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敌是明代末期研制的一种用手投掷的炸弹,专供守城士兵使用。其 制作方法是用湿泥制成空心球壳,晾干后在壳内装填有毒性和燃烧性的火药, 并从中通出火线,然后将其装人木框或木桶中,以防止碎裂。当敌军前来攻 城时,守城士兵即点燃火线,将其掷向城下爆炸,以此来毒杀或焚烧攻城

敌军。

击贼神机石溜炮是用生铁铸造的炸弹。它的形状像石榴,与碗一般大小, 其作用类似现代的手榴弹弹壳上留有一孔,

以便向壳内装填致毒性火药与发烟剂。装药 时先只装填五分之三,尔后在其中放一个酒 杯,杯内放置可以引火的火种。再用铁盖将 炮口塞住,壳外涂上迷彩。使用时。或者把 它抛到敌阵爆炸;或者把它放在路旁,让敌 军人马踩踏,使炮内的火种受震起火,引起 爆炸。由于炮内装有剧毒火药,因而可以毒 坏敌人的喉咙和眼睛,使其分失去战斗力。

图片7

火箭

这里说的火箭,既不同于宋代以前的纵 火箭,也不同于宋代的火药箭,而是一种利 用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反冲力推进的火 箭。这种火箭在发射和飞行原理上,与现代 火箭是一致的。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有人 自发地运用这一原理,制成了能够高飞的 “起火”(又称“流星”)。明建文二年(1400 年)四月,燕王朱棣所率领的部队,在白沟 河(流经今河北省)同明政府军作战时,被

 

政府军使用的多发齐射式火箭“一窝蜂”,射杀许多士兵。这是我国史书上关 于使用喷气式火箭进行作战的最早记载。到明代后期,各种单级和二级火箭 频频问世,形成了我国古代火箭发展的高潮时期。


  1. 单级火箭


单级火箭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单发火箭每次只射出一箭,多发火箭每 次可射出几支、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箭。

单发火箭有下列几种发射方式:

其一是架射式火箭。其制品有戚继光所部使用的飞刀箭、飞剑箭、飞枪 箭“三飞箭”。它们都用长六尺至七尺、粗五尺至七分的坚硬荆木作箭杆,镞 长五寸,横阔八分,其锋坚利,能穿透敌兵的铠甲,镞后部绑附一个长七寸 至八寸、粗七寸左右的火药筒,筒尾通出火线;箭尾有保持箭身在飞行时平 衡的羽翎。水战时,将箭身安装于竖立在船舷的架上点火发射。陆战时,既 可将箭身安装于竖立在地面上的叉形兵器镋的头部点火发射,又可将火箭拒 载于火箭车上,随军机动,遇敌即点火发射,给敌以重大杀伤。因此,“三飞 箭”是戚家军杀敌制胜的利器之一。

其二是槽射式火箭。这种火箭放在特制的滑槽上发射。这种滑槽又称 “火箭溜”,是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祯所创,它能使火箭按预定的方向和高度 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具有现代火箭导轨的作用。

其三是有翼式火箭。这类火箭有神火飞鸦与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神火 飞鸦在构造上属于多火药筒并联式火箭。鸦身内装火药,背上钻孔,从中通 出四根一尺多长的火线,并与鸦腹下斜插的四支起飞火箭的火线相连,然后 用上好的绵纸将鸦身糊固,安上鸦形头尾与两翅,如空中飞行之势。使用时, 先点燃四支起飞火箭,驱动鸦身飞行。飞抵目标时,起飞火箭的火线引燃鸦 腹中的火线,使火药燃烧,焚烧目的物。

飞空击贼震天雷用蔑竹编成,直径约三寸半,上安装两翅,雷身内部装 填爆炸性火药与几支涂有毒箭的棱角,中间安装一个用纸制作的长约二寸的
喷筒,用火线与雷身内装填的易爆药相连,外用十几层纸糊固。这种火箭多 用于攻城。攻城时,士兵顺风点火,喷筒内喷出火药燃气,将其推至城上爆 炸,顿时烟飞雾障,棱角扎人,是一种攻城的利器。

