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搏击运动顶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见 之于世界竞技运动大雅之堂的就有中国散打、 泰国泰拳、韩国跆拳道、曰本柔道、西洋拳击 以及民间推崇的中国跤术、擒拿术等。近年 来,跆拳道、柔道、拳击已被列为奥运会正式 比赛顶□,其他项目也已步其后尘,风靡世界 各地。道馆、拳社、俱乐部如雨后春笋,各类 赛事争相斗艳,竞技场上的较技、民间的斗智 较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搏击运动 亦逐渐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修身自卫的重要习 练手段。

中外搏击运动顶群是各国人民在长期的生 产实践、战斗实践、健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变 幻奇特的技击精华,是世界搏击技艺的智慧宝 库。实践证明,系统有序地长期习练,既可陶 冶情操,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亦可增强 体质,掌握防身自卫的搏击技能,特别是其中 的计谋方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对人的生存 和发展,甚至家庭、生活、事业都具有不可估

量的积极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深受群众喜 爱。据有关资料统计,喜爱中外博击运动顶群 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的41%以上,男性青少年 占到60%左右。可见推广搏击技艺是群众之所 需,亦是实施我国“全民健身”国策的重要任 务之一。

北京申奥成功,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带 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创造了 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武汉体育学院一批中青 年硕士生、讲师、副教授基于这种“机遇”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对中 外搏击运动习练的积极性和要求,在繁忙的教 学训练之空暇,编撰了这套中外搏击运动普及 读物,以示对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尽绵薄 之力。

该系列丛书首批共推出五种,即现代散 打、擒拿、中国快跤、泰国拳、跆拳道。各册 总体纲目相同,然自成体系;技术、理论精选 合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简单易学,是广大业 余爱好者看图索骥、自修自练的最通俗的读本。 我衷心地祝愿该系列丛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健 康和安全的福音。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谬误之处,诚盼专 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概述

一、 擒拿释义(3 )

二、 擒拿术的起源与发展(4 )

三、 擒拿术的内容和分类(7 )

四、 擒拿术的特点和要求(9 )

人体解剖知识及要害部位

一、 图解术语知识(15)

二、 人体的主要骨、骨关节解剖结构和损 伤机制(19)

三、 人体的主要穴位和要害部位(25)

擒拿技术

一、 擒拿基本手法(37 )

二、 死把擒拿技术(46 )

三、 复合技术(90 )

四、 散手擒拿技术(96 )

擒拿学习步骤和训练方法

一、 学习步骤(103)

二、 训练方法(104)

三、 训练方式和训练安排(144)图片1

中国擒拿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 来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搏击技术。作为中华 武术四大技击之一,擒拿术汇集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具有健 身防身、启迪智慧的独特科学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擒拿释义

擒拿术作为一门独特的技术经由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 其名称也因时代、地域、流派而不同,技术方式更是各具特 色。明代有锁技,清代有串指,民国有擒拿之称,而今天, 人们将所有这些技术统称为擒拿术。

“擒拿”一词中,“擒”字的含义在古文中非常明确, “擒者,捉也”,而“拿者,牵引也”,二者合并表示以某 种方式捉拿之意。擒拿的方式也随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和积累日臻完备,蔚为大观,从而使擒拿术的内涵和外延不 断发展变化。

擒拿术作为中国武术四大技术之一,既不同于“踢”、 “打”之勇猛明快,又有别于“摔”之角斗拼搏。其独特的 技法和出奇制胜的效果颇为历代拳师悉心钻研、反复实践, 且倍加珍视的秘笈。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各门各派皆有其独 特的擒拿之术,如查拳中的抓肩压肘、华拳中的虎爪猿缠、 八极中的大缠与小缠、通臂中的擒龙手、太极拳中的上步擒 打等。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积累,出现了专 门的擒拿术,如民间流传的“少林拳擒拿十八法”、“三十 六合锁”、“七十二擒拿”等。

中国擒拿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经历了折、拿、缠三个 阶段,并逐步与中国传统医学、各种武技相互融合,终于形 成了今天的具有独特而完备的擒拿技术理论体系。综合各家 之言,今天的擒拿术是以人体解剖结构、筋骨活动规律和经 络学说为依据,使用刁、拿、锁、扣、扳、点、缠、切、 拧、挫、旋、卷、封、闭等招法,以拿敌一部而制敌全身为 目的进行擒捕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的专门技术。

