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年间,皇帝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 派朱励等人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然后用大船运向汁 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渐江青溪及其附近地区盛产竹木漆 茶等经济作物,造作局和应奉局每年从这里强征成千上万斤的漆,其他竹 木花石的数量也极为庞大。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小生产者和农民身上, 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曰的赤贫者身上。

方腊又名方十三,是睦州青溪县(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 歙县)人,雇工出身。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 的农民。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相当于现在 的村长)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不料,他们的 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官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 事泄,便立即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墙逃脱)而提前 举义。方腊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召开誓师,假托“得 天符牒”,自称“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青溪的农民闻 风响应,他利用当地秘密流行的摩尼教来组织群众,起义队伍很快便扩大 到数万人。三个月内,义军接连攻占了两浙首府杭州等地,队伍扩大到近 百万人,“东南大震”。方腊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6六州 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

当北宋最高统治者接到方腊起义军逼近杭州的消息之后,先“下诏罪 己”,宣布撤销“造作局”、“应奉局”,停运花石纲,又以童贯为江浙宣抚 使,谭镇任两浙路制置使,率领15万精兵进剿。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四 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死 战。在战斗中,方腊坐骑战死,战刀丢失,最后不得不带亲信退往洞源村 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石洞分上中下三窟,极为隐蔽,官军无法寻找。统制 官王禀下令搜山。裨将韩世忠由方庚做向导,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 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日,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 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将辛兴宗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机 逃脱,实俘39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就义。

方腊被俘后,余部坚持斗争,直到次年三月才被镇压。

方腊起义失败后,宋徽宗立即恢复了苏杭“应奉局”,并在开封重新设 置了 “应奉司”,加紧搜刮“四方珍异之物”,宫殿、园林等巨大土木工程 也照旧进行。童贯则以平叛有功,加大师,被晋封楚国公。

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 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如方腊最后坚守的洞 源石洞被称为“方腊洞”,此外安徽、浙江两省多地都有纪念方腊的方腊 洞、方腊庙等。

方腊起义是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 王朝的统治。

其他长兵器

其他兵器还有:耙、扒、铲、叉、狼筅,都是多锋刃兵器,出现较晚, 虽然大多不是制式装备,但是也都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相类似的兵器还有镋耙。镋粑 由耙头和长柄构成。钯头是用五支 箭式尖锋,插在两个月牙形铁制的 横刃上构成,两个月牙形的横刃之 间有一定的距离。耙头制成后安于 长柄上,柄尾安有金属蹲。镋耙属 于多刺锋式兵器。

图片1

耙,也写作扒,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头部是一个特制的腰鼓 形横木,末端安置多根短铁齿,一般称“九齿铁耙”,齿锋利如钉。耙全长4米左右,重 5千克,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 利器。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 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中锋稍长, 多为骑兵所用。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 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 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柄的前后都装有 兵刃。前端铲头似弯月,内凹,月牙朝外。早期的铲末端装的是枪锋。我国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

步骑兵都可使用铲。铲后来成为佛门特别爱用的兵器,又名“方便铲”。
后端改装成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这样的铲两端均薄体阔刃,可代替 扁担负重,也可供开路使用。铲的种类有月牙铲、天蓬铲、莲花铲等。其中 月牙铲是明代出现的。

铲后来成为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 推、压、拍、支、滚、铲、戳、挑等击法,具体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比如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

狼宪

狼筅是一种长柄多叉刺兵器。其创制于明英宗正统年间,时间约为1444 至1449年,最初出现在四川。后被戚继光所部用于抗倭作战中。狼筅系用多 节叉枝刺的毛竹制成,一般有9 ~ 11层节叉,柄长1丈半,前有铁制尖锋可 以刺敌,旁侧各层节叉上,大多安有铁包的枝刺。有直形和钩形两种。作战 中,通常用它同其他兵器配合在一起使用,具有较好的掩护作用。

所谓远射兵器,就是使用弓等发射器,把箭矢或石子、弹丸等射向远处 以打击敌人的兵器。

射是周代时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代最强大的攻击手段之一。早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 世界,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远射兵器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可以从较远距离攻击敌人、避免自己伤亡。 缺点是连续性差——当第一次打击不到敌人时,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能进 行第二次打击,因此无法单独承担战役以上规模的作战任务。

