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是人体以意念与内气为引导,使人体的肌肉、经络、骨 胳内外上下高度协调而形成的劲力,也是人体力的高级形式,在 散打中要求运用到这种体内劲力。

内劲由身体内部启动,内不动外不发,意动形随,气动血 行,五脏动于内,四肢身躯动于外,意到力至。内劲的运用需要 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对手的攻击方式、战术变化等, 作出相应、灵活的变化。内劲用于击打时,要求以坚硬的骨节去 击打对手要害部位,使力量渗透到,甚至穿透对手身体,而非滞 留在体内的力量感。


  • 意念与内气


意念包括人的情绪、心境、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心理 素质。人的意识中与内劲最有关系的就是想象力,因为内气的调 动需要这种想象力。内气在人体内无处不到,无处不有,它能改 善人的精、气、神,提髙人体适应能力,产生极强的缩张变化 (感应),缩则引进落空,张则崩抖弹震,即缩为柔,张为刚。

  • 内不动,外不发:所谓内劲,是指体内脏器先动,协调 一致地工作所产生的劲力达到外面,先内动后外发,内不动外不 发。在武术五行理论中,金、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外应 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 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 动快如风”。


“心急勇力生”,这个“心”实质是指强烈的攻击欲望,欲望 刺激了运动神经,使肌肉产生收缩运动,形成劲力。在中医学的 概念里,脾属土,与肌肉相关联,因此“脾动大力攻”。肝属木, 藏血,“肝急火焰蒸”,肝火烧,肺气动,以气运血,“肺动阵雷 惊”,以声助力。肾主骨,与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有关,所以一些 拳术要用意念刺激肾脏,使肾脏微微向上提起,“肾动快如风”, 人体大幅度的动作是以骨骼结构变化来显示,而骨骼的变化则依 赖肌肉、韧带的收缩。由此可见,人体自然力量的发挥首先是要 靠内心强烈的“意”去催逼的。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支配着肌肉伸缩、牵拉,牵拉速度与 牵拉程度与意识暗示以及发劲时产生的兴奋值有关,有强烈攻击 欲才会产生“疯魔劲”。同样,一些缓慢的养气、运气动作和蓄 势动作也需要意念暗示,进行肌肉的伸缩和牵拉。不同的劲力所 需的肌肉牵拉速度与牵拉程度均不一样。

  • 练内气,坚五脏:内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内气流布全身,走到脏腑之中就叫脏腑之气,流到血 脉内外便称营卫之气,达到经络之上则谓经络之气。


人体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分布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 其相对应的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脏腑之间的 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着五腑,属于相互联系的 一个整体。练习内功时,天、地、人所共同具有的阴阳二气相互 感应,使之在人体内不断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人体生理功能中新 的生命活动源泉。

武术内功不是孤立地锻炼体内器官,而是兼顾并修,如心意 拳有“坚五脏”的功法,即通过一些动作的震荡、挤压、牵拉, 使身体的五脏“坚固”起来,在实战中能经受得住外力冲击。形 意拳有五种主要拳法分别对应锻炼五脏;八极拳也有“五脏气功

 

到”的说法。内脏连着经络,通过外在肢体练习动作,牵动了经 络,也必然刺激了该经络上的所有器官,由外导内,内外兼修。

比如,练习心意拳的“搓手掌”动作,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浑身气血翻滚,双手手掌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对手上穴位的刺激, 由外而内地沿着经络刺激到内脏。

右腿单脚支撑站立(也可以坐着 练),左腿曲小腿横搁于右膝,左手 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手掌心向 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直到手不能再伸时(不能 离开左手掌),呼气。然后右手掌心 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集中意念,练习72 下。

图片1

人体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

惟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S 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科学家们通过流体力学计算,发 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人体经络中就会形成管 线外毛细血管间与卫气有关的组织液流场,这类似于海洋中的洋 流,没有管道却有水流,这些组织液流场与武术上的站桩养生密 切相关。通过人体内部的细微活动,如气血在经络上的运行,细 胞电荷的变化,在“意念”和“构气”的配合下,形成人体内 劲,民间常称之为“丹田力”。

  • 内气的“内敛”和“下沉”:运用内气必须遵循“内敛” 和“下沉”这两个重要原则。“气内敛”就是使神经反应最先抓 住肌肉的原始发出点——肌腱,因其与骨骼直接相连,而气达骨 骼就能做到神经支配肌腱的作用。离身体越深层的肌肉稍微一动力的道理就在于此。就能带动较多浅层肌肉较大幅度的收缩运动。因此,“气内敛” 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人体深层肌肉以达到较快且有效地调整全身 肌肉。“气下沉”便是所谓“气沉丹田”,是为了松弛肌肉和稳定 重心,这种沉坠的肌肉又是具有弹性和活力的,八极拳重视沉坠