二、擒拿术的起源与发展

千百年来,中国武术派别林立,门户之见极深,相互封 闭。尤其是被视为门户之宝的擒拿术更是秘不外传,传徒也 是择人而行,真正能得其真传的并不多,使之一直蒙着神秘 的面纱。这样就导致:一方面,各门各派擒拿术之间由于缺 乏交流而失去了许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 会上对擒拿术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和 掌握擒拿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擒拿术发展的实践基 础。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擒拿术,我们有必要对擒 拿术的发展作一个历史的考究,正本清源,达到客观、全 面、科学认识的目的。

擒拿之术,源远流长,它缘起于人类的斗争实践,发端 于中国春秋时期,勃兴于秦汉之际,极盛于明清今世。在 2000多年的攻战拿杀中,大致经历了折、拿、缠三大技法阶 段,而今以其完备的技术和理论自成一体,在武林中独树一 帜。

作为一种拼杀技击,擒拿产生之初,与其他武技并无二 致,首先从头颈部开始,以期一次性制敌于死地。从先秦至 汉代的挈头技即为今天擒拿术之始祖。据《春秋.公羊传》

 

记载,“宋万怒,搏闵公,绝其脰”,述说二人徒搏中,宋 万使用折断闵公颈椎的绝头之技,将其置于死地。在秦国统 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兵运用挈头之技击败全身甲胄的敌人的 战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史记•张仪传》中记载:“山东 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 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猛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 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到了汉代,随着中国医学的重大发展,人们对人体生 理、解剖学的深刻认识极大地促进了擒拿技术的发展,使其 能十分准确地把握实施擒拿的解剖体位,这时,擒拿术又发 展到绝肮、压脉技。“绝,断也”(《博雅》注),“肮, 咽也”(《集辞》注),“肮,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下 即反”(《索隐》)。绝肮技即为绝头断颈之技或以手指压 按咽喉或喉结两侧之颈总动脉之技,以阻断大脑氧气血液之 正常供应,致人昏迷和死亡,同以前的绝头以力横断相比, 绝头以指巧压技高一筹。实现了攻击部位由面到点,手法上 由断折关节到压按穴位的突破。

随着实战的不断深入及击技的普及发展,徒手搏斗技法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施折颈压脉以制敌的战机明显减少, 从而使拿技进人多技并进以适应新形势。此时擒拿术已从固 守传统头颈部位开始向人体两侧转移。汉代中后期出现的拿 腕折臂技是擒拿术的新发展,其技艺日趋成熟,手法多样 化,战术运用注重避实就虚,主动创造战机,以适应不同情 势。这是擒拿术作为一门独特的技击方法登上搏击舞台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上千年的发展,擒拿术到明 朝时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变革,从而开创了擒拿术的新纪元

一拿体技。拿体技是以指锋、指腹屈扣如环,以深厚的功 力,掐扣肤肌深层,以破坏肌肉纤维组织,产生剧烈疼痛和 酸麻体感而使敌手屈服为目的的技法。明代擒拿技术的成就 是在实践中对人体全身拿点全面认识、筛选和固定的基础上 逐步升华而来。与以前的擒拿术相比,明代拿体技是以劲拿 全身为主,而非以强力折断头颈为主,其目的是使对手被拿 后产生剧痛或酸麻难忍而束手就擒,而非简单置人于死地。

在拿体技中,拿穴、点穴之法是其精髓。随着医学的发 展,人们对人体解剖、经络知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 识,使拿体技更加走向科学化。在拿穴数量上,自西汉压脉 指点人迎一穴始至明清大为增加,对不同穴位的击打会导致 麻、昏、哑、死的规律也有了全面的认识。所有这些经由内 家拳师的提炼、揣摩运用于擒拿之中,从而达到空前的高 度,跳出了拿技以力取胜的羁绊,增加了拿技的实战威力, 揭开了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余姚黄百家在 其撰编的《内家拳法》中,详实地记录了人体的十二经验穴 位,对劲拿一穴而控制全身的技法进行了精湛的论述。

