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是中国式摔政中常用动作,是借用对方揪握自己跤衣或佧腰的手臂为 杠杆,进胯、长腰、甩脸,紧底手支上手,使对方倒于体前的技术。

捶的常用步法有背步、上步、盖步、撤步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捶是百绊 的前奏,俗话说“摔跤不使捶,有绊没处摆”,由捶可以变化出各式各样的 跤绊。

捌臂捶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徒手。

要领:粘、绕、接、扒。

动作过程:甲搁乙臂至身前,迅速趁势用右手抠抓对方的后带,右脚插 人对方裆中,长腰把乙捶倒(图7-146、图7-147、图7-148)。

化解与反攻:甲一倒臂,乙立即滑步用管把甲摔倒。

图片150

(—)盖后契裡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和盖后契;乙揪甲小袖并扠臂。

要领:盖、横、跳、捶、长、甩。

动作过程:盖后契捶法适于身材高大者使用。乙弯腰后退,甲趁势盖拿 住其后契,然后猛然将腿扦人对方裆中,并立即捶步、长腰、甩脸,盖带之手(臂)用力向前方甩出,将乙摔倒(图7-149、图7-150)。

化解方法:在甲要捶之前,乙力紧底手,立即掮甲盖契之臂,同时上 步,长腰使崩。

图片151图片152

(三)圈臂捶

政架:甲左、乙右,顶架。揪拿部位:甲先揪乙大领和小袖(中间变手);乙扠甲臂,底手揪小袖。

图片153

要领:揪、圈、跳、捶、长、甩。

动作过程:在乙扒腰未得势之时,甲将揪领之手挪下来,稍一离腰,把 乙抠腰的臂圈住;同时甲跳步,一腿扞入乙的两腿间使捶,长腰、放开底 手、甩脸,将乙摔倒。切记松开底手,不可紧底手(图7-151)。

化解与反攻:在甲要跳步插时,用力紧揪底手,并向前轰臂、撤步,形 成使掮或使刮桩。

(四)大拿捶

化解方法:在甲要跳步捶时,用力紧揪底手,并向前轰臂、撤步,形成 使掮或使刮桩。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手在外)并攥乙腕;乙揪甲大领(手在内)。

要领:拿、摘、跳、捶、长、甩。

动作过程:拿大领捶是常见的一种招法。乙揪住甲的大领,甲耸肩摘下 乙揪领之手,并把乙臂横拿在胸前;同时,跳步扦腿,长腰、甩脸;拿大领 之手用支、捅、按、甩劲,拉底手之力向上、向前,把乙向前甩摔倒(图 7 - 152、图 7 - 153)。

图片154

化解与反攻:在甲要摘臂时,乙立即屈臂、上步推肩使耙。

(五)支臂捶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右手揪乙直门,左手揪乙小袖;乙揪甲小袖及拿大领。

要领:揪、支、跳、捶、长、甩。

动作过程:甲揪乙直门是为了防堵乙的进攻。甲在跳步扞人乙裆中的同 时,把揪直门的肘部往上抬,管住乙拿大领的手臂,再长腰,紧底手,把乙 摔倒(图 7-154、图 7-155)。

图片155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刚捶时,乙可立即向后滑臂拿甲腰,接着挤步、欺 身,或用右腿刮甲右腿,使甲失去支点而倒地。

(六)挎带捶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右手挎乙偏带,左手攥乙小袖;乙拿甲大领。

要领:挎、摘、拢、跳、长、捶。

动作过程:甲用挎带手和抓小袖手同时用力将乙拉至体前,然后迅速向 左转体捶桩,挎带臂立肘管住乙抓大领之手,抓小袖的手用力,长腰、变脸 将乙摔倒(图7-156、图7-157)。

化解与反攻:在甲要捶时,乙立即划步抢跨绕到甲前面,用划切把甲摔倒。

图片156

(七)盖契攒手捶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一手揪乙小袖,另 一手盖乙契;乙右手抓甲小袖,左手 揪甲偏带。

要领:攒、挤、抠、掮、捶。

动作过程:甲上左步,同时用头 颈管住乙头部,不让乙往前抢胯。抓 小袖的手攥紧,盖后契的手向后耘, 形成开弓之势,再上右步用跨将乙揪 偏带的手臂攒在身前,趁乙急于挣脱 之际,向左转体捶桩,右手向前速 摆,同时松开底手,将乙摔倒(图7-158)。

