軔带、肌腱的成分:人体中与内劲关系密切的是韧带、 肌腱,这与它的成分有关。生物学家对马的颈背軔带研究中发 现,其軔带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目前已知的弹性最好的生物材料 ——弹性蛋白。马依靠颈背钿带的弹性,能抬起其沉重的头而不 损耗能量地运动。如果马完全依靠肌肉将头抬起来,则为了维持 肌肉的张力就需要消耗能量。

在人体的肌腱和軔带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其主要功能是 传递张力。拉伸练习能引起肌肉肌腱暂时性增长,能提高肌腱的 柔韧性,提高肌肉的工作成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 生概率与受损程度。因此,内劲主要运用韧带和肌腱,是具有人 体材料学与生物化学方面的科学依据的。

撑筋拔骨,开肩开胯:传统武术中撑筋拔骨的练习十分 重要,可以通过一些牵拉伸拔、弹性振荡或抽甩、摇滚、翻转等

动作的练习,来提高肌腱与韧带的韧性与粗壮程度,此称为“撑 筋”;同时拔开骨关节之间的缝隙,拔动了大小骨关节处的肌腱、

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即“拔骨”。通过牵拉筋腱,这些肌 肉束与骨骼的连接部位就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用这种充满弹性的 。 筋腱带动骨骼去攻击对手,就类似用骨头打人,即所谓的脱骨胃 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坚硬的骨关节打人要害的要诀。

这样一来,平时难以得到锻炼,却与实战技术密切相关的肌 腱与韧带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还能活血养气,加强相关 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肩与胯是训练内劲最重要的部位,必须进行长期、科学而严 格的训练,使肩与胯的关节加大活动范围,肌腱与韧带得到强 化,即所谓的开肩、开胯。

开肩指的是扩大手臂的根部肩关节部位、两块肩胛骨之间的 缝隙,需要用特定的动作使这部位的肌腱与韧带得到强化。

开跨指的是使耻骨联合与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 幅度加大,因为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另外,全身各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群也需要得到科学的锻 炼。通过武术训练,全身肌肉会产生内劲通路,能明确感受到 “筋”状感的肌肉群,即人体的经络与肌肉共同参与了这种 “筋”的产生,这种“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脉”,而是 经过严格训练后形成的与内劲关系密切的“筋”。

筋力须联结,桩架求合理:武术中有“宁长筋一分,不 长肉一寸”的说法。训练出与技术无关却导致过分发达的肌肉, 反而会降低速度力量,因此要积极训练和提高与技术动作相关的 肌肉爆发力。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 力,而“筋”就像电线一样,能快速地输送、传导突然爆发的劲 力,阻力极小,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就像电动力学中出现的超导 现象——“意到力至”。在技击中,爆发力是击倒、击伤、击昏

甚至击残、击毙敌手的最重要条件。

在生物力学中,这种在筋骨中传 导的力称为“弹性应力”,它以波动 和振荡的方式在组织中传导,经过关 节部位开始转折变向,然后向下一肢 节组织传导,节节贯穿,依次延伸,

在人体的主观感觉中形成“内气运 行”的感觉。这些关节部位如腕、踝、肘、膝、肩、胯、颈椎、胸椎、

腰椎与骶椎都是最易使人体劲力难以 畅顺通过的地方,对此要进行艰苦的 训练。否则就会像一根水管因挤瘪变 形或内部受阻堵塞,水流(内劲)就 难以顺畅自如地流动一样。

图片2

只有身体的姿势合理,动作协调,意念、呼吸协调一致时,发力才能顺畅,因此平时需要努力掌握 动作的规范和要领,直至动力定型。例如,八极拳的桩功——两 仪桩就是从会阴穴到两脚内侧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使之支撑稳 定,人体内部也同时形成筋力联结,才有利于产生巨大的爆炸 力。(图2)