到清代,擒拿术受其他技击的影响,尤其是受明代六合 枪之圈枪、缠枪技法之影响,创造了劲力上以柔克刚,效果 上反筋错骨的金丝缠腕技。此技以力学杠杆原理为依据,对 敌人手腕部尺骨侧肌肉韧带进行强力超常拉伸,造成该肌肉 被动不足,从而产生剧烈痛疼,导致其意志上的瓦解,终至 屈服而束手就擒。

从今天擒拿术擒敌致胜的方法来看,主要是错骨拿筋和 拿穴。拿筋错骨比较直接,因而成为古代擒拿的初始方式, 其手段随着实战的需要不断积累完善,但其运用在很大程度 上摆脱不了劲力的限制,而拿穴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突破这 一限制起到以小胜大,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拿穴术的形成和 完善需要以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经络的全面认识为基 础,因而产生较晚,技艺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发展。 因此,在擒拿术的发展史上,拿筋错骨和拿穴法经由两条不 同的形成轨迹而相互促进,最终融合而成今天博大精深的擒 拿术。

然而,擒拿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派暗于自知,妄 自夸大擒拿的效果,加之习者机械模仿,缺乏权变,导致对 擒拿术产生许多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作为武技之一,擒拿 术并非万能制人之技,一切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且需与 其他武技相配合,这就使中国擒拿术进人了一个新的综合阶 段,即与踢、打、摔交叉使用以制敌的阶段,它突破了拿技 自胜之偏见,确立了以巧拿不如拙打为辅倚方为万全之策的 思想。

纵观中国擒拿术的历史发展,其技术和理论在实践中不 断融人医理兵论而日臻完备,在技法上经历了折、拿、缠三 个阶段而形成今天以错骨拿筋拿穴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 术体系,并与其他击技相互配合而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武 器。

三、擒拿术的内容和分类

擒拿技术包括控制对手的擒捕技术(俗称擒拿)与反控 制对手的解脱技术(也称脱拿)两部分。

擒捕技术按人体结构可分为拿骨、拿筋、拿穴三类。 拿骨法:使对手的骨关节超出生理活动范围而受制的方 法。拿骨手法又可分为扳折法和拧法。轻拿可造成对手剧

痛,重拿可使对方关节脱臼、骨折。所谓“错骨法”、“卸 骨法”,都属此类方法。

拿筋法:是抓拿对手的肌腱、肌束和韧带,使之相连骨 骼或肌束分离,失去其加固关节、牵拉骨骼运动的能力方 法。轻拿能使筋肉挫伤,重拿能使筋肉断裂,故又称“分筋 法”。

拿穴法:是循经抓拿对手的穴位,截闭气血流通,影响 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妨碍四肢正常运动的方法。

擒捕技术按人体部位也可分为拿肩、拿肘、拿腕、拿 指、拿头颈、拿腰、拿膝、拿足踝等法。按用力特点还可分 为单拿和双拿。主要手法有搬、点、锁、扣、拧、缠、折、 托、压、切。

解脱技术是指顺应关节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改变支 点、力点与用力方向,转被动为主动,消除对手的拿法技 术。只要技术运用得当,任一拿法都可解脱,既可在对手始 拿时阻其使用,又可在对手拿的过程中,破坏其完成的动 作,还可借敌之势,反拿制敌。

解脱技术可分为滑脱法、踢打法、反拿法三类。

滑脱法:当对方抓拿我肢体时,向其力量薄弱部挣脱。

踢打法:在对方拿我过程中,我顺势用手、肘、肩、 膝、脚击打对方,使其自动放弃拿法;或因受伤丧失继续完 成拿法的能力。

反拿法:对方来拿我时,我顺势还以拿法,而使对方被

拿。

上述各法是根据制敌的部位、擒拿技术过程等方面对擒 拿术进行的分类,它们既可以独立学习和应用,也可以相互 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檎拿术的特点和要求

擒拿术在运用中,主要是针对人体各部位关节和穴道, 施以拿、点、切、挫、抓、搬、挖、挟、封、绞、闭、牵、 锁、刁、扣、挂、压、提、分、靠等方法控制对手或化解对 手的控制,与其他技击相比,擒拿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技 术要求。


  • 擒拿术的技术特点



  1. 因形就势,以巧取胜。擒拿术作为一种拼杀对抗的徒 手技术,在实战中面临的形势千差万别,而生死存亡之危非 凭一技可解,必须因形就势,随机应变。若惟拿是举或执意 以力抗衡,势必陷人险境,失却擒拿巧拿智胜之本义。