  • 中和生内劲,内劲养正气:内劲是通过“六合”的训练 来实现的。“六合”即内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能使人体产生中和之气;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 合、手与足合,使劲力在机体结构中传递顺畅,有协调、疏导气 血的作用,能量内耗最小。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的内气要达到“中和”,人体所有器官 才能在运动中协调运行。人体无病,皆因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故邪气不人。所以,内劲由“中和”而生。从精神修养上,便要 6 求言语轻缓,和颜悦色,要懂得与人合作,有容人之心,不争血气之勇。

四书中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知道应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才能够志 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自如,克服浮躁;镇静不躁才能够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 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传统武术静桩与动桩功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从“知止”到 “定、静、安、虑、得”的自我完善过程。通过套路、单势、功 法、实战、拳理、精神修养一系列的内外兼修,完成武道教育, 才能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高尚有节 操的大丈夫或巾帼女杰。

内劲练习者的心态特点是动中求静,即遵从《黄帝内经》中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原理,通过内劲训练,使人的心性气 质逐渐产生变化,修身养性,从而走向性格的中和,使人的整体 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拳与道合。如果能在习武之余对书画、摄 影、音乐等艺术长期保持兴趣爱好,文武并修、书剑合璧,武术 也就升华为一门人生修养的艺术。因此,散打结合内劲训练,具 有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

  • 武术全息律:一滴水包含着大海的气息,可以折射太阳 的光辉。一种拳可以体现拳学的本质,发一个劲可以显示出内劲 的造诣,摆一个武术姿势可以看出外三合的程度,武术全息律在 武术中存在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8年盖伯发明了全息光学照相技术,即使把一张全息照 片破碎成许多小块,每个小块也能再现出物体的整个图像,这就 意味着局部隐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从而发现了“全息律”。“全 息律”的基本含义通俗地说,就是在部分与段落中隐含着整体与 全过程的信息,因而是整体的全息缩影。比如,一个受精卵细胞 蕴含着一个胎儿由初生到老死的全部秘密和过程的信息;一个单 细胞能复制(克隆)出相同的另一个生命体。

在中国古代,儒、道、释、医各家对“全息律”的基本思想 都有各自的表述。儒家讲“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道 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中医 有耳诊、面诊、手诊、耳疗、足疗等,都是基于从局部征兆显示 整个人体症结的全息原理。

“武道起于一而归于一,一就是全部”,所有门派的整体劲都 是同一种劲,看其一招发劲动作就可以看出其身体六合的程度, 处于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的哪个阶段。

武术全息律认为,内劲的原理是一致的,通过招式中正状态 下的气血运行,使练习者能体悟到《易经》中无极生太极的道 理,对从无序到有序的原理,可依据自身的体悟经验产生与之相 平行的(观念上的)感性认识。选择任何一门系统、经典的名拳 长期潜心修炼,都能登堂入室,直至掌握中华武术的精髓。

  • 内劲与筋骨力

  • 韧带、肌腱的成分:人体中与内劲关系密切的是韧带、 肌腱,这与它的成分有关。生物学家对马的颈背韧带研究中发 现,其韧带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目前已知的弹性最好的生物材料 ——弹性蛋白。马依靠颈背韧带的弹性,能抬起其沉重的头而不 损耗能量地运动。如果马完全依靠肌肉将头抬起来,则为了维持 肌肉的张力就需要消耗能量。


在人体的肌腱和韧带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其主要功能是 传递张力。拉伸练习能引起肌肉肌腱暂时性增长,能提高肌腱的 柔韧性,提高肌肉的工作成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 生概率与受损程度。因此,内劲主要运用軔带和肌腱,是具有人 体材料学与生物化学方面的科学依据的。

撑筋拔骨,开肩开跨:传统武术中撑筋拔骨的练习十分 重要,可以通过一些牵拉伸拔、弹性振荡或抽甩、摇滚、翻转等 动作的练习,来提高肌腱与韧带的韧性与粗壮程度,此称为“撑 筋”;同时拔开骨关节之间的缝隙,拔动了大小骨关节处的肌腱、 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即“拔骨”。通过牵拉筋腱,这些肌 肉束与骨骼的连接部位就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用这种充满弹性的 筋腱带动骨骼去攻击对手,就类似用骨头打人,即所谓的脱骨 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坚硬的骨关节打人要害

