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山西灵石县发现了一册清光绪六年(1880) 的《傅拳图》手抄本。其内容主要有六十多个套路动作名称和图像,还有六路 傅拳名称的记载。据献拳谱者蔡承烈讲,此拳谱是山西明末清初名人傅山所 传。此说是否属实,当需考证。又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力伯在(三十年代山 西之国术》一文中写道:“在明末清初,侨黄父子亦皆为个中健者,父老相 传,野叟所叙,多为传信。”此外,尚有不少有关侨黄父子武功过人、技艺高 深的文字记载。究竟侨黄父子是什么样人,与《傅拳图》有何关系?当时,我 们也不清楚。但拳谱既是傅山所传,而且侨黄父子又是同期山西有影响的名师 高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加以考证核实,以丰富祖国武术之宝库。为此,我 们进行了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
第一节侨黄父子就是傅山父子
我们带着上述问题,首先走访了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傅学研究者郝树 侯,山西省博物馆文史专家吴连成,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傅山医学研究者何高 民等老先生。他们都明确指出,侨黄父子就是傅山父子。据郝树侯教授说: “傅山一生有别号四十六个之多,其中有侨黄、侨黄真山、侨黄老人等。”又查 阅傅山遗著《霜红龛集》所附《傅山先生年谱》,确有侨黄老人、侨黄真山等 称号。由此可以断言,侨黄就是傅山,侨黄父子就是傅山父子。那么,傅山父 子是否长于武功呢?这就更引起了我们进一步查考的兴趣。
第二节傅山父子擅长武功而且堪称武术世家
傅山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 博学多艺、闻名遐迩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四百多年来,他的名声 和学识被后人所称颂。但谁能知道,傅山还是一代武林隐士呢?史实是最好的 见证。
一、傅山的家世、生平以及他所经历的道路,足以说明傅山父子是文武全 才的一代名流
傅山,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中。因在山西省 寿阳县五峰山龙池观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石道人、傅道人、 傅道士,又称老蘖禅。其他别号有侨黄山、侨黄老人、侨黄之人、侨黄真山 等,不下四十多个。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七 十八岁。兄弟三人,兄名庚,弟名止,他排行第二。他的祖先是山西大同人, 世代业儒兼通武备,家学渊源,蜚名三晋。他的六世祖,名叫傅天锡,以武夫 子关云长为榜样,专攻一部〈佐氏春秋》,很有名气。傅天锡曾被当时明宗室 驻晋的临泉王朱美瑢(晋定王朱济僖的第六个儿子)请去任教授,始由大同府 迁居太原府,属辖忻州顿村,顿村距城二十五里(据清道光《阳曲县志》所收 傅山五世孙傅履巽编《徵君事实》)。他的曾祖父,名叫傅朝宣,人称承务君, 也称西罔先生。幼时聪明过人,少年饱览群书,才横横溢,尤喜《春秋》,品 学兼优,为太学生。朝宣曾被宁化王朱济焕(晋恭王朱橺的第五个儿子)赏 识,一日傅朝宣骑马路过宁化王府,被抢人府中,招赘为婿,封仪宾承务郎, 主管朝王、护驾、画卯之事。于明正德十五年(1502)迁居太原府阳曲县西村 (今太原市尖草坪区)(见《霜红龛集》一二五六页)。他的祖父,名叫傅霖, 字应期,嘉靖壬戌进士,遵父朝宣“尔做官只要体贴,公生明,廉生威”的严 训,历任南直隶(今河北)寿州知州、河南湖广佥事、广宁参议、湖广荆西 道、辽海兵备道、朝议大夫。做文官有政绩,做武官有战功(见《忻州志•艺 文》、李维祯《傅参藩传》)。傅霖从小就喜欢阅读和练习家传的养生方法,因 此虽然年逾七十,发鬓仍然有光泽,五官神明,不见衰老之象,不扶拐杖,走
路矫捷如同年轻人,并著有《慕随堂集》(见《霜红龛集》一二六二页)。他 的父亲,名叫傅之谟,字檀孟,号离垢,万历岁贡,喜渔猎六艺百家,博学能 文,乐善好施,独好檀孟,刻檀孟批点于家,以先大夫(傅霖)手泽《汉书》 授徒乡里(见《霜红龛集》四五七页)。古代六艺是文武合一的,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是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射、御又是封建贵族习武的主要科 目。
傅山出生在这样一个文武皆备的官宦之家,自然深受先辈的熏陶,加之从 幼年至壮年又经受了明朝所强调的“文武兼备”的严格训练(据《大明律》 载:科举考试分文科、武科。武科分外场、内场,外场考骑射、步射、开硬 弓、舞刀、掇石等;内场考武经、兵书、策略等。文科也分内外场,外场先考 骑射、步射,不及格不准参加内场考试。这就促使文人学武,武人学文,文武 合一,全面造就人才)。又据《霜红龛集》卷一《喻都赋•叙》云:“臣丙子丁 丑以事再诣京师,京间民辄流言皇帝苦边患,宫操训武,命中官习兵阵,嫔妃 以下学骑马驰纵,且南迁。”所以傅山成为文武全才之士,也是符合当时社会 和家庭背景的。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傅山先生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六月十九 日,“贞髦君孕十二月,梦老比丘而生,生复不啼。父(傅山父亲名之谟,号 离垢)出卜,遇一瞽目比丘至门曰:‘既来何必不啼?’山乃啼”。
