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石机在古代又称为“砲”,其结构包括称作“梢”的杠杆部分,作为 支点的木轴和支承轴的木制脚柱。梢的一端拴有麻制的拽索,另一端为带钉 刺的皮窝,用以装填石弹。

在宋代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砲,其中有手砲、合砲、单梢砲、双梢砲、旋 风砲、虎蹲砲、五梢砲、七梢砲、十三梢砲等。七梢砲有四根脚柱,高度约 6.5米。砲梢由七根合成,其中四根长为7.6米,另外三根长度为7.7米。一 门砲共需操作士兵252人,每根拽索用两人,瞄准和发射两人。发射54 ~ 60 千克石弹,射程77米以上,也有达到400米射程的。

抛石机基本是固定在地面上来使用的。为此,要挖开地面,把脚柱深埋 其内,加以稳固,所以移动和调换发射方向很费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就 出现了装载在车上的车砲。

由于砲没有机动力,主要用于攻打城池,或守城之用。不是以杀伤单个 敌人为目的,主要用于破坏城墙、角楼等防御设施、大型防御兵器以及城内 房屋等方面。作为防御使用时,是用来压制和摧毁敌人的大砲、大型攻城兵 器和攻城设施。作护城使用时,砲位不一定都设置在城墙上面,还可以把砲 安设在城墙的墙壁之中,由城墙上的观测手瞄准进行发射。

使用一门砲,各种物资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安装和修理用的斧、 锹、镐等工具,以及绳、木料、袋、布匹、麻布,还有防御敌人火攻用的毯 子、消火水桶以防敌人袭击,保护砲的防护工具等等。

 

中奂咒兵器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确认的 最早用砲战例,就是在东汉末年曹操 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军的兵 力强于曹操军队,曹操命兵士构筑阵 地坚守,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急于进 攻曹营的袁绍,命士兵挖地筑山,在 山上修建高台,居高临下,用弩射曹 军。无计可施的曹操,采纳了部下的 建议,制造了发石车,摧毁了袁绍的 全部高台,获得大胜。这种发石车威 力甚大,故而冠以“霹雳车”之称。

图片1

到了隋、唐时期,攻城战中使用 砲已相当普遍。宋代,继承了这种传 统,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砲。蒙古族的 元军,不仅接受了这种技术,还采用 了西域伊斯兰教徒的特殊技巧,制成

了叫做“襄阳砲”这种使用“重砣”的抛石机。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军 队,虽然善于野战,但是,攻城战却常常束手无策。通过砲的使用,尝到了 甜头,甚至还组编了专门的砲兵队。

从宋代到元朝,是砲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元朝进而出现了使用火药来发 射弹丸的砲。笨重的抛石机,终于由于火炮的出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说,早在元代末年,朱元璋军队包围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的时候, 就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其中还掺配使用了许多七梢砲、襄阳砲等重砲。此次 战斗之所以使用了这种古老而笨重的抛石机,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火炮性能还 不稳定,而且受气候影响很大的缘故。正因为抛石机性能稳定,又与天气好 坏无关,砲弹可随地取用,这才使抛石机久盛不衰,被继续在古战场使用。

抛石机发射的弹丸,主要使用有一定重量的球形石弹〇还有专为杀伤密

 

集人群用的散弹,这就是可同时发射许多颗石子的撒星石。这些数不清的小 石子发射出去,恰似满天星,故得此名。

当然,弹丸也不只是石弹类。例如金国就使用叫做震天雷的利用火药的 炸裂弹和火药毒气弹,把发射这类弹丸的炮,特称之为火炮。

此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弹丸。粪砲罐和金水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0 獎砲罐,就是把干燥了的人粪、石灰,甚至砒霜这些剧毒混合物,装填在一 个薄壁容器里的一种特殊弹丸。命中敌人时,薄罐破裂,里面的毒气弥散在 空中,或损害眼睛,或吸人体内,或黏附在伤口上造成感染,来伤杀敌人。

