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中对手法与步法技艺十分讲究。行话常说“输跤不输手”, 可见手抓握的把位在摔跤中的地位。步法行话称“步眼”,是讲在运动中的 脚步移动原则。本章将简要介绍中国式摔跤中的部分手法与步法。
中国式摔跤的揪拿与反揪拿虽仅围绕着八把手的着力点(跤衣可揪之 处),但手法变化种类比较繁多。练习摔跤必须练好手法。底手是进招前的 重要着力点,十分重要。但是只有底手没有上手也不行,因为不能形成力偶 作用,难以取胜。一般说来,进攻为主的手为“上手”,辅助进攻的手为 “底手”。
中国式摔跤的各项招法,都有一定规律。揪拿与使绊基本上是一元 化,并协调吻合。有的上手、底手揪拿的把位只为一个绊服务,也有的一 种揪拿把位为几个绊子服务。中国式摔跤手法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 跤衣抓把之处多而且揪拿得力。双方穿上跤衣既便于人,又利于己,十分平等。
第一节把位
一、跤衣
跤衣,也叫褡裢,由多层厚棉布缝制而成,结实耐用,不易损坏。穿上 跷衣后还要系上腰带,行话叫中心带。过去还要穿上高蚴靴子。靴子的正面 和背面还有两个突起,叫螳螂肚。
二、把位
(一) 八把手
跤衣的领襟、胸襟、袖口、底襟及腰带都属于抓把部位。摔跤衣的正、 背面可以揪抓的把位共有8处,即八把手。部位名称如下。
上领(也叫大领):摔跤衣的领襟部位。
小袖:摔跤衣的左右袖口部位。
直门或偏门:摔跤衣的左右胸襟部位。右(左)手揪抓对方左(右) 胸襟叫直门,右(左)手抓对方右(左)胸襟叫偏门。
软门(也叫小门或葫芦门):摔政衣左右胸襟下面的对襟部位。
中心带:正面腰带的中间部位。
底岔(也叫小岔):正面跤衣左右内下角部位。
后带:背面腰带部位。
后契:背面跤衣的底襟部位。
除了上述把位可以揪拿以外,还可以揪拿人体的脖颈、手臂、手腕等处。
(二) 基本的抓法
上领拿法
(1)拿上领:拇指在内,其余四指在外(图6-1、图6-2)。
⑵倒扒领:拇指在外,其余四指在内(图6-3、图6-4)。
小袖拿法
揪拿小袖,拇指在外,其余四指在内(图6-5、图6-6)。
直门或偏门抓法
①揪直门:拇指在内,其余四指在外,虎口朝上(图6-7、图)
③反挂(直)门:拇指在外,其余四指在内,虎口朝下(图6-11)。 注:揪软门的方法与揪直门相同。
前带拿法
揪中心带(也叫挂带):拇指在外,其余四指在内,手心朝下(图 6-12)。
后带拿法
右(左)手经对方左(右)肩,拇指在内,其余四指在外,手心朝下揪 抓对方后带(图6-13)。
底岔抓法
拇指在外,其余四指在内,虎口朝上(图6-14)。
第二节手法
手法是指在双方争抢手和对摔时的手部动作,主要有拿、挣、撕、捅、
支、摞(lu6)、掐、例等动作。
一、散手拿法
(一)拿臂
拿臂:两手拿住对方一臂,可以拉攥。如要拿住对方右臂,先用右 手抓握对方右腕,再用左手掐住对方右肘(图6-15)。
倒臂:两手搁(dto)拿对方一臂,横于自己胸前。如要捌拿对方右 臂,先用左手向外挑拨对方的右腕,右手趁势掐拿对方的右肘往回拉(图 6- 16、图6- 17、图 6- 18)。
接臂:两手接拿对方一臂,可以借对方夺臂仰身之机向对方进招。 如果接拿对方右臂,左手从外向里按压对方的右前臂,右手向上扳对方的右 上臂(图6-19)。
摞臂:以右(左)手掳住对方的右(左)上臂,并往回摞拉(图6-20)。
抄臂:以左(右)手从对方右(左)臂的外侧,将其上臂抄住捧严 (图 6-21)。
扠臂:以右(左)手扠在对方左(右)腋下。可以往回拨对方的左 (右)上臂;也可以向斜上方搁对方的左(右)上臂;还可以向斜前方抬对 方的左(右)上臂(图6-22)。
圈臂(死胳膊):以右(左)手圈住对方的左(右)上臂,使其不得 转动(图6-23、图6-24)。
(二)拿颈
抱脖:以手臂搂住对方脖颈,手指和掌根同时用劲将其钳住(图 6-25)。
夹脖:与对方背脸,以肘部夹住对方的脖颈(图6-26)。