这两种火箭都是用单级喷气火箭运载冷兵器进行个体杀伤,是一个重要 进步。它扩展了火箭的作战用途和增强了火箭的战斗威力。

多发齐射火箭。一般是将装有火药筒的多支火箭安置于一个口大底小的 火箭桶中,桶内有分层箭格板,每格插一箭,然后把它们的火线集束一处, 通出桶外。使用时,将火线点着,众箭齐发,提高了杀伤效率。它们的制品 有三只虎钺(三支箭)、五虎出穴和小五虎箭(各五支箭)、一窝蜂箭(32支 箭,即前文提到的明军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群豹横奔箭(40支 箭)、群鹰逐兔箭(60支箭)、百虎齐奔箭(100支箭)等10多种。图片8

.二级火箭

—级火箭的制品有火龙出水与飞空沙筒。

装配时,先将四支火龙出水的箭身由运载火箭加战斗部火箭组成。箭身用五尺长的上好毛 竹制成,形如龙腹,前端安上木雕的龙头,尾部安上木雕的龙尾,龙腹内安 有多支火箭,龙口 呈昂张形态,便于 龙腹内的火箭从口 中喷出。龙头和龙 尾的两侧,各安一 支半斤重的起飞火 箭,箭镞后部各附 一个火药筒,箭尾 有平衡用的翎羽。

起飞火箭的火线并 火龙出水图样

联,然后再同龙腹内所安火药筒的火线串联。这种火箭大多用于水上作战。 作战时,在离水面三四尺高处点燃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将火箭推进二三里, 当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燃尽时,恰好点着龙腹内火箭的火线,将火箭射向目 标,杀伤敌军官兵。

飞空沙筒是一种用后可以返回的二级火箭。箭身用薄竹片制,连火药筒 共长七尺。供起飞和返回用的两个火药筒,互相颠倒绑附于箭身前端的两侧。 起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后,其上连接另一个长七寸,直径七分的火药筒,内 装燃烧性火药与特制的毒沙,筒顶上安几根薄型倒须枪,构成战斗部。返回 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前。三个火药筒依次相连,尔后将火箭放在“火箭溜”上 待射。使用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线,对准敌船发射,用倒须枪刺扎在篷 帆上。接着,作为战斗部的火药筒喷射火焰与毒沙,焚烧敌船。当敌船上士 兵想要救火时,因毒沙迷目,难以人手。在火焰与毒沙喷完时,返回火箭的 火线被点燃,引着筒内火药,借助产生的火药燃气反冲力,将飞空沙筒反向 推进,使火箭返回。最早记载飞空沙筒的是兵书《武编》,系右都御史唐顺之 所著,刊印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称“飞空神沙火”,《武备志》转 载后改称现名。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1560年以前,就已经掌握了二级火 箭的制造和发射技术,它为现代火箭的创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是我国古 人对火箭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重要军事发明出现可运送士兵渡过壕沟的“壕桥”。在战争中应用铁矛。

在军事侦察中应用可以升高嘹望的‘‘巢车”。战国已在防守中应用了“铁蒺藜”,监听地下响声的“地听”,堵塞地 道或城门的“塞门刀车”,并备有水以防敌人火攻。出现了用于水战的“钩强”(一种类似云梯的攀爬式攻城器具)。在战斗中扇风扬起灰砂,制造烟尘。在战斗中利用醋来防止中毒。晚期已有铁戟与铁甲胄。

火枪

火枪是管形火器的最初制品,创制于南宋时期,是南宋火器发展的又一 重要成果,其标志性产品有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创制的长竹杆火枪,绍定五年(1232年)金军使用的飞火枪,以及开庆元年( 1259年)寿春府 (今安徽寿县)地方创制的突火枪。火枪的创制,使火器在使用方式上发生了 飞跃,它不再需要借助弓弩和抛石机而能独自发挥作用。长竹杆火枪可用于 喷火燃烧,是火筒一类火器的前身。飞火枪可以装备单兵作战,并出现了由 数百名士兵组成的飞火枪队。突火枪以巨竹为筒,能发射子弹击杀敌兵。它 们都是初级燃烧性火器向管射系列火器过渡阶段的制品,为火器向高级阶段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长竹杆火枪

