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 g 文化研究丛书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时常猗着自行车从灞桥到城里听课或者办事,要路 过现在的金花北路,至今清楚地记得那里有个大学,门□挂着的木牌子上写的 是西安工业学院。

我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一直对这所大学心有神往,心里头默默地想,要是 自己哪一天能进到这个大学该是多好的事情。大概是九十年代,西安工业学院 办了个作家培训班,请我做过报告,有幸第一次进到了这个学校,但是一直与 之无有深入的交集,也就常为无缘成为其中一员而深感遗憾。直到2005年,西 安工业学院有意成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聘请我做客座教 授,才圆了我的一个梦,我终于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现在西安工业大学的前身就是西安工业学院,虽然是一所以研究兵器为主 的工科学校,却有着近六十年的人文积淀,享誉书坛的“关中四老”中的刘自 椟和陈泽秦两位老先生就曾任教于这里一直到终老。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后,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国平和希哲的具体组织努力下,学校 的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给这个学校带来了新的品质和内涵,实在是 可喜的事情。我S然挂着中心主任的头衔,但是实在没有多少精力顾得上过 问,只是遇到大的文学研讨活动、校庆等事愦的时候露个面,说说文学方面的 感受,或者以尽作为西安工业大学一员应尽的贵任和义务。倘若时间和精力允 许的话,我时或会给爱好文学的学生讲讲课,也因此常常深受感动,竟然有那 么多的工科学生喜欢着文学。最让我记钇深刻的是学生曾专门办过我的作品研 讨会,一个个稚嫩的面5L,—个个新颖的见解,吸引我从头听到尾。我当时很 是吃惊,《白鹿原》的故事和历史场景已经距离他们彳艮远了,或者说几乎是隔

 

陌的,但他们认真地读作品,又发表着不同的见解,的确让我感慨万 千,真正体悟到“文学依然神圣”的内在%然性,也着实为文学事业 的未来希望而高兴!

前些日子,研究中处的负贵人给我说,学校新成立的中国兵器文 化研究中心组织青年学者和博士们编撰了一套《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丛 书》,包括《中国古代兵器图鉴》《中国兵器文化概要》《<武经总 要>注》等,作为第一辑的成果集体推出,要我写个序。近些年,精 气神大不如前,眼力也不好使,我已不应允作序一类的事,为表达歉 意,常用题写书名代替。但是这次我得写点话,终究我是西安工业大 学的一员,我深为这些年轻人非凡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而敬佩,也为 学校能从文化层面来总结我们历史的传统而欢舞,能把器转化为道, 又从道中传承民族精粹是多么富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放置在急功近利 普泛的当下,还是展眼中国历史脉源的承继,或者对学生的浸染,都 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一桩!可惜的是,我涉猎有限,知之寥寥,力a之身 体欠佳,读书稿无有精力支撑,实在不敢为序,只能借助文字鼓励他 们,也向读者朋友推介他们的大作,因为他们值得信任,他们是我的 同事。

说起兵器,实际上自人类产生以来,为了生存需要就已经产生, 那个时候估计多是用木头改造或者用石头打磨出来的。后来随看社 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慢慢先有青铜的,后有钢铁的,到后来还有了火 药,一步一步走过来。距离我家不远的秦始皇兵马俑就展列着不少的 出土兵器。在参观一些出土遗物时,总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兵器。令人 惊奇的是,一些古时候的兵器至今还在劳动生产中应用,比妇《白鹿 原》里,杀死田小娥的鹿三用的梭標,实际上是过去农村人常用来抵 御野兽侵袭的,现在野兽少了,用这些家什的也就稀罕了。《白鹿

 

原》里头写冷先生进城给亲戚看了病去三意社看戏,看的是宋得民的 《滚钉板》,那个滚钉板想来在古代也是在战场上使用的,如今却出 现在舞台上。

总之,妇同茶米油盐,兵器的存在与制造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只 不过一个为了生活,一个为了安全,性质不同,目标应该是确切的一致

为了安全地生存。因之兵器里渗透了太多人的大聪明大智慧。在我

看来,研究兵器文化与研制兵器一样重要。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 缺少文化的民族也是不经折腾的。但愿这些年轻人的学术理想能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复壮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愿为他们的事业鼓与呼!