反夹脖:与对方对脸,以肘部夹住对方的脖颈,腋下用力,以手管 住对方的下巴(图6-27)。
是行走间来回换手,反正把左右揪着对方门子使其不能反揪,并乘对方 落步或舍腰之机立即使用招术进攻。例如撕裆抹眉等就是使用横撕劲,主要是左、右手横力向两边撕。
(二) 捅
是用底手揪着对方的小袖。进攻或防守时,用手捅着对方,使其用不上 劲,无法欺身(图6-28)。
(三) 扨
如乙一把揪邊反挂甲直门,甲上体侧转,用胸部压住乙的肘部,另一手 则扣揪住乙的偏门,转腰使用例(沾)劲,将乙手例开(图6-29)。
(四)拄
是由上直着往下用力按的动作,可使对方向前扑趴。这股拄劲可以把身 体的劲贯串到臂部,是一种直臂下按的力量。在反攻抱腰的技术动作中,有 个跤绊叫拄(zhfi)。
(五)钝
是出手暴脆的一种劲。它与拉拽劲完全不同。如使垂手弹拧子、扒拿或 掏腿以及穿都须猛然钝对方的小袖或手腕。这时对方必然打挺,于是我另一 手即可协助下肢使绊。拽这个拿法也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招术。因为猛然一 拽,使对方不明白我的意图,这样就便于使绊(图6-30)。
(六)捧
底手由下往上夹住对方上臂部位的动作就叫捧(图6-31)。
(七)垛
跤术里两手揪拿某一部位称探。探带手心朝下(图6-32、图6-33)。
(八)掸(dan)
是一种猛、脆、硬的劲。在进招前使用掸可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猛一 掸手可把对方的揪把或刚要揪抓的手掸开,以便进攻(图6-34、图6-35)。
第三节跤架
中国式摔跤在与对方交手之前,要有一定的基本站立姿势,称为跤架。 跤架的高低大小要有利于进攻和防守,以及本人的灵活移动。摔较入门先要 学跤架,有了正确的跤架,才能顺利地使绊向对方进攻,同时又能严密地防 守对方的进攻。
一、基市站立姿势
两脚左右开立,一脚在右(左)前方,另一脚在左(右)后方,两脚前 后相距一步远,左右距离略比肩宽。脚尖里扣,既不成“丁”字形,也不成 “八”字形。两腿弯曲或稍屈,身体重心略偏后,一般以后腿承担全身约 60%的重量,前腿仅承担全身约40%的重量。手脚必须一致,即右(左) 脚在前时,则右(左)手也必须在前。两手手指并拢,成半握拳状(拳不攥 紧是为了抓对方时动作方便),两肘下垂,两手高不过鼻,低不过嘴,两手 相距适当距离。上体侧对前方,右(左)脚在前时,上身略向右(左)偏, 头部保持正直,目平视前方。
跤架有规则跤架和不规则跤架两类。
(一)规则跤架
左架和右架:跤架分为左架和右架。左手、左脚在前为左架。右手、 右脚在前为右架。一般情况下,出左架的人,他的进攻动作多在左边;右架 则相反。
高架和矮架:跤架又分高架(图6-36)和矮架(图6-37)。摔 跤运动在早年间就有“高者为熊、矮者为虎”的说法。由此可见,跤架之 高矮早就有区分了。出高架的人,两腿稍屈即可;出矮架的人,两腿需要 弯曲,身体重心下沉。出高架或出矮架,是根据人体的高矮和进攻动作的 需要而决定的。一般来说,身高力大的人习惯出高架,身材矮小的人习惯 出矮架;进攻对方使用大泮子或抓把部位多是上把部位的(如跤衣的上 领、偏门等处),习惯出高架;进攻对方使用小绊子或抓把部位多是下把 部位的(如跤衣的中心带、偏带、底岔等处),习惯出矮架。
(二)不规则的跤架
鸟架子:左臂、右腿或左腿、右臂出架,如同架鸟,称鸟架子(图38)。
车子架:两脚不分左右,如同推车,缺点是移动不太方便。也称骑 裆出架式(又称齐步,即两脚尖齐平)。
三、顺帑範顶絮
顺架和顶架是传统术语。指交手双方的站立姿势而言。按早年的说法 是:右对右或左对左叫顺架,因对摔的甲、乙双方都是走圆场的跤步。如甲 是右架与乙对摔,在他转动走跤步时必须先横挪左脚,紧跟再转右脚。乙的 跤步和甲相同,这样双方都可灵活顺方向转圆圈。当甲、乙互相用前脚 (腿)进招,无论是奔向对方前脚或后桩都很顺便,所以叫顺架。相反,如 甲右、乙左(或乙右、甲左),这样双方都走不出圆跤步来,因为双方的前 脚(腿)接触到一起互相顶挡,则互相都会感到别扭,不便使用大拿踢、 勾、掏、耙等绊,故早年将左对右或右对左叫顶架。但这种顶架在某些进攻 方法上也有优点,如稍一滑步即可填腰、抢跨,从而便于使别、揣、捶,或 往后伸腿即可使蹩、管、掰、靠。