能量聚放,参与内劲:人体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网 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整劲的获得是先局部 后整体,上肢与背部的筋力联结,下肢与腰围的筋力联结,腰背 与胸腹的筋力联结,最后四肢、头、颈、整体腹背两面各成系统 地有张有缩的筋力联结,在呼吸的配合下,内脏各器官与肌肉群 共同参与,周身筋力张缩协调一致地运动。

筋力联结中的变化十分微小,不易被察觉,所以内劲往往被 认为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其实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人体产生内劲时,体内便有能量转换的化学反 应。大多数骨骼肌借肌腱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是维持人体运动 的基本组织,肌肉蛋白质则是实现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能将贮 存的ATP分子(三磷酸腺苷)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内劲的核心技术

武术内劲的核心技术为三大劲力:沉坠力、十字劲、缠丝 劲,这也就是著名的八极拳三大劲力。由于八极拳是实战型武 术,以其发劲刚猛、简单实用而著称于世,因此训练八极拳三大 劲力便成了武术内劲训练的核心技术。

八杈奉三大劲力

八极拳的发劲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 炸雷”为特色。

“刚猛暴烈”是指动作爆发力很大,很猛烈。

“崩撼突击”的“崩”犹如爆炸;“撼”类似摇动、震动; “突”是指急速地向前向外冲,乘其不备对其要害发动快速进攻; “击”指重击。

“动如绷弓”是指身体像拉开的弓一样,蓄满劲力,在蓄劲 的过程,把浑身所蓄之劲传递到肢体而释放出去,达到“身如 弓,拳似箭”的效果。

“发若炸雷”是指发十字劲有霹雳炸雷般的气势,使人猝不 及防,产生炸药爆炸般的威力。

三大劲力通常先练沉坠力,再练十字劲,最后练缠丝劲。

1)沉坠力:沉坠力是指周身上下每个部位都有沉稳下坠感,

控制平衡,稳如泰山,难以撼动。在完成击打动作时,内劲中的 沉坠力可增加对对手的杀伤力。

训练沉坠力,要使臀部内收,使脊柱下端得以固定,在尾闾 正中形成支点,才有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肌的弹性。

会阴部位称为裆,只有在屈膝圆裆时才能使劲力起于脚跟, 发于腿,升到腰,形于手。内劲下沉、扣裆拧腰,以腰裆的变换 来调整重心,内劲才能透达,使下盘稳固,上盘灵活。

武术中强调的“腰马合一”,是指躯干和下肢劲力联结贯通,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 体总重心降低,下肢力量才能充分提升上来,躯干力量充分往下 传导,使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也称之 为“劲路”打通。沉坠力的关键在于裆劲下沉,才能双腿生根, 发劲充足。腰裆劲的迅速变化,使手、臂、肘、肩、背、胸、 腰、胯、腿都可以发出突如其来的爆发力,沉坠力训练的重中之 重在于腰裆劲,内劲发于丹田。

在实战中要求上松下实,上盘松活,下盘稳固。在快速运动 中,形成沉坠力的秘诀在于利用膝关节突然下降弯曲产生的失重 感,在整体十分放松的前提下产生重力势能。到了技击的高境 界,已突破沉坠力的约束,身体重心会根据实战需要灵活调节, 身体姿势将逐渐站高,在迅速、飘逸、摇摆、晃动的身法腾挪变 化中,能保持动态平衡,重心在两脚掌之间快速移动,抓住时机 发出猛烈一击。

2)十字劲:十字劲是将沉坠力所凝聚的整体劲力向四面八 方展开。三盘合抱,周身紧裹,双脚下碾,将突然蹬地产生的反 作用力向四面八方爆炸开,发劲像“周身不断放光芒一样”,穿 透对手身体达到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十字劲不是抖弹之劲。在发十字整劲时,左撑右拉、 上顶下沉、身体正直,以整体向攻击目标迅速靠近,利用全身高频抖动所产生的震荡波,以及自身体重前移的惯性,加上地面的 反作用力才产生了复合爆发力。(图3)

