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槽式燧发枪

此枪因在枪膛内开有几根直槽而得名。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实物,经 过测量,枪长为1500毫米、管长1065毫米、口径16毫米。枪管上有准星、 照门,膛内刻制的直槽 减少了弹丸与膛壁的摩 擦,有利于从枪口装填 弹丸,也便于在发射后 清除残存于膛内的火药 残渣。为了避免火药燃 气从直槽内的缝隙中泄 出,又在弹丸外部包裹 松软的织物,使之起某 种程度的紧塞作用。

图片14


  1. 击发式燧发枪


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实物,经过测量,枪长为1185毫米、管长880毫 米、口径17毫米。枪机的龙头上夹钳一块燧石,燧石前树有火镰,火镰同时 具有火门盖的作用。发射时,先扳起龙头,使压簧被制动锁控制,与扳机相 属。扣动扳机后,龙头下旋,燧石与火镰猛烈撞击,溅出火星,把火药点着, 将弹丸射出。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抛射弹丸,口径等于或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 击武器。

轻型火炮

早期的火炮都属于轻型火炮,其前身是元代和明初的盏口铳与碗口铳, 到清代已发展成多种形式。

早在元代,当时的军队中就已经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盏 口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的一尊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 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这尊元代火铳1998年10月人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

图片15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 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 炮。此炮为铜铸,全长34. 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 “大德二年'即1298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的重要军事发明

三国及魏晋(公元220一20年):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发明了砲车。蜀之诸葛亮发明“连弩”,能连发十箭。蜀之诸葛亮创制“木牛流马”,在栈道上运粮。

吴已有撞击城门的“撞车”。

三国时已有了双体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在水战中应用了 “拍竿”。

出现“明轮船”,使船舶动力系统有明显改进。 广泛使用“明光铠”。

盏口铳的口部像古代人喝酒所用的酒盏,所以当时人们就给它这样一个 名称。它由酒盏形铳口部、铳膛、药室和尾部构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 门元至顺三年(1332年)制造的盏口铳。

碗口铳是由于其口部形状像一个大碗而得名。它在构造上与盏口铳大同 小异,在元末明初时已经用于作战。在已经搜集到的六门实物中,铳身大多 刻有铭文,其中年代最早的一门系由明代铸钱机构宝源局制于明洪武五年 (1372 年)。

除上述火炮外,还有一种与碗口铳构造相似的大型铳炮,这就是1988年 4月1日在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乡营子村出土的一对大铳炮。炮身刻有“莱州 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一百二十斤洪武八年二月有宝源局造”等字(另一门除 “九号”、“一百二十一斤”两处不同外,其余刻字全同)。这是截至目前已经 出土的最大的一对碗口铳。

还有一种“明洪武大铁炮”,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出土的实物也很 少,除了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三门实物外,其他地方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三 门铁炮的炮身全长1米、口径210毫米,两侧安有提柄,各长160毫米。炮身

 

刻有“大明洪武十年……平阳卫铸造”等字。

嘉靖年间的虎蹲炮,以外形像猛虎蹲地而得名。这是戚继光于嘉靖年间 在东南沿海剿浦楼寇时组织部下研制而成的一种轻型火炮。炮身全长2尺、 重36斤,前后有五六道宽铁箍,口端有铁爪铁绊,可用铁钉固于地上,以便 消减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这种火炮多用于控扼险要之地,一发能射上百枚 小弹丸,是杀伤密集进攻之敌的利器。由于炮身轻巧,便于机动,适合在山 林水网地带作战使用。戚继光在明隆庆二年( 1568年)调到蓟镇练兵时,用 虎蹲炮装备骑兵营,成为很好的骑兵炮。

明嘉靖年间,还铸造了多种类型的发射爆炸弹的火炮,主要有毒火飞炮、 铁棒雷飞炮、轰天霹雳猛火炮,以及火兽布地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 七八种。

图片16

虎蹲炮

还有明初装备神机营的小型将军炮,到明末已退居为辅助性火炮。这类 火炮的出土实物较多,山海关城楼至今仍陈列着好几门。它们的长度为600〜 900毫米、口径为55〜85毫米,炮身的铭文表明,它们大多制于明崇祯十四 年(1641年)前后。此时明军与后金军之间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这些火炮 都是为战争的急需而制造的,多为关外和守卫北京的明军所使用。

