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Wrestling),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古老的运动形式之一,在世界各 地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摔,是指人的身体失去平衡而 倒下的动作;跤,是指人的脚底被绊而跌倒的动作。简单地讲,摔跤就是指 两人在对抗中,设法破坏对方身体平衡,使对方摔倒为目的的运动。

但是,在世界各地,由于各民族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历 史文化的影响,同是摔跤,在技术形式、比赛规则和运动风格上都有明显不 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摔跤运动。例如,源于古希腊的古典式摔 跤、俄罗斯的“桑勃”、我国蒙古族的“搏克”、满族的“布库”(撩脚)等, 在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也都有其曾盛极一时的摔 跤运动。就是在同一地域,由于历史文化的衍变,摔跤形式及风格也在不断 的变化。中国历史上摔跤运动的不同称谓——角抵、角力、相扑、手搏,实 际上就反映了其内涵及形式的不同特点。据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 开展的摔跤运动有三十多种,其中最具影响又独具风格的有六大跤种,即源 于西方的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日本的相扑、柔道,俄罗斯的桑勃式摔 跤和中国的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不同于“中国摔跤”,中国摔跤是一个地域概念,可以泛指 我国地域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而中国式摔跤是一个 摔跤技术与规则体系的概念。中国式摔跤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工作 者以中国几千年摔跤运动实践为背景,参照现代体育竞赛规则,以京津两地 的摔跤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多个民族的摔法而定型的一项现代竞技运动项 目,冠名“中国式摔跤”以区别国际上其他种类的摔跤。它是历史上中国摔 跤运动整合、升华与规范化的产物。其技术特点简称“一倒一立”,即两名 运动员在对抗中,通过使用技法使对方身体三点着地,而自己则保持站立状 态。倒地后即不再对抗,即没有像柔道的“寝技”,故又称“站立跤”

第二节中国式摔跤的技术特点

第一节中国摔跤运动发展筒史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动发生、发展最后整合、升华、 规范与现代化的产物。研究中国摔跤运动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 式摔跤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完整地理解中国式摔跤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寻根溯源,理清脉络,为继 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摔跤文化奠定基础。

—、先秦——中国摔跤运动的萌芽与形成

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需要是发明之母。”摔跤也是顺应远古时 期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首先,原始人为了生存,在狩 猎中,人与人或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徒手搏斗的形式,以求得食 物或自卫,使原始人类逐渐地掌握了许多徒手的格斗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 攻防技能虽然是一些低级的本能的方法,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但却 是摔跤技术的重要起源,经一些有思想的原始人有意识地进行总结、练习和 传授,并自觉地用于身体和技能训练,这就成为摔跤运动的萌芽。

另外,原始人无意识地追扑嬉戏活动以及同类间求偶竞争也是摔跤活动 的来源之一。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男子为了显示勇力或取悦于心慕的女性配 偶,最简单又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徒手摔跤。这也是摔跤活动的重要起源。

再次,古代原始战争中,除了使用棍、棒、刀、枪、斧、箭等兵器外, 重力量和勇气的徒手搏斗仍占重要的地位。据《史记•五帝本记》载:“轩辕 氏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臂,……轩辕氏诛之于涿鹿之野。” 铜头铁臂是指头戴着有角的面具、护具,使用顶及摔法制胜,因此,摔跤在 中国曾被称作“角抵”,相传起源于蚩尤氏。这种徒手搏斗的技术,渐渐发 展成为民间角抵戏,在冀州一带,称为蚩尤戏,人们三三两两、头带牛角以 相抵。

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转型 期,战争频繁。由于战争的需要,摔跤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力。” 角力,即摔跤,说明当时的摔跤是以力量性对抗为主。《管子》中有:\春秋 角试,以徕精才。”角试就是以角力的形式来选拔武将人才。

民间角抵戏与军事角力活动的常规化,标志着我国古老的摔跤活动的初 步形成。当时,摔跤已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是人们喜闻乐 见的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之一。