陈忠实

2015年5月27日
中国古代兵器由远古的狩猎工具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石 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与古代火器等发展阶段,前三个阶段为 冷兵器阶段,后一个阶段则为冷热并用阶段。古代兵器发展的方 向是朝着结构更为复杂、使用更便捷灵活、性能更优良、杀伤力 更强大迈进。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给世界兵器乃至世界文明带来 了深远的影响,火药和火药兵器的西传引起了世界兵器划时代的 革新。历史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故步自封和闭关自 守窒息了这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鸦片战争后,西方更为先进 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逐渐结束了中国古代兵器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兵器源远流长。在绵延数千年的古代战争中,中 华民族发明出了种类繁多、工艺先进、杀伤力强的兵器,在历史 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这些兵器是古代中国人勇敢、智慧、 创造力的结晶,也凝聚了当时的科技、审美、社会、历史等多方 面元素,因此,古代兵器能够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兵制、科 技、历史、审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和断面。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先秦有“五兵〃之说, 南宋时期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则首次提到了 "十八般武 艺〃,元以后“十八般武艺"一说流传甚广,但到底是哪"十 八般"在典籍中没有详细记述。明谢肇淛的博物学著作 <〈五杂 俎〉〉和朱国祯的笔记小说《涌幢小品〉〉明确了“十八般武艺" 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 挝、殳、叉、耙、绵绳套索、白打。其中,前十七种为兵器, 白打则是散打搏击。同为明代人的施耐庵在其《水浒传〉〉中却 有不同说法,认为〃十八般武艺〃为十八种兵器的使用,它们 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贱戟,牌棒与枪杈。现在 我们说"十八般武艺〃一般是指刀、枪、剑、戟、斧、钺、 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

其实,中国古代的兵器从种类上远不止这十八种,加上火 器、大型攻守城器械、战车、战船等,其总数不下百种。对于 兵器的分类,较为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它在实战中的用途来划 分。本书中我们将古代兵器大致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 器、软兵器、暗器、防护具、火器、战车、战船、攻守城器械 等几大类,这些分类基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兵器的框架。

 

古人留下的关涉兵器的典籍相当丰富,多是对古代兵器形 制、用法、工艺等的文字性介绍和说明,也有部分典籍用了较为 直观和形象的图片。北宋官修的军事类书《武经总要〉〉、明天启 年间茅元仪编成的《武备志》、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练兵实 纪》和《纪效新书〉〉等记录了当时军队所用的兵器和装备,特别 是《武经总要》和《武备志〉〉有大量的兵器图片。随着火器的大 规模使用,出现了一些图文结合的介绍军队使用火器的相关著 作,最重要的有明赵士桢于万历年间写成的〈〈神器谱》、刊印于 崇祯五年(1652)孙元化的《西法神机〉〉、崇祯十六年(1645)刊印 的焦勖的《火攻挈要》。

在这些典籍和前人对古代兵器的研究基础上,本书详细地 回顾了各类兵器的发展历程,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和较大文化价 值的兵器予以展示和描述,力图做到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形象 直观、文字精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读者在了解古代兵器 和兵器文化、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国防观念和民族 自豪

长兵器是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 统称,是相较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而言 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 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或超过身长、多 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主要种 类有戈、矛、枪、大刀、戟、长斧、钺、棍、 殳、铍,等等,其材质从石质、青铜到铁、 钢逐步变化,而其种类、形制及用途也随

着不同时代作战方式的演变与制造技术的 发展相应而变。

长兵器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与短兵 器相比,具有时效性强、可先发制人的优 点,是历代军队中不可或缺的兵器装备, 更是以战车作战为主的年代必不可少的重 要兵器。

 

图片1

 

 

 

 

第_节

戈是古代重要的长兵器之一,可以横击、啄刺或钩拉敌人。一般认 为戈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

