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进行太极拳技击训练,可以锻炼人体反应能力,提高身体 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在训练中,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 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 是太极拳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太极拳技击的技巧与功力训练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检验和修正拳架的标准,是获得太极拳技击技术的主要手 段。在对练中,要以练周身的触觉感知等身体的机能为主,要遵循以 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原则,准确使用粘连黏随、找好重心保稳定、上 虚下实中间活、动作转换应自如的基本技巧,做到循序渐进、静心慢 练,最终达到神明之境。
一、平圆单手挽花
(一)一般规定
站距甲乙两人(甲白乙黑,本章同)相对而立,双手掌前伸相接触(也可以两人手 相握)为推手站立的距离,如图 2.2.1所示。
(2 )上步。甲乙身体微左 抒,使左脚尖外摆45度,然后上 步于两人中间位置。如果甲出右脚 上步,乙出左脚上步,称为顺步; 如果甲出右脚上步,乙也出右脚上 步,则称为合步。出脚后甲乙的脚 尖应分别与对方的脚跟齐,两脚横 距为15厘米,呈前弓步。在陈式太
极拳挽花和定步推手训练时,多 为合步。
搭手要求。甲乙双方将 右臂向前棚出,互以腕部内侧(尺 骨侧)相搭,手背相对,立于鼻前 正中线上,双方小臂相交成90度。
五指自然松开,虎口圆撑,左手臂 自然垂于身体左跨处,也可按于左 腰间,如图2.2.2所示。
太极拳推手隐含太极之理,所以动作安排上也就以理而定=上述的搭手,就好比是一个太极图 中的S线,两人相距的内部空间就是一个圆。两人在推手过程中,一 顺一背,相互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形成了一个明晰的动 态太极图。
(二)训练方法
乙逆时针旋转手腕,甲重心前移,右手挤着乙手臂向前运行 至乙胸前中线一拳距,乙身体后坐,手腕棚着甲手臂,如图2.3所示。
乙松胯体右拧,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腕,按着甲手臂向右, 甲以捋化开,如图2.4所示。
甲顺时针旋转手腕,乙重心前移,右手挤着甲手臂向前运 行至甲胸前一拳距,甲重心后移,手腕棚起乙手臂,如图2.5所示3
甲松胯拧腰,手腕做逆时针方向旋转,按着乙手臂向右, 乙用捋化开,如图2.6所示。
(5 )重复上述(1 ) ~ ( 4 )动作,使棚、捋、挤、按所做的平 圆为一个椭圆形轨迹:
(三)]练要点
(1 )两手搭接后,要形成粘连,运行时要形成黏随所谓粘, 就如胶水粘住一般,不能脱开,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以柔制刚的 目的:所谓连,就是如搭接处有一同心轴,连着两手能旋动自如 此连劲即以退作进之法3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这样就可得 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所谓黏,黏为合也, 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 开,投之不脱,它可在太极拳技击中化解棚、捋、挤、按等进攻手 法。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 先不后,舍己从人。