第四节步法
跤架的前脚为先锋,也称前腿;后脚是后卫,又称底腿,这是跤术中步 法的基本要求。
中国式摔跤的步法是很重要的,走错步子就有输跤的可能。只有步法正 确、及时,才能使进攻动作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步法还能化解对方的进 攻。现将摔跤的各种基本步法介绍如下。
一、上步_撤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向正前或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脚向外拧钻。左脚 迈出的步子就是上步。
站好右跤架。右脚往后撤回一步,同时左脚向里拧钻。右脚撤回的步子 就是撤步。
对脸跤绊(与对方脸对脸时进攻对方的跤绊)较多运用上步和撤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向右腿后撤一步,就是背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向右腿后边背步后,身体下降卧腰,就是卧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经右腿的前面,以左腿盖压右腿,落在右脚右侧的位 置上,就是盖步。
背脸政绊(与对方脸朝同一方向称背脸。背脸时进攻对方的跤绊称为背 脸跤绊)较多运用背步、卧步和盖步。
三、 车轮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上步后,重心移至左脚,同时以左脚为轴,上身随之 右转,用右脚在地上划圆。连续做动作后,地面上显示出一个一个的圆,与 车轮相似,右脚落在接近一周的位置上,因此称车轮步。
四、 透步(暗背步)
站好右跤架,左脚背半步(按背步的方法步子减小)。左脚经右脚脚跟 的叉步就是透步。
使用跪腿、掏腿等对胸跤绊较多运用透步。
五、 划步
站好右跋架,左脚经右脚的前面,向左迈弧形步,同时右脚向外拧钻。 左脚迈出的弧形步就是划步。
使用切时需要运用划步,故而切也叫划切。
六、 败步(蟥撤步)
站好右跤架,右脚经左脚的前面,向侧后方横撤一步,同时左脚向外拧 钻。右脚横撤的步子就是败步。
使用挑勾、抽别等背脸跤绊较多运用败步。
七、 跳步
在摔跤中,为了争取时间,加快进攻对方的速度,有时需要两脚同时运 用步法,这种两脚同时腾跳形成的步子就是跳步。
跳步分为跳上步、跳背步和跳盖步三种。
使用蹬撮、撩别等跤绊可运用跳上步;使用撩勾、撩别可运用跳背步; 使用捶可运用跳盖步。
八、 滑步
前脚向前一滑,后脚也随着滑动,称滑步。
使用人、管、憋等跤绊可运用滑步,但是必须在顶架(即我方右架,对 方左架或我方左架,对方右架)的情况下,才能运用滑步。
九、 蹦步
只限于使缠刁时使用。把对方的一条腿缠住后,先向下闷按,待对方一 直腰,立即用底腿向斜前方一蹦,在蹦步的同时,脚尖向里拧钻并随之进攻。
十、跟步(絡登步)
前腿前移,底腿立即跟上,称作跟步或格登步。
第七章中国式擰跤的胶绊
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是中国式摔跤技术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过背摔跤 绊、转体摔跤绊、正面摔跤绊。过背摔跤绊的主要技术有揣、披、人等;转 体摔跤的主要技术以勾、别、切、捶为主。过背摔和转体摔跤绊都属于中国 式摔跤中的大绊子,施绊时都要配以两手的揪拿动作。正面摔跤的主要技术 有撮,耙,大、小得合,里刀勾等。本章分三节对这三种跤绊详细阐述。