图片3

缠丝劲:缠丝劲即螺旋劲,始于脚,主宰于腰,将十字 劲回环、绕转、滚翻、缠裹而发出的螺旋形劲力。缠丝劲如同枪 炮镗中的螺旋线,高速旋转中打出一定距离或者两人贴身零距离 时的穿透力。道家认为,人身为一小宇宙,《黄帝阴符经》说: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看一看来知德太极图与银河系形状 的对比,便知缠丝劲效仿星体运行不可阻挡般的威力。(图4~5)

缠丝劲有三种形式:S形、C形和CS形。S形,是指后天引先天,即两手之间似环抱着一个丹田大小的意想气球,称为“外 丹田”(直径20 ~30厘米),在带动外丹田运转的同时,必先引 动内丹田运转,此即为“后天引先天”。C形,是指左右手以内 丹田为源头,在练拳时两手做正反C弧线运转,以带动内丹田运 转,如八极拳的合手、小缠、大缠。CS形,是指左手作C形,右手作S形运转(或反之)。八极拳的闭地肘,就是以CS形两手 的运转带动内丹田运转的。

图片4

三大劲力若单独使用,就达不到全身均整地发劲;三大劲力 协同使用,身体才能在任何一个质点上产生同样的爆发力。

4)整体劲:三大劲力协同作用,就能做到全身均整地发劲; 武术所有流派最终都要达到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 与跨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内外协调一致, 才能练出整体劲。沉坠力、十字劲、缠丝劲虽然是武术内劲中主 要的三大劲,但在实战中往往还需要更具体细微的劲力变化。因 此,吴秀峰大师提出了十大劲别理论,更完善了八极拳的内劲理 论体系。此外,整体劲还包含了速度与力量的训练,劲与势的互 相转化,蓄劲与发劲的互动关系,以及内劲与意念的结合。

十大劲别:吴秀峰大师总结出的十大劲别(抖、缩、愣、 含、惊、崩、撑、挺、竖、横)都体现在攻防动作上。这里既有 人体自身的运动感觉,也有内在能量的聚放变化。一些与技术结 构对应的运动感觉,比如肌肉动力感、速度感、重力感、加速度 感、方位感、节奏感等,在训练中具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一 些内在能量,比如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杠杆力,离心力、 弹簧力(挺力)、蓄力、惊力以及刹车力等的聚放变化都在实战攻防中相互配合。

劈挂掌的鞭梢劲颇具特色,八极拳界不少高手认为“八极加 劈挂,神鬼都不怕”,除了掌握整体的撞击力外,还必须掌握鞭 抽样的鞭梢劲,使内劲的发挥更加符合实战需要。

速度力量:与实战技能最相关的是技击的速度力量,它取决 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 爆发力、制动力。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 15秒以内)最 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 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制动力是指以较高的加速 度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能。劈挂掌中向各个方向劈手的动作,是对 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十分巧妙的训练方法。

劲与势:劲,是指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特指在意念控制 下,与呼吸动作一致的瞬间用力。势,是指物体的动态过程,是 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在运用内劲的散打攻防 过程中,会产生•种“势”,比如优势一方会“势如破竹、势不 可挡”。

在散打实战中,劲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挨着何处何处发劲, =盘连击”属于顺势发劲,发完劲要及时变势。避实就虚,以巧 制胜,在声势、气势、攻势上都要争上风,倘能压住敌势(即 “夺势”),就是以身欺人,过步夺势,如能直逼其根节,就比较 容易得手。

在开门八极的主动进攻时,有一种打法是用身体撞开,用手 或前臂钩开对方防守的门户,即所谓“硬开门”,在攻势上始终 争取抢到主动权。功夫好的,甚至能直接突破对手的防守姿势, 不招不架、挨傍挤靠,将对手撞翻在地。