当一方开始向另一方棚挤时,一方的手臂是立的,另一方 的肘是平的,这样另一方转换捋按就比较自然。
当一方开始向另一方挤按时,重心前移,另一方重心后 移,来回棚、挤、捋、按一周后为一个循环。
在习练挽花时,要以腰为轴,上身应保持中正,下肢要屈 膝、松胯、圆裆。
在做棚劲时,手臂要圆撑,不能为扁臂之状。并且由棚劲 转化为捋劲时,在稳定重心的情况下,拧腰、松跨、翻腕要协调一 致,同时完成。
二、立圆单手挽花
(一)一般规定
两人站距、上步、搭手方法与平圆单手挽花相同,这里就不再 详细介绍。
(二〉训练方法
甲乙两手前棚搭接后,甲向前挤向乙头部,乙重心后移,如图2.2.7所示。
乙松胯向右拧腰,翻腕向下捋化开,然后挤按着甲手臂向 挡部运行,如图2.8所示:
甲松胯向右拧腰,身体重心后移成坐步,并捋着乙向右下 化开,如图2.9所示。
甲身体微左拧,棚起乙手臂由下向上,如图2.10所示。
重复上述(1 ) ~ (4)动作,使棚、捋、挤、按所做立圆 为一个椭圆形轨迹:
(三)习练要点
在习练立圆挽花时,要注意上不出头顶,下不低于裆部。 因为向上是击对方的头部,向下是击对方的裆部。
向上棚时,身体不能上浮,向下按时,要注意鼻尖、膝 尖、脚尖三对照,并且上棚时重心不能向前。
搭手运转时,两手一定要形成粘连黏随的劲,不丢不顶, 不分不离。
双方在习练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用劲的大小、方向、力的变 换,达到听劲、施行懂劲。
在运行挤按劲时是攻劲,运行棚捋劲时为化劲,所以要分 清攻防之劲,然后再灵活运用。
在转换劲时,手腕翻转须灵活,但两腕不分离。
三、双手挽花
双手挽花推手,有多种训练方法,它们既有共性,也具有明显 的个性^为方便读者的需要,这里介绍两种双手挽花的训练方法。
(一)内合外分
这种挽花是乙将甲手臂棚起,然后采用按劲再将甲手臂下压至 胸部,而甲却采用捋劲将乙手臂向外,将按劲化开。
—般规定双方站距、上步、脚间横距与单手挽花规定相同。 搭手时,一方手臂在里,一方手臂在外,但应有一人领劲。腕部相搭 位置同单手挽花,如图2.11所示。
训练方法
(1 )两手臂相接棚住后,手臂在外的乙,应用按劲将手臂在内 的甲的手臂下压至胸部相合,下按时乙身体重心后移,甲重心前移, 如图2.2.12所示。
乙按着甲的手臂向下至胸前,甲顺着乙的按劲向外捋,并 移到乙手臂上边,如图2.13所示。
乙翻腕向上棚起甲的手臂,这时甲重心前移,乙重心后 移,如罔2.14所示:
(4 )乙再钳起甲的手臂并合于头部,然后重复(2 ) ~ ( 3)的 动作进行
习练要点
乙向上棚起甲手臂时,由手心向下逐渐翻腕将手心朝上,
而甲的手心朝下。当乙将甲手臂棚起到头部时,甲翻腕,手心向上 乙向下按压甲的手臂时,手心向下手臂棚起内合时,身体稍向左拧,手臂外捋分臂时,身体 稍向右拧:
在运作时,只有重心的前后移动,脚尖不要抬起下落。
做此动作时,在腰劲的带动下,两方手臂相互缠绕,连绵 不断,粘而不散,快慢相间,里迎外合,随机应变:
(二)肩靠法
此法是一方采用里合下按,然后另一方用捋化劲,再用肩靠、 挤劲进行的循环习练方法,是陈照森老师独创之法。
—般规定双方站位、上步、搭手方法同单手挽花。
训练方法
(1 )双方搭手后,乙(手臂在外)翻腕向里挤压甲手臂并下按 至腹部,如图2.2.15、图2.2.16所示。
甲翻腕,带着乙手臂外捋化劲,身体左拧,并用右肩去靠乙胸部,如图2.2.17、图2.2.18所示。
当甲用靠时,乙转腕,将甲双臂棚起,如图2.2.19所示。
棚臂内合的高度一般不要超过头部,下按应到腹部:
在任何情况下,身体不要前俯后仰,保持重心稳定。