金水罐是向麻布制成的容器里灌进高热的铁水再用泥封盖制造而成。制 容器的麻布上涂泥,再涂上用水熬制的小麦粉,后涂上厚厚一层掺有猪毛的 泥浆。命中目标时,容器碎裂,滚烫的铁水飞溉,杀伤敌人。但是,金水罐 必须在灌入铁水后,立即使用。否则铁水就会冷却而凝固,失去了原有的杀

伤力。

图片2

下面专门介绍两种典型的抛石机。

(1)旋风砲。和其他砲一样,也 是靠人力来发射石弹的一种抛石机。

特点是,这种砲的支承脚柱可以旋转,

能射向任何方向的目标。宋代《武经 总要》中绘制的一种旋风砲是其基本 形态。

被称做“冲天柱”的中央支柱,

高5. 2米,而支承冲天柱的支柱长约 2. 6米,梢长5. 5米左右。拽索40根,长约12. 3米。梢在支承轴上可自由地 上下转动。操作士兵共50人,其中每 根拽索用1人。发射2千克重石弹,射程在77米以上。旋风砲的安装是把 《武经总要》所绘独脚旋风砲

 

中面:兵器

冲天柱(1/3)和支柱(1/2)埋人地下,加以稳固。

以往的抛石机砲架是固定的,所以不能迅速改变射击方向,捕捉新出现 的目标。为解决这个问题,旋风砲就应运而生了。据说是北宋时期发明的。 在当时,因为转轴强度有限,所以还制造不了重型砲。只能制造属于中型砲 的旋风砲,而重型旋风砲依然为固定式。

旋风砲也有多种变体。独脚旋风砲就是其中之一。用四根支柱把砲固定 在地上,冲天柱是可旋转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动部分的强度是比较稳定 的。旋风车砲,也是从旋风砲演变而来的,把旋风砲装载在车上,以提高砲 的机动能力。旋风五砲,是把五门旋风砲集中在一起来使用的,五门砲相互 独立,扩大了射击方位,甚至可以同时进行“全方位”射击。

使用旋风砲最盛的,不是宋军,而是宋的敌人,即党项人的西夏军队, 甚至装备有专门的旋风砲部队。

图片3

(2)襄阳砲。是利用重砲来发射 弹丸的一种抛石机。它和历来的砲不 同,是靠提起来的重砣(或装有许多 砂袋、石块的重物)落下时产生的位 能把石弹抛射出去。所以,就省去了 许多拉牵拽索的人员。当发射重量大 的弹丸时,只要增加重砣的重量就行 了。以往的砲,由于是靠人力拉牵拽 索,所以射程很难控制。而襄阳砲可 以通过重砣的变化,自由地调整射程,使射程稳定。提升重砣的瞬间,也不 需要很大的力,只需少数几个操作熟 练的人就能发射很重的弹丸。

虽然尚不清楚有关襄阳砲的具体 规格和操作人员数量,但是,绝不会 襄阳砲示意图

 

居一章冷兵器

超过七梢。据说,在襄阳(湖北省)攻城战中所用的襄阳砲,发射的石弹重 达90千克,石弹射出后,人地2米多深。虽然能发射这样重的石弹,但是石 弹的制造和运输等后勤供给方面却是很难的。

这种使用重砣发射石弹的抛石机,是由西亚伊斯兰教徒发明的,而后传 到世界各国的。我国最早使用这种抛石机,是在1293年南宋和元最后决战性 的襄阳攻城战中。抛石机在这次战役中建立了功勋,从此,襄阳砲的美名就 名扬天下了。又由于这种抛石机是伊斯兰教徒(回教徒)技术人员制造的, 所以又有回回砲之称。

商及殷代(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的重要军事发明早期已有铜戈、铜戟、铜斧等。殷商已有青铜胄出土。出现铁刃铜钺,铁刃是卩员铁做的。商代已有环城的壕沟商代已有船只,船只在商末用于战争。