在开门八极的防守反击时,是让对手以为有机可趁,大胆地 发劲进攻,而我方采取引进落空,顺其势、化其劲、借其力,使 对方劲力偏离身体,我方趁势发起反击。

蓄劲与发劲:在实战中要发内劲,即所谓“蓄劲如张弓,发警,是指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激 发求生意识;狠,是指凶狠、凌厉的意识;毒,是指残忍毒辣、 不留情面的意识;猛,是指勇猛,势不可挡的意识;烈,是指强 焊暴烈的意识;神,是指反应神速,迅速洞察对手,还能非同常 人地不怕伤痛,继续顽强拼搏的意识;急,是指动作迅速,如爆 炸般急Mfii的意识。

—动无有不动

以人体丹田部位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任何方向都 要有劲力存在,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劲力与之相对 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六面整体浑圆力,劲力均整。这时全身就 处在“一动无有不动”的状态,即使用手指一点的微小之力,亦 是均整之力,亦是从丹田处向各个方向炸开之力。

八极拳马步,两腿同时发力,支撑腿也发力。

支撑腿不发力:以拳击的右直拳为例,前腿起到支撑作 用,重心从后脚移到前脚,基本是后腿蹬地的力,转腰、送肩再 到拳面。(图6)

两腿平均用力:八极拳马步的发力是两腿平均用力,力发 八面,犹如举重时两腿突然蹬地发力,等于比拳击式的直拳多了

一条发力腿,这对于由下而上地发更大的力,具有极重要的意 义。(图7)

图片6 图片5

均整平均力:静态下的马步使身体保持均整平均力,两脚 掌接触地面,两脚跟落下着地,两腿腓肠肌同时处于放松状态, 有利于做好脚步移动和多次发力的准备。不拔跟,是为了“守 中”,使两腿力量均匀分布。在马步突然变弓步、马步碾跺出招 时,全身任何一点力量仍然平均分布,即所谓力发八面。移动时 脚跟离地,移动后脚跟仍然必须迅速落地,保持左右上下对称的 动作。因此,八极拳马步最容易掌握,也是训练内劲的捷径 之。

拳击式直拳发力属于抛射、蹬地、转腰、送肩的突然关门动 作,催力后才发出整体力,与传统武术要求的身体中正、一动无 有不动、力发八面的发劲方式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武术的发劲若 不经击靶训练就难以形成穿透力,难以在实战中捕获移动的 目标。

在尚未掌握高境界的内气配合以前,掌握八极拳跺碾步是产 生巨大内劲的捷径之一,因为两腿的肌群经过用力的震脚踩地、 猛碾脚跟的训练,将大大增加爆发力。经过八极马步结合跺碾步系统训练后,两腿肌群会形成自动化的“听劲”,一遇到对手就 会同时螺旋碾转,无意识地带动身体挤撞对手,拔其重心,这也 是许多没有掌握内劲的散打选手遇到八极拳选手时会出现两腿无 跟、重心发飘的主要原因。

八极拳的中距离实战中“臀部动作”十分关键,八极拳跺碾 步主要是臀部动作,有以下几种配合:身体重心不在两腿间移动 时,臀部左右移动;原地站立和移动时,臀部处于支撑面上方的 对称姿势;身体重心转移时,转动臀部;身体重心转移时,不转 动臀部,以及各种臀部组合移动。只有躯干动作和臀部移动配合 得好,才能保证在攻防实战中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和虚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八极拳的两仪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是八极所有内劲的力量之源。(图8)

在实战中,根据临场态势,两仪桩的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 和虚步。在这几种主要步型转换下,人体会产生因身法变化带来 的身法力与势能,这意味着从两仪中可产生非常多的技术动作。

实战时,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形成动中应变的条件反射,发挥 出平时所掌握的攻防技术去攻击对手,或破坏、化解对手的 进攻。