第三节合步推手训练法
合步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推手的主导性训练方法,也是技击实 战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在此推手技法中,棚、捋、挤、按四种劲别得 到了全面的应用,双方在反复的循环训练中,不但手臂来回交叉而 动,听劲也在动,所以就产生了粘连不散、黏随不断的手臂转换,并体现了手不离肘、肘不离手的推手技巧。在这种手法中,可用棚捋化 去对方挤按之劲,保持自身重心稳定,在推揉之中,增强自己的感知 和反应灵感:
—、同上左步
(一)一般规定
站距:甲乙双方相对而立,同时伸出双臂,以手指尖相接 时为推手站距。
上步。因为本身就是合步推手,所以双方上步应一致。本 例是同上左步。两脚基本平行,脚心相对,脚与脚间横距为15 ~ 20厘 米甲乙均为虚步站立,重心稍偏于右脚:
搭手。双方左臂前棚,两手腕相接3甲左手按着乙右肘外 侧,乙左手按着甲右肘外侧,如图3.1所示。
(二)训练方法
(1 )训练开始时,甲重心前移,身体微左拧,右臂用挤劲推着 乙手臂走下弧线,左手向上棚于乙左臂下,右手在乙的身体右侧按着 乙手腕,如图2.3.2所示。
甲棚着乙的右手和左肘前挤,乙重心后移,身体微左拧, 右手接住甲右手上捋,左手棚住甲的右肘,如图3.3所示-
乙用按劲按甲时,身体微右拧,重心前移,甲身体左拧, 身体后坐,并以棚劲上捋,将乙按劲引空,如图3.4所示:,重复以上动作
(三)习练要点
(1 )习练中,注意粘连黏随,做到不散、不丟、不顶重心变换时,身体不要晃动:
去按对方手腕时,用劲要均匀,动作要流畅:,
采用按劲时,不要脱离中线。
二、同上右步 (一)一般规定
(1 )站距:甲乙双方相对而立,以两人手掌相接时为推手站距: (2)上步。甲乙双方向左转体45度,左脚尖外摆45度[3同时上 右步,两脚基本平行,脚心相对,脚与脚间横距为15 ~ 20厘米。甲乙 均为虚步站立,重心稍偏于左脚;
(3)搭手:甲乙双方右臂伸出相棚住,两手腕相接双方左手 均按住对方的右肘外侧,如图2.3.5所示。
(二)训练方法
(1 )双方搭手后,乙身体稍右拧,将甲腕向身体右侧外捋:甲 身体稍左拧,并翻转手腕向上,如图2.3.6所示。
(2)当乙外捋时,甲左手从胸前右移去搭接乙左手,然后重心 前移,右臂用挤劲向下至腹部,乙身体后坐,如图2.3.7所示。
(3)乙重心前移,身体微右拧,翻腕下按甲右臂,甲左手上 棚,如图2.3.8所示。
甲松开右手,由下向上棚住乙左肘,乙右手按在甲左肘向甲挤去,如图2.3.9所示。
(5 )上动不停,甲棚起外
捋化劲,右手按在乙左肘外侧, 乙右手松开甲左肘,并去接甲右 手,如图2.3.10所示。
(6 )乙身体向左拧转,右手棚住甲的右手,左手接住甲的 右肘,甲重心前移,向前挤乙, 同时也棚住乙的右肘,转回原 位,如图2.3.11所示。
(7 )重复上述动作。
(三)习练要点
双方搭手时一定要在中线位置上,手臂应自然:
运行时要圆顺连绵,转换时应灵敏紧凑,相接时部位正确。
(3 )拧体时重心稳定,不要左摇右晃
第四节顺步推手训练法
前面讲过,顺步者,就是甲乙双方在开始上步时一左一右,身 体同在一个平面内。这种训练方法也称为一进一退式,它是在定位训 练的基础上,加人了步法移动,使身法、手法、步法协调配合,拓宽 了训练时的变化空间,加大了训练难度,模拟了实战的需要,使棚、 捋、挤、按、采、捥、肘、靠,以及进、退、顾、盼、定的各项技法 达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般规定
(1)站距。双方相对而立,并以伸出手指相触为推手站距。
(2 )上步。甲上右腿,
乙上左腿。乙的腿在甲右腿的 外侧,并用脚顶在甲的脚后跟 处。