火器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种危险 品的发展很快就偏离了炼丹士们最初追求长生不老 的初衷,成为改变世界军事史的重要武器。在火药的 使用方面,中国发明的各种火药武器独树一帜,并曾 经大量装备于军队。直到17世纪,中国的军事技术 依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军事史上,由火 药而研制的各种武器被统称为火器。

火药发明以前的火攻战术

火攻战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重要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中的《火攻篇》就已精辟地阐述了火攻的战术和作用。史载战国时齐国的田 单用火牛破燕,三国时吴国的周瑜在赤壁火烧曹军战船等,就是以火攻取胜 的著名战例。传统的火攻器具主要是带燃烧油脂的火箭,以弓弩发射;也使 用火兽、火禽和火船。这些火攻器具,都取自天然可燃物,易受气候影响, 局限性很大。

火药的发明

在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汉朝,火药的主 要成分硝石、硫黄已被人们当作药物使用。

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到 了两晋、隋唐时期,炼丹家在实践中已经发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 的燃烧性能,并采用“伏火法”炼丹。

所谓“伏火法”,是指炼丹家们对于硫黄、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

 

第二章火器

使用之前,先用烧灼的办法“降伏”一下,使毒性失去或减低,因此这种手 段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记有:硫黄、硝石 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 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人锅里, 硫黄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炭消去三 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出混合物。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炼丹家,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方子: “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 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所 叫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炭起燃烧作用。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炭素,而且伏硫黄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黄。这说 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炼丹家发明火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炭混合点 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控制其反应速度,但是因伏火失控 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 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 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 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 丹书也谈到用硫黄、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 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诫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 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炭=种物 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火药在发明之后曾被长期当做药类。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提 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的重要军事发明

发现最早的青铜剑。

已有西周青铜曱出土。

西周已有铜弩机,防守时已应用“木”,攻城时已应用云梯。
至迟到10世纪,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火药来制造纵火器具,并创造出一种 全新的兵器——火药兵器(简称火器),使传统的火攻战术有了新的发展。原 始的火药兵器开始装备军队,从此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步人了新的时代。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道家《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记载有硝、 硫、炭3个组分的配方。这就是早期火药配方的记录。最终,由于火药不能 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它逐渐失去了兴趣。火药配方 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北宋《武经总要》中,已经分别总结了三种不同的火药配方,即“火球 火药方”、“蒺藜火球火药方”和“毒药烟球火药方”。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记 录的军用火药配方。到了明代,发射弹丸、浸泡火绳等专用的火药配方都已 经定型了。

燃烧性火器

北宋初年,出现了用火药制造的火箭、火球等,是以火药为燃烧源的火 攻器具,它们不需要依靠空气中的氧气,因而可以在密闭的器皿中燃烧。因 而这类火器又被称为“燃烧性火器”。在《武经总要》中,守城器械部分列

 

第二韋火器

举的火药兵器有火球、火药鞭箭、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等多种,这表明原始 的火药兵器是与攻城守城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火球、火药箭需要借助弓弩和抛石机等射远兵器,才能发挥其燃烧、 发烟和散毒等作战作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配发步兵中的小分队使用。

火球

火球的“球”,宋代写作“毯”。《武经 总要》所记载的火球类兵器共有八种:引火 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 球、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前六种一般 是先把制好的火药同铁片等杀伤或致毒物拌 和,然后用多层纸糊成球形硬壳,壳外再涂 上易燃的引火之物,晒干后使用。使用时, 先用烧红的烙铁将球壳烙透,然后小的用手 投掷,大的用抛石机抛射。当火球抛射至敌 方后着火的球壳将球内的火药引燃发火,达 到作战目的。

