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的原理
内劲是人体以意念与内气为引导,使人体的肌肉、经络、骨 骼内外上下高度协调而形成的劲力,也是人体力的高级形式,在 散打中要求运用到这种体内劲力。
内劲由身体内部启动,内不动外不发,意动形随,气动血 行,五脏动于内,四肢身躯动于外,意到力至。内劲的运用需要 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对手的攻击方式、战术变化等, 作出相应、灵活的变化。内劲用于击打时,要求以坚硬的骨节去 击打对手要害部位,使力量渗透到,甚至穿透对手身体,而非滞 留在体内的力量感。
意念与甴气
意念包括人的情绪、心境、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心理 素质。人的意识中与内劲最有关系的就是想象力,因为内气的调 动需要这种想象力。内气在人体内无处不到,无处不有,它能改善人的精、气、神,提高人体适应能力,产生极强的缩张变化 (感应),缩则引进落空,张则崩抖弹震,即缩为柔,张为刚。
1)内不动,外不发:所谓内劲,是指体内脏器先动,协调 一致地工作所产生的劲力达到外面,先内动后外发,内不动外不 发。在武术五行理论中,金、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外应 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 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 动快如风”。
“心急勇力生”,这个“心”实质是指强烈的攻击欲望,欲 望刺激了运动神经,使肌肉产生收缩运动,形成劲力。在中医学 的概念里,脾属土,与肌肉相关联,因此“脾动大力攻”。肝属 木,藏血,“肝急火焰蒸”,肝火烧,肺气动,以气运血,“肺动 阵雷惊”,以声助力。肾主骨,与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有关,所以 一些拳术要用意念刺激肾脏,使肾脏微微向上提起,“肾动快如 风”,人体大幅度的动作是以骨骼结构变化来显示,而骨骼的变 化则依赖肌肉、初带的收缩。由此可见,人体自然力量的发挥首 先是要靠内心强烈的“意”去催逼的。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支配着肌肉伸缩、牵拉,牵拉速度与 牵拉程度与意识暗示以及发劲时产生的兴奋值有关,有强烈攻击 欲才会产生“疯魔劲”。同样,一些缓慢的养气、运气动作和蓄 势动作也需要意念暗示,进行肌肉的伸缩和牵拉。不同的劲力所 需的肌肉牵拉速度与牵拉程度均不一样。
2)练内气,坚五脏:内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内气流布全身,走到脏腑之中就叫脏腑之气,流到血 脉内外便称营卫之气,达到经络之上则谓经络之气。
人体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分布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 其相对应的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脏腑之间的 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着五腑,属于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练习内功时,天、地、人所共同具有的阴阳二气相互 感应,使之在人体内不断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人体生理功能中新 的生命活动源泉。
武术内功不是孤立地锻炼体内器官,而是兼顾并修,如心意 拳有“坚五脏”的功法,即通过一些动作的震荡、挤压、牵拉, 使身体的五脏“坚固”起来,在实战中能经受得住外力冲击。形 意拳有五种主要拳法分别对应锻炼五脏;八极拳也有“五脏气功 到”的说法。内脏连着经络,通过外在肢体练习动作,牵动了经 络,也必然刺激了该经络上的所有器官,由外导内,内外兼修。
比如,练习心意拳的“搓手掌”动作,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浑身气血翻滚,双手手掌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对手上穴位的刺激, 由外而内地沿着经络刺激到内脏。
右腿单脚支撑站立(也可以坐着练),左腿曲小腿横搁于右 膝,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手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 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直到手不能再伸时(不能离开左手 掌),呼气。然后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 吸气,气贯丹田,集中意念,
练习72下。(图1)
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科学家们通过流体力学 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人体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与卫气有关的组织液流场,这类似于海 洋中的洋流,没有管道却有水流,这些组织液流场与武术上的站 桩养生密切相关。通过人体内部的细微活动,如气血在经络上的 运行,细胞电荷的变化,在“意念”和“内气”的配合下,形 成人体内劲,民间常称之为“丹田力”。
3)内气的“内敛”和“下沉”:运用内气必须遵循“内敛” 和“下沉”这两个重要原则。“气内敛”就是使神经反应最先抓 @住肌肉的原始发出点——肌腱,因其与骨骼直接相连,而气达骨 骼就能做到神经支配肌腱的作用。离身体越深层的肌肉稍微一动 就能带动较多浅层肌肉较大幅度的收缩运动。因此,“气内敛” 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人体深层肌肉以达到较快且有效地调整全身肌肉。“气下沉”便是所谓“气沉丹田”,是为了松弛肌肉和稳 定重心,这种沉坠的肌肉又是具有弹性和活力的,八极拳重视沉 坠力的道理就在于此。
4)中和生内劲,内劲养正气:内劲是通过“六合”的训练 来实现的。“六合”即内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能使人体产生中和之气;外三合是肩与跨合、肘与膝 合、手与足合,使劲力在机体结构中传递顺畅,有协调、疏导气 血的作用,能量内耗最小。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的内气要达到“中和”,人体所有器官 才能在运动中协调运行。人体无病,皆因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故邪气不入。所以,内劲由“中和”而生。从精神修养上,便要 求言语轻缓,和颜悦色,要懂得与人合作,有容人之心,不争血 气之勇。
四书中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知道应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才能够志 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自如,克服浮躁;镇静不躁才能够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 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传统武术静粧与动桩功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从“知止”到 “定、静、安、虑、得”的自我完善过程。通过套路、单势、功 法、实战、拳理、精神修养一系列的内外兼修,完成武道教育, 才能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高尚有节 操的大丈夫或巾帼女杰。
内劲练习者的心态特点是动中求静,即遵从《黄帝内经》中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原理,通过内劲训练,使人的心性气 质逐渐产生变化,修身养性,从而走向性格的中和,使人的整体 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拳与道合。如果能在习武之余对书画、摄 影、音乐等艺术长期保持兴趣爱好,文武并修、书剑合璧,武术 也就升华为一门人生修养的艺术。因此,散打结合内劲训练,具 有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
5)武术全息律:一滴水包含着大海的气息,可以折射太阳 的光辉。一种拳可以体现拳学的本质,发一个劲可以显示出内劲 的造诣,摆一个武术姿势可以看出外三合的程度,武术全息律在 武术中存在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8年盖伯发明了全息光学照相技术,即使把一张全息照片 破碎成许多小块,每个小块也能再现出物体的整个图像,这就意 味着局部隐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从而发现了“全息律”。“全 息律”的基本含义通俗地说,就是在部分与段落中隐含着整体与 全过程的信息,因而是整体的全息缩影。比如,一个受精卵细胞 蕴含着一个胎儿由初生到老死的全部秘密和过程的信息;一个单 细胞能复制(克隆)出相同的另一个生命体。
在中国古代,儒、道、释、医各家对“全息律”的基本思想 都有各自的表述。儒家讲“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中 医有耳诊、面诊、手诊、耳疗、足疗等,都是基于从局部征兆显 示整个人体症结的全息原理。
“武道起于一而归于一,一就是全部”,所有门派的整体劲都 是同一种劲,看其一招发劲动作就可以看出其身体六合的程度, 处于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的哪个阶段。
武术全息律认为,内劲的原理是一致的,通过招式中正状态 下的气血运行,使练习者能体悟到《易经》中无极生太极的道 理,对从无序到有序的原理,可依据自身的体悟经验产生与之相 平行的(观念上的)感性认识。选择任何一门系统、经典的名拳 长期潜心修炼,都能登堂人室,直至掌握中华武术的精髓。
浏览1,2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