的远射兵器和软兵器几乎都可作为暗器来使用; 大一点的短兵器也可以改造成带有伪装暗器的兵器。

按用途分,暗器可分为暗杀和护身两大用途,两者互有交叉,二用兼备。 暗器的携带者通常很容易接近暗杀目标,一旦将暗器沾上毒药,或为了在漆 黑夜晚使用涂以黑色,即可成为专用的暗杀武器;且由于暗器能在敌方无警 戒的状态下携带,所以一旦有事的时候,还可作为护身兵器来使用。

总的来说,所有平时使用的工具、农具、食用器皿,均可作为暗器使用, 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和训练而已。而这些一点也不引人注目的日常用具,比正 统的暗器更具“奇袭效果”,反倒是最可怕的暗器。当然,即使是同样的曰常 用具,作为暗器使用时,威力也因人而异,而且还需要进行奇妙的伪装。

暗器的用法和练法,多半是在自己的流派内秘传,有时就连暗器的外形、 名称都是绝对保密和不轻易外传的,更不会把用法和练法写成书公诸于世。 暗器几乎都是采用口传方式进行秘传的。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暗器的滥用, 二是为了保持暗器“奇袭效果”这种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威力。

丨.匕首

匕首实质上是一种双刃的短剑。包括柄在内,全长30厘米左右,据说汉 代的匕首长达40_ 5厘米。在诸多暗器之中,出现得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效 果最好的暗器之王,就是匕首。

在战国时代以后,已经使用钢作为制作匕首的材料,在此之前多为铜制 的。锋刃是用来刺杀对手的部分。匕首可用单手或双手握着使用,是一种近 战使用的武器,但是也可用投掷的方式来杀伤敌人。

匕首虽然是一种比较短小的武器,但是要想使敌人不察觉,接近到有效 的范围,还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刺客有极好的隐蔽技巧。据历史记载,专 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是把匕首藏在烧鱼中来接近目标的;而荆轲欲刺秦王 政(后来的秦始皇),则是把匕首藏在卷成卷的地图里面。所谓“四大刺客”,指的是专诸、要离、聂政和荆轲。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 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 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 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

要离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 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结联邻国,欲待时 乘隙,伐吴报仇。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 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聂政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丼,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 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 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 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 给太子丹,拜为上卿3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大子丹震惧,与 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 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 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大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柯只好私见樊于期, 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柯送行, 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 时所吟唱的诗句。荆柯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 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把毒药涂在匕首刃上,往往可置敌人于死地荆轲为了刺杀秦王政所用 的匕首叫“徐夫人匕首”,这是一种很有名的上等匕首。为了刺杀成功,是经 过染毒特殊的剧毒匕首。据说只要被这种匕首划破皮肤,就会见血封喉, 即刻置人于死地。

2.飞禮石

所谓飞蝗石实际上只是一块块小石子,不需要任何加工,信手而拾,信 手而发。但是,飞蝗石在选取和使用上却是要下番功夫才行,要选取适合投 掷的形状。从其形状和扔出去空中飞行的样子,很像蝗虫,故此得名飞蝗石。

飞蝗石也可以算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投射兵器,就是石块。即使在现在, 手无寸铁的暴徒在和警察、治安队格斗时,也使用投石。由于这种武器有效 而廉价,所以才成为久盛不衰、寿命最长的武器。

与飞蝗石同一类型的是铁弹,这是一种需要特殊加工的投射兵器,是靠 手或手指的力量来发射的一种不带锋刃的球状铁制的弹丸。铁弹是一种不以 杀伤敌人为目的的护身武器。形状似球,没有锋尖锋刃,便于携带。有的涂 上黑色,以提高夜间使用效果。

在历代武侠小说中,有许多使用小石子的武林高手。《水游传》中,使用 称作“没羽箭”的这类石子的高手,有张清和他的妻子琼英。此外,还有《封神演义》中,手使五色石的女将邓婵玉,以及能一次发射数块石子的龙须 虎,据说他发射的石子,似蝗群一般,甚是厉害。

钢圈

钢圈是一种直径24 ~30厘米的金属环。在实战中,还有圈外侧带有利刃 的乾坤乌龟圈,和内侧带月牙状锋刃的日月乾坤圈。

在打击敌人时,可用手握着圈当拳头使用。外侧带刃的,可充分利用刃 的各种形状来斩、刺敌人,还可用圈的内侧来封阻敌人的兵器。内侧有刃的 钢圈,用来斩、削敌人兵器的柄和手。外侧有突起锋尖的,还可作为投掷武 器来使用。