化解与反攻:甲上步耘乙时,乙松开抓偏带的手,迅速拿住甲腰,滑步到甲身后,‘向一侧挤甲,可使甲倒 地。

图片157

第三节正面跤绊

中国式摔跤的招术原则上讲都是正面的进攻技术动作。过背摔招术和转 体摔招术也都是正面进攻时通过步法的变化而形成的。本节的跤绊都是面对 面直接应用的,主要介绍撮、耙、大小得合、里刀勾等招术。

—、撮

撮又称撮窝,是与对方对脸,以右(左)脚勾住对方左(右)踝关节的 外侧,向斜上方用力,手与脚的用力方向相反,使对方侧倒的技术动作。在 实战中,根据使用撮进攻时脚部的动作不同,撮可以分为蹬撮、勾撮等多种

形式。

(一) 撞撮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

动作过程:甲用双手将乙拉近,前腿将乙左腿粘住,然后紧底手向外 撑上手,迫使乙向左转体,同时坐跨抬腿,使上下合成一股摧、撞、堆、 挤、按、撮劲。甲行动要迅猛,使乙来不及躲身和抽腿,以致被撮倒。撞 撮这种技术能迫使对方缩小基底范围,易于把对方摔倒(图7-159、图 7 - 160)〇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斜撮时,乙立即跪腿,并顺轮使蹚耙,或使正咬 挂甲的脚后跟。乙用被甲撮住的脚向后拉的动作叫做正咬,若使用得当即可 把甲拉倒。

(二) 枕撮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大拿乙小袖,乙散手。

要领:支、捅、接、撮。

动作过程:枕撮是集中力量控制住对方的半边身体,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倒的技术。甲拿住乙的大领并往下按,揪袖的手往上捅托,两把手形成拧 劲,头从侧面枕乙(用头压住乙的头),形成上枕、中捅、下撮三股力,从 而将乙摔倒(图7-161)。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枕撮时,乙迅速盘腿,同时上按甲颈部,下捂甲 撮腿的外侧,形成拍腿。

图片158

(三)扠撮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扠乙臂和抱臂;乙扠甲臂和抱臂。

要领:扠、按、撮、捅、枕。

动作过程:甲撤步迫使乙上步跟。然后甲后撤腿提起撮乙的上步脚,同 时捅臂、枕头、垂拉扠臂,直至把乙撮倒于地(图7-162、图7-163)。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推按乙腿时,乙立即撤步拉肩,用手豁甲小腿, 形成手豁。

图片159

(四)缅撮

缅撮也叫拿臂撮。

跤架:甲左、乙右,顶架。

揪拿部位:甲一手攥乙腕,另一手拿同侧臂肘;乙双手未拿把位。

要领:拿、撮、挤、送。

动作过程:乙用右手揪拿甲小袖,甲用右手挡接,跟太极拳中“采”的 手法一样,翻腕将乙腕拿住,左手随即拿住乙肘关节上部,双手同时往右下 方按乙,同时下面紧撮住乙脚并往左斜方向勾拨。待乙迫不得已要抽腿时, 把乙摔倒。甲翻腕采住乙腕,摔跤行话中称“緬”(图7-164)。

图片160

化解方法:在甲拿臂撮时,乙立即跪腿斜臂或使正咬。

(五)拉腿撮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偏门和小袖。

要领:拿、按、撮、拉、送。

动作过程:拉腿撮基本上与枕撮一样,只是手法和撮劲稍有差别。甲撮乙时,甲揪拿乙的大领和小袖,连同头枕和脚撮。虽然发挥‘了捅、按和挤 劲,但乙的底桩仍有横向的活动余地,双方容易形成僵持耗劲的局面。在这 种情况下,用脚尖勾住乙脚后跟,向后轻拉,便能把乙的横力完全泄掉,而 甲的挤、按和捅劲依然起到一定作用。然后甲借劲抬脚力撮,把乙摔倒(图 7- 165、图 7 - 1660

图片161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使撮时,乙立即跪腿或使正咬。

(六)倚臂挤撮

政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左手攥乙小袖,另一手封堵乙异侧手;乙扶甲臂。

要领:攥、支、推、挤、撮。

动作过程:倚臂撮也是緬手绊。甲揪乙小袖支捅乙,使乙臂由己臂上向 内滑落,同时甲放开封堵乙异侧手的手,緬腕抓住乙臂向乙异侧斜下方按 拉,使乙身体倾斜,下面同时将乙脚撮住,使之难以把腿抽脱出来。最终乙 由于被挤不能维持平衡而被撮倒(图7-167、图7-168)。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撮乙时,乙迅速跪前腿(把腿抽出),接着落地 钻脚,摇身使耙。