戈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戈头、戈祕和锝。戈头位于顶端,标准形态 包括援、内、胡。〃援〃是戈最具杀伤力的部分,上下有刃、前有尖锋; "内〃位于援的后部,内上有孔,称为"穿〃,供装戈祕时系结所用; 援的下部延长成“胡〃,胡上也有刃,和援的下刃连接成弧形。为了防 止钩啄时戈头脱落,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戈祕为竹木所制,祕的 下端是套筒状的青铜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戈距今约5500年,是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青铜戈。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戈形制比较简单,有直内戈和 曲内戈之分。直内戈像一把稍宽的剑,整体作长条形,援狭长,无上下 阑,内的后部呈齿状,便于用索固定在戈秘上;曲内戈的基本形制如直 内戈,援狭长,上侧略有弧度,只是内稍向下弯曲。

商代中期,陕西汉中地区出现了一种戈,它的援部较宽短,呈三角 形。商代晚期是戈发展的重要时期,青铜戈的形制最多,有直内、曲内、 銎内、三角援、条形短胡戈等。西周戈继承了商代晚期直内戈的形制并 有所发展,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援与阑的夹角由直角扩大到小于 100度的钝角;二是胡延长加穿,更多地使用了中胡戈。

春秋时期戈的形式较多,如短援阔内戈、狭援长胡戈、圭援戈。圭 援戈上刃较平直,甚至向外侧稍凸起,下刃向内一侧微凹,整个援部给 人以中间鼓、两头稍低的紧绷感,更有杀伤力。此时胡也比早期长,而 且有继续加长的趋势。从战国初开始,戈援和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援由 平直变成弧曲状,并在下刃和胡上做出刺,这样就增强了钩杀的功能;戈 内上翘,并有锐利的边刃,缚秘的内可用来击敌。战国时期,由于冶铁 业的发展,铁兵器的使用逐渐增多,青铜戈也开始逐渐被铁戟取代。

秦戈沿袭了战国铜戈的形态,其基本特点为:长胡、三穿或四穿、 曲援、内上翘,除了援有锋利的刃外,内和胡上也磨有利刃,增强了钩 杀和啄击的效果。到东汉时期,戈作为实战兵器已经在战场上销声匿迹。

除用于战场杀敌,青铜戈、玉戈亦作为礼器使用,如用作祭祀用

品、仪仗用品。图片2图片3图片7
①赵孟之御戈: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为春秋晚期晋国所造,其形制就是春秋中期流行 的长胡多穿戈,也称为“普通型方内戈”。此戈援部较直,上仰,仰角达104度,援锋收成尖 叶形。援中偏上起脊棱,横截面呈上下不对称的菱形。下刃与上刃保持平行,至中段弧转而下, 延伸为胡部,胡底平折。援后上角设一长方形穿,胡内侧设三个长方形穿,共四穿。援、胡部 后侧起阑,阑末凸出胡底之下为下齿。长方形直内平伸,内中设一长方形穿,内前端两角方正。 戈头通长20.7厘米,援长13厘米,内长7.5厘米、宽3厘米,胡长6.8厘米、宽2.3厘米,阑 高12.1厘米,重260克。胡部正面有线刻铭文一行五字:“赵孟之御戈”。赵孟,即赵鞅、赵 简子,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

图片8

镏金鸳鸯锕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长22.5厘米,长胡三穿,援微曲,形制与战 国时期的相仿。内上靠近胡处贯穿一筒形金帽,顶部装饰有一只回首鸳鸯,堪称西汉铜戈的精 品。这一类铜戈可能主要用于宫廷仪卫。

矛是一种用于直剌和挑扎的长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分为 "身"和"骹(qiao)"两部分。矛身顶尖为“锋〃,中部为"脊〃,脊 左右两边展开为带刃的矛叶;骹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用于插柄。有的 矛头两边铸有环或孔,可将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以免拔矛时 矛头脱落,也可系缨。矛柄也称为"祕〃,一般为木质或竹质,末端装 有铜、铁等金属制成的锝(zGn),尖锐或平整,使矛平稳立置。

矛的雏形是原始社会人类狩猎所用的前端削尖的竹木棒。随着复合 工具的发明,人类开始在竹木棒的一端安上石头或兽骨制成的矛头,矛 的基本形态就形成了。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在矛的基部钻孔,更利 于绑缚矛柄。