擒拿术是一种用巧取胜的技术,在运用时,要求避实就 虚,随机应势,其根本在于善于运用“劲力”,历代拳师都 强调尚劲不尚力。只有掌握了 “劲力”,才能做到避实就 虚、消劲、化劲、走劲、退劲,借巧劲达到一巧拨千斤的效 用。

  1. 拿其一点,控制全身。擒拿术的攻击点一般分为两 类,一类是人身上的基本薄弱位置,如各关节点和穴位。另 一类是处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支点,一旦遭到攻击易失去稳 定而倒。这两类攻击点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受到攻击或控制 后就会影响到全身。擒拿动作一般通过反关节、抓筋、点 穴、拿骨等技法,牵制对方一个部位和一点,从而使其失去 抵抗能力。特别是拿穴,一旦击中,轻则酸麻难忍束手就 擒,重则伤残至死,具有一招制敌出神人化的奇效。

  2. 预谋在先,出奇不意。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 时,任何斗争无不如此。狭路相逢,谋者胜。在实际搏斗 中,一旦被对方拿住,往往很难解脱,这被称为擒拿中的


“死手”。因此,擒拿特别重视预谋,即在成为“死手”之 前实施擒手,以达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之效果。

擒拿作为一种近战徒手技术不像踢打那样具有较宽的缓 冲空间,更不能像角摔那样需要较大的劲力撕扯跌摞,要想 在有限的时空和劲力范围内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尤其强调 预谋在先,出奇不意。

  1. 动静结合,解拿相扣。擒拿动作开始时以动作快速制 人,而拿住之后,则又是以旋拧为主,即以静制动。构成动 静结合的运动特点。即使在对抗双方相持之时,决不能光凭 力量死抓硬拿,而要不断变化,伺机而动,乘势而起,充分 利用力的变化于动静之中,在其劲力转换未完成之际,一瞬 间变换擒拿动作。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有拿必有解。拿解结合环环相 扣,是擒拿套路的基本特点。在实战中,擒拿与反擒拿是贯 穿于始终的一对矛盾,而反擒拿则以解脱为前提。在强手的 对抗中,通过解脱之法以达到求胜、避败之目的,而后制 胜。

  • 拿的技术要求

  • 快速准确。快是擒拿技术的先决条件,只有动作敏捷 反应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掌握主动权。准是由擒 拿的特殊技术形式决定的,擒拿是以反关节,拿穴位,准确 地抓击目标为特点的技术,如果抓拿不能准确到位,就会失 掉擒拿的意义。快速准确要求:一是迅速寻找出敌方的弱 点,作出选用何种擒拿动作;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服


对方。

  • 纯熟勇猛。动作的快速准确,是建立在技术娴熟基础 之上的。技术动作不熟练,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变形,必 将失掉战机受制于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尤以对“劲道”的 掌握为首,在熟悉一般动作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就能最 佳地发挥出自身动作的威力,并对不同对象的劲道进行感知 和预知,使力法顺达,运用自如,以巧取胜。


搏斗是人体体力和精神之力的对抗,勇猛是必备的条 件,在快准的基础上,以勇猛的技术动作制服对方,是擒拿 的技术需要,并有利于发挥擒拿的实战效果,在精神上战胜 对方,压倒其对抗意志,滞缓其反应动作。

  • 刚柔相济。擒拿在实战中最忌以拙力对抗。刚柔相济 是指刚发柔化,刚去劲落,避实就虚,攻其不备。作为一门 对抗技术,没有劲不行,劲力太僵不行,必须随机应变,刚 柔相济,强者智取,弱者生俘,方能达到法妙无穷的境界。一^图解术语知识为了便于学习擒拿技术,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的方向、 路线,一定要学习了解一些人体的解剖知识及要害部位定位 术语。

    解剖定位术语:

    上:靠近头之部为上。

    下:靠近足之部为下。

    前:靠近腹之面为前。

    后:靠近背之面为后。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

    矢状轴:垂直穿过人体额状面的轴。

    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面:。- 额状轴:垂直穿过人体矢状面的轴^ ‘ ^ S

    水平面:将直立人体分成拦腰横切与面平行的切面。 垂直轴:垂直通过水平面与矢状轴、额状轴垂直的轴。 屈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 屈,向后运动为伸。

