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全面、一般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身体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专项的特点、练习者的训练水平和不同训练过程的任 务,把全面、一般和专项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其协调发展。

由于现代技击训练逐渐向“专项化”方向发展,优秀拳手的训练更趋向于专项化,所以对一般训 练方面的“全面性”要求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早期训练年龄的提前和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限 制,因而对全面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把一般与专项训练进一步分化为全面、一般与专 项训练三个结构,并使之在训练全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的阶段,以便比例合理地进行搭 配和安排。

(十二)周期性与节奏性训练原则

所谓“周期”,李小龙的见解是:它是指周而复始与循环往复的事物发展过程,而所谓“训练周 期”,则是指表现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特点的训练过程。

所谓“节奏”,是指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动态变化的特点。而所谓“训练节奏”或“比赛 节奏”,则是指训练和比赛周期的内在动态变化规律。

周期性与节奏性训练原则,是指训练过程应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并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逐 步提高的方式安排训练。

第二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

科学化训练已成为截拳道训练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说现代技击训练已进人了一个以多学科 综合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

所谓科学化训练,就是指根据技击训练的基本规律,以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科学原理作指导, 所进行的一个卓有成效的优化训练过程。根据李小龙的要求,在进行科学化的素质训练的同时,还 必须注意如下事项,从而对技击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 果和创造最优异的成绩。

(一) 要明确训练目的,端正训练态度

在搏击运动中,由于素质训练是一项比较枯燥而艰苦的练习,所以进行该项训练时首先要明确 训练目的,认识到素质训练是为增进和提高技击水平,是为发展专项技术打基础,所以在练习素质 时,特别是专项素质训练,对动作的规格、身体的姿势,都要求相当严格,并强调动作质量,否则都会 影响专项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图片24 图片23


  • 素质训练要有计划,因人因时因地而定


即李小龙生前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且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 的训练又是密切相关、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因此,训练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时、因 地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个人训练计划来,以便有系统、有步骤地长期训练,然后才是逐步增大运 动量。

(三)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根据李小龙的要求,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除准备活动外,还要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做 练习时要量力而行,不得急于求成,以免发生意外损伤事故。练习后还要充分放松肌肉和关节,并 做适当的整理活动。

(四)训练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素质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练习方法,而且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重 点,避免千篇一律。例如:上肢力量和技巧较差的研习者应多练上肢,而腿部柔韧性差的则应多练 腿部的柔韧性,以求全面发展。

另外,李小龙认为还要注意训练的动静结合,也就是动力性训练要与静力性训练进行有机的结 合,以动力性训练为主,因为搏击是流动性的。

第三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基本特点

李小龙的创新意识和实战功力是前无古人的,其成功的底蕴颇具个性色彩。也就是说,李小龙 的素质训练是颇具特点的。

(一) 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训练任务的多向性

专项素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夺取搏击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而具有鲜明的专一性。 但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却要完成包括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任 务。

专项素质训练目标的专一性还表现在每个研习者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和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一 性,各运动项目对研习者全面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而每个研习者的竞技能力又不可能全面平均发 展。虽然一个研习者有可能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如跆拳道、空手道)取得好成绩,但却很难、 甚至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如拳击与柔道)。因此,从选材开始,就 必须注意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图片26 图片25

  1. 训练过程的长期性和训练安排的系统性


我们都知道,技击训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竞技活动过程。一个练习者的长期系统训练过程虽 由各个项目特点而有所区别,但一般约需10至15年左右。因而,系统地安排训练是李小龙用以保 持长期训练成效的基本条件。

(三)训练参与的个体性和训练安排的针对性

李小龙认为:技击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个人训练参与为主的过程,而且搏击的胜负与成 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充分发挥每个研习者个体的竞技潜力。但这并不等于要求研究者必须单 独训练,而是要求在训练中要充分了解和重视每个研习者的个人特点,并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训练。在进行集体训练的同时可适当考虑个人特点,必要时也可单独进行训练。“个体性训 练”正是根据此特点提出来的。