据戴廷栻《石道人别传》记载,傅山三岁时,他的父亲偶然背诵《心经》 句,他不觉应声背诵下句(〈〈心经》为先天神圣所说的一种修养精要之义的书, 如〈汰上老君清静心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太上玄都抄本清静心经》 等)。六岁时,见他的父亲购买黄精(黄精,百合科植物,药用部分为根茎, 多年生草本,高二尺左右,地下根茎横生,类似鸡头状,但小而稍扁,头大尾 小,形似白及,暗红色或黄白色,显光亮,味稍甜,性平无毒,补中益气,生 津润肺,安五脏,治消耗性热病、病后衰弱、老人及小儿营养不良等症。道家 认为,常吃则觉神气清爽,行步如飞,可以长生不老),并听父亲说:“吃了 不死。”傅山也学他的父亲吃黄精,不肯再吃谷食。七岁在小学读书,过目成 诵,博学强记。十五岁应童子试人庠(xiang,音:祥。古代的乡学校名),补 博士弟子员(秀才),这时家塾课程甚严。十九岁那年的冬天,他的父亲患伤 寒病危,傅山到文昌庙乞药,他的父亲吃了此药,竟然好了,当时人们议论傅 山“孝通神明”(按:此事是个巧合,但对傅山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又因小病,傅山取读《神僧传》,认为做神仙也不是难的事,这便是他肆力于方外诸 书的开始。二十岁试高等食廪饩(即高一级的廪生,每月每人给米六斗,有司 给以鱼肉,并供给日用品),以为举子业不足习。他认为“文章小技,于道未 尊”,“再闻《〈战国策》,无甚滋味”(《霜红龛集》一一三三页)。他尖锐批评 当时人们热衷的八股文:“仔细想来,便此技到绝顶,要它何用?文事武备暗 暗地吃了它没影子的亏。”所以他抛弃八股(据《日知录》解:经义之文,流 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名。成化二十三年会试,及以反正、虚实、浅深、扇 扇立格,八股之制,实始于此),改学经史、百家、方技、岐黄(医家之祖。 岐伯与黄帝,通作岐黄)之书,对佛经、道藏也深有研究。世人称他“博极群 书,时称学海”、“医术人神,人称医圣”、“笃好书画,不类前人”。
据孀红龛集》附录一《石道人别传》和侏衣道人案题本》记载,因傅 山的父亲好道,常与山西寿阳五峰山还阳真人郭静中往来,又因傅山善医病, 故又受道于还阳真人。据《寿阳县志》记述,还阳子姓郭名静中,河南修武 人,小时尝梦驱龙行雨,长大厌薄世故,弃家到陕西华阴,遇异人刘某,遂拜 为师。于书无不通,尤深精于〈<易》,明神宗(万历皇帝)封雨师,赐以印剑 紫衣,住五峰山龙池观,又称龙池先生(据〈侄元辨伪录》解,高道之士为先 生。元代人尊称道士常为先生),属道家龙门派第五代弟子。龙门派,为宋元 之间道教中全真派,由道祖邱长春所创始。邱长春,名处机,号长春子,原籍 山东登州栖霞县滨都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出家于山东 昆嵛山,至二十岁赴山东宁海全真庵听王重阳真人讲道,重阳爱而收为徒。后 元世祖慕邱真人之道,封为“混元大宗师”,因真人曾修道龙门山,即以山名 派,命传龙门派并御赐该派百代字辈之称。往后代代相传,所以龙门派之名, 乃属皇封(见《道藏源流考》)。
据《阳曲县志》载:“甲申,先生避地龙池,师事焉。道家龙门派,以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等四十字为号(按:四十字为误, 当以百代字辈为准),常、守已有人,真字虚一座,故属先生。”说明傅山正式 人道,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弟子。信道、好道和人道是两回事。古代道家人道 很严格,道教对于求道者,必须有师傅传授秘道,所谓“道贵师承”也。故受 师承时,必须誓戒、拜三师(度师、保举师、监度师),然后传与度世之法, 谓之传度。誓戒也叫传戒,人道之初,必先受持五戒,而学道者,则须恪守九 真妙戒,谓之受戒。九真妙戒者,为初、念、持、守、保、成、悟、得、登识,并且赠给他道士戴的帽子和衣服。他醒来一想,知道这次考不上举人,便 按梦中所赠的道士衣冠样做了一套。放榜以后,果然没有中榜。有个一百三十 多岁的长寿老僧向他贺喜,傅山说,你贺错了,我没有中榜。老僧说,正因为 你没有考中,才来贺喜。傅山点头会意,便取来做好的黄冠朱衣,穿在身上, 并自己起了个号叫“石道人”。因为穿红色道袍,故又起一号叫“朱衣道人”。 至此,傅山对仕途经济,心死如灰,坚定了出家为道的信念。是年冬雪,傅山 到寿阳五峰山和还阳道师彻夜长谈(见《雪中过五峰道师留夜谈>〉诗),而后 便举行了正式人道仪式,并训名真山,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弟子。甲申年 (1644)八月,傅山访道师五峰龙池不遇,有诗为证。说明傅山拜五峰山道师 还阳真人为师,当在甲申前,《阳曲县志》记述有误,戴廷栻《石道人别传》 记述傅山壬午拜师较翔实。至于“常、守已有人,真字虚一座,故属先生”, 因傅山在青年时已成名,时称“学海”、“神医”,在为“袁继咸冤案”申诉 时,忠义勇为,名噪一时,人称“义士”;另外,傅山先生是还阳真人亲传弟 子,受道于还阳真人,虽未登堂人室,而早成事实,所以在他正式人道拜师 时,只能是“真”字座,而不能是他席。
浏览2,2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