第一节过背摔跤绊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式摔跤中的过背摔技术,柔道中称作“背负投”。即 经背后将对方摔到身前。中国式摔跤的过背技术主要有揣、披、入技术动 作。过背摔技术动作,表面上显得难掌握,其实它的技术难度并不大,而且 不容易出现伤害事故,适于初学者练习。
与对方背脸,以腰背部正对对方,利用臀部撞击对方小腹和底手牵拉的 力量,屈体将对方经肩上向前翻倒的进攻技术称作“揣”。揣适合身体矮小 的人使用。
揣是中国式摔跤跤绊中的常用动作,它的技术特点是手抓握对方小袖等 把位,另一手控制对方进肩人腰,然后突然转体,低头转脸紧底手,将对方 摔倒于体前。
揣在实战中有很多使用方法,简介如下。
(一)拿臂揣
捌臂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黑方为甲,白方为乙,下同)。
揪拿部位:徒手,相互抢手。
要领:倒、背、钻、填、拉。
动作过程:甲倒乙臂子身前,左手握腕,右手掐住乙的上臂(肩头下), 用力往上提掀。在提掀的同时,立即背步、钻肩、拱臀、崩腿、拉擦,将乙 摔倒(图7-1、图7-2、图7-3、图7-4)。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要钻肩时,乙立即向右横上步,左手迅速搂抱甲的 脖子,撤左腿,抬左脚踢甲,形成裹手泼脚。
2.拿臂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攥乙腕和拿臂。
要领:拿、垂、背、钻、填、崩、拉。
动作过程:拿臂揣与倒臂揣、摇臂揣的动作大致一样,区别主要在步 法、借力上。拿臂揣是主动进攻的绊子。甲双手拿住乙的右腕,突然用力垂手一钝,然后迅速钻肩、填腰、崩腿、拉擦,将乙翻倒在地(图7-5、图 7-6)0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垂手背步时,乙立即避推甲臂,横上滑步挤甲, 形成挤桩。
摇臂划步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乙徒手;甲攥乙腕,拿乙上臂。
要领:拿、摇、划、背、崩、拉。
动作过程:摇臂揣是使揣的一种招法,动作简单,易钻肩。甲两手拿乙 的右臂,并往左侧领摇。待乙往回抽臂时,甲借力背步,迅速钻肩。把对方披 在身后时躬身、拱臀、崩腿、拉擦,使乙倒地(图7-7、图7-8、图7-9)。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摇臂时,乙迅速拢甲肘,并抢先上步划切(参看 划切图解)。
扠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扠乙臂;乙扠甲臂。
要领:扠、背、撤、钻、填、崩、拉。
动作过程:传统方法要求腰似盘蛇脚似钻。扠掄是很巧妙的一种招法。 甲背步时,迅速暗中将扠手撤下(沉肩),左手拢住乙右臂,右手顺势从乙 腋下钻肩而过,填腰躬身、崩腿、拉擦,使乙倒地(图7-10、图7-11、 图 7-12、图7 —13)。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背步时,乙立即紧臂夹住甲扠臂之手,同时滑 步、欺身使切。
借臂揣 ,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扶乙臂,并避乙臂;乙揪甲大领并推甲臂。
要领:按、背、钻、填、崩、拉。
动作过程:甲左手捂住乙大领拿臂的肘窝处,交叉上步,背步、钻肩、填腰,在右手按乙胯侧的同时,躬身、崩腿、拉擦,把乙摔倒(图7-14、 图7-15、图7-1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背步时,乙立即紧拉右手(揪领手),同时下蹲, 用左手撕抠甲腿,并迅速起身撤右步,从而形成撕裆将甲摔倒。