(四) 运动竞技的激烈性与技击训练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现代搏击运动日趋激烈,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些微小因素上所取得的微小优势,甚至在成绩相等 的情况下决定胜负。因此,李小龙认为如果不通过各种科学的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去尽可能地夺 取那些微小因素上的微小优势,是很难取胜的。

现代技击训练已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的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竞技实际上也是各国的“科学水平的 竞赛”。因此可以说,现代技击训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运动竞技的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

(五) 运动负荷的极限性和训练负荷安排的应激性

人的竞技能力水平和运动成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练习者承受负荷的能力,而专项素质 训练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者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因而,必须实施大负荷的训练,不 断地提高练习者承受负荷的能力。当然,这种负荷是一种接近甚至达到极限能力的应激性负荷,只 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习者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竞技能力。

(六) 运动成绩的表现性与表现方式的差异性

我们的搏击成绩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通常是在专门组织的正式比赛中,按一定 的规则进行打斗时表现出来,如此才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价值。

由于对抗的方式不同,因而运动成绩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有采用击倒制的、有采用比分制的,但它们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和制约条件,否则即使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来,也不一定能得到承认。

(七)训练内容的复杂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由于搏击训练目标和任务的多向性和训练过程的复杂性,专项素质训练内容也表现出相应多 的特点,而且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现代技击运动中对训 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优选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图片28 图片27

第四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适应原理

在李小龙的观念中,适应也叫训练适应,它是反映练习者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 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

李小龙曾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技击训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给予练习者机体适度刺激的过 程,并通过反复刺激提高练习者机体的各种生理适应性,从而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技击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去设法打破原有的生理适应性的平衡状态,使机体在更 高的水平上产生新的生理适应的适度平衡。

  1. 搏击能力与训练适应的构成因素


所谓“搏击能力”,是指练习者为在比赛或搏击中取得优异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或竞技能力, 是练习者体能、技能、智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因而,训练适应,也是由 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 生理机能的训练适应


这种适应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呼吸器官系统和能量代谢方面的生化适应。李小龙认为,这种训 练适应决定了练习者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强度比赛(搏击)的能力。

  • 形态、解剖学训练适应


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肌肉、细胞结构上的生理适应性变化,如李小龙常说的骨骼、肌肉的体积 增大和重量加大,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得到发展,肌肉蛋白增大,肌肉能源物质增加,酶的活动提 高等。也就是通过训练使细胞增大,肌纤维变粗。因此,这种训练适应直接决定了力量、速度等运 动素质的提高。

  • 心理的训练适应


主要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训练、搏击环境影响。李小龙认为这种训练适 应性是掌握复杂技术动作,提高技能,形成良好的、稳定的竞技心理状态的基础。

  • 运动能力适应


这是练习者最终所要形成的狭义的竞技或搏击能力,主要包括练习者的各种运动素质的提高、 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完善,以及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智力能力的提高。 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者专项能力、专项运动成绩和专项技术水平的基础。尤其是运动素质,直接关系 到搏击成绩的提高。

  1. 素质训练中训练适应的种类


从产生训练适应的时间长短上来看,训练适应可分为:短时训练适应和长期训练适应两种类型。

  • 短时训练适应


主要指机体接受训练刺激后,在短时间里所形成的暂时性训练适应,这是对外部训练刺激的一 种应激性反应,是不稳定的。

  • 中长期训练适应


主要指机体通过经常的、长期的连贯的训练刺激后,机体在各方面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训练适 应。具体表现为练习者承受各种刺激的能力提高了 ,搏击能力和运动成绩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素质训练中训练适应过程的生理机制

训练适应过程主要是人的机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生理适应过程,因而欲于技击中有所精进,则 必须了解这一过程的生理机制。

图片31 图片29 图片30

  • 短期训练适应的生理机制

  • 外界对练习者机体施加刺激阶段


这种刺激包括训练中和搏击中(如比赛负荷、观众的噪音、裁判的判决)及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 刺激,而且练习者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刺激。

  • 对刺激产生直接的应答反应和代偿性反应阶段


练习者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其机体内外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输到各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 使它们尽快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或代偿性工作状态。