铁嘴火鹞用薄板制成身,头部安有铁 嘴,尾部绑有杆草,火药装于尾中。竹火鹞 用竹片制成灯笼形外壳,壳外糊纸数层,内 装火药一斤,尾部绑草三五斤。使用时,先 点着尾草或鹤身内火药,尔后用抛石机抛至 敌方进行燃烧。

火球类火器制成后便常在战争中使用。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正月,金朝的东 路军渡过黄河,围攻北宋的都城开封。尚书 右承李纲奉命部署战事,亲自登上咸丰门指

图片4

挥宋军作战。他下令:军中如能用床弩与火炮(即火球)击中金兵者,给厚 赏。又命令宋军利用夜暗时机,发霹雳炮(即霹雳火球)打击攻城金军。于 是炮发火起,声如霹雳,金军被炮火烧乱了阵脚,惊叫不绝。

当年闰十一月初,金军又卷土重来,分东西两路军第二次进攻开封,重 点在城东。所用的攻城器械,除火梯、云梯、鹅车洞子、撞杆、钩杆及各种 抛石机外,还使用了仿照宋军所制的火球、火药箭等火器。宋军也使用守城 器械撞杆,撞倒金军的云梯;用火炬焚烧金军的攻城洞子。当金军挖地道攻 城时,宋军对准地道挖竖井,并向地道内抛掷干草、蜡脂、毒药、火球等物, 引起燃烧,产生烟焰,熏灼地道内的金军。金军被烧得焦头烂额,伤亡甚大。

南宋军民在抗金作战中,不但利用纸壳火球的燃烧作用,焚烧金军的人 马和战具,而且把纸壳火球发展为初级爆炸性火器,直接用它爆炸杀伤金军 人马。据当时襄阳守将赵淳的幕客赵万年在《襄阳守城录》中记载,南宋宁 宗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赵淳率领宋军,用霹雳炮坚守襄阳。当金军前 来进攻时,宋军多次以霹雳炮爆炸伤敌。

第一次是赵淳率领守军千余人,利用半夜时分出击,以霹雳炮打击金军, 金军惊慌失措,人马惊恐崩溃。

第二次是在金军攻城之时,赵淳下令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并向攻城金军 抛击霹雳炮,金军人马惊骇,不能继续攻城,被迫撤围而去。

第三次是赵淳乘雨夜天气,指挥3000名宋军,乘战船20多艘,船内满 载霹雳炮与火药箭,潜驶到金军岸边的营寨,乘金军熟睡而没有防备的机会, 突然向金军营寨抛击霹雳炮,发射火药箭,金军人马慌乱,自相践踏,官兵 伤亡两三千人,战马死伤八九百匹。

到明代后期,火球的种类增多,若按作战用途区分,则有神火混元球、 火弹、火妖等致毒火球;烧天猛火无栏炮、群蜂炮、大蜂窝火砖、火桶等燃 烧和障碍性火球;万火飞沙神炮、风尘炮、天坠炮等烟幕和遮障性火球,这 些火球在战争中配合枪炮使用,起着辅助作用。图片5

火药箭是北宋初期创制的另一种初 级火器,其制品有弓弩火药箭与火药鞭 箭两种。弓弩火药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镶 的后部,绑附一个环绕箭杆的球形火药 包,包皮用易燃物制成,内装火药,药 量视弓弩大小而定。通常使用的是一种 内装五两火药的桦皮羽箭。使用时,射 手先点着火药包,然后将箭射至敌方粮 草积聚上,在包皮引燃壳内火药#,即 将粮草焚烧。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116丨年)八月,金军统帅、海陵王完颜 亮命工部尚书苏保衡与浙东道副使完颜郑家,率水师从海路直趋南宋都城临 安(今浙江杭州),船行至胶州湾的松林岛时,遇风锚泊。南宋抗金名将浙西 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已奉命率水军3000人,乘战船120艘,先于金军水师 到达胶州湾的石臼岛附近锚泊,待机拦击南犯的金军水师。当李宝得知金军 水师已到松林岛的消息后,即指挥水军乘顺风疾驶松林岛,向金军战船发射 火药箭,抛掷火球。箭中船具后,烟焰旋起;火球所击,烈火腾飞。金军战 船大多化为灰烬。最后,李宝又命壮士跃登残存的金军战船击杀残敌。金军 主将完颜郑家也送了性命。