圈原本是跳舞时使用的一种小道具。外侧光滑无刃的圈,是印度的一种 投射兵器,所以,圈这种暗器很可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实战使用的圈,内外侧的刃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攻击和防御能力都很 强的鸡爪鸳鸯钺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一种在握手部左右两侧带有外伸锋刃 的钢圈。带有这种刃的兵器,通常叫做钺或镋,但是它无疑是圈的一种。除

图片17

了上述圈的用法之外,带有这种外伸锋刃的圈,不仅可用来防御敌人的攻击, 而且还能进行刺、斩。当然,这种圈不能作投掷兵器使用。

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太子使用的乾坤圈,就是典型的代表。乾坤 圈为金属制,主要是投掷使用。把乾坤圈掷出去,如果击不中敌人,就会自 动回到使用人的手中。乾坤圈威力很大,龙王部将夜叉和龙王太子,都是死 于哪吒的乾坤圈。

4.飞爪

飞爪是在系绳上拴有手掌大小的铁制钩爪的一种暗器。飞爪全长约6米, 有效杀伤范围3米左右。飞爪上有许多伸缩自如的关节,飞爪百链索或带有 两个爪的双飞爪,都是此种兵器。除了一根拴飞爪的索绳而外,还有一根由 铁环牵连的软绳。

在飞爪之中,有如同龙爪一样的龙咤,还有爪似梅花的梅咤,此外,还 有只一端有爪的飞爪。

这种暗器,不但能杀伤敌人,还能擒拿敌人。一旦命中目标,锋利的爪 尖就会深陷人肉,或钩住锁甲、衣服等物,使敌人难以摆脱。此外,也常用 来攀越高墙等障碍物。

一般认为飞爪这种暗器在明代发明,但是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中曾有 飞钩的记载,也许就是飞爪的前身。飞钩是一种守城用的兵器,也是在带有 铁环的钩爪上系以软绳的暗器。使用这种飞钩,可以从城墙上抓钩住攻城敌 人的装备以擒之。

飞胃

飞镖又称脱手镖,靠腕力直甩而发。镖身有棱状和棒形等多种。不论哪 种镖形,尖部都锋利无比。镖长7 ~丨4厘米,重约150〜260克。长短、重量 亦依人而别,并不都在此限之内。为使甩出的镖飞行稳定,而在镖身末端扎 有红绿绸,即镖衣,用以鼓风乘势,犹如箭羽。带镖衣的叫带衣镖,不带镖图片18

飞镖通常以十二支或九支为一套,每一套中必有一支比其他长而重的镖, 此镖即为绝手镖。这支镖,非在迫不得已时,决不轻易使用。射程以7米左 右为最佳,最大可60米。
衣的称光杆镖。

毒药镖是一种带有剧毒的特殊脱手镖。所用之毒药及配方,各武术流派 相戒不传,而为自家门派秘传。

飞镖的真正创始已无从考证。据武当派的《武当绝技(续集)》称,是 出于北宋。说是有一老僧少年游西域时,得异人传授包括飞镖在内的各种武 术。后归隐于四川某寺,悉心研究十余载。修成正果之后,出山遍游中原各 地,传授技艺。又通过他的弟子,相传不绝。据说,南宋名将岳飞也受其 真传。

 

  • 柳叶飞刀


柳叶飞刀是用于甩投的特制暗器,因刀形似柳叶而得名。刀身带刃,长 17厘米,刀柄长约5厘米,刀刃最宽处约6厘米,刀重以170克左右为标准。 刀刃和刀柄均为铁制。为了甩投时飞行平稳,命中率高,在刀柄末端拴有长 约6厘米的彩绸。外观似刀,但两侧出锋带刃,所以,不但可用刀头扎刺, 两面锋刃亦可伤人。其刃锋利无比,但因甚薄,功夫不深者,难以用于劈砍。 刃尖锐利,是制敌之主要部位。柳叶飞刀,每刀以十二口为一鞘,刀柄露鞘 外,可随手取用。柳叶飞刀高手投甩之远可及200米。

投甩刀剑之技术,恐非始于战场,大概是杂耍特技演练而成。这种投甩 杂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曲艺节目。后来被纳人武 术之中,继而发展为柳叶飞刀。从《水浒传》中的八臂哪咤项充使用飞刀可 考,专用的飞刀至迟出现于明代。

 

 

浏览4,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