清代把400斤以下的火炮列为轻型火炮,主要制品有龙炮、威远将军炮、 回炮、神枢炮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重型火炮
大将军炮起用于明代中期,有大中小三类,分别发射七斤、五斤、三斤 重的铅制弹丸。最初多为固定式,用于守备隘口;后来用车运载,进行机动 作战。
重型火炮由轻型火炮发展而来,明代前期已有少数地方使用,后期逐渐 增多。它们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大将军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等。

攻戎炮安装于双轮炮车上,车上有一个用榆木或槐木挖凿而成的车厢, 炮身嵌置在车厢中,用五道铁箍同车厢固连,车厢两侧各有两个铁锚,发射 时将铁锚钩在地上,以固定炮车,减少后坐力。

千子雷炮的炮管用铜制造,长一尺八寸,口径五寸,内装火药六分、弹 丸二三升。炮身用铁箍箍于四轮车上,车前端有挡板,可隐蔽炮身。待敌接 近时,即去板射击,使敌猝不及防。

百子连珠炮的炮管用精铜熔铸,长四尺,内装火药一升五分,前部开有 一孔,通过孔口可安装一个装弹嘴,通过装弹嘴。一次能向管内装填上百枚 弹丸,然后安装于坚木架上发射。炮管后部的尾轴,可调整射角和射界。

短管炮是近代臼炮或迫击炮的前身,它射出的炮弹弹道呈弯曲状,主要 用于杀伤城墙和高大建筑物后面敌军的有生力量,摧毁敌军的装备和设防工 事,是仰攻髙城和山寨、石碉的有力武器。清代的威远炮和冲天炮都属于短 管炮。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一致的。其中有代 表性的是威远炮。

威远炮即威远将军炮,炮长二尺三寸,重750斤,外形粗短,状若仰钟。 这种火炮的射程远近,由装药量的多少和炮身俯仰角的大小而定。北京故宫 博物院收藏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造的一门威远将军炮,长二尺三 寸,口径七寸一分,重560斤,发射30斤重的炮弹,弹内装火药三斤,需用 四轮车运载。

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简称佛郎机,原是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 家,在15世纪制造的一种子母管配用的火炮。所谓母管即通常所说的炮管, 子管即事先装填好弹药的子炮。这种炮用火绳点火发射,有的用作舰炮。

一般认为,佛郎机炮传人中国是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正德十二年 (1517年),刑部尚书顾应祥在广州城外锚泊的葡萄牙舰船上,见到了这种舰 炮。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之战中缴获了这种舰炮。 由于它是最早传入我国的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炮,比明军所用的大型火铳具 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明军器局和兵仗局经过研究后,在嘉靖二年(1523

图片17

年)就仿制了 32门,发给驻边部队使用。

在仿制的过程中,中国工匠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改进了佛郎 机的制造,生产了大佛郎机和铅锡铳的小佛郎机等。嘉靖七年乂造4000门中 型佛郎机。嘉靖八九年间,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鉉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大量制 造,用以改善北边的守备设施。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并由军器局和兵仗局 开始制造。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工匠们又将手把铜铳、碗口铳改制为小佛郎机。嘉庆二十三年(1544年)造1000支马上佛郎机。嘉庆四十三年又 造出铁质佛郎机,至此佛郎机已成为明军主要装备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火 器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各种中小型、便携式的佛郎机之外,明代还制造了其他改进型 的佛郎机,主要有改制的无敌大将军炮,以及翁万达制造的百出佛郎机、万 胜佛郎机等。

无敌大将军炮是用旧式重型将军炮改制的一种佛郎机式车载重型火炮, 每门配子炮三个。使用时,先在炮身下面垫放木块,以调整炮身的俯仰角, 尔后将子炮嵌入无敌大将军炮的装弹室中,对准目标,进行发射。射毕一发, 再换装一个子炮,可依次连装连发。每发子炮中装有500枚小铅丸,射出后 弹着面宽,杀伤威力大。无敌大将军炮全重1050斤,行军时需要用一辆大型 炮车载运。