  • 对刺激产生局部或整体的适应阶段


即机能状态由开始的急剧上升逐渐趋于平衡,当机体某项指标虽不再上升,但也能承受住该外 部刺激时,即表示肌体已对刺激产生了训练适应。

  • 长期训练适应的生理机能

  • 练习者运动机能储备阶段


本阶段是通过反复重复短时的训练适应效果,去促进长期稳定的训练适应的形成。

  • 练习者结构与机能改造阶段


本阶段在全面增加和系统重复各种外部训练刺激的基础上,使各相应的机能系统和组织器官 产生明显的结构和机能改造。

  • 练习者稳定的长期训练适应的形成阶段


李小龙认为,本阶段形成了稳定的、相互协调的长期训练适应。因过小、过短的刺激往往难以 引起机体对该刺激产生更大的应答性反应和产生更大的训练适应性。

第五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负荷原理

在搏击训练过程中,由于负荷会使机体产生疲劳,因而为了使练习者产生更大的训练效应,就 必须对疲劳的机体进行有效的恢复,消除已产生的疲劳,以便承受更大的负荷。而搏击训练的最重 要的控制作用就是负荷。李小龙认为,了解和掌握负荷与应激的基本原理,是进行截拳道科学化训 练的关键。

首先,运动负荷是指练习者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应 答反应的程度,这亦是外部刺激与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的综合体。

(一)素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完整结

在李小龙的训练体系中,运动负荷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 是由以下几个层次的局部结构构成的(图565)。

第一类:训练负荷、搏击(对抗)负荷、教学负荷与健身负荷,以及一般负荷和专项负荷。

第二类:内部负荷与外部负荷。

第三类:负荷量与强度的基本构成因素。

第四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基本构成因素的具体指标。图片33 图片32

  • 素质训练中运动负荷各结构的概述


有关李小龙的一些训练原理,在国内、外研究界都是一个空白,因为李小龙生前仅是对此讲述 过,而没有进行详细的文字记载,如果将此忽略过去的话,那么将有损截拳道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因此,笔者在走访了李小龙当年的一些学生后,相继写出了本章的前半部分,以完成李小龙的遗志。

  • 训练负荷与比赛(对抗)负荷及教学负荷和健身负荷


所谓“训练负荷”,是反映练习者在为提高全面竞技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刺 激。

所谓“比赛(对抗)负荷”,是指练习者在为表现出自身最高技击水平和夺取胜利的各种对抗过 程中,或在完成具体有比赛性质的训练内容时,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刺激。

所谓“教学负荷”,是指练习者在以学习和掌握动作技能的各种技战术教学训练中,机体所承受 的负荷刺激。

所谓“健身负荷”,是指练习者在治疗伤病过程中或为达到恢复、调整和健身作用而进行的身体 练习活动中所承受的负荷刺激。

以上这几种负荷作为运动负荷这个总概念来说,他们都是一致的,都是反映外部给予人体的刺 激。但作为具体概念来说,由于其各自的主要功能结构和负荷性质的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殊概 念。李小龙曾经说过,传统的技击训练通常没有负荷这个概念,即使有也是把他们混在一起,不注 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因而也就不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去科学地进行安排训练。

  • 外部负荷、内部负荷、百分负荷


所谓“外部负荷”,李小龙的见解是:它是指人体外部的各种控制作用对人体施加的刺激。也就 是练习者在训练和对抗中所实际承受的各种心理方面的刺激量和身体活动的方面的工作量的总 称。

所谓“内部负荷”,是指练习者的有机体在承受外部负荷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内部应答反应,而 且这种应答反应不仅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从而形成“生理内部负荷”和“心理内部负荷”两种 内部负荷。常用的内部负荷指标有脉膊、血压、最大吸氧量、血乳酸等内部生理负荷指标和注意力。

所谓“百分负荷”,是指用来反映外部负荷对机体进行刺激后,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的程度,这是 一种相对负荷。