马步的过渡状态是中步。从实战基本姿势到马步撑拳, 中间有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动作,要求两脚掌着地,脚跟均稍微离 地,后腿膝关节对着前方,不能外翻,两腿重量平均分布,然后 两脚突然朝攻击方向碾踩发劲,两腿同时发力。(图9)

提膝顺髋求其中,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均衡状态,所以出 腿技术的关键是提膝送胯,要用大量时间练习巩固,使提膝达到 最高点,送跨也到极限,身体保持基本正直,稍微随动作后仰, 提膝动作要利用腰腿与背部的肌腱、韧带与肌肉的弹性自然弹 回。(图10)

八权兩劲的迸阶规律 训练八极内劲,历代前辈总结出“六练二要”的科学进阶规律,它既是自身武艺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生修养不断完善的过程。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避拨;三练寸接寸拿寸出人; 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五脏行内气;六练筋骨皮肉合;七要 恪守正顺开;八要尊师与仁义。

图片8 图片7

八极内劲功夫的高低可分为“明劲”、“暗劲”和“化劲” 三个层次。

明劲要求力透八方极远,发则发透,不发则柔,一动无有不 动。此时内气已通小腹,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但内气尚未 打通奇经八脉,机体还不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力。打拳时的 性格表现为有攻击欲、有疯魔劲、有野性,主要用跺脚来增加力 量。精神气质上表现为深沉有内涵,不怒自威。

暗劲没有明劲那种气势逼人和发如炸雷的外形,用力沉稳, 外柔内刚,用意不用力,内气比明劲阶段更加充盈,初步打通奇 经八脉,形成了一触即发的本能感应能力,可将劲力渗透到对手 体内,以破坏其内脏组织。暗劲练习动作的幅度要小,步法多用 拥搓步,少用踩脚。学暗劲阶段可以结合研究养生之道,开始懂 劲,懂得劲力的性质与运用时机,能感受到中和是孕育内劲的最 佳状态,对中庸之道产生切身体悟,善养浩然之气。

化劲不受步法和套路连贯动作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体内各种 劲力之间的转换十分流畅,身法灵活,随心所欲,以极小的动作 幅度也能产生巨大的内劲威力。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 打通奇经八脉,冲空中脉,体悟拳道即天道。由于动作规范到最 佳状态,看似很轻的攻击动作,便能意到力至。学化劲阶段在单 练时,移动步法由慢到快,在不停地移动中进行发劲,做到气沉 丹田,收腹提肛,内撑外圆,内外合一。实战中的化劲则体现出 借力打力、巧妙化解、顺势而为,打人潇洒自如,可以控制对方 倒地的姿势、击打的部位、击打的力度。平时为人豁达、恬淡、 平和、圆融,与人善处。

散打的要领

散打的拳法引进了西洋拳击中的拳法;散打的腿法吸收了传

统武术中几种常用的腿法;散打的摔法则吸收了中国式摔跤中的 快摔法。因此,散打的搏击技术既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华,舍弃 繁复的武术套路,直接进行攻防训练,又利用了手靶、脚靶、器 械等现代训练手段,使训练效率大为提高。

“六大开”搏去技术

散打一旦运用“六大开”理论,通过内劲的训练,就能巧妙 地得到整合,形成带内劲的现代散打。六大开是指顶、抱、单、 提、胯、缠六种不同的发劲形式,它们既是发劲形式,又是攻防 武器,在散打实战中往往把六大开中的两个动作组合起来使用。

顶:是指向前攻击的劲。人体的头、手、肩、肘、胯、 膝、脚、臀八个不同部位,无论哪一部分直接平行地触击对方的 劲均为顶,一触即发,在身体任何一攻击点接触对方,就要火药 爆炸般迅速地发出爆炸力。

抱:是指运动中全部内收里合的力,表现形式为拦、采、 截、空、夹、接、抱腿等,是散打防守中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 从外向内的攻击方法。