无敌大将军炮是我国明代最早将火绳点火装置和佛郎机的构造形式,移 植于我国古代旧式火炮的一种尝试,它为旧式火饱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

途径。

百出佛郎机是宣大总督翁万达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创制的一种 子母铳配合使用的单兵枪,母铳长三四尺,配子铳1〇个。母铳与子铳之间用 驻榫扣住,使铳身在倒提或俯射时,子铳不会滑落。同时,在母铳的铳口还 可安置一个六寸长的戈形叉锋,具有枪刺的作用。万胜佛郎机与百出佛郎机 的使用方法大致相同。

总之,明代后期的火器研制者在及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是十分显著的。明军也以这些佛郎机为基础,创建了新型的水兵营和由车 炮营、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组成的合成军,并建立了长城的火炮防御体 系。明朝后期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大量使用 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 3: 1,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天启元年 (1621年),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 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火药类1773658斤,大小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清代制造的佛郎机主要制品有奇炮和子母炮。

奇炮制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母炮长五尺五寸六分,重三十斤, 配子炮四个。子炮内装填火药若干及二两半铅弹一枚。发射时,将母炮安装 于三脚架上,从后部装入子炮。用向下微曲的尾柄调整射角,进行发射。北 京故宫博物院内,藏有一门传世的奇炮,其基本情况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子母炮制于清代前期,有粗细两类。粗者长五尺三寸,重九十五斤,前 细后粗,尾盖像一个覆盖着的斗笠;全身有五道箍,两侧各有一个炮耳,炮 管下部有一个插销,便于将炮身插在炮车座上发射;炮管后部有一个敞口装 弹室,用于装填子炮;子炮重八斤,每门母炮配子炮五个,可连装连射。炮 管细长者称木把子母炮,长五尺八寸,重八十五斤,炮尾有一个木柄,木柄 后部俯曲,可用它调整射角。炮身用铁销安插在平板四轮车上,可推挽而行。

佛郎机虽然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火炮的更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由于它采用子母管组合使用的方式,子炮的装药量不可能太多,因此威力的 提高受到限制。当威力更大的红夷炮传入我国后,它便退居于次要地位了。

木”,出现了可钩拉敌人的“飞钩”、限制来敌人马行动的“陷马坑”及 "吊桥"等进攻中应用了可以破坏防御设施、驱赶和杀伤防御士兵的“饿鹘车”、 “搭车”、“孢楼”等。宋代已有水平很高的发明——“猛火油柜”。宋代已有火药附在箭上的“火箭”,用来纵火。始制成燃烧类火器——“火炮”。始制成最早爆炸类火器炸弹——“霹雳炮”。始制成最早管状火器——竹制的“火枪”。宋代设立专门的火药生产厂。在许多战争场合应用独轮车,如“虎车”、“巷战车”、“运干粮车”、 “联络战车”等。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制成金属管(铜质)的火器。管状火器使用了铁弹丸。进行了最早的喷气飞行实验。

红夷炮

红夷炮是明末以来对欧洲所用长管加农炮的通称。16世纪,英国与荷兰 已用它作舰炮。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这种舰炮的英国舰船在澳门附近海 域搁浅,葡萄牙当局将舰上装备的30门舰炮据为己有。明廷在天启年间先后

图片18

购买了这30门西洋大炮。

明崇祯年间,明廷委派徐元启、李之藻和汤若望等中外军事技术家,按 照它的形制构造制成500门。一些地方的统兵大员也捐资制造了许多红夷炮, 作为抗击后金军之用。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在皇太极的推动下,后金 兵器制造部门也制成了第一门红夷炮。清军入关以后的80年中,继续制造大 小各型红夷炮,多达900余门,形成红夷炮系列的火炮,装备清军各部使用, 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因此可以说,红夷炮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火器研制 者在融合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后,所制最后一个系列的古代火炮。

红夷炮同包括佛郎机在内的各种古代火炮相比,在设计上比较先进,它 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管长、壁厚、炮耳的 长度和直径等各个部分,因而结构合理,使火炮具有身管长,弹道低伸,管 壁厚,安全可靠,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等优点。

现存的明末红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见,其中山海关、中国国家博物馆、山 西省博物馆等处收藏的红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