(二)揪抓揣
揪底岔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底岔、扶乙臂。
要领:揪、背、钻、填、崩、拉。
动作过程:甲扶臂的手配合揪岔的手向右后回带耘挤乙,随即甲背步、 钻肩,上手捂撩乙腿,趁势将乙摔倒(图7-17、图7-18、图7-19)。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钻肩时,乙迅速用右手扳甲揪底岔的肘,同时右 脚后撤右转身,右手下落捂甲右膝外侧,将甲摔倒。
反挂门揣
这个绊子也叫倒口袋。
政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左手反手抓握乙右襟(拇指朝下,掌心朝外抓握住对方异 侧衣襟为反挂门),右手控别住乙左臂。
要领:挂、捅、背、崩、拉。
动作过程:甲一手反挂乙门,一手扶乙臂。行走中开步向右后猛一耘捅,把乙的上手崩开,然后借乙的欺身动作立即背步、填腰,并躬身、崩 腿、拉擦,把乙由背上摔下。由于它的背法好像是背袋倾倒,故俗名倒口袋 (图 7-20、图 7-21、图 7-22)。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崩臂钻肩时,乙迅速身体重心下降紧堵甲肩,蹲桩 撕扳甲的前腿。
揪袖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袖,封扶乙肩。
要领:揪、捅、钻、背、填、躲、崩、拉。
动作过程:甲揪乙衣袖,上步支捅乙,待乙顶劲,再撤步紧拉,同时盖 步(背步)、填腰、崩腿、拉擦,使乙过肩翻倒(图7-23、图7-24、图25)。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背步、填腰、使揣时,乙立即紧•夺底手,并推甲 背和横腿拦踢,形成拦门脚。
例手揣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左手揪拿乙小袖(或直门),乙右手揪甲小袖(或直门)。
动作过程:甲左(右)手抓握对方小袖,右(左)手封对方右(左) 手。甲揪握手支捅乙,随即换手,用右手抓握乙偏门,侧身例脯,崩开乙揪 握的手,使乙摇摆(俗话称“放了鹰”),再进肩人腰将乙摔倒(图7-26、 图 7-27、图 7-28、图7-29)。
化解与反攻:当甲方侧身捌脯时,乙方同时也做侧身洌脯,挣开甲方右手。
二、披
披是介于揣、人之间的一种近代创新技术,技术动作简单实用,应用效 果很好。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拿乙小袖和偏门。
动作过程:甲双手牵拉乙,迫使乙挺身,然后甲转身、钻肩、填腰、立 肘,把乙摔倒(图7-30、图7-31、图7-32)。
化解与反攻:当甲欲弓步长腰时,乙迅速用左腿向后刮拉甲右腿。
三、入
入是当与对方背脸、以腰背部斜背对方时,填腰入胯,使对方向前翻倒 的技术。
人属常用大动作。技术特点是进胯人腰,崩腿下腰,低头甩脸,裹上手 紧底手。人可变性强,可变小得合、大得合、躺扒、躺刀、捆腿、半打桩等 动作。其常用步法有背步、上步、盖步、撤步等。
人的使用成功率较高,但转体动作大,容易被对方反攻。使用时要重心 稍前倾,不要后仰。
人与揾的动作相同,但前者手把位低,后者手把位高。
(一)入
1.拿臂入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徒手,相互争拿臂。
要领:接、横、盖、背、躬、崩、拉。