火药鞭箭因火药绑附于形似竹鞭的箭杆前部而得名,它是利用竹竿制造 的弹力装置发射的火药箭,多用于射高和攻城。

明代后期又创制了钉篷火箭与弓射火石榴箭。钉篷火箭就是在普通箭矢的 后部多安了一个喷火筒与一个倒须式铁刺头。当箭射中篷帆后,倒须如刺钉一 般张开,使箭牢钉在篷帆上。同时,喷火筒开始喷射火焰,将敌船焚毁。弓射 火石榴箭是在火药箭上附有一个倒钩,其施放与燃烧作用与钉篷火箭相似。

 


  • 喷筒


喷筒是喷射火焰焚烧敌军粮草、营寨和战船的管形喷射火器。首创于南 宋初期,明代后期制品增多,主要有飞天喷筒、满天喷筒、毒龙神火喷筒等。

飞天喷筒长一尺五寸,用直径二寸的竹筒制成,筒外用麻绳缠紧,尾端安 一根长五尺的手柄。装填药料时,先装一层炭多硝少的慢燃烧火药,次装一层 喷射火药,再装一枚用硝石、硫黄、雄黄、樟脑等易燃和致毒物制成的火药饼。 药饼两边有通火渠槽,并将火药饼压实。然后再依次按同样方法装填五枚药饼。 如果装药量适当,火药饼可喷射至数十丈远的敌船上,将敌船焚毁。

满天喷筒用两节毛竹做成喷筒,内装火药和砒霜、胆矶、斗兰草、草乌 头、大蒜等有毒性和刺激性的物质,外用胶布重裹。喷筒制成后,安在长枪 头上,等待使用。这种喷筒多用于守城。守城战开始后,当敌军前来攀城攻 打时,守城士兵即点燃火药,喷射火焰,烧灼和4攻城敌军,是当时的一种 守城利器。

毒龙神火喷筒是用一根三尺长的毛竹做筒身,内装毒性火药,尔后绑附 于高杆之首,专门在攻城时使用。攻城战开始后,士兵把它持至城墙的垛口 上,乘风点火,烧灼和毒杀守城士兵,尔后乘机攻入城内。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重要军事发明春秋已有剑身比较坚固的“脊柱剑”,春秋晚期出现钢剑。 已有掩护士兵挖掘地道的“愤辊车”。出现了弹弓。

爆炸性火器
铁火炮的创制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故事。据说在金大定二h九年(南宋 淳熙十六年,1189年),在金军的占领地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 有个捕狐人铁李。他在一个口小腹大的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通火线于外, 尔后把火药罐放在群狐出没之处待狐狸接近时,即点爆火药罐,群狐受惊 后纷纷乱逃,结果投人铁李预设的罗网中。铁李持斧将它们砍死,满载而归。 金军受此启发后,创制了铁壳爆炸性火球,用于作战之中
铁火炮是金军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创制的铁壳火球,由纸壳火球发 展而来。金军在灭亡北宋后,利用北宋的火器制造技术、设备和工匠,创制 了铁火炮,进攻南宋。在纸壳火球的基础上,铁壳爆炸性火器发展起来。最早期的爆炸性火器 为火炮,后来则有明代创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种爆炸弹。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军携铁火炮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蕲 州郡守李诚之和司理赵与寰率部坚守。攻城时,金军在城外环列抛石机,向 城内抛击铁火炮。打到城顶上时,守城宋军中炮即死,有的士兵的头部和面 庞都被削去一半;击中城楼时,城楼即被摧毁;打到居民住户时,居民伤亡金天兴元年(1232年),金军又使用铁火炮成功地保卫了开封。当时, 蒙古军屡败金军,进逼开封。攻城时,蒙古军在城外筑城围150里,用抛石 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同时建造了大型活动的掩体牛皮洞子,掩护士兵 掘城。金军为破蒙古军的牛皮洞子,从城上用铁索悬吊大型铁火炮——震天 雷,点燃火线后沿城壁下吊至蒙古军掘城处爆炸。结果蒙古军'的牛皮洞子被 炸得粉碎,掘城的蒙古军也是血肉横飞。蒙古军因见强攻不下,便撤围而去。甚多。