清军在1644年人关后,所制红夷炮的数量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威 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此外还有神功将军炮、得 胜将军炮、制胜将军炮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是一种大型攻城炮,制于清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共有52门。1975年5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工人 在该厂发现一门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过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炮身除 口沿外,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盆,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处有一个方形火门, 炮身中部两侧各横出一个炮耳,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分别有准星和照门,炮身 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条合缝线,似为铸炮痕迹。炮身保存完好,未见炮车。 炮膛底部尚遗留一枚铁铸球形实弹。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神威无敌大将军 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

康熙以后,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清朝所制大中型火炮,基本上仍是红夷 炮系列的火炮。

明代(公元1368年一1644年)的重要军事发明使用火药制成地雷、水雷。制成铁质管状火器。明代已有引发火药延时爆炸的钢轮发火装置。欧洲较先进的火器传入中国。明代已在防守中配合城墙使用“千斤闸”。明代重修万里长城。将火药用于烽火台上,能发出黑、白、紫、青、红五色烟雾,传递不 同的信息。明代已有用来防范火器并可喷火的盾牌。

制成暗器“袖箭”。

明军已使用口罩防毒。出现管状火器使用的爆炸弹。明代出现分为五层的高大云梯- 出现火药推进的火箭。管状火器开始安装瞄准器。出现轮转发射的管状火器,已具多管机关枪的雏形。出现以火药推动、飞向目标后发生爆炸的导弹。出现以火药推动的最早的二级导弹。出现以火药推动的自动返回火箭的最早记栽。出现利用火药、以独轮车制成的威力巨大的“架火战车’

除上述火炮外,还有一种与碗口铳构造相似的大型铳炮,这就是1988年 4月1日在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乡营子村出土的一对大铳炮。炮身刻有“莱州 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一百二十斤洪武八年二月有宝源局造”等字(另一门除 “九号”、“一百二十一斤”两处不同外,其余刻字全同)。这是截至目前已经 出土的最大的一对碗口铳。

还有一种“明洪武大铁炮”,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出土的实物也很 少,除了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三门实物外,其他地方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三 门铁炮的炮身全长1米、口径210毫米,两侧安有提柄,各长160毫米。炮身

刻有“大明洪武十年……平阳卫铸造”等字。

嘉靖年间的虎蹲炮,以外形像猛虎蹲地而得名。这是戚继光于嘉靖年间 在东南沿海剿浦楼寇时组织部下研制而成的一种轻型火炮。炮身全长2尺、 重36斤,前后有五六道宽铁箍,口端有铁爪铁绊,可用铁钉固于地上,以便 消减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这种火炮多用于控扼险要之地,一发能射上百枚 小弹丸,是杀伤密集进攻之敌的利器。由于炮身轻巧,便于机动,适合在山 林水网地带作战使用。戚继光在明隆庆二年( 1568年)调到蓟镇练兵时,用 虎蹲炮装备骑兵营,成为很好的骑兵炮。

明嘉靖年间,还铸造了多种类型的发射爆炸弹的火炮,主要有毒火飞炮、 铁棒雷飞炮、轰天霹雳猛火炮,以及火兽布地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 七八种。

图片16

虎蹲炮

还有明初装备神机营的小型将军炮,到明末已退居为辅助性火炮。这类 火炮的出土实物较多,山海关城楼至今仍陈列着好几门。它们的长度为600〜 900毫米、口径为55〜85毫米,炮身的铭文表明,它们大多制于明崇祯十四 年(1641年)前后。此时明军与后金军之间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这些火炮 都是为战争的急需而制造的,多为关外和守卫北京的明军所使用。

清代把400斤以下的火炮列为轻型火炮,主要制品有龙炮、威远将军炮、 回炮、神枢炮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重型火炮
大将军炮起用于明代中期,有大中小三类,分别发射七斤、五斤、三斤 重的铅制弹丸。最初多为固定式,用于守备隘口;后来用车运载,进行机动 作战。
重型火炮由轻型火炮发展而来,明代前期已有少数地方使用,后期逐渐 增多。它们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大将军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等。