商代出现了青铜制的矛头,阔叶,呈三角形或亚腰形,中有凸脊。 当时制造的青铜矛数量已经很大,是仅次于戈的兵器。西周矛的形制已 逐步由阔叶向窄叶发展,至春秋晚期出现了形制成熟的窄体矛。窄体矛 的基本特点是窄体、直刃、骹部有孔或双钮。战国中晚期矛进一步演变, 形成了一种新形制——脊线上有两个凸起的刃,使矛身上形成了血槽, 称"饮血〃,在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杀伤力更强。

秦代的矛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骹,通体长度稳定在15 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 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5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 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

矛是汉代最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材质以钢铁为主。相较于铜矛,

铁矛的形体更大,矛头逐渐加重加长。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重装 骑兵是军队的主力,长矛"稍〃成为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一直延续到 隋唐,之后逐渐被枪取代。图片9图片10

①铜阔叶倒钩矛:夏商时期齐家文化至卡约文化(前20世纪一前11世纪)遗存物,青海 省西宁市马坊乡小桥村沈那遗址出土。高6〗.5厘米,矛叶甚宽,形似柳叶,前锋圆钝。骹呈圆 筒形,也很长大。骹下端有数道凸棱,侧面有一钮,上端有一凸棱直达矛锋,在矛叶与骹相交 处,斜出一倒钩。图片11

①吴王夫差矛: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湖北省江陵县马山5号墓出 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约5厘米,中部纵向 突起脊棱,并有血槽。骹(筒)部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矛骹的断面呈椭圆形,骹孔直达锋尖。 在矛骹上部两面各铸有一个精美的兽面形钮。矛的通身铸饰菱格形暗纹。矛叶的正面在靠近骹 部的地方,有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剑。”字口错金,至今仍光亮如新,为春秋 同类兵器之最。图片12
①“寺工”铜矛: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矛头前锋收成尖叶形,两刃直 而外斜,延伸至叶末,最宽处即为叶、骹结合部;叶中起棱,叶部中空,空腔上抵前锋附近, 下与骹部相通,矛叶上开血槽;骹部较短,筒口呈椭圆形,由骹口至骹末均匀地过渡为宽扁喇 叭形,与叶末相续,叶、骹浑然一体,可概括为“叶骹融合体”。骹部有对穿钉孔,与中脊线 大体相对。通长17.6厘米,叶长11.6厘米、宽3.6厘米,骹长6厘米,骹筒为椭圆口,口径3 厘米x 2.4厘米。骹部钉孔之上有刻划铭文一行二字,自上而下依次为“寺工”。“寺”是秦国 青铜兵器的主要生产机构。



戟是一种融合戈与矛两种兵器功能的兵器,主要由锋、援、胡、 内、穿等五个部分组成,可以前刺,亦可横击与钩杀。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晚期,其戈、矛是分别铸造的。 西周时期出现了通体合铸的〃十"字形青铜戟,一种是以矛为主,侧面 出援,祕装在矛体的銎部;另一种是以戈为主,适当加宽阑和锋,但因 戟头质轻体薄,实战效果并不突出,于西周末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戟是重要的车战兵器,它的戈头和矛头分别铸制,然 后再联装在祕上。在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国出现了一种装有多重戟援的 "多果(戈)戟〃,在一根祕上联装2个或5个戟援,祕长均为5米左 右,杀伤力大大提高,如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长柄三戈戟。战国 晚期,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其形体也有所改进,通体 合铸,援由宽钝变为窄尖,取消了内,用胡来缚祕,整体造型由"十〃 字形进化为"卜〃字形,称为"卜字铁戟〃。

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形成钩剌,前刺的杀伤力进 一步增强,因而戟成为当时军队的常备兵器。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 有长戟、手戟、双戟。手戟柄短体轻,可剌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 卫兵器;长戟、双戟柄长体重,杀伤力大。到了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 器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稍戟”。图片13