以上三种负荷是紧密相关的,也即外部负荷提高,内部负荷应答反应程度也提高,百分负荷水 平也随之提高,反之降低。

  • 负荷强度、负荷量与总负荷


所谓“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或单个动作中,拳手机体所承受的一定外部负荷量所引起 的内部应答反应的程度据李小龙说,负荷强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图566)

  1. 训练强度


这是拳手平时进行各单个素质训练时所承受的外部负荷刺激,常用平时训练中测定的各种身 体练习的指标值来表示。

  1. 对抗强度


这是指拳手在对抗训练中所承受的外部负荷强度。

  1. 外部心理刺激强度


是指训练中拳手所承受的外部心理刺激的程度。

  1. 心理强度


这是指拳手接受每次外部心理刺激的,在心理上对这一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

  1. 体力强度


这是指拳手接受某一个外部负荷刺激后,在生理上对这一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

  1. 瞬间强度


这是指拳手在承受负荷的某一瞬时测定的负荷强度值。

  1. 平均强度


这是指所测的若干次强度的平均值。

  1. 最高强度


这是指拳手在多次测定强度中的最高值。

  1. 密度强度


这是指拳手在单位时间里,练习重复次数的变化对机体所造成的刺激程度的变化。

  1. 绝对强度


这是指实际测定出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负荷强度的参数值。

  1. 相对强度


也就是百分强度,它主要反映绝对强度的实际水平和等级。

  1. 技术强度和战术强度


这是指一个完整动作技术在难度和动作组合上的不同,对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刺激。而且,完整 动作技术和整体战术的强度高,分解技术或局部技术动作强度低。再者,技术的难度、危险度越高, 则技术强度也就越高。

所谓“负荷量”,是指拳手在持续、连贯的训练中,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所表现出的 内部负荷的程度。

所谓“总负荷”,是指拳手在单个练习或连续作业中,将外部负荷量与外部负荷强度刺激综合起 来,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拳手所承受的总的负荷刺激程度。

由于各种内部、外部负荷的具体单位不同,因而总负荷不能简单地将内部与外部绝对负荷相加 统计和表示,只有把它们都变成百分相对负荷后再进一步计算。在国际体育界或搏击界,常用的一 种计算方式是:

以某练习强度实际完成的练习暈 以该强度所能完成的最大练习量 负荷的结构是很复杂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而回避不了的。李小龙认为,只有正视它并从整体 的观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负荷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合理进行安排,才能取得最佳的训练和最

佳的搏击效果。

第六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超量负荷与应激原理

在搏击训练中,运动负荷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想不断提高成绩,就得不断提高运动 负荷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超量负荷原理”,而超量负荷的生理学基础是应激学说。

所谓“应激”,李小龙认为这实际上是人体对于外部强负荷刺激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

(一)应激的生理、心理机制

根据搏击训练要求,应激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 警戒阶段


当外部刺激出现前,人体处于一种对这种外部刺激的戒备和防御状态。

  1. 抵抗阶段


在承受外部刺激后,机体由防御转为抵抗,此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神经和 体液的变化,表现出人体适应能力强,体力能量储备增加,而且能使人体机能经常处于易于动员的 状态。

  1. 衰竭阶段


当外界刺激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机体就会逐渐由抵抗状态转为衰竭状态,机体工作能力反而 下降,并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因而应激既能引起良性的应激反应和状态,也能造成非良性的应激反 应和状态,故有人把“应激”比作“生命之盐”,不可没有,也不可过量。

在此,有的研习者可能会问:人为什么能出现“应激状态”呢?这是与人类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 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有关,人体的各种机能潜力都有一定的可动员量,在正常情况下和应激状态 下可动员的量是不同的。例如,人体的血量供应在正常情况下为5000毫升/分,处于应激状态时可 动员到35000毫升/分;呼吸方面在安静时肺通气量为4200毫升/分,而处于应激状态时提髙30倍 以上。这种应激状态使我们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有可能动员比平时大得多的机能潜力,以适应剧烈 地搏击要求。