长竹杆火枪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它的创制者陈规是南宋德安 (今湖北安陆)知府,山东密州安丘(今山东诸城)人。绍兴二年(1132年) 六月,有一股被金军战败后的宋军转而为盗,前来劫掠德安。为了进行攻城, 他们制备了一种高三丈五尺、阔二丈、底盘长六丈,共分三层的大型攻城器 械——天桥,准备攻城。天桥的四面都蒙上牛皮、厚毡,遮挡矢石,士兵可 从后面分三层登桥攻城。陈规一面用干竹、柴草及300多头火牛准备火攻, 同时又用火炮药造下长竹杆火枪二十余条,待机焚烧天桥。当这股盗贼猛烈 攻城时,陈规乘天桥在被填的壕面上倾陷之机,一面指挥士兵推柴草至天桥 下焚烧,一面又组织一支由60人编成的长竹杆火枪队,自德安城西门冲出, 点着枪内火药,喷出火焰,烧着天桥,天桥很快化为灰烬。其余守军也采用 各种方式打退乱军的进攻,取得了德安守城战的胜利。陈规也因此成为创制 和最早使用管形火器的军事技术家。

  1. 飞火枪


陈规创制的长竹杆火枪,由于枪身长大,需要三人使用一支,单兵难以 使用。时隔百年之后,金军士兵使用的飞火枪终于问世。飞火枪在长枪头部 后面绑附一个火药筒,筒身用16层上好的敕黄纸糊成,长二尺多,内装火药金军创制的飞火枪,枪小而轻,便于单兵携带,能独立作战,既可喷射 火焰烧灼一丈多远的敌军士兵,又能在火焰喷射完毕后,用锋利的枪头刺敌。 这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第一次装备集群士兵作战的单兵火枪,也是最早的一 种单兵两用火枪。它的创制和使用,标志着我国单兵火枪的正式诞生。与铁屑等物,有火捻从中通出。作战时,士兵持枪一支,带铁罐一个,内藏 火源,用以点着枪内火药,火焰可喷出一丈多远,烧灼敌兵。飞火枪小巧轻 便,利于单兵手持,因其可将火焰喷射至一丈多远,故有飞火枪之名。飞火 枪创制后,金军将其视为秘密武器,用以对付蒙古军的进攻。南宋绍定六年 (1233年)正月,金军将领崔立在南京(今河南开封)战败,向蒙古军献城 投降。金哀宗已在绍定五年十二月,率领少数臣僚和将士逃往归德(今河南 商丘县南)。蒙古军亦尾追而至。金忠孝军将领蒲察官奴,秘密准备火枪、战 具,准备袭击蒙古军。绍定六年五月五日,蒲察官奴率450名忠孝军,编成 飞火枪队,夜袭蒙古军兵营。蒙古军从梦中惊醒,一时手足无措,金军450 支飞火枪火焰齐喷,营房四下火起,蒙古军纷纷溃逃,慌乱中跌人河中淹死 者有3500多人。金军焚烧了蒙古军的营寨,取得了夜袭蒙古军的胜利。

3.突火枪

火枪虽能喷焰灼敌,但还不能用发射物击杀敌军。南宋开庆元年 (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地方的抗金军民,制成了能用发射物直接 击杀敌军的突火枪。此枪以巨竹为枪筒,筒内装填火药与子窠(一种最早的 弹丸)。使用时,士兵点燃火药,射出子窠击杀敌人,响声传闻甚远。由于这 种枪是在火药燃烧后气体突然膨胀而将弹丸射出的,因而被称为突火枪。突 火枪已经具备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条件•.一是枪筒,可用它装填火图片9

药与弹丸;