单:是指单掌或双掌、拳与腿的弧线形的攻防动作,单 的运动形式不定,虚则为引,实则为攻,上下变化莫测,类似鞭 子抽击。

提:是指主动向上的引力和攻击路线,通常以牵动、破 坏对方重心为目的,也是手、肘、膝、脚四个部位的攻防动作。

 

胯:是指运动中手臂与膝胯配合的横向发劲,多用于摔 打,所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胯部转动都称为胯。

缠:是指纵向螺旋力与横向旋转力结合后的变化,发劲 路线为螺旋形,通常是用双手配合擒拿住对方的反关节动作,达 到擒住或制服对方的目的。在近距离搏斗中,用于手臂的缠绕, 争取内围的有利姿势,前臂的缠法也是接腿摔的主要技术。

中浞跑窝为主

为了提高散打对抗的观赏性,最好保持中远距离。因此在学 习散打时,首先必须系统地进行中远距离的拳击训练,以形成控 制距离的能力,形成规范的直拳技术,接着再学习腿法和摔法。 在中近距离上,现代散打吸收了八极拳的中近距离打法,如贴身 短打、挨傍挤靠、三盘连击等特点,以减少出现贴近后只会主动 去弯腰抱脚而缺乏近战技术的被动局面。

而中近距离上的实战则是最见功力的,对抗也最激烈,击倒 对手的可能性也最大。

贴身短打,是指主动贴近对手,进行近距离搏斗的意思。

挨傍挤靠的挨,指靠近、贴近对手;傍指贴着对方身体,使 之难以对我用重拳进攻;

挤,指紧贴对手时,用力推离对方身体,挪离原来位置,使 之重心产生摇晃,心生恐惧;靠,指实施靠挂,将身体重量压挂 到对手身上,使其行动不便,增加体力消耗,然后突然发力,用 自己的胯、肩、胸等部位击打对手。

三盘连击,是指向对手的上中下三盘的主要目标发起连续 进攻。

(3)视迷击故术

在结合内劲的散打实战中,进攻与防守是一对辩证关系,防 守后必然要反击,防守反击是在进攻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要精 通的较高级的技术,要有丰富的预见性,才能“后发制人”。

防守反击的种类:防守反击有回击、迎击、反击三种, 即运用不同的时间差,做到防中有攻,在对方进攻前,就能预感 到,并预先识破,抓住时机,或为自己创造机会,引诱对手出 击,0此来完成防守还击。

回击:是指对方在进攻时,我方防守还击是以一二节拍的连 击动作回击。

迎击:是指对方欲攻时,我方抢先用单一节拍的动作迎上去 堵截对方发动的攻势。

反击:是指对方进攻时,我方做各种防守动作后再反击。

防守反击是在对方快速连击或组合拳连续进攻时,我方用封 闭式防守及时反击。当对方用左右手交替击打我方时,我方抓住 左手拳的开击时机,抬高左手出右拳,便很容易反击重拳奏效。

重视迎击技术:现代散打在实战中很重视迎击技术,因 为只要掌握几种迎击技术,便能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

迎击,实际上是对付进攻或还击的一种防守手段,所以必须 把防守与出击有机地结合起来,防守与出击要同时完成,而且还 要先于对方击中目标。要求拳手都要掌握好自身重心的转移、臀 部的移动和转动等技术,还要提高迎击所需的速度和力量。另 外,拳手两脚位置要正确,不断调整与对方的距离,这些技术对 迎击的成败有很大影响。

如果拳手能及时而准确地运用迎击技术来对付对方的猛打猛 攻,甚至是野蛮攻击,就证明他的散打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果遇到熟练的对手,我方能出其不意地迎击,不但能减弱对方 攻势,使其出拳落空而影响其信心,而且能夺回技击主动权,增 加自己信心,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实战意图。