(3 )搭手。在双方上步的 同时,甲右臂向前棚起,乙右 手腕与甲右手腕相搭接,左手 按在甲的右肘外侧,甲左手按 于乙左手上,如图2.4.1所示。
二、训练方法
乙用挤劲去推按甲右臂,甲身体右拧,右手从下向右去按 乙的左肘,乙向前挤着甲的左臂,如图4.2所示。
乙向前挤时,甲向上棚起,这时,乙松开甲的左肘向右去按甲的右手,如图2.4.3所
甲重心前移,左手变按劲向下挤按乙左臂,如图4.4所 示。乙重心后移,并松胯拧体,向身体左侧用捋劲引空甲,如图2.4.5 所示。
甲左手前伸按住乙右肘,重心前移,向前挤压乙,乙重心 后移并向右拧体,捋着甲右臂将挤劲化去,如图4.6所示。
乙松开甲右肘,去接甲左手,右臂翻转向上,如图4.7所示。
甲右臂逆缠,松右跨,身体向右拧,随即右腿向后退一 步,乙提右腿相随上步于甲左腿前侧,这时甲右手与乙右臂相搭,左 手在乙右肘处,如图4.8所示。
乙重心前移并向前挤压甲,甲下按前推,乙左手棚起甲左 臂,右手按在甲左肘处,如图4.9所示。
甲身体右拧,右手松开乙左肘,并从身体里侧上移至左 手臂按住乙右手,左臂顺缠向左,并棚住乙右臂右捋,如图4.10 所示。
乙重心前移,松胯体左拧,并推挤甲,甲棚起乙右臂向前 推,随即上右步,乙顺其势退右步复原,如图4.11所示。
(10 )按上述训练方法反复进行。
图2.4.10 甲捋 图2.4.11 前推后退
三、习练要点
在此练法中,一进一退为一个循环;甲乙双方一左一右要 平衡圆转,不得间断脱节。
劲路转换时,应注意重心的变换,松肩沉肘,松胯转腰, 进退步法灵活、敏捷。
第五节杰捋推手训练法
陈长兴讲:“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大捋 推手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所谓捋,就是顺着对方前进的方向而向 自身左或右用力引带的斜线运动。捋是棚的反面,是一种常用的化 劲,目的在于使对方进击或还击落空,并使对方身体向我身体的左方 或右方倾斜,乘其不稳而加力于对方身体上。
大捋推手法是在顺步推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一进一退低姿位 的推手方法。在推手时,先按顺步推手的训练要领进行几个循环后, 双方身体运动的幅度增大,并把身法降低,步法拉大,尽量使下沉腿
的腿肚接近地面,以锻炼身体下盘的稳固和习练腿功劲力。
推手时,手法以太极的棚、捋、挤、按为主攻手段,棚和捋主 防守兼进攻,挤和按主进攻兼防守:
—、训练方法
甲乙双方相对而立,按顺步推手的训练方法进行推手。当 循环至乙重心前移,双手按住甲右手和右肘关节处向左下挤按,如图 5.1所示
甲乙双方身法下沉,均变为右弓步,左腿尽量贴地。甲重心 前移,其右手接乙右手,左手按乙右时,向右捋引化,如图5.2所示。
(3)乙身体稍右拧,右臂顺缠使掌心向上,如图2.5.3所示。
(4 )这时,甲用双 手对乙右臂施按劲,乙右 臂顺势向右下捋化:,甲见 状,重心前移,左手接住 乙的左腕,乙右手按住甲 的左肘,如图2.5.4所示。
(5 )乙重心后移,同 时右手接住甲右腕,左手按住其右肘前挤下按,如 图2.5.5所示。
甲顺乙下按之势,左臂向左下引化,同时右手去接乙的右 手,乙这时左手推着甲的右肘向前推挤,如图5.6所示。
甲重心后移,向右下引化乙按劲,如图5.7所示,完成一 个循环。
甲重心前移,身法上领,体左转,右腿提起上步,并且双 手合住劲按着乙右手右肘,乙这时身体右转,提右腿向后撤步,如图 5.8所示。
甲乙双方以顺步推手做一循环后,双方身法下沉,在背向 的情况下,按照前边正面的推手方法进行棚、捋、挤、按的较量,如图2.5.9所示
在背向完成一个推手循环后,再做下一轮的大捋推
动作:
二、习练要点
在习练中,要注意顺着对方的来劲而动,只要稍微改变一 下方向即可.