 

二是火药,可用它将弹丸射出;三是子窠,可用它击杀敌人。突火枪创制之 事,历来受到各国火器史研究者的重视,称它是后世枪炮的鼻祖。

火铳

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又称“火筒”,以火药发 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的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火药性 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

火铳不仅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而且使热兵器的发 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使交战双方的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火器从此开始 取代冷兵器的地位,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火铳起初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后来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 铳等。

图片10

手铳

手铳是一种小型火铳,系单兵手持式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初创于元代, 盛极于明代前期。

目前所见出土和传世的元代手铳,大多制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而 制于元代至正辛卯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手铳,则是元代手铳的代表 性制品。

由于手铳比突火枪具有较多的优点,因而被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广泛 应用。元至正十四年,元廷派淮东宣慰使纳速刺丁率部进攻张士诚的反元军 队。作战中,其部曾“发火莆(即铳)火镞”,射杀张士诚部下许多人。至 正二十四年,元朝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曾指挥一支“火铳十五 相连”的部队,进行内战。至正二十六年十月,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在进攻平 江时,曾在城外架设火铳,攻击城内的张士诚部D

明洪武手铳是洪武年间制造的,是朱元璋部队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所 用手铳的后继制品,明王朝建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明初作战和加强城 寨营垒守备的重要兵器。

同元手铳相比,洪武手铳制造工艺精细、表面光滑、管壁厚薄均匀、外 形美观,口径为20 ~ 22厘米,误差不超过2毫米;长度40 ~44厘米,误差小 于4厘米,表面大多刻有铭文,其内容大致包括手铳的制造单位、制造地点、 监造官的职衔,设计和制造手铳的军匠、民匠、教匠、教师的姓名,习学军 匠、习学军人的姓名,还有手铳的重量和制造年月等。

明永乐朝为了进行战争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手铳制造事业, 使手铳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出土实物看,永乐手铳比洪武手铳又有许多改进。 首先,造铳工艺更为精细,口径为14 ~ 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 35 ~36厘米,误差小于1厘米;铳身小巧灵便,土兵容易携带。其次,构造 更为合理,铳壁前薄后厚,在外形上前细后粗,这是因为火药在药室内燃烧 后,铳管后部靠近药室,所受的膛压大,所以铳壁要厚些;铳管前部离药室较远,所受的膛压小,所以铳壁可以薄一些。其三,在火铳的火门外增加了 一个活动盖,用时可以打开,不用时可以关闭,以保持药室中的火药处于洁 净、干燥的待发状态。其四,增配了一个定量的装药匙,使每次装填的火药 量相等,保证弹丸射出后的威力和发射时的安全。

永乐以后至嘉靖以前的手铳,都按规格制造和刻制铭文。在已经出土的 永乐手铳都用一个汉字为首进行编号,现在已经发现有以天、胜、英、奇、 功、神、电等字为首进行编号的,它们都由兵仗局和军器局制造。若把已经 出土的各种编号最大的手铳数加在一起,可以估算出当时至少已经制成手铣 178400支。由此可见,手铳已成为明军主要的武器之一。

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手铳外,还有单兵使用的其他一些手铳,如无敌手 铳、快枪、连子铳、一窝蜂等,它们各有特色,成为明军的辅助装备。