图片162

(七)反夹脖撮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上领和挂带。

要领:揪、夹、挤、撮、推。

动作过程:甲乙互揪,乙串头欲扛。这时,甲松开上手反圈臂夹住乙 头,下边两腿滑步挤乙,并以底腿站桩,上腿撮住乙的底桩,形成反夹脖的 撮窝。待乙身体歪斜时,甲底手配合夹脖的臂,用手捅送,同时坐腰撮乙,把乙撮倒(图7-169、图7-170)。

图片163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反夹欲使撮时,乙立即跪腿(逃出被撮之腿), 上把捅大领并欺身,同时用底手(揪带之手)使拍腿。

二、鈀

双方在实战中,相互面对面,进攻方用右(左)脚从对方裆内横向勾拉 其右(左)侧脚内侧脚跟处,将其摔成仰面倒地的招术叫耙。

耙分为拉耙和踢耙两种。

拉耙:与对方对脸,以右(左)脚的里侧勾住对'方的右(左)脚跟往回 横拉,使对方仰倒。

踢耙:与对方背脸,以右(左)脚的里侧挂踢对方的右(左)脚跟往回 横拉,使对方仰倒。

拉耙的使用较为广泛。

(一)耙拿

换手耙拿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直门或小袖;乙扶甲臂。

要领:揪、扩、捅、耙、拿。

动作过程/严格说来,耙拿与耙子是两个技术动作。耙拿是凭借上手按 和底手拉的力量,以及脚下勾挂动作把对方摔倒。甲左手揪乙的小袖或直 门,用支捅之力使乙挺身犟劲,然后甲立即松开左手,侧身换右手揪乙偏 门,再回身用右脚勾住乙脚跟,左手拿住乙脚踝部位,上下力相错,把乙摔 倒(图 7- 171)。

 

图片164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耙乙时,乙立即跪腿,同时按住甲揪门之手,裹 脖捌手,踢甲使耙的脚,形成洌手泼脚。

大拿耙拿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拿乙大领小袖。

要领:耘、横、按、错。

动作过程:甲大拿乙,上步耘乙,乙定会顶甲耘出的横劲。甲借力回 身,出右腿从乙裆内勾挂乙脚跟,拿大领的手向左下方按乙颈,左手松开小 袖,下落搬拿乙踝,将乙摔倒(图7-172)。

化解与反攻:甲回身欲耙时,乙速向右大捶桩,解开甲拿大领的手。

图片165

(二)蹚耙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乙双手拿甲臂;甲散手。

要领:跪、卧、推、耙。

动作过程:膛耙是抬脚即可见效的绊子。它可以在双方激烈周旋中乘隙 而入,也可在逃躲对方进攻中攻其不备地突然使用。蹚耙在化解与反攻方面确是能克制多方面进招的好绊。当甲右腿被乙撮住时,甲可立即跪腿,随即 抽出右腿作为站桩,抬左腿耙乙的撮腿,耙住乙脚脚后跟之后要使横向勾拉 的劲,使乙仰坐后倒(图7-173、图7-174、图7-175)。

图片167 图片16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要耙时,乙立即跪腿踢甲落步。

(三)偏门耙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直门或小袖;

乙扶甲臂。

要领:揪、饨、捅、耙。

动作过程:甲上步,揪乙直门或 小袖的手同时捅扣乙,当乙顶力时,上步的脚再背步转身,与乙形成侧对 位置,同时松开底手、换上手揪偏 门,用右脚迅速勾拉乙右脚踝关节后 侧,将乙耙倒(图7-17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侧身时,乙立即向右做捶桩。

图片168

(四)钝腕推肩耙

饨腕推肩耙也叫散手耙子。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手腕被乙搛住,挣脱不开。

要领:攥、饨、推、耙。

动作过程:钝腕推肩耙属于散手招术。当甲手腕被乙摄住,一时挣脱不 开时,甲外旋手臂,寻找乙手虎口,另一手迅速推按乙腕一钝,乙受甲的钝 力作用不仅手被挣开,而且上体会产生不自主的上挺。甲趁此机会,右手再 推乙肩,同时用右脚耙乙的右脚跟,把乙耙倒(图7-177、图7-178)。