—定要注意控制住对方的腕肘,以防止对方因受捋劲而用 肩跨反击:
(3 )要拧腰松胯、含胸拔背,不要僵滞:
要牢记“肘不贴肋”,在把对方捋到自己身体的左侧或右 侧时,手必须棚住对方的来劲,自己的手臂勿贴着自己的身体,使自 己的手臂留有回旋的余地。同时肘尖不可移向身后,以免被动。
进攻或引化时都须沉肘,不论肘尖距身体远近,都应该使 肘尖对向肋骨,而不应离开肋骨部位。
捋时要逐渐转移重心,使其偏重于后腿,步法也须和棚、 捋的手法一样,使之“上下相随”,动向一致。这样可使步稳而灵 活,又能运用腰跨和手臂的旋转来变换角度,造成我顺而人背之势, 以利于还击。
第六节花脚步推手训练法
拳论讲:“步是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 步。”可见“步”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一种训练 步法的推手法就应运而生。这种方法在陈家沟叫作“花脚步”,有的 也称为“乱踩花”或“活步推手”。
花脚步推手法,也是在顺步推手的基础上,二人推过三四个回 合之后,彼此都变了方法。或用垫步,或用插步,或用进步,或用 退步,或用横步,或用跃步,不定方向,舍己从人,随机应变,灵 活运用,缠绕对方。训练中,彼此两手套在一起,步子或大或小、 或快或慢、或定或转,总归上下一致,内外一家,随力而走,或用 棚、捋、挤、按,或用采、捥、肘、靠,乘虚而人,乘空而击。甲 攻乙时,乙用滑空之法将甲的来劲引空;乙攻甲时,甲用四两之力 将乙的来劲化去。攻防互换、互不相让,你来我往,处处主动,时 时顺畅:花脚步推手训练法是步法训练和整体身法训练的一种有效 方法。
一、训练方法
在训练时,必须强化对顺步推手的训练,达到滚瓜烂熟的程 度,才能进行花脚步推手的训练。在这里,读者可根据本书的花脚步 配套视频模仿训练,并结合以下内容领会贯通。
待把顺步推手的动作做过一至=个循环后,甲推按乙向前 移步,如图6.1所示。
两人在来回换步和相互缠绕的情况下,彼此两手缠在一起 向前换步化劲,如图2.2所示。
乙将甲来劲化去后,将甲手臂棚起,甲换挤劲推按乙,如 图6.3所示。
乙向右转身,甲随乙转身调身体于乙右侧,并挤按乙右 臂,如图6.4所示。
乙抽出左手去按甲右肘,甲采住乙右小臂改为捋劲,如图 6.5所示。
乙变防为攻,左手按甲右肘,右手按甲左臂用挤劲向前,如图2.6.6所示.
甲采用右转身,将乙挤劲化空,乙左手按于甲右臂,甲前 移化劲.如图6.7所示:
在做几个回合后,可以改为大身法,做进三退=、进五退 五等。但是在向前进步时,两人手不能分离,一定要粘在一起,然后 一齐起脚上步,如图2.8所示:
如图2.6.6所示.