  • 要诀。


这样一来,平时难以得到锻炼,却与实战技术密切相关的肌
腱与韧带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还能活血养气,加强相关 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肩与胯是训练内劲最重要的部位,必须进行长期、科学而严 格的训练,使肩与跨的关节加大活动范围,肌腱与韧带得到强 化,即所谓的开肩、开胯。

开肩指的是扩大手臂的根部肩关节部位、两块肩胛骨之间的 缝隙,需要用特定的动作使这部位的肌腱与韧带得到强化。

开胯指的是使耻骨联合与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 幅度加大,因为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另外,全身各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群也需要得到科学的锻 炼。通过武术训练,全身肌肉会产生内劲通路,能明确感受到 “筋”状感的肌肉群,即人体的经络与肌肉共同参与了这种“筋” 的产生,这种“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脉”,而是经过严 格训练后形成的与内劲关系密切的“筋”。

  • 筋力须联结,桩架求合理:武术中有“宁长筋一分,不 长肉一寸”的说法。训练出与技术无关却导致过分发达的肌肉, 反而会降低速度力量,因此要积极训练和提高与技术动作相关的 肌肉爆发力。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 力,而“筋”就像电线一样,能快速地输送、传导突然爆发的劲 力,阻力极小,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就像电动力学中出现的超导 现象——“意到力至”。在技击中,爆发力是击倒、击伤、击昏 甚至击残、击毙敌手的最重要条件。


在生物力学中,这种在筋骨中传导的力称为“弹性应力”, 它以波动和振荡的方式在组织中传导,经过关节部位开始转折变 向,然后向下一肢节组织传导,节节贯穿,依次延伸,在人体的 主观感觉中形成“内气运行’’的感觉。这些关节部位如腕、踝、 肘、膝、肩、胯、颈椎、胸椎、腰椎与骶椎都是最易使人体劲力
难以畅顺通过的地方,对此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否则就会像一根 水管因挤瘪变形或内部受阻堵塞,水流(内劲)就难以顺畅自如 地流动一样。

只有身体的姿势合理,动作协 调,意念、呼吸协调一致时,发力 才能顺畅,因此平时需要努力掌握 动作的规范和要领,直至动力定 型。例如,八极拳的桩功一-两仪 桩就是从会阴穴到两脚内侧形成一 个等边三角形,使之支撑稳定,人 体内部也同时形成筋力联结,才有 利于产生巨大的爆炸力。图片2

  • 能量聚放,参与内劲:人体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网 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整劲的获得是先局部 后整体,上肢与背部的筋力联结,下肢与腰围的筋力联结,腰背 与胸腹的筋力联结,最后四肢、头、颈、整体腹背两面各成系统 地有张有缩的筋力联结,在呼吸的配合下,内脏各器官与肌肉群 共同参与,周身筋力张缩协调一致地运动。


筋力联结中的变化十分微小,不易被察觉,所以内劲往往被 认为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其实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 发生变化的结果。人体产生内劲时,体内便有能量转换的化学反 应。大多数骨骼肌借肌腱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是维持人体运动 的基本组织,肌肉蛋白质则是实现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能将贮 存的ATP分子(三磷酸腺苷)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2.内动的心技术

武术内劲的核心技术为三大劲力:沉坠力、十字劲、缠丝

劲,这也就是著名的八极拳三大劲力。由于八极拳是实战型武 术,以其发劲刚猛、简单实用而著称于世,因此训练八极拳三大 劲力便成了武术内劲训练的核心技术。

  1. 八极拳三大劲力


八极拳的发劲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 炸雷”为特色。

“刚猛暴烈”是指动作爆发力很大,很猛烈。

“崩撼突击”的“崩”犹如爆炸;“撼”类似摇动、震动; “突”是指急速地向前向外冲,乘其不备对其要害发动快速进攻; “击”指重击。

“发若炸雷”是指发十字劲有霹雳炸雷般的气势,使人猝不 及防,产生炸药爆炸般的威力。“动如绷弓”是指身体像拉开的弓一样,蓄满劲力,在蓄劲 的过程,把浑身所蓄之劲传递到肢体而释放出去,达到“身如 弓,拳似箭”的效果。

