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式摔跤教学与训练中常见的损伤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上重视不够,缺乏中国式摔跤运动损伤预防的必要知识

中国式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教学训练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 关。教学不讲方法,训练不讲系统;缺乏安全意识,不重视安全教育;在训 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也不认真 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国内有关调查资 料的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 位的原因。中国式摔跤运动准备活动中常存在的问题有:

准备活动不充分

中国式摔跤运动中,常用的练习程序是先做一些热身活动,使神经系统 的兴奋程度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适度动员起来,然后进人压腿、踢 腿、下叉以及专项基本功的练习。这些练习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要求相 应的对抗肌不仅具有良好的伸展性,还必须具备及时放松、协调配合的能 力。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伸展性没得到充分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也较低,对抗肌弹性和伸展性较差,不能及时而充分地放松,进人练习时 操之过急,猛踢、猛拉、急转、猛例,就容易发生肌肉和韧带拉伤或扭伤。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有针对性的 准备活动。

充分的准备活动需要结合专项技术来设计,有主有次。没有针对性的准 备活动,不能使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得到充分地预备时,或者两次活动间 的间歇时间较长,运动员忽视进人第二次练习前的准备活动时,或因长时间 的停练后消退的专项条件反射性联系尚未恢复时,幅度过大、力量过强、速 度过快的动作都有可能造成关节韧带扭伤和肌肉拉伤。

技术动作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 成损伤,这是初次参加运动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其 次,在学习动作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不注重动作的技术环节,一味 追求效果,急于求成,或者不注意倒地后自我保护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忽略 柔韧性、灵活性练习,都会导致技术动作失误、损伤发生。再次,不必要的 精神紧张、肌肉劳损等也是形成错误动作的重要原因。

过度疲劳和身体机能下降

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损伤初愈阶段以及教学训练时间过长,身 体过度疲劳,机能下降是引起意外损伤的重要原因。此时肌肉的弹性、伸展 性、力量都下降,受到快速牵拉,很容易引起“过力”,导致“闪腰”“岔 气”等肌肉急性扭伤,俗语也称“努伤”。另外,过度疲劳还是导致机体慢 性劳损的主要原因。

另外,当过度疲劳,身体机能下降时,机体动作协调性、神经反应能力 也显著降低,即使技术熟练的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运动技术错误,从而引起损伤。同时,随着生理机能下降,运动员警觉性和注意力减 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实战或练习较难的动作,也很容易发生损伤。

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实战训练 和比赛中分组不合理;在组织方法上,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及时正确的指 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措施,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受伤的原因。

场地设备的缺点

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地垫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 滑或有裂缝或地垫密合不严,边界区有缝隙;服装不整或佩戴不必要的饰品 等,都有可能导致损伤发生。

不良气候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 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 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 受伤。

二、常见损伤的预昉原则与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平时要积极认真地对学生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在 学习、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树立安全意识。并要求掌握运动损伤 的预防知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中国式摔跤训练和比赛中十分重要,因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项 目,很容易发生技术失误以致受伤。尤其是刚刚参加训练或初学者,判断和 控制能力差,要先学习自我保护。教师要把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方法传 授给学生。例如,倒地时的自我保护,俗话说,要想摔别人,先学摔自己。

摔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在学习进攻技术时,多练倒地和翻腾动 作,提高空中和倒地反应以及抗撞击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损伤。在摔跤运 动中,优秀的运动员被摔倒时,在与地面接触的瞬间,会将身体团成球状, 滚动后迅速恢复为平衡状态。身体的球状滚动减少了与地面的摩擦接触,从 而能有效防止创伤的发生。

有些跤手在倒地时,习惯用手臂去撑地面,养成这种不良习惯是极其危 险的。身体在倒地时,受地心引力和冲力的两重作用,这时撑扶地面,支点 在前臂与手腕上,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与重力和冲力往往在肩、肘、前臂部 位交会集中,如果双方运动员同向一个方向倾倒,产生的冲击力将是两个人 共同的重力冲量,常会引起肩、肘脱位,前臂骨折等严重创伤。

在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还应相互关照,做好防护,做到防患于未然。在 实战中要强调“练跤先修德”,提倡“宁输一跤,不伤一人”。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紧张、激烈的竞技性运动,无论从运动量上还是在对 抗性上,都属于高强度,在正式上课和训练比赛前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训练和比赛的内容和特点而定,要做到全面、 细致、充分,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跑步、关节操、热身操),又有专项准 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相似。对运动 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准备活动的充分,适当地做一些力量 性和伸展性练习。

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的情 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 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时间可稍长些。相反,体育 锻炼者的年龄小,锻炼基础较差,运动持续时间较长或天气炎热时,准备活 动的强度宜小些、时间可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更要谨慎小心。全套准 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应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注意力不集中,常是各种意外损伤发生的诱因。所以准备活动中也要做 好精神准备,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训练和比赛中 去,不要说笑打闹。

重视对基本功和基本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教学与训练

在中国式摔跤对抗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完整到位和自然流畅是取得胜利 和有效防止伤害的重要因素。例如,使用小得合,前腿脚面要触地。当对方 反攻时,我可随其力倒地,如果脚尖或脚内侧触地,对方盘腿反攻,我踝关 节内侧副韧带就容易扭伤。用踢时需转体拧腰,上步闪身,上手挣,底手拉 拽,给对方让开地方,动作准确,一气呵成。如果组合不好,即使对方倒地 也会砸伤自己底腿。其他如倒胳膊插臂等上肢动作,均需正确掌握动作,否 则就容易将自己肘关节扭伤。动作的完整到位和自然流畅,上、中、下三盘 合一,一气呵成,是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规范的基本技术训练为基础,因 此,应高度重视基本技术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掌握 正确的动力定型。

防守反击要把握时机,符合规范,不可盲目蛮干

“粘连黏随、柔化顺从”是中国跤的主要技法要求。每个绊子的使用、 破解、反攻以及手法上的挣脱等,都有它的力学原理。在练习中,不可脱离 实际、盲目运用,否则,会造成损伤。例如,锁手揾的破解,只能采用跟着 走、抢出步进行反攻。如强硬使用动作进攻,很容易把胳膊别折。肘关节能 向前屈,决不能向后伸,当对方反作用力的力点放在本方的肘关节上,这时 如不柔化顺从,反而用肘做力点,手腕做支点,就会使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相 撞,而力小的支点会倾斜,倾斜后的前臂,必然要骨折。运动员在场上,不 能单凭冲劲鲁莽硬拼,在动作的使用上,一定要懂得它的力学原理,并结合 生物力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去运用。

浏览1,2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