到了宋末元初,宋蒙双方都改进和发展了铁火炮,不但使其威力增大, 而且种类增多,据文献记载,主要有合碗式、铁罐式、葫芦式、圆球式四种„

这些铁火炮都以铁为壳,从小孔中通出火线,点火爆炸后,铁壳碎片四 散飞击,杀伤敌军人马和摧毁敌军战具。元军在至元十一年( 1274年)和至 元十八年(1281年)两次跨海对日作战时,都使用了铁火炮。据日本的文献 《八播愚童训》记载说,元军第一次在日本登陆作战时,曾经使用过铁火炮。 当铁火炮在日军中爆炸时,只见“火光闪闪,声震如雷,使人肝胆俱毁,眼 昏耳聋,茫然不知所措”。《太平记》则说,元军“击鼓之后,兵刃相接,抛 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雷电,日本兵 被烧被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

铁火炮经过改进和发展,扩大了用途,到明代后期制成了地雷、水雷和 炸弹,用于水陆作战中

2.地雷

地雷是埋在地下的爆炸性火器

中国古代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雷,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 (1546—1549年)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 的。不久,其他将领也竞相制造和使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 也大量制造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或设伏地域内,以加强守备。到万历年间 时间,各种地雷更是纷纷问世,种类繁多仅《武备志》就记载了十多种,主

图片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地雷

 

要有炸炮、伏地冲天雷、无敌地雷炮和万弹地雷炮等。雷壳材料有铁、石和 陶瓷。引爆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定时引发和戚继光所部创制的 机械式引爆装置“钢轮发火”等。

炸炮是用生铁制作的地雷,大小如碗,壳面留有装药口,装药后用木杵 夯实,然后在火药中插人一个小竹筒,从中引出一根火线。使用时,常将几 个炸炮的火线串联,并接在一个机械触发式发火装置“钢轮发火”的火糟内, 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然后选择敌人必经之路挖坑埋设。若敌 人踩绊到长线,就会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引起爆炸。与炸炮类似的还有自犯 炮和万弹地雷炮等。

 

 

伏地冲天雷是用火种引爆的地雷。火种装在盆内,放在雷壳上,从雷壳 内通出的火线总联于盆上,靠近火种。盆面随意竖立几支长柄刀枪等兵器, 然后用土盖平。当敌兵经过碰到或试图拔出长柄刀枪时,盆内火种倒在火线 上,从而将地雷引爆。

无敌地雷炮是点火引爆的球形铁壳地雷。大的装火药一斗,小的装三五 升,装好后用硬木将雷口塞住,并从雷中通过竹筒引出三根火线,然后将地 雷埋于敌人的必经之路上,竹竿口朝向己方。待敌人进人雷区时,士兵立刻 点着火线,引爆地雷。

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好像一个坛子,内装火药,雷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 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地雷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上,同时埋设钢 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接,其上用泥土与鹅卵石盖平,地面上 安设一个与钢轮发火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钢轮发火时,即牵动发火 机,引爆地雷。地雷内的泥土与卵石一起乱飞,大量击杀敌军人马。

■水雷

水雷是放置在水中的击穿性或爆炸性火器。我国古代的水雷最早创制于 明代嘉靖年间,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既济雷等。