①六戈戟:河南省叶县旧县乡4号墓出土,青铜材质,戟首长23.3厘米、宽22.3厘米:此 戟銎较长,銎口呈卵圆形,上面装饰有花形;銎顶出短剑形戟刺;銎左右参差平出六枚戈头, 一边较长,一边较短。长的三枚形状尺寸相同,中脊粗壮,前锋呈三角形;短的三枚中最上的 一枚最短,中、下两枚尺寸相当,断面呈菱形。较长的三枚戈头及銎上端铸有兽面纹,兽面张 口衔住戈头。銎中部饰有两对四条蜷体蛇纹并加饰折带纹,下段饰三角纹。这件戟形制少见, 与同时代其他戟大相径庭。图片14

①曾侯乙三戈戟: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长3.43米,有“曾侯乙之用戟”六字铭 文,戈内后部阴刻由龙与兽组成的“曾”字徽记。此戟顶端装铜矛头和有内铜戈,往下4.7厘米 处又装一无内铜戈,再往下5厘米处再装一无内铜戈,一矛三戈同秘,当是战车上使用的长兵 器。这种兵器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图片15

①铁戟: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长33.7厘米。此戟呈“卜”字形,是汉代最常见的 戟形。戟身扁平,前端直刺呈尖锋,后端微钝,戟身中部横出一直刃,亦为尖锋C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由传统的矛演变而来。枪包括金属枪头、 枪缨、枪杆三部分。《周礼•考工记〉〉里规定:枪的长度以不超过使枪 人身高的三倍为限。虽然枪越长越容易刺到敌人,但是枪杆过长就会发生 弯曲,反而降低了兵器的威力,因此必须长短合适。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 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

最早作为兵器的枪是三国时代蜀国诸葛亮发明的。到了晋代,枪逐 步流行起来,与矛相比,其形制趋于短而尖。到了唐代,矛与枪才被分 为两种不同的兵器。唐中叶以后长枪取代了长矛(稍)。

宋代军队作战也以枪为主,其形制种类较多,《武经总要》中就记 录了宋代枪的常见类型,称为"枪九色〃。此外还出现了枪与火器相结 合的一种兵器,即“花枪〃,又名“梨花枪〃,因药筒中喷出之药像梨 花飘落而得名。它在原有枪的红缨部位绑上一个喷火筒,交战时先用火 药烧灼敌人,药尽再以枪头剌杀。

明清时虽然以火器为主,但枪仍然是近战的主要兵器之一。明代枪 的形制较宋代更简化。清代的枪有长枪、虎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 牙枪等,这些枪是八旗、绿营的常规武器。其中长枪使用最普遍,钩镰 枪随挨牌使用,钉枪用在战船上。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 长枪趋于单一化,枪头大多扁平、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

刀是一种用于劈砍的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释名〉〉解释: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刀一般按照长度可分为长刀和 短刀。大刀即长刀,是一种砍杀类长柄兵器,将刀安装在木质长柄上, 柄长,刃锋利,砍杀有力。

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磨成各种形状的刀,既 做劳动工具,也是防身武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长方形多孔石 刀,据推测是装在长柄上使用的。

到了商代,军事力量已具有相当规模,战争规模也空前扩大,同时
青铜冶铸技术大大提高,这些都为兵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于是铜刀大 量出现,但形体一般较小,多做工具或护身兵器,而用于劈砍的大刀则 成为战车的武器装备之一,至西周时期仍有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波 状刃的青铜砍杀兵器。商代的长柄大刀刀体狭长,直刃平背,刀头向后 弯曲,覆盖刀柄顶端。

在汉代,随着冶铁和锻钢工艺的进步,"百炼钢〃“淬火〃等技术 使得钢铁兵器迅速发展,铁刀和钢刀逐步取代铜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出现了可安装长柄的铁刀,预示着隋唐以后刀的发展趋势。唐代出 现了长柄的大刀,即陌刀,两面有刃,长达5米,重15斤。〈< 唐六典•武 库令》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
宋代是大刀发展的兴盛时期。此时的长柄刀形制多样,刀刃前锐后 斜,柄为木制,安有铁锊,是宋代军队常用兵器之一。〈〈武经总要》中 记载的宋代长柄刀有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 刀,被列入"刀八色〃之中。明代的长柄刀沿袭了宋代的传统,但是形 制简化,主要有偃月刀、钩镰刀、夹刀棍等。清代的大刀并无多少创新, 绿营里虽保留有长柄刀,但已不是主要兵器。图片16图片17