《庄子•人间世》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 巧。”是一种当时对摔跤理论的概括。

二、秦汉至南北朝——中国摔跤活动的发展

角抵(角力)在春秋以前,属于奴隶主贵族用于训练军队的项目。《史 记集解》引应劭语:“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 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从秦以后,中国成为统 —的封建制国家,正式将前朝历代的角力定名为“角抵”,取消了用于祭祀 的那些烦琐的礼仪制度,单纯用来戏乐和比赛。这就是“讲武之礼,罢为角 抵”。在宫廷中,发展成为综合的文体表演项目——角抵戏,摔跤只是其中 的一种。

因秦销毁兵器,民间持兵练武受到限制,角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当 时在民间产泛流传的可能是类似日本“大相扑”的“角抵”。1975年,湖北 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个大蓖(图1-1),其上部弧形背面的角抵彩画, 可作佐证。

图片1

汉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角抵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成 了综^性的文体大会演,称“角抵奇戏”或“角抵百戏”,规模宏大,盛况 空前。每年春、夏两季在京城举办大规模的角抵戏活动,三百里内的老百姓 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虽然由于武器的不断改良和军事技术的进步,摔跤在军事训练中地位 降低,但角抵仍是军队中兵卒必修的科目之一。《汉书•艺文志》“兵技巧” 类中,记有《手搏》6篇,可能是对当时手搏经验的总结,可惜今已亡佚。

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居于我国北方的匈 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由于气候的变冷而纷纷南侵。受这些北方 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角力(又称“相扑” “拍张”)作为一种单独的体育活 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而且各地有各地的特点,相互间也经常进行比赛交 流。史籍有两晋庾东扑杀“西城健胡”和北齐时“宠胡”何狼萨“扑杀”王 绰的记载,说明当时角力与西域少数民族有交流,而且可以杀死对手。这个 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非治国安邦之术的“下技”),但仍纳在百戏之中。

总之,由军事训练逐渐向竞技活动和娱乐活动转变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摔 跤活动的特点。此后,角抵艺伎和竞技也分道而进,艺伎以宫廷为主,竞技 多在军队和民间演练。这一时期,宫廷角抵艺技中还萌生了女子角抵,供统 治阶层嬉戏消遣。

三、晴唐至芾——中国摔跤活动的繁苐

隋朝初年,国家的统一为角抵活动的复苏提供了条件,在宫廷、民间的 节日活动中都有所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起角抵 戏。”另外还记载:“大业六年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毕 集,经月而罢。”角抵戏的盛行引起部分人的非议,认为败坏风俗、耗费财 力,建议颁布禁令。这从反面也说明了民间角抵戏的盛行,其规模和花费都 很大。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表现出兼容 并包、雍荣大度的气象。摔跤作为一种文艺体育活动在宫廷、民间以及军事 训练各方面均广泛开展,异彩纷呈。

唐代,角抵是宫廷观赏和娱乐的主要节目之一。唐代许多皇帝,如穆 宗、敬宗s宪宗、玄宗等都嗜于此道。为此,宫中还设有专为皇帝娱乐服务的“御用”摔跤队——“相扑朋”。军队训练中也多用角抵,左右神策军 (禁卫军)中即多善角抵者,皇帝也常赴神策军观看角抵。民间摔跤亦十分 盛行,有所谓“瓦市相扑者”,常于节日时集市庙会上进行卖艺表演活动。 宋代出版的《角力记》是我国最早的体育(摔跤)史论著,有许多唐和五代 的摔跤史料,记载唐时摔跤活动说:“观者如堵,巷无居人,从正月上元至 五月方罢。”可见当时活动的盛况。

隋唐五代,涌现出许多角抵名手。《续高僧传》载:隋文帝时,有番人 善相扑,无人能胜。文帝后诏来法通和尚与之角力,“西番人大败”。五代时 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善于摔跤,声称谁能贏他,可以赏州刺史的官衔。

唐代始行武举制,对摔跤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当时摔跤的称谓除 “角抵”“相扑”外,又有“手搏”之称。唐代摔跤形制如何,其说不一。但 敦煌藏经洞里,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1-2),图中人物赤身裸背,光腿 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如今的日本“大相扑”酷似。据说日本“大相扑” 即是从唐代传去的。

图片2

浏览1,7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