图片169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钝耙时,乙迅速跪被耙之腿,并立即飞脚补踢甲 的耙脚,把甲兜踢仰倒。

(五)崩耙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偏带,并攥腕;乙揪甲大领。

要领:揪、摘、崩、耙。

动作过程:甲松开攥乙腕的手之后,按住乙抓大领的手,四指抓住乙手 小鱼际处,拇指按压乙手背,迅速向左转体做大捶桩,用崩横之力,立即可

将乙抓大领的手摘开,并趁机向前一捶(行话叫崩)。乙势必向后挺身对抗, 此时甲身体不动,迅速抬右腿,踢耙乙的右脚跟把乙耙倒(图7-179、图 7-180)。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崩时,乙立即跪腿,抢先上步给甲使推肩。

 

图片171 图片170

(六)躺耙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小袖并扶甲臂。

要领:揪、勾、按、耙、躺。

动作过程:甲大拿乙上步或背步、填腰使勾,如果乙身体后坐和仰劲过 大,甲使勾不能将乙挑起,可能会产生瞬间的僵持状态。这时甲应迅速改变 向前的拽按之力,而向后倒身往乙身上躺,同时右腿向前踢耙乙右脚跟,使 乙仰身后跌(图7-181、图7-182)。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躺耙时,乙紧底手、拃腰,侧滑步使甲侧倒。

图片172

三、大、小得台

(一)大得合

大得合又叫涮葫芦,是以左(右)腿插入对方两腿之间向外旋小腿,挂 打对方异侧腿,同时右手向前推,身体向前倾使之倒地。

要领:崩、扒、找、挂。

大得合适合身高力大的人使用。

掖颚勺

又称掖脖“得合勒”。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手揪抓对方中心带(或底岔),另一手散手。

动作过程:甲揪乙中心带的手臂屈臂拽乙,使乙靠近,然后向右一捶 (行话叫崩),随后迅速回身用右手扒住乙的右肩头,顺势找乙颈后部,右腿 迅速屈膝外挂乙的左腿,随之向右转身,将乙摔倒。在20世纪50年代之 前,扒肩的手抓对方偏门,屈臂掖对方咽喉,所以叫掖脖得合勒(得合勒是 满语)。如今比赛为了保证运动员的安全,规则予以限制,不允许掖脖(图 7 - 183、图 7 - 184、图 7 - 185)。

图片173

化解与反攻:当乙被挂住后,迅速向左转体,并且将左腿盘起,可将甲 摔倒。

左(右)扠左(右)挂大得合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散手,甲乙双方扠在 一起。

要领:掭、挂。

动作过程:实战中甲乙双方扠在 一起,甲右臂扠乙左腋,左手拢拿乙 右臂,乙也同样拿甲。甲突然上步起 身,扠乙的手臂稍下滑拿乙的腰,两 手同时用力,迫使乙靠近自己,然后 用力将乙拱起,先向左摇乙,待乙产 生抗力,再向右拨,转体挂腿,将乙 摔倒(图7 - 186、图7 - 187、图 7-188)0

化解与反攻:待甲上步起身之时,乙立即用左腿搂住甲的右腿膝窝,然 后低头拱身,用合脯搂把甲摔倒。

图片175 图片174

反夹脖大得合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拿乙大领、小袖。

要领:摇、挂。

动作过程:甲大拿乙,乙串头欲找,甲趁势反夹乙颈,撤步扳摇,再上 步人裆勾挂对方左腿,同时左手往回拉(如揪小袖向前捅按),然后迅速放 开搂脖之手并下滑撩乙被挂之腿,头砸其胸,把乙摔倒(图7-189)。

图片176

化解与反攻:当被甲使上大得合以后,迅速盘腿转身。若基本功扎实, 也可将被挂腿外摆逃脱,逃出去的腿随之背步,反攻也可获胜。

偏门小袖大得合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偏门、小袖;乙散手扶甲肩、臂。

要领:耘、紧、挂、找。

动作过程:揪偏门和小袖使用大得合,技术动作相对简单,适合于初学 者应用。当甲揪住乙偏门和小袖后,底腿上步,双手向右后方用力耘,迫使 对方后脚向前移步,•落在甲右腿外侧。乙被耘后产生对抗作用力而向后坐, ,甲立即回身用右腿勾挂对方左腿,双手同时用力向前捅按,将乙摔倒(图7- 190、图 7 - 191)。