攻戎炮安装于双轮炮车上,车上有一个用榆木或槐木挖凿而成的车厢, 炮身嵌置在车厢中,用五道铁箍同车厢固连,车厢两侧各有两个铁锚,发射 时将铁锚钩在地上,以固定炮车,减少后坐力。

千子雷炮的炮管用铜制造,长一尺八寸,口径五寸,内装火药六分、弹 丸二三升。炮身用铁箍箍于四轮车上,车前端有挡板,可隐蔽炮身。待敌接 近时,即去板射击,使敌猝不及防。

百子连珠炮的炮管用精铜熔铸,长四尺,内装火药一升五分,前部开有 一孔,通过孔口可安装一个装弹嘴,通过装弹嘴。一次能向管内装填上百枚 弹丸,然后安装于坚木架上发射。炮管后部的尾轴,可调整射角和射界。

短管炮是近代臼炮或迫击炮的前身,它射出的炮弹弹道呈弯曲状,主要 用于杀伤城墙和高大建筑物后面敌军的有生力量,摧毁敌军的装备和设防工 事,是仰攻髙城和山寨、石碉的有力武器。清代的威远炮和冲天炮都属于短 管炮。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一致的。其中有代 表性的是威远炮。

威远炮即威远将军炮,炮长二尺三寸,重750斤,外形粗短,状若仰钟。 这种火炮的射程远近,由装药量的多少和炮身俯仰角的大小而定。北京故宫 博物院收藏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造的一门威远将军炮,长二尺三 寸,口径七寸一分,重560斤,发射30斤重的炮弹,弹内装火药三斤,需用 四轮车运载。

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简称佛郎机,原是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 家,在15世纪制造的一种子母管配用的火炮。所谓母管即通常所说的炮管, 子管即事先装填好弹药的子炮。这种炮用火绳点火发射,有的用作舰炮。

一般认为,佛郎机炮传人中国是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正德十二年 (1517年),刑部尚书顾应祥在广州城外锚泊的葡萄牙舰船上,见到了这种舰 炮。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之战中缴获了这种舰炮。 由于它是最早传入我国的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炮,比明军所用的大型火铳具 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明军器局和兵仗局经过研究后,在嘉靖二年(1523

图片17

年)就仿制了 32门,发给驻边部队使用。

在仿制的过程中,中国工匠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改进了佛郎 机的制造,生产了大佛郎机和铅锡铳的小佛郎机等。嘉靖七年乂造4000门中 型佛郎机。嘉靖八九年间,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鉉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大量制 造,用以改善北边的守备设施。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并由军器局和兵仗局 开始制造。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工匠们又将手把铜铳、碗口铳改制为小佛郎机。嘉庆二十三年(1544年)造1000支马上佛郎机。嘉庆四十三年又 造出铁质佛郎机,至此佛郎机已成为明军主要装备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火 器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各种中小型、便携式的佛郎机之外,明代还制造了其他改进型 的佛郎机,主要有改制的无敌大将军炮,以及翁万达制造的百出佛郎机、万 胜佛郎机等。

无敌大将军炮是用旧式重型将军炮改制的一种佛郎机式车载重型火炮, 每门配子炮三个。使用时,先在炮身下面垫放木块,以调整炮身的俯仰角, 尔后将子炮嵌入无敌大将军炮的装弹室中,对准目标,进行发射。射毕一发, 再换装一个子炮,可依次连装连发。每发子炮中装有500枚小铅丸,射出后 弹着面宽,杀伤威力大。无敌大将军炮全重1050斤,行军时需要用一辆大型 炮车载运。

无敌大将军炮是我国明代最早将火绳点火装置和佛郎机的构造形式,移 植于我国古代旧式火炮的一种尝试,它为旧式火饱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

途径。

百出佛郎机是宣大总督翁万达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创制的一种 子母铳配合使用的单兵枪,母铳长三四尺,配子铳1〇个。母铳与子铳之间用 驻榫扣住,使铳身在倒提或俯射时,子铳不会滑落。同时,在母铳的铳口还 可安置一个六寸长的戈形叉锋,具有枪刺的作用。万胜佛郎机与百出佛郎机 的使用方法大致相同。