甲采用右转身,将乙挤劲化空,乙左手按于甲右臂,甲前 移化劲.如图6.7所示:
在做几个回合后,可以改为大身法,做进三退=、进五退 五等。但是在向前进步时,两人手不能分离,一定要粘在一起,然后 一齐起脚上步,如图2.8所示:
训练时,甲乙双方应相互配合,在进与退中,要达到步法 一致,不能有乱步和脱手动作:
此种推法,更是训练听劲、加强拈连黏随的主要方法,所 以训练中要思想集中,意念明朗推手时,身法要正,松胯转腰,转关迅速,上下一致,以 活为主;
陈式太极拳的拿法
所谓拿法,就是用手拿住对方臂、肘、腕、指关节处,使之进 人死角,不能转动关节,造成筋断骨折而被制服:陈式太极拳的拿 法,是建立在“凡拿必打,欲打先拿”原则之上的技击法:所以,只 要读者悟得其中奥妙,千变万化就能自然运用
第一节拿法概述
太极拳技击中,踢、打、摔、拿称为技击四法则:踢是指腿 法,打是指上肢的手法,摔是指摔法,拿是指擒拿,也就是平常所说 的“手到擒来”之法:
―、擒拿力学原则
陈式太极拳在实战中的拿法是技击的一项技术,是制胜的法宝 之一陈式太极拳的拿法,是结合人体生理结构,运用杠杆离心力、 螺旋力等力学原理,通过刁、拿、锁、扣、扳、点、缠、切等手法制 服对方。
(一)杠杆定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T古的名言:“给我一个 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名言说的就是杠杆作用。
在拿法中,杠杆定律的应用普遍存在:在运用时,多以臂骨为 杠杆.结合扳、撇、扛、压、撑等招法,以克制对方上肢的指、腕、 肘、肩关节或下肢的跨、膝关节杠杆技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施拿 者可用己之臂作杠杆,用以重压、上撑对方的一条胳膊而制服对手; 另一种是以对方的一条胳膊作杠杆,别住另一胳膊,形成一动双制, 增加其拿的威力
如拿肘之法,就是巧用杠杆之理:它是先引诱对方胳膊伸i£变 硬.形成杠杆的前提条丨1_.再按照人体的生理规律,把支点放在对方 的肘尖部位上,人体为阻力,被拿手腕为动力,上下错合用力,迫使 乙疼痛至背而被击倒对于肘尖的支点,根据所拿的方法,可为下 压,可为上撑,灵活应用这种扛杆原理的应用,涉及拿指、拿腕、拿肩的各个拿法,具 有"四两拨子斤”之效
(二)商心力或M心力
陈式太极拳中,缠丝是其明显的特征在顺缠和逆缠之中,就 产生了离心力和向心力闵顺缠是小指领劲的划弧运动,所以根据手 的走向,就是离心之缠;逆缠是大拇指领劲.它的运动方向是从外向 内,所以为向心之缠-
陈式太极拳拿法皆是遵陈式太极拳缠丝之理.没有直线,没有 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 然一圆。这种圆的运转,就会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以促使每招每式 动作的圆满
拿法应用时,一是以手和腕的内外旋转带动肘肩关节,呈螺旋 形缠绕对方的上肢或下肢,以克制对方肩、肘、腕三大关节,控制其 全臂,以制服其身:二是在拿住对方指、腕关节后,以腰为轴,进行 左右的旋转,或者借助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旋拧对方的指、腕关节, 使其身体重心与关节相分离,从而重挫其关节i
二、擒拿技艺法则
在交手接势时,应注重轻灵黏随,以粘连为主,运用招法首先要 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 位,切不可胡抓乱拿:如一个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桡骨尺骨两侧共
四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同的拿法、招 式及变化W此,只有抓拿得法,才能巧施妙招,发挥擒拿术的威力
再者,从练拳学艺的角度讲,必须先将陈式太极拳各套路练精 明理,并对每招每式的技击含义了如指掌,太极八法皆能灵活运用, 达到“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神”的境界,才能运W擒拿之 法,达到一招制敌的R的
最后,在技击擒拿时,要将“踢、打、摔、拿”各技之长联合 共用,把握战机,巧施妙法,灵活运用:宜拿则拿,该打则打,可摔 则摔,拿中含打,打中带拿。随机就势,因势应招,必能轻巧敏捷地 制敌于一瞬间_
第二节火沛的生理结构
未讲技击拿法,怎么先讲人体的生理结构?这是因为在太极拳 拿法中,就是要运用拿法技术,轻松地去破坏对手正常的生理结构, 使对手的生理失调、器官功能丧失、关节活动幅度超极限、神经传导 中断、气血运行受阻,从而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肖 己,以防受到对手的攻击
人体是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每个部位都有其特殊的构造、形 状和功能,每个部位都和整体息息相关。但是人的生理结构是固定 的,生理功能是特有的,生理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认识生理结构的 特点和规律,可以为技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体的要害部位