化解与反攻:乙走盘腿将甲控倒。

图片177

大拿大得合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小袖。

要点:云、挂、勒、按。

动作过程:与偏门挂腿的摔法基本相同,只是底手的抓把部位是小袖, 上手的抓把部位是上领。甲上步耘乙,回身挂打乙左腿,把乙摔倒(图 7 - 192、图 7 - 193)。

化解与反攻:乙走盘腿将甲控倒。

左扠右挂腿大得合

跤架:甲右(左)、乙右(左),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带(岔、小袖、直门),另一手散开。

要领:扠、拨、找、挂。

动作过程:甲右手揪抓乙带(或底岔、小袖、直门),另一手扠在对方 腋下,并用头部挤住对方头部侧面。甲上左步猛然向右扠乙,同时另一腿撤 步。当乙移步时,甲迅速将撤步的腿插人其裆内挂打然后揪带手下滑搂乙的被挂腿,把乙摔倒(图7-194)。

化解与反攻:在甲挂腿时,走盘腿。

图片178 图片179

(二)小得合

得合勒是满语,得合是译音。小得合勒是中国式摔跤的特有动作,使用 时前腿膝关节跪地,小腿外旋夹剪对手异侧腿,上身向前倾,头触对方腹 部,手摞掏对方被夹剪腿,使对方后倒。

右(左)扠右(左)打小得合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拿乙小袖(直门或带均可)。

要领:拿、扠、跪、打、合、枕。

动作过程:小得合手的拿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里介绍的是右扠右打的 方法。甲左手揪拿乙小袖,右手由乙腋下扠入后向左侧转体,使用捶或入。 待乙顶劲挺身时,甲迅速跪右腿,使膝部着地并用大小腿折叠处夹剪乙左小 腿,同时右手下滑拢住乙小腿,头砸乙前身,把乙摔倒(图7-195)。

图片180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跪打时,乙立即按甲臂,紧底手,转脸用捶桩。

回马勺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乙大拿甲;甲反挂乙门。

要领:揪、摘、跪、打、合、枕。

动作过程:甲右手反挂门揪乙,左手扣按住乙左手,四指抠住乙左手小 鱼际处,拇指按乙左手背,猛然向左转体长腰捶乙(或甲用假动作往左捶 乙),随即回身跪腿,把乙摔倒(图7-19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跪打时,乙立即向左转体做小捶桩,右手随之向左后按甲头,把乙摔倒。

图片181

右扠左打小得合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左手揪乙小袖,右手扠乙;乙左手抓甲小袖,右手散手或

大拿。

要领:拿、扠、跪、打、欺、捂。

动作过程:小得合有拿臂打、左扠左打、右扠右打、左扠右打和右扠左 打等方法。右扠左打或左扠右打小得合是右臂左腿交错进招的一种打法。例 如:甲左手攥乙小袖,右臂扠住乙腋下,乙大拿甲或右手抓小袖,左手散 手。甲猛然用右手大力往左侧轰乙,乙右腿不由自主地向前移动,甲随即上 左腿主动跪地夹打乙右腿,把乙摔倒(图7-197)。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跪腿打时,乙立即卧步折合(动作同前)。

散手小得合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乙徒手。

要领:揪、欺、打、捂。

动作过程:甲乙双方在抢手中,甲攥住乙腕,向自己下方钝,迫使乙挣脱坐跨,仰身。随即甲迅速出右腿,跪腿把乙摔倒。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跪打时,乙可用两种方法反攻。一是迅速向右转 体做大捶桩,左手按甲脖颈,使之卧倒。另一方法是向左转体做小捶桩,右 手按甲脖颈,使甲折合而倒。此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初学者须注意(图 7-198、图 7-199)。

图片182

捶桩是破绊子之祖,一定要下些工夫认真练习。

图片183 图片184

四、里:勾

里刀勾是与对方对脸,以右(左)脚跟勾挂对方右(左)腿腼窝处并划 弧后撩,使对方仰倒的招术。

刀勾是技巧性很强的对脸绊子,没有很好地腰腿功夫和基本功是难以运 用成功的。

(一)倒臂里刀勾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双手倒乙臂;乙扶甲臂。

要领:接、倒、刀、欺。

动作过程:乙企图揪拿甲小袖,甲用左手向外采拿乙手腕,右手接乙上 臂,向右侧拽,同时左脚上步,落在乙右脚外侧。然后右腿屈膝由外向内, 再向后刀乙右腿胭窝处,并向后上方撩出,将乙摔倒(图7 - 200、图 7-201、图 7-202)。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倒臂时,乙立即上步搀扬甲臂,同时下面使踢。 注:俗称“里刀勾怕挡”,即挡腿踢。