2.多管和多发手铳

为了提高火铳的射击速度和射弹量,明朝自嘉靖年间(1522—1566年) 起,还创制了多管和多发手铳,它们自2管至36管不等,可连射或齐射二发 至上百发弹丸,是明代后期手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们的构造形式有四 种。其一是用各支单管手铳互相平行绕轴加固而成,共用一根手柄,每铳各 有火门,点火后可连射或齐射,这类手铳的制品最多。其中有二管的夹把铳、 飞天神火毒龙枪,三管的三眼铳、四管的四眼铳,五管的五排枪,七管的七 星铳,十管的子母百弹铳等。其二是由两支单铳背向安置于一根长柄的两头, 铳口向外,射毕一头再射另一头。其三是在一支较长的铳管上,分段开出火 门和装填火药,作战时自前至后,依次发射;如十眼铳就是在一支五尺长的 铳管上,以中间一尺实体为分界线,其余两端各长二尺为铳管,每端平分五 节,每节长四寸,内装火药与弹丸,作战时先依次射毕一端的五发弹丸,尔 后再发射另一端的五发弹丸。其四是将多支单铳安于一个车轮式转盘上,进 行转动式发射的多管铳;如车轮炮就是将36支单铳,附着在一个车轮式圆盘 的18根辐条上,进行转动式发射的多管铳。有的多管铳还可以一铳多用,如夹把铳在弹丸射出后,可用枪锋刺敌;三眼铳的弹丸射毕后,可将三支铳管 作铳头击敌。柳稱

明代前期的手铳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管和多发铳也

图片11

明代前期的手铳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管和多发铳也屡有创制,但 是由于点火方式落后,射击费时,发展受到限制,因而在欧洲的火绳枪传入 以后,便退居次要地位。

械链接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重要军事发明

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陵中出土的铜车马,反映了当时卓越的制造技术。

已有暗器“伏弩”。

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

广泛使用“环首刀”,并应用了锤。

防御建筑中已有烽火台,用于传递军事信息。

 

火绳枪

火绳枪是现在步枪的直接原型,在火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市的有意义。

火绳枪的枪上有一个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 另一端夹持一条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 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内装填的弹丸发射出去,故名火绳枪。由于 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的, 所以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 ~ 120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 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准目标。火绳枪是大约1450年左 右欧洲火器研究者在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兵器。

火绳枪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到17世纪末期燧发枪开始大规模取代 火绳枪的时候,冷兵器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8月25日,一只载有100 多人的船在日本九州岛以南的种子岛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 为明朝五峰的王直(后称静海王王直的大倭寇头目)。这几名葡萄牙人就随身 带着火绳枪。日本地方军阀时尧氏见后视其为稀世之珍,称之为“铁炮”,逐 出重金购买,并派家臣条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学习火绳枪的使用及其火药制作法,仿制了十几支。不久,日本的一些冶铁场便先后仿制出日本式的火绳 枪。当时的倭寇还把这种火器用于对中国的掠夺战争中。

其实中国明朝军方早在嘉靖元年(1521年),就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 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过西洋火绳枪,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 到1548年,乂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 炮),这才引起了明朝军方和政府的注意。

对于这种缴获来的火绳枪(铁炮),明代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称其为鸟铳、 鸟嘴铳和鸟枪,并开始进行仿制和改制,制成了各种火绳枪。

鸟铳

鸟铳由铳管、准星、照门、扳机、铳床、弯形铳托等部分构成,用火绳 点火发射。

鸟铳的扳机形似金属弯钩,一端固定在铳托上,另一端是夹钳火绳的龙 头形机头,简称龙头。发射时,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 头下旋,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图片12

由于鸟铳管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并安有弯形枪托,所以射手在射击时 将面部的一侧贴近铳托,运用“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进行射击:即以一目 对照门,通过照门瞄视准星,以准星对准目标,用左手托铳,右手扣动扳机, 将弹丸射出。尔后再装填弹药,进行连续射击,因而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 增大了射程和杀伤力,明代人说它能射百步之远。

由于鸟铳远比手铳优越,所以明朝的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 采用精炼的钢铁,制成一万支鸟铳,交由明军使用。此后,军工部门便组织 火器研制者,进行不断的研究,制成了子母铳等各种新型的火绳枪。