①铜大刀: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长45.7厘米,柄长7.6厘米。刀身宽大,单面刃, 根部平直,中段内凹,往前渐宽弧收。刀背较厚,前端翘起,脊背上有一条脊棱。刀柄呈窄条 形,略下弯。图片18

①片刀:清代钢刀,长2.57米,木柄,柄头髹黑漆,洒螺钿。

长斧是一种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基本构造有斧头、柄、锝三部分。 斧头一面平直,一面为斧刃,下有銎,用于安装斧柄。

斧起源于石器时代,初为石制,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出现而改用铜制。 军队中的斧还可以用来筑城、构筑营地、挖坑道等。商周时期,斧与钺 常联称"斧钺〃,多作为礼器,是权力的象征。

南宋时期,为了有效抗击装甲骑兵,出现了用大刀、大斧和铠甲装 备起来的装甲步兵,上砍骑兵,下砍马蹄。侵宋金军元帅完颜兀术曾评 价说:〃宋军武器之中,最好、最厉害的就是神臂弓,其次就是大斧

①长柄斧:钢斧.长1.36米,斧面中部双面鋟金飞虎火焰纹,黑漆木柄,底帽为铜鋟金 饰件。

 

钺也是以劈砍为主的长兵器,由石斧演化而来,主要流行于商和西 周。钺与斧形制相近,由钺身和木«:、组成;装必方式与戈相似,区别在 于钺刃宽大。其主要形制为圆刃长柄;也有直刃的,称为〃方钺〃。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精细磨制的石钺。商代出现了青铜铸造的 钺,用作兵器、刑具以及典礼和仪仗用具等。商初时钺身多素面,仅有 一穿,后来出现了两穿或三穿钺,内加长,钺身中部开始出现圆孔,并 饰以夔纹、雷纹等图案。商代中期钺身与内之间出现了阑,使钺身与祕 结合得更加牢固。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大型钺,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铜钺,其刃部宽57.5 - 58.5厘米,重8.5 ~ 9公斤,是权力的象征。此 时铜钺的图案、制作技法及装饰物也更加多样,样式精美。

西周时期的青铜钺依然主要是一种象征杀伐之权的仪仗兵器。东周 时期,青铜钺在中原地区使用减少,但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仍然广 泛使用。

汉代出现了似戟似钺的兵器"钺戟〃,由钺和刺两部分构成,前端 为刺,形若短剑,刺茎插入钺的銎内,呈现出"十〃字形。钺呈扁平体, 刃端宽而薄,装有长柄,多为熟铁锻造,是汉代独具特色的兵器。

宋以后,钺基本上退出战争兵器序列,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只在祭 祀等特定的场合还有所保留,或者作为一种刑具少量使用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节棍

节棍属于经过强化的棍类兵器,其基本样式为几节坚硬、沉重的木 棒或金属短棒,以铁链或坚绳相连,最具代表性的有两节棍、三节棍、 梢子棍等。此类兵器弯折较为自由,难以防御,是有效的攻击器械。在 中国,把多节棍作为一种兵器使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中 的"连梃〃,即为此种兵器的最早记述。

两节棍,又名双节棍、二节棍、双截棍、二龙棍,短小精悍,是防 身御敌的重要武器。关于两节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西北游牧 民族。《武经总要〉〉记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 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 者,巧于戎人。〃这里所说的铁链夹棒就是两节棍的前身。一说起源于 中原本地,是从中原地区农业民族的农具——连枷演化而来。

三节棍由三条等长的棍中间以铁环连接而成,有长三节棍和短三节 棍之分。常规三节棍全长等于使用者直立时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高度, 而民间武师的三节棍也有"伸开一丈"之说。因而放开使用如同长器械 一般,可做远距离击打;折叠则是一短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 常做自卫防身之物。

