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式学术化
中国式摔跤是解放后我国体育工作者借鉴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发 展传统中国跤而形成的一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竞技项目,但相关的研 究始终没有开展起来。1998年国家教委重新对体育学科进行规划,正式把 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独立的学科之一,解决了中国式摔跤的学科归属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了它长期依附于国际式摔跤的学术格局,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 之路。一些国内的体育院校在设立民族传统体育系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 把中国式摔跤列为重点项目。同时,中国式摔跤课程在许多高等院校以主 修、专修、选修等各种形式走人大学课堂。
普及推广群众化
20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式摔跤运动的第一个高峰期,无论 从开展规模还是比赛水平,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文革”后中国式摔跤运 动的恢复,主要表现为各地专业队的建设,在广大群众中这项运动始终未能 恢复到60年代的水平。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中国 式摔跤运动作为传统项目,以其群众基础好、易学、易练及健身效果显著等 优点,迅速在群众中开展起来。中国式摔跤普及的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北京、保定等地,跤场正以俱乐部、学校、跤馆等形式出现,开展方式正 由原来的以自发为主转变为以自觉为主。此外,大量摔跤骨干也在以各种形 式深人武术馆、健身俱乐部、公园、社区和学校推广这项运动。中国式摔跤 所具有的健身、娱乐及防卫等功能正在被广大群众认识和接受,参加这项运 动的群众队伍也正在逐步壮大。
竞技比赛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体育制度的深人改革,中国式摔跤比赛活动正在向市场化迈进。起初,这项运动只在一些地方举办的民族节日上进 行表演和比赛。后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中国式摔跤在市场行为中的作 用逐渐显示出来。如1997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 1998年在沈阳举办的亚洲体育节中国式摔跤比赛、1999年在保定举办的首 届全国中国式摔跤擂台争霸赛等,都是由官方主办,企业参与承办。另外, 赢利的摔跤俱乐部已有萌芽,中国式摔跤产业化已处于起步阶段。可以相 信,中国式摔跤与市场接轨,能为这项运动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及灵活的 发展机制。
发展范围国际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兴起中国式摔跤运动。翁启 修、袁祖谋等人为中国式摔跤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初这项运动 在美国开展得很好。进人90年代以后,法国、波兰、比利时、芬兰等国的 中国式摔跤逐渐升温,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式摔跤俱乐部,并相继成立中国 式摔跤协会。法国从1992年起,每隔两年都要举办“巴黎市长杯”中国式 摔跤国际邀请赛,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该项目最有影响的国际赛事之 ―。2001年3月,世界中国式摔跤总会在香港成立,共有三十多个国家的 中国式摔跤组织成为团体会员。随着这项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步扩大,有 关人士开始讨论中国式摔跤成为奥运会项目的可行性。
第二节中国式摔跤运动的竞赛规则与技市特点
中国式摔跤是在清末善扑营遗留的北京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了中国各 地、各民族的各流派跤种的优点,整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跤种, 在国际跤坛上独树一帜。与日本的柔道和相扑、国际古典式与自由式摔跤、 俄罗斯的桑勃并称世界六大跤种。它在竞赛规则、场地服饰、技术与训练方 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
一、站立快跤,规则简明
中国式摔跤是一种站立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在14mx 14m的摔跤垫子上8mx 8m的比赛区内进行比赛,要求运动员把对方摔倒而自己保持站立。运 动员除两脚支撑点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判负失分(小得合动 作除外)。比赛提倡不砸不落、干净利落、文明大方。胜负容易判断,观赏 性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其规则简单明了,使得技术具有相当的开放 性,并为其丰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式摔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各民族摔跤技术, 以丰富其技术体系。另外,也从武术中吸收安全有效的踢、拿、摔技术充实 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式摔跤细腻、丰富、全面、系统的技术 特点。这从其步法、手法、脚法及其组成的千变万化的跤泮技术即可见一 斑,正如跤界俗语所讲:“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
中国式摔跤在不断丰富自己技术的同时,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流 派,主要的有:
(一) 京跤。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它是继承和发展了清代善扑营摔跤 的独特功法和技法而形成的。特点是功法繁多,动作细腻,以手法著称于跤 坛。其传播范围包括河南、山东、上海和沈阳等地,这些地区原有的技术动 作与京跤结合起来,又各具特色。
(二) 保定跤。保定是京畿军事重地,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民间 的摔跤运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早年,曾有少林派传人平敬一将武术和摔跤融 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保定快跤,又称“武术跤”。民国初年,快跤曾 鼎盛一时,其代表人物有常东升,绰号“花蝴蝶”。受近代摔跤名家马良影 响,保定快跤在济南、南京等地涌现了大批人才。
(三) 蒙古跤。蒙古族有其传统的民族摔跤,也称搏克,曾是中国式摔 跤的重要来源之一。解放后,其跤手也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形成了中国式 摔跤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以力量见长,带有很多蒙古式摔跤的特点。新 疆、黑龙江等地区的摔跤风格,也带有蒙古跤的特点。
(四) 山西跤。山西的摔跤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忻州、原平等地素有 “摔跤之乡”之称。独具特色的“挠羊”就流行于这一地区。参与中国式摔 跤比赛后,在技术上也自成派别。山西跤以抓腕、倒胳膊、挟颈、插肩、锁 肘、抱腿等技术为主,抱腿摔为其特长。20世纪50年代,山西运动员崔富海、张毛清、李蓝田等在全国比赛中,把抱腿技术推向全国。
三、着装大方,績干简捷
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运动员上身着短袖跤衣(褡裢)、下身穿长腿跤裤、 腰系布带、脚蹬高腰软底跤鞋,既美观大方,又简捷精干。还有利于全面技 术的发挥,为中国式摔跤多样性的技术提供了基础。此种装饰与人们的曰常 衣着相近,便于人们学习应用,也是中国式摔跤发展快、深受群众喜爱的重 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摔跤形式不断演化,交流融合,最后整合 而成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 色。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人民的一项优秀体育形式。
了解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中国式 摔跤的现状,并从文化层次加以把握、学习和发展它。
以下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对中国式摔跤的文化特性进行分 析。
一、中国式摔狡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不像埃 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另外,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 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着强有力的同 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优外患的 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 ―。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中国式摔跤正是在 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以中原汉族地区的摔跤为基础,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国 内各民族(尤其是满族、蒙古族)的摔跤技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摔跤精粹。 其动作术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痕迹,如大得合、小得合等。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同时又具有兼收并蓄的风度,能 包容个性文化,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 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历史上汉民族文化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存,使得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丰 富多彩,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 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 文化等。而中国式摔跤身处这一大环境中,其简明的胜负标准,也为其包容 多样性的技术方法提供了基础。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摔跤技术在会聚成中国 式摔跤的同时,许多仍保留着自己的特点,继续独立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中 国式摔跤各具特色的技术流派〇•
浏览1,7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