    外展内收:运动环节在额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中 正面为外展,靠近中正面的为内收。

    内旋外旋:运动环节水平面内,绕本身的垂直轴旋转, 由前向内的旋转叫内旋,由前向外的旋转叫外旋。

    见图 2-1-1、图 2-1-2、图 2-1-3。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二、人体的主要骨、骨关节 解剖结构和损伤机制

    学习擒拿技术,首先要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结构、解剖 生理特点、运动规律,掌握人体要害部位、主要运动关节以 形成擒拿术基本形态及其机理,利用人体的骨杠杆,针对其 关节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实施分筋错骨。

    人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并构成人体的支架起着杠杆作用,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在

     

     

    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发生收缩,牵动骨骼产生各种运动。

    这种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轴,以肌肉收缩为动 力来完成。

    人体的骨按形状可分为长骨、短骨和不规则骨。其中长 骨由于它的结构特点,使它能够承受巨大的横向压力,但拧 转力的作用容易发生骨折,所以在应用擒拿技术的过程中, 多以拧转力量为主,造成骨的损伤。

    关节:骨与骨之间借助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及髓组织连 结形成关节。

    肩关节: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 盂比肱骨头小得多,有肩关节盂缘唇来加深关节盂,使两个 关节面较为吻合。加固这个关节的结构除关节盂唇外,尚有 喙肱韧带、喙肩韧带、肱二头肌韧带。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 关节,具有三个运动轴,上臂可绕肩关节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绕矢状轴作内收外展运动;绕垂直轴作内旋外旋运动。 此外,还可作环转运动。

    肩关节损伤限度:肩前屈约150°以上,前屈上举180。以 上,后伸80°以上,肩内旋80。以上,肩外旋位外展上举190。

     

     

     

    2-2-3

     

    以上,肩肱关节外展上举185°以上,外展100°以上,内收 50。以上,肩水平位前屈140。以上,水平位后伸60。以上。

    肩关节面的大'小差别明显,关节囊松弛,韧带少而且 弱,虽灵活但不稳定,并且周围有大量的神经和血管经过。 动作幅度超过其损伤限度时,会使周围组织磨擦、牵拉而致 损伤,造成功能性障碍。

    肘关节:是由肱骨远侧端、尺骨和桡骨近侧端构成。在 结构上包括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是滑车关 节,只有一个运动轴;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凹构成,是球窝关节, 有三个运动轴;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桡切迹构 成,是圆柱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

    上述三个关节被包在一个关节囊内,由于尺骨的存在限 制了胲桡关节绕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所以,肘关节只有 两个运动轴,前臂绕肘关节额状轴可作屈伸运动,绕垂直轴 作内旋外旋运动。在上肢固定时,上臂可绕肘关节额状轴作 屈伸运动。肘关节的额状轴为肱尺和肱桡两个关节所共有,

     

    垂直轴为肱桡和桡尺两个关节所共有。

    加固肘关节的軔带有:尺侧副韧带位于肘关节内侧;桡 侧副韧带位于肘关节外侧;桡骨环靭带位于桡骨头环状关节 面周围。
    图片10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桡腕关节面和近侧列腕骨的手 舟骨、月骨、三角骨的关节头构成。桡骨的桡腕关节面和三 角纤维软骨关节盘共同形成了桡腕关节的关节窝。该关节盘 把桡腕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分隔开,尺骨不参与此关节的组 成。它是典型的椭圆关节,具有两个运动轴。腕关节:腕关节是由桡腕关节组成的,它不同于手的关 节,因为手的关节是指手上的所有关节。肘关节损伤限度:肘关节外旋75°以上,内旋80°以上, 肘关节屈155。以上,超伸15。以上,前臂后旋95°以上,前旋 100°以上。

    三、人体的主要穴位和要害部位

    (一)头颈部

    头部主要由脑颅骨和块面颅骨组成。脑颅骨有成对的顶 骨、颞骨和不成对的枕骨、蝶骨、额骨、筛骨。面颅骨有成 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骨和不成对 的犁骨、下颂骨。正面的眼眶、鼻孔、下颁等凹凸处是很好 的制动和打击部位。颅骨两侧由蝶骨、颞骨的连接处薄弱, 耳门外露并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穿过,所以重力打击和按压 此处会造成损伤。颅骨后方枕骨下沿骨保护也比较薄弱,重 力击打此处,可使人昏迷甚至伤命。