三大劲力通常先练沉坠力,再练十字劲,最后练缠丝劲。

  • 沉坠力:沉坠力是指周身上下每个部位都有沉稳下坠感, 控制平衡,稳如泰山,难以撼动。在完成击打动作时,内劲中的 沉坠力可增加对对手的杀伤力。


训练沉坠力,要使臀部内收,使脊柱下端得以固定,在尾闾 正中形成支点,才有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肌的弹性。

会阴部位称为裆,只有在屈膝圆裆时才能使劲力起于脚跟, 发于腿,升到腰,形于手。内劲下沉、扣裆拧腰,以腰裆的变换 来调整重心,内劲才能透达,使下盘稳固,上盘灵活。

武术中强调的“腰马合一”,是指躯干和下肢劲力联结贯通,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
体总重心降低,下肢力量才能充分提升上来,躯干力量充分往下 传导,使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也称之 为“劲路”打通。沉坠力的关键在于裆劲下沉,才能双腿生根, 发劲充足。腰裆劲的迅速变化,使手、臂、肘、肩、背、胸、 腰、胯、腿都可以发出突如其来的爆发力,沉坠力训练的重中之 重在于腰裆劲,内劲发于丹田。

在实战中要求上松下实,上盘松活,下盘稳固。在快速运动 中,形成沉坠力的秘诀在于利用膝关节突然下降弯曲产生的失重 感,在整体十分放松的前提下产生重力势能。到了技击的高境 界,已突破沉坠力的约束,身体重心会根据实战需要灵活调节, 身体姿势将逐渐站高,在迅速、飘逸、摇摆、晃动的身法腾挪变 化中,能保持动态平衡,重心在两脚掌之间快速移动,抓住时机 发出猛烈一击。

  • 十字劲:十字劲是将沉坠力所凝聚的整体劲力向四面八


方展开。三盘合抱,周身紧裹,双脚下碾,将突然蹬地产生的反 作用力向四面八方爆炸开,发劲像“周身不断放光芒一样”,穿 透对手身体达到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十字劲不是抖弹之劲。在 发十字整劲时,左撑右拉、上顶下 沉、身体正直,以整体向攻击目标迅 速靠近,利用全身高频抖动所产生的 震荡波,以及自身体重前移的惯性,加上地面的反作用力才产生了复合爆 发力。

图片3

缠丝劲:缠丝劲即螺旋劲,始于脚,主宰于腰,将十字 劲回环、绕转、滚翻、缠裹而发出的螺旋形劲力。缠丝劲如同枪 炮镗中的螺旋线,高速旋转中打出一定距离或者两人贴身零距离
时的穿透力。道家认为,人身为一小宇宙,《黄帝阴符经》说: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看一看来知德太极图与银河系形状的 对比,便知缠丝劲效仿星体运行不可阻挡般的威力。

图片4

缠丝劲有三种形式:S形、C形和CS形。S形,是指后天 引先天,即两手之间似环抱着一个丹田大小的意想气球,称为 “外丹田”(直径20〜30厘米),在带动外丹田运转的同时,必先 引动内丹田运转,此即为“后天引先天”。C形,是指左右手以 内丹田为源头,在练拳时两手做正反C弧线运转,以带动内丹 田运转,如八极拳的合手、小缠、大缠。CS形,是指左手作C 形,右手作S形运转(或反之)。八极拳的闭地肘,就是以CS 形两手的运转带动内丹田运转的。

三大劲力若单独使用,就达不到全身均整地发劲;三大劲力 协同使用,身体才能在任何一个质点上产生同样的爆发力。

  • 整体劲:三大劲力协同作用,就能做到全身均整地发劲; 武术所有流派最终都要达到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 与跨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内外协调一致, 才能练出整体劲。沉坠力、十字劲、缠丝劲虽然是武术内劲中主 要的三大劲,但在实战中往往还需要更具体细微的劲力变化。因 此,吴秀峰大师提出了十大劲别理论,更完善了八极拳的内劲理 论体系。此外,整体劲还包含了速度与力量的训练,劲与势的互 相转化,蓄劲与发劲的互动关系,以及内劲与意念的结合。


十大劲别:吴秀峰大师总结出的十大劲别(抖、缩、愣、 含、惊、崩、撑、挺、竖、横)都体现在攻防动作上。这里既有 人体自身的运动感觉,也有内在能量的聚放变化。一些与技术结 构对应的运动感觉,比如肌肉动力感、速度感、重力感、加速度 感、方位感、节奏感等,在训练中具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一 些内在能量,比如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杠杆力、离心力、 弹簧力(挺力)、蓄力、惊力以及刹车力等的聚放变化都在实战 攻防中相互配合。