远射兵器按照其动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靠人力直接投掷飞行体,除了 标枪以外,这种类型的远射兵器大多可以归人暗器;利用弓弦的反弹力发射 的弓弩,及作为飞行体的箭矢(也包括弹弓和弹丸,我们把弹弓归人暗器 类);借助位能的力发射弹丸的抛石机,即古代所谓的“砲”。由于这种兵器 主要用于城市攻防作战,因此我们将其归入城市攻防兵器一类。

标枪也称梭枪,一般是步兵使用的一种投枪。其长度1~ 1.2米左右。使 用方法和普通枪、矛相同,也可用来投掷,杀伤敌人。梭枪前端有宽大锋刃 和穗,起到箭一样的作用。为了便于投掷,标枪都是作成前重后轻。最大射 程因人而异,但是一般都不会超过50米。

由于中国早就发明并普遍使用了弓弩,所以投掷类的标枪等并不盛行, 只是在南方一些民族中使用得比较普遍。只是在宋代军队里装备过梭枪。另 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也普遍使用标枪类投掷武器。其中,蒙古族骑兵就特 别喜欢使用3米左右的标枪。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以及后来的明、清时代, 也都是把标枪作为常规兵器来装备军队的。但是,这一时期火器已经日益成 为远射兵器的主流,因此这种靠人力投射的标枪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兵器来 使用。

总之,标枪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像古代欧洲那样使用普遍,因此我们只在 这里做简要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弓弩和箭矢。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

图片2

在远射兵器尚未出现的年代里,人类不能靠手中的长短兵器来捕获天空 飞翔的鸟,也抓不住奔跑速度很快的野兽。要想捕获比自己强大的猛兽,就 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靠近猛兽,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攻击。弓箭的发明,确 定了人对野兽的优势地位,再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肉搏战”了。

弓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它是二万八千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 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和绳索等绷紧而成。弓通常由干(弓背)、弭和 弦三个部分构成。依照干的不同结构,弓又分为简单弓、强力弓和合成弓三 个种类。这几种弓,早在中国的古代就使用了,但是在战场上作为兵器来使 用的,主要是合成弓。

另外,根据干的形态,又分为直干的直弓和弯曲干的弯弓两种。在简单 弓和强力弓中,直弓比例较大,在合成弓多为弯弓。

弓的大小,在《周礼》考工记中,弓长六尺六寸者,叫做大号的弓,由 身材高大的人使用;弓长六尺三寸者,叫做中号的弓,由身材中等的人使用; 弓长六尺者,叫做小号的弓,由身材较矮的人使用。弓的最大射程约300米, 当然这只是箭的飞行距离,而不是命中目标的有效距离,所以有效距离一般 在100米以内。射杀披铠甲步兵弓的有效射程不超过70米。由于是目视瞄 准,所以即使是射程再远的弓,一般也是在距敌人约100米前后的时候,才 开始射击的。

弓的强度,取决于干的反弹力。所说的强弓,约70千克,有射穿铁铠甲 的能力。用于实战的弓,其强度最低也要达到35千克左右。强弓,步兵用的 约300千克,而骑兵多使用150千克左右的弓。

在远射武器一族中,弓最突出的优点是发射间隔时间短。按一分钟计, 弩为四至六发,鸟铳只有二至三发,而弓一分钟最多可发射十发。而且要想 有效击中目标,使用弓更准一些,但必须经过很好的训练。使用弓时,拉开 弦后,手不能松劲儿,而且需要在保持这种姿势下来瞄准目标。这一点和拉 开弦后不必再用劲儿的弩不同。因此使用弓更需要较强的臂力和良好的技术。 尤其骑在颠簸的马背上拉弓射箭,而且要击中目标,没有高超的技术是不 行的。

弓臂,多用竹子或韧其他性强的木料,加上角、筋、胶、漆而制成。弓 的反弹力,是靠木、竹、角、筋产生的。选料时,不能采用春季或夏季采伐 的竹或木,因为有虫蛀会影响质量。在北方因为没有竹子,所以只能以木代 竹。角,是用胶黏合在弓臂的弦上。筋,使用牛筋,干燥后水浸,最后做成 线绳状,并用鱼胶黏合在弓臂的外侧。胶必须使用没有水分并经过充分干燥 的,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弓的质量。在弓臂的中央部位,要缠上桦树皮,便于 手握。漆涂刷在弓臂的外表面,不仅增加了各黏接部件的强度,也是作为防 水涂料,可防止雨、雪对弓臂内部的损害。