水底雷是最早的击穿式水雷。明代右都御史唐顺之在《武编•火器》中 记载,这种水雷是用一具名为大将军的火铳放在木箱内,用油灰黏缝,内藏 火种,上用绳泮,下用三个铁钻坠之,埋伏于各港口。若敌船靠近,触动机 关,则火铳将弹丸射出,以此来击沉敌船。

水底龙王炮是一种定时引爆的水雷,雷壳用生铁制造,重约2~3千克, 内装火药5 ~ 10升。雷口插信香一支,外壳包裹一层用牛脬制成的防渗浮囊, 浮囊顶端再用一条细长的羊肠作为进人空气的通管,通到用鹅雁翎制成的水 面浮筏上,使香火不至于熄灭。先将水雷固定在木排上,用石块将其坠入水 中悬游。所用信香的长短,要根据作战河段水流的速度和距敌的远近而定。 作战前,通常是在夜间将信香点燃,然后顺流漂放,待接触敌船时,香烬药

第二章火器

燃,水雷爆炸,击毁敌船沉没。水底龙王炮不但对雷体制作的要求很高,而 且选用了质量较好的慢燃烧信香,设计了巧妙的通气管道,考虑了河水的流 速,是明代后期水雷研制者聪明才智的精华所在。

既济雷是一种铸铁铳形击穿式水雷。雷体长1.5尺,直径4寸,内装发 射火药1千克和1千克重的铅弹1枚。从发射药中接出一根慢燃药信至雷外, 盘曲于雷体上。雷口加封黄蜡,然后将地雷钉在敌船船底上。一般击穿一艘 船需用8个水雷。使用时,由潜水技能较高的水兵,把它们平均钉在敌船船 底上。钉雷时,一并将药信点着,引燃发射火药,同时水兵迅速游离敌船。 之后,铳中大铅弹射出,直接击穿敌船船底,使之沉毁。

 

这里所说的炸弹,是指古代用石头和铁制成的爆炸弹,主要有石炮、万 人敌和击贼神机石榴炮等。

石炮一般是在楠圆形石料上挖凿坑穴而成,坑穴内装填火药,火药中插 一根苇管,从中通出火线,然后将其压实封固。石炮造价低廉,杀伤力较大。 明代后期多在长城沿线就近取石制作,贮于垛口附近,炸杀来犯之敌。现在 在山海关城楼的兵器陈列室里就存放着当年明军制作和使用的大小石炮。

“山海关”。山海关则因其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 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山海关筑城建关是在明大祖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 重要,而且地势险要,修筑精巧,因此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 一关”的赞誉^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 城七大城堡构成,居中的关城在其他城堡的围绕下,形成了一幅众星拱月 图关城四周有高大坚实的城墙,城墙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 气势十分宏伟。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宽丨6米、深8米。关城的 东、西、南、北分别建有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分别建有角楼,城中间 建有雄伟的钟鼓楼。

山海关关口为一长方形城台,东西方向,城台东侧为关外,西侧为关 内,城台南北与长城相接。在城台的中部,有一座巨大的砖砌拱门,可以 开闭。城台上筑有一座两层的重檐九脊布瓦顶箭楼,楼高丨3.7米,南北长 20米,东西宽10. 1米,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楼上下两层的外檐桁枋饰明 代彩绘,西面下层中间辟门,上层三间均为木制隔扇门。东南北三面有箭 窗68个,平时以木帛朱红窗板掩盖,板上有白环,中有黑色靶心,同彩绘 街坊相隔配合..

箭楼二层正面额枋前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 此匾长5. 8米,宽1.55米,匾上每个字都结构讲究,布局章法得当,其中 “一”字长1.09米,繁写的“关”字竖长丨.45米,“一”字一笔不显单 薄,“关”字多笔不显臃肿c如此沉雄有致的笔力,与山海关形势相称,大 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几分威严和光辉,把城楼点缀得更加气魄宏大, 雄伟壮观。

 

 

浏览3,4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