劈挂掌的鞭梢劲颇具特色,八极拳界不少高手认为“八极加 劈挂,神鬼都不怕”,除了掌握整体的撞击力外,还必须掌握鞭 抽样的鞭梢劲,使内劲的发挥更加符合实战需要。

速度力量:与实战技能最相关的是技击的速度力量,它取决 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 爆发力、制动力。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最 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 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制动力是指以较髙的加速 度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能。劈挂掌中向各个方向劈手的动作,是对 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十分巧妙的训练方法。

劲与势:劲,是指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特指在意念控制 下,与呼吸动作一致的瞬间用力。势,是指物体的动态过程,是 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在运用内劲的散打攻防 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势”,比如优势一方会“势如破竹、势不 可挡”。

在散打实战中,劲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挨着何处何处发劲, 三盘连击”属于顺势发劲,发完劲要及时变势。避实就虚,以巧 制胜,在声势、气势、攻势上都要争上风,倘能压住敌势(即 “夺势”),就是以身欺人,过步夺势,如能直逼其根节,就比较 容易得手。

在开门八极的主动进攻时,有一种打法是用身体撞开,用手 或前臂钩开对方防守的门户,即所谓“硬开门”,在攻势上始终 争取抢到主动权。功夫好的,甚至能直接突破对手的防守姿势, 不招不架、挨傍挤靠,将对手撞翻在地。

在开门八极的防守反击时,是让对手以为有机可趁,大胆地 发劲进攻,而我方采取引进落空,顺其势、化其劲、借其力,使 对方劲力偏离身体,我方趁势发起反击。

蓄劲与发劲:在实战中要发内劲,即所谓“蓄劲如张弓,发 劲如放箭”。在发劲时需要抓住对手破绽和心理变化临界点,不 但要掌握好蓄劲与发劲的时机,还要考虑与对手的互动关系,针 对对手技战术的变化而变化。练内劲能在散打中提髙实力和战斗 力,而在训练中把握好与对手的互动关系,才能上升到更高的技 战术境界。

内劲与意念:内劲训练须内存八种攻防意念,即警、慌、 狠、毒、猛、烈、神、急,这八种意念还须巧妙结合,精心 修炼。

警,是指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激 发求生意识;狠,是指凶狠、凌厉的意识;毒,是指残忍毒辣、 不留情面的意识;猛,是指勇猛,势不可挡的意识;烈,是指强 悍暴烈的意识;神,是指反应神速,迅速洞察对手,还能非同常 人地不怕伤痛,继续顽强拼搏的意识;急,是指动作迅速,如爆 炸般急发而出的意识。

 

以人体丹田部位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任何方向都 要有劲力存在,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劲力与之相对 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六面整体浑圆力,劲力均整。这时全身就 处在“一动无有不动”的状态,即使用手指一点的微小之力,亦 是均整之力,亦是从丹田处向各个方向炸开之力。

  • 八极拳马步,两腿同时发力,支撑腿也发力。

  • 支撑腿不发力:以拳击的右直拳为例,前腿起到支撑作 用,重心从后脚移到前脚,基本是后腿蹬地的力,转腰、送肩再 到拳面。(图1-1-6)


两腿平均用力:八极拳马步的发力是两腿平均用力,力发 八面,犹如举重时两腿突然蹬地发力,等于比拳击式的直拳多了 一条发力腿,这对于由下而上地发更大的力,具有极重要的意 义。

图片5

  • 均整平均力:静态下的马步使身体保持均整平均力,两脚 掌接触地面,两脚跟落下着地,两腿腓肠肌同时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做好脚步移动和多次发力的准备。不拔跟,是为了“守 中”,使两腿力量均匀分布。在马步突然变弓步、马步碾跺出招 时,全身任何一点力量仍然平均分布,即所谓力发八面。移动时 脚跟离地,移动后脚跟仍然必须迅速落地,保持左右上下对称的 动作。因此,八极拳马步最容易掌握,也是训练内劲的捷径之一。


拳击式直拳发力属于抛射、蹬地、转腰、送肩的突然关门动 作,催力后才发出整体力,与传统武术要求的身体中正、一动无 有不动、力发八面的发劲方式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武术的发劲若 不经击靶训练就难以形成穿透力,难以在实战中捕获移动的目标。