图片185

(二)搀臂刀勾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乙揪甲小袖,并扶臂。

要领:揪、架、踢、刀、欺。

动作过程:甲用攥小袖手先往外捅支,随即往回拽,借力把乙钝到身 前。右手穿过乙右腋下捧乙臂用力向上搀,意在把乙腰逼直,随即用右腿将乙刀倒。刀的方法与前相同(图7-203、图7-204)。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刀乙时,乙立即甩臂推甲肩,同时抬腿挡甲。

图片186

(三) 偏门刀勾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偏门和小袖;乙揪甲大领和小袖。

要领:揪、耘、拉、捅、刀、欺。

动作过程:甲揪住乙偏门和小袖,上左步落在乙右脚外侧,双手同时用 力往自己身前一拉,将乙腰逼直。乙力图后坐挣脱,甲此时用右腿刀乙右 腿,把乙刀倒(图7 -205、图7-20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跨步刀时,乙立即推甲揪门的臂,使挡腿或倒咬 (甲刀乙腿时,乙也可以反刀腿,反刀为倒咬)。

(四) 大拿刀勾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袖并扶臂。

要领:搡、耘、刀、欺。

动作过程:大拿刀勾是双臂揪拿,对方不易化解和反甲揪乙大领和 小袖,先用力往后一搡,引出乙的挺抗力量,再上步借劲耘乙,把乙拉到身前,随即用右腿刀勾乙的右腿并后撩,把乙摔倒(图7-207)。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耘刀时,乙速抬腿横拦甲站桩,形成挡腿。

 

图片187

第八章中国式摔跤的踢与手技

踢在中国式摔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最能表现中国式摔跤特点 的主要招术之一,但其技术动作复杂,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踢又叫泼脚,是 常用动作,讲究冲、挣、踢、亮。用右腿踢对方右腿小腿中下部位外侧,上 手向侧下方拉拽,底手向侧前方挣捅,坐腰转体使其倒于体侧。

踢不成功可迅速改变成勾、别、切、人等掉脸绊子,踢的步法有上步、 盖步、三点步、车轮步等。

武术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贏人”的说法。中国式摔跤进一步发挥 了手的作用,运用手的技巧出奇制胜的招术也很多。

第一节賜

根据手是否抓握跤衣,可以把踢分为抓握跤衣的踢法和不抓握跤衣的踢 法。抓握跤衣的踢法又可以分为双手抓握跤衣的踢法和单手抓握跤衣的踢 法,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抓握跤衣的踢法

(一)双手抓握跤衣的踢法

大拿踢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大领和探带。

要领:按、冲、挣、踢、亮。

动作过程:大拿踢是最常见的踢法。其上拉下支的力偶作用明显,便于 初学者掌握。但在运用这一技术时,袖和领两把着力点的距离要适当。甲使 用踢时须先按乙,甲用攥大领的手突然向下砸按乙的脖颈,待乙犟劲反抗 时,上步冲人乙两腿之间,并用膝部向外磕撞乙的右腿内侧,紧跟着撤右 腿,同时上下把用力挣拧乙,力求使乙左腿前送。待乙左腿向前迈动、似落 非落之时,抬右腿踢挡乙的踝骨侧方,最后翻把扭身一亮,将乙摔倒(图1、图 8-2)。

化解与反攻:甲上步冲时,乙略松软上体,化掉甲的挣拧之力,然后向 右前倾身砸甲的站桩,便可化解。

 

图片188

冲踢

冲踢也叫单提带踢。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带和小袖;乙揪甲大领和小袖。

要领:冲、撑、踢、亮。

动作过程:使用冲踢时,拿把的上下距离要大一些,有力的手抓对方腰 部重心位置,这样便于把对方提起。虽然这一手位在下,但应叫上手,而不 能叫底手,使用绊子能不能取胜,关键在上手。它是身高力大者便于使用的好绊。甲揪住乙带和袖(领),行走中将腿冲入乙裆中,借乙犟劲之时,顺 力往上挣提乙身体,再抬腿踢乙踝骨外侧,把乙踢倒(图8-3、图8-4、 图 8-5)