    头内包含有人体的中枢指挥系统大脑。面部有眼、耳、 鼻、嘴是特殊的感觉器官、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主要通 道。对它的击打、掐拿可直接使对方完全丧失抵抗能力。

    太阳穴:太阳穴在顶骨、额骨、蝶骨翼和颞骨相汇处、 属经外奇穴,在眉尖和目外眦之间,向外移一指左右的凹陷 处(图2-3-1)。此处是颅骨骨质薄弱的部分,深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经过。故击打此处时,可据力量大小,轻则直接震荡 大脑,使人视线模糊、眩晕,重则出现脑动脉血管破裂,继 而引起脑死亡,故而不可轻易击打此处。

    风府穴:风府穴属督脉经穴位,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的凹陷中(图2-3-2)。在脑后与颈椎相连处可摸到一凸起处的 下缘凹部就是此穴。切击此处可直接引起表椎关节与枕骨大 孔相错,轻者造成脑脊神经损伤,使人立即晕厥,而且后果 严重,重者直接错断脑脊神经的连通,而使人立即死亡。

    百会穴百会穴是督脉经穴位,在头顶正中,位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叉之点(图2-3-1)。此处也是头部的 薄弱要害部位,击打此处,轻者造成震荡而引起眩晕丧失抵 抗能力,重者造成脑损伤,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因而不可 以重手法轻易击打此处。图片11

    眉弓、眶上孔眉弓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图2-3-1),其 眶上缘内部有眶上血管和神经穿出,击打此处可引起眶上血 管及神经损伤,同时亦可震荡损伤眼部,造成眼球充血,并 引起剧烈疼痛。眉弓保护着凹陷的双眼,击打此处不会使眼 睛失去功能致残,但触及视神经会造成视线模糊,使对手失 去判断与支配自己的攻守能力,从而给我实施擒敌技术造成 有利的时机。

    下颔角(颊车穴):下颌角位于下颌体的下缘与下颌支 后缘相交处(图2-3-1)。下颁角骨质较薄,击打此处常常容易 引起骨折,造成剧烈疼痛而使对方丧失战斗意志,若用摆拳 击打此处,使人直接跌倒。

    印堂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在两眉之间(图2-3-1),相 当额骨间隆起部,其处为鼻骨,也与泪骨相邻。击打此处极 易造成鼻骨骨折,引起大量出血,造成呼吸困难。同时因鼻 骨,泪骨薄而脆,击打鼻骨的同时往往累及泪骨,造成鼻 部酸疼难忍,流泪不止,视线模糊,从而消弱或丧失战斗 力。

    腮部:腮部的下颌颈及颏孔均较薄弱,暴力击打后,极 易引起下颌颈与颏孔部骨折,伤及血管神经,使对方丧失战 斗意识。在对方张嘴或叫喊时,向斜下方搓击或击打,因下 颌关节是联合关节,关节窝宽而浅,籾带松弛,关节灵活, 在开口时由于下颌小头移至关节结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此 时受到一定向下的力的击打,使下颌骨过度下降,下颌小头 与关节盘可通过关节囊薄弱的前壁,移至关节结节的前方, 形成前脱位,造成剧烈疼痛,闭不上嘴,无法叫唤,削弱其 战斗力。

    耳门:耳门通过耳道与颅内相通,是开放性通道。且前 后处有大量的重要血管、神经通过,两侧同时击打时造成冲 击气流和震荡冲力,通过外耳刺激震荡耳前庭器和蜗器,轻 者引起耳鸣,眩晕,重者气流击穿鼓膜导致耳聋,并震荡、 刺激脑神经,造成休克,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

    翳风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在耳垂后乳突和 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图2-3-2)。此处有大量的神经血管经 过。用力掐击此处可引起剧烈酸痛,而减弱反抗能力。

    风池穴: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在脑后枕骨下缘,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起始部之间的凹陷中,此处为安枕后膜 及表椎后弓两侧,有枕大神经经过。向斜上方掐拿此处,可 控制其头部的运动,并造成剧烈酸痛。如同时向斜前下方插 掐,其必前俯直至前倒。