总之,明代后期的火器研制者在及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是十分显著的。明军也以这些佛郎机为基础,创建了新型的水兵营和由车 炮营、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组成的合成军,并建立了长城的火炮防御体 系。明朝后期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大量使用 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 3: 1,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天启元年 (1621年),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 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火药类1773658斤,大小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清代制造的佛郎机主要制品有奇炮和子母炮。

奇炮制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母炮长五尺五寸六分,重三十斤, 配子炮四个。子炮内装填火药若干及二两半铅弹一枚。发射时,将母炮安装 于三脚架上,从后部装入子炮。用向下微曲的尾柄调整射角,进行发射。北 京故宫博物院内,藏有一门传世的奇炮,其基本情况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子母炮制于清代前期,有粗细两类。粗者长五尺三寸,重九十五斤,前 细后粗,尾盖像一个覆盖着的斗笠;全身有五道箍,两侧各有一个炮耳,炮 管下部有一个插销,便于将炮身插在炮车座上发射;炮管后部有一个敞口装 弹室,用于装填子炮;子炮重八斤,每门母炮配子炮五个,可连装连射。炮 管细长者称木把子母炮,长五尺八寸,重八十五斤,炮尾有一个木柄,木柄 后部俯曲,可用它调整射角。炮身用铁销安插在平板四轮车上,可推挽而行。

佛郎机虽然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火炮的更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由于它采用子母管组合使用的方式,子炮的装药量不可能太多,因此威力的 提高受到限制。当威力更大的红夷炮传入我国后,它便退居于次要地位了。

木”,出现了可钩拉敌人的“飞钩”、限制来敌人马行动的“陷马坑”及 "吊桥"等进攻中应用了可以破坏防御设施、驱赶和杀伤防御士兵的“饿鹘车”、 “搭车”、“孢楼”等。宋代已有水平很高的发明——“猛火油柜”。宋代已有火药附在箭上的“火箭”,用来纵火。始制成燃烧类火器——“火炮”。始制成最早爆炸类火器炸弹——“霹雳炮”。始制成最早管状火器——竹制的“火枪”。宋代设立专门的火药生产厂。在许多战争场合应用独轮车,如“虎车”、“巷战车”、“运干粮车”、 “联络战车”等。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制成金属管(铜质)的火器。管状火器使用了铁弹丸。进行了最早的喷气飞行实验。

红夷炮

红夷炮是明末以来对欧洲所用长管加农炮的通称。16世纪,英国与荷兰 已用它作舰炮。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这种舰炮的英国舰船在澳门附近海 域搁浅,葡萄牙当局将舰上装备的30门舰炮据为己有。明廷在天启年间先后

图片18

购买了这30门西洋大炮。

明崇祯年间,明廷委派徐元启、李之藻和汤若望等中外军事技术家,按 照它的形制构造制成500门。一些地方的统兵大员也捐资制造了许多红夷炮, 作为抗击后金军之用。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在皇太极的推动下,后金 兵器制造部门也制成了第一门红夷炮。清军入关以后的80年中,继续制造大 小各型红夷炮,多达900余门,形成红夷炮系列的火炮,装备清军各部使用, 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因此可以说,红夷炮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火器研制 者在融合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后,所制最后一个系列的古代火炮。

红夷炮同包括佛郎机在内的各种古代火炮相比,在设计上比较先进,它 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管长、壁厚、炮耳的 长度和直径等各个部分,因而结构合理,使火炮具有身管长,弹道低伸,管 壁厚,安全可靠,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等优点。

现存的明末红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见,其中山海关、中国国家博物馆、山 西省博物馆等处收藏的红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

清军在1644年人关后,所制红夷炮的数量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威 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此外还有神功将军炮、得 胜将军炮、制胜将军炮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是一种大型攻城炮,制于清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共有52门。1975年5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工人 在该厂发现一门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过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炮身除 口沿外,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盆,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处有一个方形火门, 炮身中部两侧各横出一个炮耳,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分别有准星和照门,炮身 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条合缝线,似为铸炮痕迹。炮身保存完好,未见炮车。 炮膛底部尚遗留一枚铁铸球形实弹。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神威无敌大将军 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

康熙以后,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清朝所制大中型火炮,基本上仍是红夷 炮系列的火炮。

浏览9,6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