由于弓的所用材料的原因,在干燥的冬季,弓力会增强;而在湿度高的 季节,弓力则会变弱。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多半是在弓力最强的时候进行战争。中国的南方多有阴雨连绵的季节,搁置不用的弓,弓力会降低,有时还 会完全损坏,因此要特别注意使弓保持千燥状态。

用来固定弓弦的弓弭,用桑树枝干做成,镶嵌在弓臂的末端,用钉加以 固定,以免因反弹力造成脱落或损坏。

弓弦,北方游牧民族多以牛筋作料,中原地区则多使用绢丝。用絹丝做 的弦,是把20~25根绢丝捻在一起,作弦芯,再用绢丝缠绕,防止散捆劈 裂。在弦两端有环,用以和弭相连。用筋作的弦,不受水的影响;而绢丝弦 怕水,所以表面涂有蜡。

弓做好后,再经过十天到两个月时间的充分干燥。干燥后的弓,是否达 到了预期的弓力(强力),可用秤砣等物进行测定。

在宋代七人用九天可做八张弓。可是如果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造弓的全 部工序,一般需要九天时间。在官办的兵工厂,由于工序分工合理,生产效 率当然很高。

弓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复合弓技术的普及 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储存的势能,使人在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力 量转化给弓身,射出更快更远之箭。弓的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 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唐弓、大弓弓长119.46厘米, 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 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 代有黄桦、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 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惊i宅,精锐射手竟能拉开70千克的强弓,估计有效 射程应在50 ~70米之间,最远射程更是数倍之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始于 商代的扳指的功劳。扳指这项不起眼的发明,却令拉动强弓硬弩得以可行, 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伤手指。扳指对射手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骑 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贵族们,竟最终使其异化成为一种首饰。弓是以轻便、快 速为特点的,这令其在清中期前始终占据着骑兵远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当火器的发展淘汰了强弩时,弓也仍能扬己所长与火器平分秋色了 400多年。

 

士兵的保护面具——脸甲

脸甲位于头盔的前部,为防止冷兵器袭击将士脸部,古代使用脸甲。 脸曱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或者是活动的(可以掀起的脸甲),由钢或铁 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鱗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 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2个鼻孔、嘴孔。



弩是利用扳机发箭的一种弓。弩比弓射箭射得远,且能发射穿透力大 的箭。

弩由臂、翼和机三部分组成。臂,又叫做身,是射击时的手持部位,用 木制,上面带有放箭用的箭槽,有的还涂上漆,用以防潮。翼,是装在臂前 的弓,用韧性好的木料制成,也有用几张竹片予以加强的。机,是用来拉挂 弦的装置,安装在臂的后部,机用金属制成,就是在铁被普遍使用以后,也 常使用易于锻造和加工的青铜作材料。弦,是由涂上蜡的苎麻绳做成,也有 在苎麻上缠上鹅的羽毛之后,再涂蜡来制作成弦的。

弩的部件还有:牙是用来挂住拉开的弦的突起(即机钩)。牙上面的突 起,叫做望山,即照门,相当于瞄准用的标尺、准星。也有在上面刻上刻印的。悬刀相当于现代枪的扳机。牛是用来支承牙落下的构件,也是由悬刀支承着。

牙、悬刀、牛,均由螺栓上的栓塞结合在一起的,都置于叫做“郭”的 金属箱内。战国时代,弩机也有不带郭的,是把上述各部件,直接埋设在弩 臂上。

弩的尺寸有多种,但是个人用的弩,以臂长50 ~70厘米的为多见。翼和 臂的比例为1 : 1.2至1 : 2.5。机的长度为9 ~15厘米。

弩的强度,是把翼固定于地面,使用带有秤钩的秤拉弦来进行测定的, 强度单位使用“石”这个重量单位。“石”这个单位,因时代不同重量也不一样。但是在后汉,出现过高达十石(约600千克)的强弩。而六石(约 360千克)的弩则是最普通的弩。

图片3

弩的拉弦(即开弩)方法有以下几种:

脚踩开弩法,是用脚踩住弩,用手拉弦的方法。

腰开弩法,即靠腰劲拉弦开弩的方法。

在脚踩弓拉弦的方法中,也有不直接用脚踩弓,而是利用插脚用的 镫把弩拉开的。

弩的射击顺序:

拉弦,用牙固定;

把箭放臂上的箭槽内;

瞄准;

拨动悬刀,发射。

瞄准,是使安装在望山上的刻印和弩的前端重合一线,瞄准目标来进行 的。也可利用瞄准操作所产生的角度,来调整射程。

当扣动悬刀时,由悬刀固定的牛即脱离,失去支承的牛推动牙,弦即把 箭弹射出去。

射程最大的弩出于战国时代,达到710米。所谓射程只是箭的飞行距离。 实际上,当达到或接近最大射程时,箭的穿透力反而下降,甚至连布也穿射 不透。“强弩之末,力不能人鲁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拉弦的开度 应小于有效射程,最好在最大射程的二分之一以下。

在唐代要求弓弩手在357米距离,四发两中固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 这个距离就是射击固定目标的最佳有效射程。在战场上,敌人是移动的,瞄 准又只能靠自己的眼睛,所以,在射击这种活动目标时,有效射程还应该再 短一些,一般以300米左右为宜。如果超过300米,哪怕弩的射程再远,穿 透力再强,也很难击中这些活动着的小目标。在战场上,射击固定目标则和 有效射程无关,一般在敌人靠近150米左右时就开始射击了。

和弓相比,弩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射程更远,而且发射速度快,穿透力大。

弩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威力,关键在于有足够的拉弦力量。弓,在发箭 时要用一定的力来拉弦,而弩在拉开弦后,就不必再用力,并能长时、持续 地以强大的力拉住弦。此外,除了用手,还可用脚或腰劲开弩拉弦,这也是 出现神臂弩这样一种强弩的重要前提条件。

另外,射手把弦拉开挂在机钩上,把箭装人箭槽之后就能更专心、更准 确地阻止和射杀敌人。总之,弩不但射程远、射得准,而且很容易掌握,“朝 学可以暮成”,这些都是弓所不能及的。

弩的最大缺点,是在射击过程中,需要较长的装箭时间。就是说,发射 箭的间隔时间较长。

根据有效射程(100 ~ 150米)和发射时间(10 ~ 15秒)试算,在射出第 一箭之后,到敌人进人射手有效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次至两次。如果是训 练有素的骑兵,就会利用两支箭发射间隔这一瞬间,勇敢、迅速地冲人敌人 阵地,获得大胜。

为解决弩的这一致命弱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从战术上来解决 的方法。即把弓箭手组成的射击部队,按几个层次来配置,进行所谓没有射 击间隔可连续发射的“轮流射击方法”。南宋初期名将吴璘(1102—1167年) 编纂的《叠阵》,就是这种阵法的代表作。这种战斗队形,在最前列是手持长 枪(矛)的士兵组成的长枪队,第二列是手拿强弓的弓箭手,第三列则是由 强弩射手组成的强弩队,最后再配置上手持神臂弓的士兵。最后一列的神臂 弓士兵站立不动,用来狙击敌人的正面进攻。为增强两翼,还配置了骑兵。 当敌人接近150米左右距离时,先由有效射程最大的神臂弓士兵开始射击。 当敌人靠近100米时,由持强弓的士兵站起来射击,射击完毕,即蹲下,由 后边的强弩队站起进行射击。就是这样,利用配备上不同远射兵器的士兵, 轮流不断地连续射击,有效地来打击和阻止敌人的进攻。

宋朝的军队,是由发弩(射击)、进弩(传递)和上弩(开弓搭箭),计 3人组成为一组,来操纵弩的,并按一定队形布阵,以万弩胜敌。

 

另一种方法,是改进弩这种兵器的部分结构。这一问题,将在后面的 “连弩”中作专门介绍。

如前所述,弩机部件很多,构造复杂。所以制造成本高于弓,而且维修、 保养麻烦。

弩和用手工操作的弓相比,有很大不同。弩是靠一种机械力来杀伤敌人 的武器。所以,并不要求有很高的操作技巧。因此,既没有像弓那样有很多 传说,也没有名人高手。正因为如此,在历代古典小说中,也从来不把弩作 为象征英雄好汉的兵器来加以渲染。

目前虽然还很难确定是谁发明了弩,但是在战国时代的初期,中国军队 就已经装备了数量可观的弩。一些传说中说弩是黄帝和蚩尤发明的,而又有 的说,是南方楚国琴氏所发明。从这些传说来看,战国时代韩国的弩,就是 模仿南方蛮国溪子的弩而生产的。由此可以认为,弩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南方。