    牙腮:在对方不听指令叫唤时,可用姆指与食中指掐拿 其两侧牙腮穴,向下颌支方向掐插,造成剧烈酸痛,并迫使 其张口而无法叫唤。如其还不听劝阻,即可用另一手掌根, 向其另一侧斜下方搓击其下领骨上缘,必使其下颂关节脱 臼、完全丧失叫唤能力。

    眼窝、耳窝、下颌骨及鼻下部:在擒拿中的旋颈,断颈 手法中,常以掐拿、搬旋其眼窝、耳窝、下领角或搓插击鼻 下部,使其头发生旋拧或后仰,促成擒拿中的旋颈、断颈技 术,往往直接伤害颈椎、脊神经。如将其身体一定程度锁 定,或猛力在两个轴上旋拧其颈,必直接造成死亡。

    颈部:颈椎上与枕骨相连,称为环寰关节。各个椎骨间 是以软骨进行连接,整个颈椎上下共二十五个关节,能前俯 后仰,左右侧弯,左顾右盼,正反旋转,其活动幅度大,但 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不能做左右横向平移。(颈部关节 的活动损伤限度:被动的关节限度左、右侧屈60°以上;前 后仰俯50。以上;左、右旋85。以上)颈椎周围无肥厚肌肉的 保护,其内外都有经脉、血管、神经气管的重要通道,制拿 此处轻者功能受制,重者关节韧带损伤,甚至终身残废或死 亡D

    由于颈部所处人体的重要位置及其生理作用与结构和运 动特点,在实用擒拿技术中,对颈部的插、掐能阻断人体呼 吸,阻断对大脑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刺激、损伤颈部诸神 经、淋巴。针对颈部构造及运动特点,先辈在实践中摸索形 成了一整套的旋颈,断颈技术,但均视为绝招密不外传,又 因其杀伤力极大,更是慎使而不外露。旋颈、断颈技法虽 多,但其机理都是必在两个轴上作搬旋动作,先使用手法使 其头后仰或侧屈,而后按着旋拧,即做螺旋式旋颈,由于颈 椎同时受向下及力偶旋转的双重压力,使身体无法及时沿两 个轴的方向同时转动,轻者倒地,使颈椎及颈肌受到损伤, 中者使寰枢关节的齿突移位,压迫脊髓,造成昏厥并引起严 重后遗症;重者使颈椎错位,切断脊髓、神经,立即造成死 亡。故此技法不可轻用。切击颈部的后侧面,轻者丧失抵抗 能力;中者使对方立即昏厥,并引起严重后果;重者则直接 使颈椎错位,切阻断脊神经,脊髓,立即造成死亡。故目前 的散打运动颈部为禁切部位。

    喉甲状软骨喉是构造复杂的管状器官,是空气出人的 管道,插、击、掐、压可造成暂时性窒息。如当对方仰头 时,突然切击此处效果更好。实用擒拿技术中的扼喉技法, 不同于一般的扼喉动作,它不允许也无机会采用双手扼喉, 都是采用单手扼喉。扼喉时拇指应在喉结下缘,其环状软骨 平第六颈椎横突,是气管及颈总动脉的通道,栂指在此处应

     

    用力向后上加压,挤向颈椎可阻断气管和颈总动脉血流,使 大脑缺血、缺氧而造成晕厥死亡。

    扼喉技术在实施中必须注意手法的轻重,应视具体情况 及对方的态度,掌握擒拿的松紧,掐紧的时间不可长,以对 方放弃抵抗为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天突穴:天突穴是任脉经穴位,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

    • 5寸凹陷处(颈下正中凹陷处见图2-3-1)。向斜下方插击 此处,可阻断气管、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同时刺激膈神 经、迷走神经等,造成对方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心跳加 速,恶心等症状。一般采用指作钩状,一边插压,一边下 拉,使对方前跌,造成擒拿态势。


    (二)躯干部

    人体的躯干部是由胸部和腹部所组成,它组成人体的主 干,其内有人体的全部脏器,依据其生理结构特点,存在着 不少薄弱环节,对这些薄弱环节的人体要害部位进行掐拿与 击打,不但会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而且有的部位可直接 危及生命。