  1. 应激与大负荷超量训练的关系


拳手平时的训练实际上是一种人为形成的运动应激模拟过程,人们运用各种方式为拳手造成 各种良性的应激源。拳手通过不断的承受这种应激源的刺激,就会逐渐产生适应,从而使这些应激 源不再是“超乎寻常”的了。此时,人体的应激水平就会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应激反应状态,这表明 机体出现了“节省化”趋势和平衡状态。为了形成新的应激反应,就必须重新提高应激源的水平,只 有这样才能把机体的训练水平推向更高的高度。这就是李小龙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负荷水 平,实施大负荷超量训练的依据。

第七节截拳道素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原理

在素质训练中,负荷的直接结果是引起疲劳,当机体对这种负荷刺激不再产生疲劳反应时,才 表明机体对此负荷刺激产生了训练适应。李小龙的观点是:当机体出现疲劳后,机体竞技状态就会 明显下降,只有尽快消除疲劳,使机体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够进一步承受新的更大的负荷。因 此,对人体承受负荷后产生疲劳及消除疲劳及恢复机能能力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解,将更有利于科学 地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一)素质训练中的疲劳与过度训练解析

从疲劳的表现特点看,疲劳通常分为“显性疲劳”和“隐性疲劳”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显性疲劳”,是指拳手不仅自我感觉难以坚持运动,各项植物性机能指标也明显变化,而 且表现工作能力的各指标也明显下降,这是因为体内调节和执行系统的代偿功能已难以补偿运动

中的消耗,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之故。

所谓“隐性疲劳”,是指拳手自我感到费力,动作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由于机体“代偿机制”的 作用,所表现出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未下降。也就是说,如测定拳手的各项植物性机能指标和动作技 能指标时,会发现有明显的变化,但其实际工作能力指标,如各项运动成绩却相当稳定。

在训练中,显性疲劳较易确定和判断,而后者的评定却十分复杂和困难。根据运动力学原理得 知,从疲劳出现的程度看,又可分为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极度疲劳三种情况。

  1. 疲劳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疲劳是多种运动训练直接作用中最重要的控制作用,即“负荷”的直接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疲劳表现就越明显。而造成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训练方面的、健

康方面的、生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还有社会影响方面的(图567)。

  1. 素质训练中各种疲劳症状的诊断


对疲劳症状进行诊断时,首先可采用定量诊断,即通过各种生理化指标对疲劳程度进行科学的 诊断。如对训练后的最高脉搏与恢复脉搏,以及血压、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诊断。

此外,还可采用定性经验来诊断,即通过拳手的自我感觉和经验,以及教师的观察和经验进行 疲劳的诊断。

(四) 素质训练中疲劳的消除与机能的恢复

恢复的基本内容

  1. 能量的消耗与恢复


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又不断补充和恢复能量的过程,其中包括糖元、蛋白质、磷酸 盐等能量物质的消耗与恢复。

  1. 肌肉系统的疲劳与工作能力的恢复


李小龙曾说过,肌肉工作时造成的乳酸堆积、血流受阻等都会引起疲劳,其有效恢复是保证肌 肉顺利工作的基本条件,即增加血流量与肌肉能量的补充。适宜的运动按摩,积极休息的安排均为

有效手段。

  1. 心血管系统的疲劳与功能的恢复


这主要指心脏和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疲劳的消除。

  1. 大脑和神经中枢的疲劳与功能恢复


根据资料统计,大脑的能量消耗占全身总能量消耗的丨/6以上,故紧张的、危险度较大的练习 都能造成大脑和神经中枢的疲劳,其功能的恢复是保证拳手机体自我调控的基础和条件。

  1. 精神和心理状态的疲劳与功能恢复


紧张、激烈的训练或对抗,会造成拳手心理上的疲劳和各种心理能力的下降,因而李小龙提醒 大家要注意精神和心理上的恢复。

  • 素质训练中疲劳恢复的基本过程


拳手的机体在承受各负荷后其机能和能源物质,由暂时下降和减少到恢复和超过原有水平的 过程叫“恢复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运动阶段