子母铳

子母铳是由母铳和子铳构成的单兵火绳枪,大约自明嘉靖四十年(1561 年)开始使用。母铳管的长短粗细、铳床、弯形铳托、扳机,以及主要附件, 基本上与鸟铳相似。按当时规定,每支鸟铳配四支子铳。子铳长七寸,重一 斤,安有一个小铁牌作为擎手用。铁牌上开有一个小孔,与母铳管前端的准 星对准,并与母铳管尾部的照门相配称。子铳口与母铳槽相衔必须紧密,以 防发射后火药烟气外泄,熏伤射手。母铳管的前端还可配装短剑一把,剑身 长一尺三寸,刃长五寸,口开曲眼,平时装在木函内,当短剑插在管口上时, 曲眼正对准星,全铳连剑共长五尺。发射时,将四支子铳轮流装人母铳中, 依次射击,射速大为提高。如果子铳用完,则将短剑插上,同敌拼杀。因此, 子母铳实为我国最早装配制式枪刺的单兵枪。

3.噜密铳

噜密是1世纪奥托曼帝国的领土,在今土耳其境内,明代还称其为鲁迷 或鲁密。从噜密铳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实际上就是当时土耳其军队装备 的一种火绳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由火器研制家赵士祯在明万历二十 六年(1598年)仿制成功。

噜密铳身长六七尺,重3 ~4千克,尾部有钢制短刀一把。其基本构造与

 

鸟铳相似,但扳机有所改进。噜密铳的扳机和机轨分别用铜和钢片制成,厚 若铜钱。机头与机轨都安在铳把上,并在贴近发机处安置一个一寸多长的小 钢片,以增加弹性,使扳机能够捏之则落,射毕弹起,具有较好的回弹性。 噜密铳装填的火药较多,威力大于同时期欧洲的火绳枪,而且比日本的火绳 枪轻,所以明廷军工部门大量仿制,装备明军使用。据徐光启在明天启元年 (1621年)二月十七日奏称,他在组织明军训练时,曾领取2000支噜密统, 经过几个月的使用,只有几支损坏,其余都完好如初。说明这是一种质量较 好的火绳枪。

为了能使明军较好地掌握噜密铳的射击方法,赵士祯还把他从噜密国掌 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处获得的射击程序,全部刊印在《神器谱》中,并附有 图形加以说明。其程序为:首先是倒铳药,即把火药从药罐倒人药管中,每 管药恰好发射一弹;其次是装铳药,即把药管中的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中; 其三是实药装弹,即用搠杖(清刷枪膛用的细长杆)将装入铳膛内的火药压 实、压紧,然后取出弹丸装人铳膛,再用搠杖将弹丸压人火药中,使弹丸射 出有力;其四是着门药,即把发射药罐中的火药从火门倒入药室中,直到装 满为止,以使发射药与铳膛内的火药相接,尔后将火门盖盖上;其五是着火 绳,即把火绳放人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在上述装填程序完成后, 射手即处于听令待发状态,根据临战时的双方位置,选取不同的射击姿势。 其中有:蹲跪式射姿,即敌在低洼我在高处时,便踞前脚,跪后脚,左手托 铳,右手肘拄膝盖,铳尾紧夹在右腋下,进行瞄准射击;立式射姿,即敌在 高地我处低洼时,前脚稍挺直,后脚稍跄,不偏不斜,举枪对敌,进行瞄准 射击;十几步内近战射姿,即在距敌较近,已来不及瞄准,只需将铳尾紧倚 右胸肋之上、奶头之下,左手托铳,右手扣机,进行应急射击;五六步内近 战射姿,即在距敌很近,已来不及点燃火绳,便直接从火门点火,进行临急 射击。上述装填过程和射击姿势,基本上适用于当时所使用的各种单管火绳 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我们了解当年火绳枪的使用有重要的作用。

图片13

掣电铳

掣电铳全长6尺多,重6斤。其形似火绳枪,适合单兵使用;由于备有 子铳,故可轮流发射,这是赵士祯取欧洲火绳枪和小型佛郎机之长改良而成 的一种火绳枪。其母铳管安于铁床上,每支母铳配五个子铳。子铳长六寸, 重十两(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开有火门,内装火药与弹丸,平时装于皮袋 中,每袋可装四个。从构造特点看,掣电铳是赵士祯所创火绳枪中性能最好 的一种。