技击实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击必中,一击必杀:了解人体 的生理结构,掌握攻击的要害部位,可以正确理解技术动作,充分发
挥动作威力:但在习练打击这些要害部位时,动作必须轻巧,切记不 可伤及对方:
(一)下颌关节
下颌关节由下颌关节突与下颌关节窝连接构成下颌关节可做 开口、闭口及咀嚼等动作由于下颌关节钿带松弛,若张口瞬时由侧 面击打,可使下颂关节脱位或韧带撕裂如图3.2.1所示、
(二 > 颈部关节
颈椎是人体脊柱的一部分,由七块椎骨构成,每块椎骨都有 孔,互相形成椎管,管内有脊髓通过。骨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 与大脑直接连接颈椎虽有大的活动角度,但如用暴力打击、猛烈扳 抒、旋转颈等,都可引起椎脱或骨折,损伤累及脊髓或动静脉,导致 中枢神经、大脑神经失调.丧失活动能力如图3.2.2所示
(三)肩关节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凹陷的关节盂构成.有三个运动轴能 够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绕环,是人体运动中活动范 围最大的关节:但由于肩关节盂浅,关节囊松弛,牢固性差,如用力
将其左右拧旋或向后扳伸、前挫,最容易脱白,或者使肌肉、韧带撕 裂。如图3.2.3所示。
(四)肘关节
肘关节是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可做屈伸、旋 转运动,但活动范围较小。因为它由尺骨与桡骨侧端构成,只能前屈 和伸直肘关节内侧有侧副韧带,外侧有环状韧带,附近有一些重要 的血管、神经,因此肘关节最怕在完全伸直的情况下对肘尖部位施加 暴力击打,轻则脱臼,重则骨折、血管神经损伤.影响或丧失前臂、 手部功能:如图3.2.4所示:
(五)腕关节 腕关节由桡骨远侧端的腕关节面和腕骨的近侧端构成,运动幅度较大.可屈伸、内收外展及环转运动_但由于构成关节的骨细小复 杂,附着的肌肉弱、韧带坚固性差,并且与之相连的尺骨、桡骨会因 内旋、外旋而交叉重叠影响腕部动作因此,用力使腕向任何一个方 向扳拧、扭折,容易导致脱臼并引起骨折和韧带撕裂等损伤如图 3.2.5所示:
(六)指关节
指关节是指骨之间的关节,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指均由三 节短小的指骨连接而成,它仅能弯曲和伸直,活动范围较小,易于前 屈如果使其伸直再用力向后扳或向后侧拧动,很容易造成脱臼或骨 折如图3.2.6所示:
(七)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最重要的关节,属于滑车球状关节,能做屈伸运动和屈位较小幅度的旋内、旋外,也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关节 两侧分別有胚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关节囊内两关节间有半月板和 交叉韧带:该关节在伸直状态支撑体重时,最忌施用暴力击打两侧和 前部,这样可使韧带、肌腱、半月板、膝关节造成裂、伤、脱位。 如图3.2.7所示。
(八)踝关节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端和距骨滑车构成_踩关节两侧附着軔 带,内踝高只盖住距骨三分 之一,外踝较高,完全覆盖 距骨的外侧面,外侧面初带 薄弱该关节活动范围较 小1能做足背屈、足跖屈和 内翻、外翻,如用力将足左 右扳拧或扭转时,会使踝关 节脱臼及初带撕裂。如图 3.2.8所示
二、反天节
人体关节是骨与骨的间接连接,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 纽。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使骨与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人 体的各种运动。而关节的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伸旋转幅 度都有一定限度〇技击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这种特性,依据逆关节 施制的技击原理,攻击肢体关节,并加以牵引控制,进而在相互破解 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其关节及靭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从 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这就是技击术中对反关节的运用之理。
在技击中除利用反关节制人外,也可顺其关节旋转而继续施加 力量,使其超出固有的活动范围,导致连接关节的肌肉舒张超过限 度,造成撕裂或断伤,导致关节不能活动,从而实现技击的目的。
例如手臂,不论是左手臂还是右手臂,当手心朝上,均可由小 指领劲由外向里做270度的旋转,如图3.2.9所示。但不能由里向外旋 转。这样,我们在利用反关节时,就是要抓住对方手臂,由里向外 加力,使对方重心改变而失去对抗,如图3.2.10所示。当顺其关节 时,就是抓住手臂后由外向里加力,使其身体前俯,失去重心,如图 -12.11 所示。
浏览3,3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