战国时代以后,弩已成为中国军队的标准装备。例如,唐朝军队,20% 的士兵装备了弩。尤其在中国西北部游牧民族的骑兵中,弩的威力得到了充 分的发挥。在战场上,用装备有弩的士兵组成射阵,可以有效地阻止骑兵的 冲击,而且能在骑兵弓箭射程以外的距离压制敌人。

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 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郭取代木弩郭,弩身对拉力的承受 力也大大增强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70千克,简直到了 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 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弩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复合弓和铜弩机的发明,否则凭其较短的拉 程,是无法与弓的杀伤力一较长短的。强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 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根据这些特点,强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 射击的连续性则依靠几组射手的轮番。

东汉末期到三国时代,弩的发展和普及对骑兵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在 战斗中不被弩所压制,骑兵的铠甲越发坚厚,甚至战马也披上了厚厚的马甲,由此而出现了重装甲骑兵。

在历代王朝中,最重视弩的是宋 朝,弩也成为宋军的主力兵器。当时,弩禁止民间私有,而且在刑罚处理上也 比私藏其他兵器要重得多,由此可见弩 在宋代所处的重要位置D同时代的辽、西夏、金这些常和宋发生战争的北方诸 国,则把重装甲骑兵(铁骑)作为军 队的主力以此抵御宋朝的弩。

图片4

为了能在更远的距离有效地射杀 这些披甲戴盔的骑兵,“神臂弓”、“克敌弓”这些威力强大的弩相继 问世。

连弩有两种:一种是扣动扳机后, 《武备志》所载明诸葛弩图就能把箭连续不断射向敌人的连发式;

另一种是能同时发射多支箭的多发式。

明代的诸葛弩,一次能连续发射十支箭,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连发式连 弩。该弩长约70厘米,所用的箭比较短,约25厘米。诸葛弩的上部有一个 可拆卸的“弹仓”,内装十支箭。弓是桑木料,并用三片竹予以加强。为便于 装箭,设有一个拉弦开弓的手柄,把手柄向下拉,弦即被拉开,箭同时从 “弹仓”落到箭槽内待发。只要操作手柄,就可完成拉弓、装箭、发射一系列 动作,所以就能不间断地把箭射向敌人。操作非常简便,但是威力比较小, 射程也只有35米左右。对身披铠甲之敌,不能构成威胁。宋应星在《天工开 物》里只是把这种弩作为防御盗贼(盗贼不穿铠甲)用的,而不是作为战场 使用的兵器。为了弥补威力不足,《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就改用毒箭,只要 射中,就会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后来,有不少的守城军队,也普遍使用起 这种连发式连弩。

保护脖子的铠甲——颈甲

颈甲是护具的一种配件,专为保护颈部使用的。在古代和中世纪,用 以保护将士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胛骨免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 (锁子甲、铠甲)中颈甲成锁状(金属网状),固定在将士头盔边缘,垂于 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中 世纪,在马克西米利安时代,在騎士盔甲中,颈曱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 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颈曱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 颈甲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右面用暗扣联接。

 

明代使用的神臂床子连城弩,是一种由一个人操作能三箭齐发的多发式 连弩的典型代表。是把普通弩大型化了(弩臂和人的身长差不多),所以要把 弩固定在类似桌子的弩床上来使用。最大射程约500米。这种弩,一般是把 几台并排配置起来使用的,充分发挥远射、连发和“火力密集”的威力。缺 点是机动性差。明代的神臂弓和克敌弓,和宋代的弩不一样,多是能同时发 射二至三支箭的个人用连弩。

据考证,可同时发射几支箭的连弩,最早出自战国时代,而在西汉连弩 已用于实战。属于大型的床子弩类的,有《墨子》备高临篇记载的连弩车, 在《淮南子》泛论训中也有有关连弩的记述。带有小型“弹仓”的连发式, 已有战国时代的出土实物。