除上述火绳枪外,明代后期还有剑枪、大追风枪,以及赵士祯创制的鹰 扬铳、兰长铳、震叠铳等火绳枪,它们都各有特点,争胜于一时。

5.兵丁鸟枪
八旗制度兵丁鸟枪是清朝前期(即鸦片战争前)清军使用的一种火绳枪,枪管用 铁制造,枪长2013毫米,铁弹丸重一钱,装药三钱,木托下安330毫米的叉 脚。满汉八旗士兵用黄色枪托,汉军用绿色枪托。兵丁鸟枪使用年代较长, 但在枪身的形制构造与发火装置上都没有改进,在鸦片战争中,其落后之处 已暴露无遗。

1601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基于战争的需要,将女真族传统的狩猎 组织牛录(十人一组的出兵或狩猎组织),改编成结合平时生产、战时出兵 出征的小单位。开始只设“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设四旗,周围嵌上其 他颜色,称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与原本的纯色的正四旗合称为八 旗。最初,旗下并不分民族属性。皇太极继位后,从满洲八旗中分出蒙古 八旗,又另外组建汉军八旗。因为有了这三个支系,很多史料又将满洲、 蒙古和汉军八旗统称为“二十四旗”。

在八旗制度初立之时,由于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奴隶皆归士兵所有, 所以旗下将士出征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八旗军队靠着赏罚 分明、不畏艰苦、弓马姻熟、奋勇征战的精神令明军和大顺军畏惧不已。
随着清朝统治者向鼎北京,他们在八旗之外又组建了由明朝、大顺和 大西降军等汉族人民组成的绿营来充当另一支正规军。不久,清廷出台一

 

系列政策,给予八旗子弟种种政治、经济特权。从那时起,八旗军队中开 始逐渐出现生活腐化的情况。

经历康雍乾三朝之后,八旗将士的生活日趋堕落。乾隆年间,因为财 政原因导致大量汉军旗人出旗为民。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割地赔款,白 银外流,清廷已经无力供养八旗子弟,统治者开始默许旗人自谋职业,甚 至跨旗居住,制度的整体性逐渐名存实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宣统 帝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八旗制度至此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6.抬枪

抬枪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又称二人抬或抬炮。据耆英在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三月称,当时使用的抬枪长7.5尺,木鞘长5尺,装填火药3.5 两,发射五钱重的铅丸,由二人用火绳点火发射,射程约300步(每步约5 尺),射速每分钟一发。可见抬枪实际上是一种重型火绳枪,至今山海关城楼 上还陈列着当年清军使用过的一种抬枪。

燧发枪

燧发枪是利用燧石枪机点火发射的枪。初创于16世纪20年代的德国。 17世纪初,法国率先使用燧发枪。之后,其他国家也先后使用燧发枪。明末 火器研制者毕懋康于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军器图说》中,首次介绍 了燧发枪,当时称作自生火铳。这种枪是将火绳枪用火绳点火的装置,改进 为用燧石发火的装置。它是在发火装置上安置一块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

 

动扳机,安装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击生火,火星落入药室中,使 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推力,将弹丸射出。燧发枪的优点有二,其一是不怕风 雨,其二是不用事先点火,只要在使用时连续扣动扳机,摩击燧石,便可连 续发射。燧发枪的创制和推广使用,使单兵枪又产生了一次更新。

我国对燧发枪的研制并不算晚,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直到 康熙年间,才被用作皇帝打猎的御用枪。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御用枪。

1.康熙御用自来火二号枪

这是专为康熙皇帝打猎行围制造的一种燧发枪。全枪长4.1尺,枪管长 2.7尺,口径3分。枪管前端安有准星,后部设有照门,安于特制的枪床上, 采用转轮式枪机。发射时,先用钥匙将轮弦上满绞紧,然后扣动扳机,轮弦 遂急速松动,轮机即快捷旋转,摩击燧石,溅出火星,落人药室中,点燃火 药,将弹丸射出。这是迄今所见传世实物中最早的一种燧发枪。

图片14

 

浏览7,1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