在尚未掌握高境界的内气配合以前,掌握八极拳跺碾步是产 生巨大内劲的捷径之一,因为两腿的肌群经过用力的震脚跺地、 猛碾脚跟的训练,将大大增加爆发力。经过八极马步结合跺碾步 系统训练后,两腿肌群会形成自动化的“听劲”,一遇到对手就 会同时螺旋碾转,无意识地带动身体挤撞对手,拔其重心,这也 是许多没有掌握内劲的散打选手遇到八极拳选手时会出现两腿无 跟、重心发飘的主要原因。

八极拳的中距离实战中“臀部动作”十分关键,八极拳跺碾 步主要是臀部动作,有以下几种配合:身体重心不在两腿间移动 时,臀部左右移动;原地站立和移动时,臀部处于支撑面上方的 对称姿势;身体重心转移时,转动臀部;身体重心转移时,不转 动臀部,以及各种臀部组合移动。只有躯干动作和臀部移动配合 得好,才能保证在攻防实战中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 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和虚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八极拳的两仪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是八极所有内劲的力量之源。


在实战中,根据临场态势,两仪桩的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 和虚步。在这几种主要步型转换下,人体会产生因身法变化带来的身法力与势能,这意味着从两仪中 可产生非常多的技术动作。实战时, 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形成动中应变 的条件反射,发挥出平时所掌握的攻 防技术去攻击对手,或破坏、化解对 手的进攻。

  • 马步的过渡状态是中步。从 实战基本姿势到马步撑拳,中间有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动作,要求两脚掌着地,脚跟均稍微离地,后腿膝关节对着前方,不能外翻,两腿重 量平均分布,然后两脚突然朝攻击方向碾跺发劲,两腿同时发力。


提膝顺髋求其中,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均衡状态,所以出 腿技术的关键是提膝送跨,要用大量时间练习巩固,使提膝达到 最高点,送胯也到极限,身体保持基本正直,稍微随动作后仰, 提膝动作要利用腰腿与背部的肌腱、初带与肌肉的弹性自然弹

图片6

  • 八极内劲的进阶规律


训练八极内劲,历代前辈总结出“六练二要”的科学进阶规 律,它既是自身武艺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生修养不断完善的过 程。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避拨,三练寸接寸拿寸出人; 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五脏行内气;六练筋骨皮肉合;七要 恪守正顺开;八要尊师与仁义。

八极内劲功夫的高低可分为“明劲”、“暗劲”和“化劲”三 个层次。

明劲要求力透八方极远,发则发透,不发则柔,一动无有不 动。此时内气已通小腹,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但内气尚未 打通奇经八脉,机体还不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力。打拳时的 性格表现为有攻击欲、有疯魔劲、有野性,主要用跺脚来增加力 量。精神气质上表现为深沉有内涵,不怒自威。

暗劲没有明劲那种气势逼人和发如炸雷的外形,用力沉稳, 外柔内刚,用意不用力,内气比明劲阶段更加充盈,初步打通奇 经八脉,形成了一触即发的本能感应能力,可将劲力渗透到对手 体内,以破坏其内脏组织。暗劲练习动作的幅度要小,步法多用 拥搓步,少用跺脚。学暗劲阶段可以结合研究养生之道,开始懂 劲,懂得劲力的性质与运用时机,能感受到中和是孕育内劲的最 佳状态,对中庸之道产生切身体悟,善养浩然之气。

化劲不受步法和套路连贯动作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体内各种 劲力之间的转换十分流畅,身法灵活,随心所欲,以极小的动作 幅度也能产生巨大的内劲威力。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 打通奇经八脉,冲空中脉,体悟拳道即天道。由于动作规范到最 佳状态,看似很轻的攻击动作,便能意到力至。学化劲阶段在单 练时,移动步法由慢到快,在不停地移动中进行发劲,做到气沉丹田,收腹提肛,内撑外圆,内外合一。实战中的化劲则体现出 借力打力、巧妙化解、顺势而为,打人潇洒自如,可以控制对方 倒地的姿势、击打的部位、击打的力度。平时为人豁达、恬淡、 平和、圆融,与人善处。

3.散打的要领

散打的拳法引进了西洋拳击中的拳法;散打的腿法吸收了传 统武术中几种常用的腿法;散打的摔法则吸收了中国式摔跤中的 快摔法。因此,散打的搏击技术既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华,舍弃 繁复的武术套路,直接进行攻防训练,又利用了手耙、脚靶、器 械等现代训练手段,使训练效率大为提高。

 

浏览1,7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