继承古代连弩的技术,制造出可个人使用的连弩,并装备军队用于实战 的,就是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诸葛亮部下研制的弩,取名为“元戎”, 能够同时(或连续)发射十支长17. 4厘米的铁箭。从箭的长度看,不属于多人操作的大型床子弩,而是由一个人操作的连弩。遗憾的是,有关这种连弩 的形状、尺寸等具体情况已无从考证。诸葛亮之所以发明这种兵器,是为了 对抗处于优势的魏国骑兵。可以说,这些连弩,就是诸葛亮的“硬件”;而称 作“八阵”(八卦阵法)的军队运用方法,则是他的“软件”部分。就这样, 当时的蜀国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其中包括装备有三千个元戎连弩 和装备有五千个射程远威力大的普通弩的两支部队。

连发式的诸葛弩,虽然冠以“诸葛”二字,但并非是诸葛亮的“元戎” 连弩。而是在考证明代连弩时,借用了元戎连弩这个名称。

床子弩是把普通弩予以大型化,装在发射台(床子)或车辆上,来发射 箭的一种装置。

北宋使用的“次三弓弩”,为了获得更大的反弹力,不是用1个弓,而是 把3个大弓合并起来使用。拉这样的弓,需要很大的力量,一般需要30个人 才能把弓拉开。拉弓时,不是用人直接拉弓弦,而是使用带铁钩的绳和装有 操作杆的绞车这种“卷绕机”来完成的。弓弦拉开,挂在牙上,然后搭箭。 发射箭的时候,用木棒敲打拉弦的牙,即可“一敲即发”。

床子弩的缺点有两个:一是发箭间隔时间长;二是多为固定式,所以调转方向麻烦。也就是说,用这种床子弩,射击灵活的移动目标比较困难。所 以,这种大型弩,不是以射杀个人为目的,多用来攻击和破坏敌人战船、战 车或城墙、望楼这些大目标。在攻击敌军士兵时,也不是瞄准某一个人,而 是用来对付密集的人群。

图片5

这种弩主要用来射击比较大的固定目标,射程很远,很难用眼睛瞄准。 所以,最大射程应该和有效射程基本相等更才实用一些。次三弓弩的射程约 300 米0

床子弩作为一种大型的特殊弩,自然有它的特殊用途。所以,它用的箭 也不是普通使用的箭。与其说是箭,倒不如说它是近似于又长又粗的枪更合 适。这连箭翎都是用木头或铁制作的。普通弓和弩用的箭,以易折的为好箭, 而床子弩用的箭,则是越硬越好。

床子弩使用的一种叫做“踏蹶箭”的特殊的箭,是攻城时专用。这种箭, 不是以射杀敌兵为目的,而是以扎进敌人城墙为目的,作为攻城士兵登墙的 脚手架来使用。

床子弩使用的箭,是装在一种叫做“钭”的铁箱里,使用床子弩把箭集 中理顺,然后进行发射。所以,又把所使用的床子弩称作“斟子弩”,而把箭 叫做“酙子箭”。由于发射的箭很多,如同遮天蔽地的乌鸦群一般,故又有 “寒鸦箭”之称,对攻击密集的敌人很有威力。

安装在发射台上的大型弩,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在《墨子》备高临篇 中,对守城用的这种连弩车就有具体的记述。即是把大型弩安装在一台两轴 四轮的箱型车上,车身长度可根据城墙宽度自由调节,弩机是放在铜制的 “郭”内。和床子弩一样,拉弓也是使用带手柄的卷扬机。此外,这种车载连 弩车,还装备有用来改变瞄准器和发射角度的高度调节机构。连弩车使用的 箭,长约2米。为了能再次使用,箭上拴有绳子,发射后,可用卷扬机收回。 主要操作人员至少10人。

在南朝,出现了一种叫做神弩的巨型弩,现已发掘出可以证实这种弩存 在的出土实物。根据推算,这种神弩“臂长至少170厘米,弓的长度430 ~540厘米”。像这样大的弩,只有装在车上或发射台上才能使用。

唐朝的车弩,是把约760千克强度的弩装载在车上,可同时发射7支箭, 中央这支箭特别大,箭镞长22厘米左右,箭杆粗5厘米,长约93厘米,箭全 长达一米多。两侧的另外六支箭比较小一些。其最大射程约丨公里,是攻城使 用的一种兵器。

到宋代,床子弩发展到了顶点。从《武经总要》中就能看到当时制造的 各种类型的弩。宋朝制造的弩,其特点是装有用来拉弓的绞车,而且是将几 把弓组合起来,用以提高反弹力。

在历史上充分发挥床子弩的战例,就是北宋的“澶州之战”。

浏览1,3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