要学好迎击,就要进行专门技术与战术训练,要学会身体的 放松与发劲,形成良好的距离感与对时间差的把握。另外,还要 养成一只手迎击,另一只手自动地对下颌或肋部进行保护的习 惯;养成出腿后迅速还原成基本姿势的习惯,以及经常分析攻防 动作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战术意义。除了进行双人练习、实战练 习外,还要经常进行器械练习。

见手打手,见脚打脚:散打实战中的防守动作通常是顺 势而为,不发猛力,以节省体力,但是抓住时机便可见手打手, 见脚打脚。比如,对方来拳,我方可用带惊弹力的内劲格挡,震 开其前臂,牵动其身体重心,暴露正面空挡;对方来腿,我方可 在提膝的同时用身体猛力顶撞其腿脚,使之受创;对方来拳,我 方可顺势对其前臂与手腕施冷脆力,伤其肩关节与手腕。如果抓 住时机准确地打击腿、臂膀上的几个关键穴位,也可使对方失去 战斗力。

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对手用横扫腿踢来,我方可接抱 其来腿,用手旋滚上托能很省力地将对手抛摔出去,这就是借用 了武术中顺其来势,引进落空,借力发放,化力打法的原理。

出招必擤气

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散打运用内气之法也 即八极拳的擤气技术,是气与力合的具体途径。它构成了劲力特 征的基本要素一-出招必擤气。擤气时,气流高速从鼻腔喷出, “外三内七”,就是外吐三分气,内含七分气,由于反作用力的原 理,大量内气便会在体内下沉。

如果不会运用擤气技术,就无法产生刚猛发劲。因为在擤气 的瞬间,既可使外来劲力无法透人体内,从而增加了身体各部位 抗击打能力;又可利用擤气产生的反弹之力伤及对手,使对手用 ■' 力越大受伤越重。在练习靠背、靠粧等身体拍打类功法时,伴以 擤气,可避免内脏受伤,促进功力的增长。

散打选手对内气的运用是循序渐进的,功夫越高,对气的运 用也越精到。

重击必跺脚

“跺脚”也称“跺子”,是八极内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重 击动作必跺脚,跺脚要与擤气相配合,不能有超前和滞后的现 象。跺脚有双脚跺、单脚跺、碾跺、原地踩、上步跺、退步踩等 不同形式,还有明、暗、轻、重、缓、急的区别。但功夫到了高 级阶段(会使用暗劲),身体肌肉的质量很高,收缩速度极快, 爆发力极大,身体极其协调,运动幅度很小也能产生巨大的杀伤 力,其步法多用拥搓步,反而不太用跺脚了。

跺脚时腿的弯曲要适度,过直不利减缓地面的反作用力,过 曲则易使踩脚与整体劲力脱节。经过长期跺脚练习,可增加下肢 劲力。汽锤的锤头打击锻件时,力的作用时间很短,不过百分之 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而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力的变化很快,急 剧地上升到很大数值,然后又急剧减小到零,这样的力称为冲 力。跺脚可以踩踏对方之脚,踩中则其冲力可碎其脚趾脚骨,踩不中亦可钩扫其脚,破坏其身体平衡。

拳谚道“八极八极,脚不离地。”跺脚不能抬脚过高,适宜 在土质地面上进行练习。

动作求精简

“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

“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

“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的姿势取代这一姿势?”

训练中要经常考虑以上三点问题,要始终注意动作不贪多, 力求精简,动作多则难以练精。技术动作形成战斗力的秘诀在于 千万次的重复,如果动作太多,就必然减少了关键技术的训练效率。

把所有攻防技术归类为顶、抱、单、提、胯、缠六大开,然 后每个攻防动作都带上内劲,便符合动作力求精简、举一反三的 原则。

现代散打的所有基本技术,都可以借用六大开理论来阐述。 高境界的散打内劲则可归纳为六种主要的内劲:钻翻、吞吐、崩 炸、螺旋、惊弹、抖擞六种劲。八极的十字劲即崩炸劲,缠丝劲 即螺旋劲。

浏览1,3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