    胸骨下角(心口窝):处于胸骨剑突部位(图2-3-1),此 处因剑突后的内脏器官有心室、肝与胃、而剑突往往是软骨 组织,又无肋骨保护脏器,故击打此处可直接震荡心脏,刺 激隔肌与下位肋间神经,使人胸闷、呼吸困难、腹壁剧烈疼 痛,丧失抵抗能力。严重的可同时引起胃充血、心脏震颤、 肝脏破裂、大出血而导致昏厥或死亡。

    缺盆穴:缺盆穴属足阳明胃经、在锁骨上凹陷中点,直 对乳头(图2-3-1)。其处为臂丛神经到上肢的通路。一般采用 四指作钩状,插压拉该部位,使对方酸痛难忍,收腹弓背, 随手前跌。

     

    两胁:两胁位于胸廓下部,腰两侧。第11、12两游离肋 端。因其游离端未与胸骨连结成腔,故遭受击打后必向内折 曲,而因其内部右侧是肝脏,游离肋端内折,必挤压或刺破 肝脏,同时亦冲击震荡肝脏,造成肝损伤直致肝破裂,直接 造成死亡,故两胁右侧不可轻易猛击。两胁左侧内为脾脏, 同上述道理,易引起脾破裂而大出血危及生命。

    极泉穴: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其在上臂腋窝中间(图

    • 3-1),腋窝位于胸廓与臂部之间,由肌肉围成腔隙,其内 充满疏松结缔组织,为颈部与上肢血管、神经的通路,腋筋 膜中央较薄,由许多血管、神经和淋巴通过呈筛状。此处有 臂丛神经、腋动脉。从解剖特点上来说,此处既无肌肉,又 无骨骼保护,插击,掐拿此部位,一般可使其手臂有放射状 触电感,从而丧失运动能力,重者损伤神经、血管,造成上 肢运动障碍,直致血肿、瘫痪及其他合并症。


    撩阴高骨:撩阴高骨是指耻骨联合部(骨盆前联合)(图

    1. 3-1),位于阴部毛际,由于耻骨联合处有软骨垫,富有弹 性,此处感觉神经敏锐,所以踢击此部位,不损伤脏器,但 引起异常疼痛,人体下蹲,直不起腰而丧失抵抗能力。


    会阴部:会阴部神经非常丰富,此处很难承受一定的外 力击打,因为盆腔内的重要脏器(如膀胱等)及外有生殖器、 阴茎、阴囊、睾丸等(图2-3-1),踢打此处,轻者引起剧烈难 忍的巨痛,完全丧失抵抗能力,重者引起睾丸、膀胱等破 裂,导致休克而死亡。

    尾阎丰府:尾阎丰府是指骰骨的骰骨裂,即尾骨部(图

    1. 3-2),此处脊神经暴露,受暴力击打,能直接损伤中枢神 经,引起剧痛和瘫痪。


    两肾俞穴:肾俞穴在后背第H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两肾位于十二肋与第三腰椎之间(图2-3-2)。两肾是一对实质 性器官,具有泌尿作用,形如蚕豆状,在腰椎两侧紧贴腹后 壁。从生理上看,肾脏是全身代谢最快的器官,有丰富的血 管,从解剖角度来讲,肾脏没有肋骨保护,紧贴腹腔后壁, 因此击打背后肾俞穴(两肾区),会造成剧烈腰疼,丧失抵 抗能力,重者造成内出血,肾破裂而引起严重后果。

    心俞穴(俗称后心):心俞穴在后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图2-3-2),第五胸椎至第九胸椎之间正好是心区, 击打此穴区,可直接震荡心脏,并引起突发性窒息,使对方 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严重时可直接危及生命。

    腹股沟:腹股沟位于大腿股部与腹前壁的交界处(图 2-3-1)。在腹股沟中段,是重要血管及殖股神经的通路,表 面又无强大肌群保护,因此切击此处,酸痛难忍,人必后坐 跌倒。

    (三)上肢部

    锁骨上窝:锁骨上窝位于锁骨中端与斜方肌之间的凹 处,内有臂神经丛通过。当用手指扣压时,会造成剧烈酸 痛,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

    曲池:位于肱骨外上髁前方(图2-3-1),内有桡神经通过 和臂侧皮神经分布。用手指用力按压有剧烈的酸麻感。

    合谷:位于虎口岐骨间隙处(图2-3-1),此穴有手背静脉 网,用力按压此穴有酸、胀痛之感。

浏览5,3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