该阶段机体消耗大于同步恢复,因而能量物质减少,运动能力下降。

  • 基本恢复阶段


该阶段机体的能量物质和工作能力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能超过原有水平。

  • 超量恢复阶段


该阶段机体的能量物质和工作能力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能超过原有水平。

  • 还原阶段


超量恢复不可能永远保持,一定时间后能量物质和运动能力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

(六) 素质训练中疲劳的恢复方法与手段

  • 恢复的基本方式


恢复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积极性恢复”,二是“消极性恢复”。

“积极性恢复”是指在训练的间隙采用小强度或其它活动性练习的形式进行间歇的恢复方式。 如力量训练完后做一些伸展练习等等。

所谓“消极性恢复”是指在训练中采用静息性休息进行间歇的恢复方式。

根据李小龙的见解,积极性恢复有利于抑制运动中枢的兴奋,有利于肌肉代谢物质的清除和氧 气及营养物的供应,故其恢复效果比后者好。

  • 恢复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手段


李小龙认为,进行恢复时,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有关训练学的方法与手段



  1. 需合理的安排好间歇与休息。

  2. 需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手段和进行最佳训练程序的设计。

  3. 需合理安排负荷,并注意负荷的节奏性。



  • 有关医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恢复的手段与方法 ①营养


人体在训练中由于大量消耗能量,造成体内能量供需失调而出现疲劳,因而及时适当地补充营 养是机能恢复的重要方面。

  1. 物理恢复手段


主要是通过按摩、沐浴等手段进行。目前已有各种不同的沐浴方式出现,不同的拳手所采用的 具体方式应各不相同。

  1. 心理恢复手段


如自我放松、暗示、气功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爱好等。

  1. 睡眠


这是最重要的自然恢复手段,不同年龄的拳手应保证相应的睡眠时间。

  1. 其它


如电刺激、饮用虫草药等手段。

、、

第八节截拳道素质训练中的柔韧性训练

在截拳道或任何一门技击术中,柔韧性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一个研习技击之道者的 入门必修课。

通常,李小龙所讲的柔韧性好与不好,主要是看其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关节活动幅度的大 小,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拥有良好的柔韧性, 就能使动作伸展灵活,以便于出腿攻击时能随时踢向任何角度、高度,从而轻松自如地还击对手。

(一) 柔初素质的概念

李小龙认为,柔钿素质是指人的各个部位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与韧带的伸展能力。

在搏击训练中,柔韧性从其与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从其外部运动 状态的表现又可分为动柔韧素质和静柔韧素质。其中,“动柔韧素质”是指在运动状态下拳手所表 现的柔韧素质;而“静柔韧素质”则是指在静止状态下拳手所表现出的柔韧性。

此外,从完成柔韧练习的表现上看,又可分为主动柔韧素质和被动柔靭素质。前者是在拳手主 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柔韧素质水平;而后者则是在一定外力协助下或完全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柔靭性。

(二) 柔初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训练柔韧性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如果不能在柔韧性上有所精进,那么就别指望在武技上 有惊人的表现。所以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李小龙订立了一系列的训练守则与要求,进行了规范与 指导。

柔靭素质训练的要求:

  • 柔钿性的训练应从小开始,持之以恒。

  • 进行柔韧性练习时,要注意兼顾与所要训练部位有关的各个部位的协调练习,以求全面发 展。

  • 柔韧性的发展要适度,应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能力为前提。

  • 要注意与放松练习穿插进行。

  • 应重视力量等与柔韧素质发展有关的各种相关能力的发展。

  • 要注意将各组练习安排得使动作幅度能多次达最大限度,并随训练水平提高而逐步提高幅


度。

  • 要注意训练时的气温,并充分做好准备性活动,预先对相应的肌肉、关节进行按摩与小幅度 运动。

  • 要合理地安排柔韧性训练的程序,使自己少走弯路。

  • 要注意处理好主动与被动柔韧性,以及动柔韧性与静柔韧性的关系,合理进行,协调搭配。

  • 合理安排好柔韧练习的运动负荷。例如,在提高关节活动性阶段,每天均应安排柔钿性练 习,而到保持阶段时,一般一周不超过3 ~4次,训练量也逐渐减少,但保持性的训练则应全年均有, 不能停下。

浏览1,0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