梢子棍由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棍以金属环相连接而成,其中短棍又称 “梢子〃,所以称为梢子棍;形状与农家打麦脱粒用的连枷相似,故 俗称"连枷棍古时还称连梃、铁链夹棒、铁连枷、盘龙棍等。梢子 棍分为大梢子棍和小梢子棍两种。大梢子棍两节木棍长度悬殊,长棍长 140-155厘米,称为“棍身〃;短棍长40~50厘米,称为“梢子"。小梢 子棍由大梢子棍缩短而成,其棍身长45-60厘米,梢子长15-20厘米。据 «墨子〉〉记载,连枷棍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守城御敌的重要兵器。北 宋《武经总要〉〉中亦记载:"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 则以连枷棒击之。〃图片1图片2

流星锤

流星锤是将金属锤头系于软索或铁链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由 远古狩猎工具"飞石索〃发展而来。流星锤由锤身、铁链或软索、把手 三部分组成,分为单流星锤和双流星锤。其锤有瓜形、棱形、剌球形、 浑圆形、梭形等,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的力量而定,一般4~6斤。 锤身多用铜、铁铸造,末端有孔,贯穿铁环;软索以蚕丝、人发、鹿脊 筋丝之类编制,粗如手指,长5~10米;把手以竹木制成,缚于软索或金 属链末端。使用流星锤者平时将索链折成几折,藏于袖中,用时可一抽 而出。图片3图片4

匕首

匕首是一种以刺为主兼砍击的兵器,形制似剑,长度大多在20~50

厘米之间,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因其短小锋利,易于藏匿,是近距离搏 斗和暗杀的有效武器。有时为了增加匕首的刺杀效能,用毒药淬之。《史 记•刺客列传》就有记载:"燕太子丹使轲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 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制作精致的匕首,有石质、骨质和角质 的,也用作切削器。商周以后逐渐出现青铜匕首、钢铁匕首。到了汉代, 军中骑士多配匕首,一般官吏除了佩剑还带有匕首,用以防身自卫。唐 以后,匕首多敛藏防身,或为侠客所用,不再是常备兵器。图片5

飞爪

飞爪是在系绳上拴有铁质钩爪的一种暗器。飞爪多带有两个钩爪,

钩爪形如手掌,铁质,共四趾,连接着一半圆形或圆形的掌,趾尖非常 锐利。爪趾上有许多伸缩自如的关节,爪后系有一条2~5丈长的绳索。 为便于使用,绳索末端结成一圆圈套于腕上。

飞爪不但能杀伤敌人,还能擒拿敌人。一旦击中目标,锋利的爪 尖足以使人受伤;若抽动绳索,制动爪趾各小节机关,爪尖便会向内 猛扣,深隐入内,使目标无法摆脱。此外,飞爪也可用来攀登高墙等 障碍物。图片6

镖是一种常见的手掷类暗器。镖头呈尖状,一般由铁、铜等金属制

造。镖的大小、长短和轻重不一,适合较近距离使用。常见的有脱手镖、 金钱镖、绳镖等。

脱手镖,也称飞镖,有三棱、五棱、圆筒等形状,尖部均锋利无 比,长度在8~14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脱手镖可分为带衣镖和光杆镖。 带衣镖的末端系有红绿绸布,称作镖衣,掷出时绸布如箭羽,可以稳定 飞行方向;光杆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但飞行稳定性较差。镖一般 系在腰间,9支或12支为一套,每套中有一支镖比其他的长而重,为绝 手镖,用于紧要关头,最大射程可达60米。

金钱镖又名"罗汉钱〃,把古代常见的圆形方孔钱币的圆边磨成刃
而成。此镖易于制造,便于大量携带,可攻击眼睛、咽喉等部位,但攻 击距离有限。

绳镖是在镖的尾部系一长绳,属于索击类暗器。镖为纯钢所铸,呈 三棱形。相对于脱手镖而言,绳镖有可回收利用的优势。

图片7

五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华夏战争史,先人们的智慧幻化出浩如烟海 的古兵器形态。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拍摄、图片收集和文献整理,《中国 古代兵器图鉴〉〉终于接近完成,但其中仍不乏遗憾之处。碍于篇幅和种 种现实性问题所限,此书所收录讲述的近400幅图片仅能作为路引掀幵 中国古兵器多彩世界的一角,希望能借此窥见广博深邃的中国古代战争 文化之一面。

 

 

浏览15,8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