化解方法:在甲刚冲踢时,乙立即紧底手用胯挤住甲,再用拿大领的臂 屈肘压甲右臂,使甲不能上提,然后用挤桩把甲摔倒。

图片189 图片190

落步腿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的小袖和偏带;乙揪甲的大领和小袖。

要领:揪、拉、捅、踢、让。

动作过程:两者相搏之时,脚步的移动有基本原则。以右架为例:凡向 左侧移动,都先移动左脚,因左肢又称底腿、底桩,所以又叫先移动底腿或 底桩;若向右移动则先移动右脚,右肢又称前腿。若不依照此原则,移动中 必出现前、后交叉腿,交叉腿的右脚称落步,甲方踢乙的落步脚,简称落步 脚。

在两者对摔时,最忌讳的是落步。不管哪方走成落步,对方必须立即进 招,只要“踢”得快,就会很脆快地见跤(踢个四平)。

化解与反攻:在甲正踢落步时,乙立即跪腿使补踢。

图片191

端踢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右手拿乙侧带或小衩,左手抓乙小袖;乙揪甲小袖和大领。

要领:冲、端、撒、踢、亮。

动作过程:端踢是揪对方偏下部位的一种踢法,较双探带更为得力。此 绊适于身高力大的人使用。双方对摔在相持中,甲用揪带手向左捶乙,当乙 往回顶甲时,甲立即回身上步,将右腿插人乙两腿中间,用跨冲撞其右大腿 内侧,双手同时向上端乙。随即抬右腿踢乙左腿,并且迅速向右转体坐跨, 把乙踢倒(图8-8)。

化解与反攻:在甲上冲时,乙跪腿上步迈过甲的右腿,用拿大领的手臂 屈肘下压甲的揪带臂,即可化解。

图片192

双垛带踢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双手操住乙带(手心朝下);乙揪甲大领和小袖。

要领:按、冲、挣、踢、亮。

动作过程:两手操着中心带的踢法,以向上提劲为主,把位距离比较 近,两把位相距约20cm,力量比较集中,揪抓部位低,相对比较省力。甲 双手正握乙中心带(拇指在下,四指在上,掌心朝下),左脚上步冲人乙两 腿之间,用胯冲撞乙右大腿内侧,使乙重心不稳。然后双臂同时向上提拉 乙,同时抬右腿,转体、坐胯踢乙左腿,把乙踢倒(图8-9)。

化解与反攻:乙被踢腿跪腿逃开,顺势用憋把甲摔倒。

弹踢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乙相互大拿。

要领:拿、弹、挣、踢、亮。 .

动作过程:未踢先弹俗谓之“问”,好像是告诉对方要使踢。弹踢是先 弹后踢,和弹拧子不同。甲揪住乙大领,另一只手攥乙小袖。甲先用左脚外 侧弹乙右脚踝关节以下部位,使乙失去平衡,随即甲弹乙的腿落人乙两腿之 间作为支撑腿,右脚后撤半步,当乙向前迈步时甲抬右腿踢乙左腿,把乙踢 倒(图 8- 10、图 8- 11)。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弹时,乙立即上步使欺(参看“欺”的图解)。

图片193 图片194

单提带踢

单提带踢也叫戗把踢。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上把操带;乙右手揪甲小袖。

要领:拉、捅、冲、踢、亮。

动作过程:单提带踢又叫冲踢,甲可以单提乙带,也可抓乙小衩,动作 过程与前文冲踢相同,不详述。单提带踢的特点是上手在下,下手在上。提带踢关键是用提翻劲,把对方上体掀歪后再踢(图8-12、图8-12附图)。 化解与反攻:在甲正要踢时,乙冲迎甲腿使拦踢。

图片195

补踢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和直门;乙揪甲大领和小袖。

要领:揪、跪、踢、挣、亮。

动作过程:补踢是等对方踢自己以后用自己逃脱的腿迅速反踢对方腿的 反攻方法。甲、乙双方在运动中,乙见甲右腿落步,用左腿勾踢甲右腿,甲 迅速盘右腿避开,待乙腿踢出来收回之际,甲用右腿反踢乙左腿,把乙踢倒 (图 8-13、图 8-14、图 8-15)。

化解与反攻:在甲补踢时,乙立即上步耙甲站桩。

 

浏览3,8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