动作过程:甲双手把乙臂倒至身前,用身体琦住。随即背步,腾出来的 上手迅速拍拿乙后背,填腰(臀部不是全部与乙腹部贴实,而是偏斜着胯, 与对方胯形成搭十字)、躬身、崩腿、拉擦,将乙由臀部一侧摔倒在地(图 7-33、图 7-34、图 7-35)。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接臂时,乙立即蹲桩、欺靠,形成靠腿。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并盖后契。
要领:揪、套、躲、崩、拉。
动作过程:甲乙揪握好以后都力求主动向前抢胯。甲抢在前面,并借助 乙的前抢力量,迅速填腰、躬身,紧勒上下手,并拱臀、崩腿、拉擦,把乙 人起摔倒在地。套胯入关键要看腰上功夫,看谁能抢先,谁抢先谁就有可能 把对方人起(图7-36、图7-37、图7-38)。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抢胯抢头时,乙要及时抬脚踢甲抢胯之腿,形成 落步脚。
扠臂入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扠乙臂,并揪小袖。
要领:愀、扠、填、崩、拉。
动作过程:扠臂人俗称“按头揾”。甲用手臂扠住乙臂,紧揪乙底手, 迅速填腰、低头、崩腿、拉擦、按头,将乙摔倒(图7-39、图7-40、图 7-41)。
化解与反攻:甲刚一扠臂使人时,乙可抢胯、填腰,紧底手使切或别。
4.圈臂入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
要领:揪、填、圈、躬、崩、拉。
动作过程:乙将甲腰拿住,甲猛一凹跨、离胁,让出一臂之隙,随即把 手和前臂扠人(不可反关节),牢牢圈住乙拃腰之臂的一段上臂(肘关节以 上),同时紧拉底手,躬身、拱臀、崩腿、拉擦,使乙翻倒(图7 -42、图7-43、图 7-44、图7-45)。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圈臂时,乙紧底手,滑小步,扒甲腰,挤甲圈臂 之手,形成蹩。
盖后带入也叫提后带人。
跤架:甲右(左)、乙左(右),顶架。
揪拿部位:甲盖乙后契,并揪小袖。
要领:揪、盖、填、拱、崩、拉。
动作过程:甲左(右)手揪握住乙后契,上步用开弓动作,向身后耘乙, 姥后填腰入胯将乙提翻摔倒(图7-46、图7-47、图7-48、图7-49)。 化解与反攻:在甲方刚一背步时,乙立即紧底手,掮臂、捶桩。
夹脖入
跤架:甲右(左)、乙左(右),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
要领:喝、夹、背、填、崩、拉。
动作过程:凡把对方背在背上过肩摔下的绊子,一般都用扠臂或盖契, 而夹脖使人就显得比较蹩手,因夹脖的手是揪领变把而来的。此种技术动作比较简练,一般腰力大者使用较为有利。甲用双手拢对方双肩,猛然把对方 要进来后,立即背步、填腰,同时猛拢臂、夹脖、崩腿、拉擦,使人把乙摔 倒(图 7-50、图 7-51、图 7-52)。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拢臂使人时,乙立即斜跨、掮臂,或扒腰、蹲桩使 吸或判。
(—)提(wfen)
吸提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并扠臂;乙揪甲小袖并扶臂。
要领:扠、吸、抢、入、崩、拉。
动作过程:一般扠着臂向上叫揾。扠臂往上挪可反扒领,往下挪可盖揪 后契带,进攻时可紧勒,见跤时要松把。吸揾和扠臂揾基本相同,只是吸揾 脚要吸贴(粘住)对方。甲的吸腿放在乙的腿旁,相当于用一把手捂按乙 腿。吸腿落地就能套胯揾乙,吸住就可以妨碍乙的进攻。甲使揾时,仍是扠 住乙臂,紧勒底手,套胯把乙揾起来,最后崩腿、拉擦,使乙仰倒。把对方 臂扠严后,在见跤时,可用手掌捂按对方脑勺(图7-53、图7-54、图7 -55)0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贴吸时,乙立即沉臂捆卷乙的扠臂,并卧步合身, 形成折合的找劲。
拿臂胯崩
跤架:甲左、乙右,顶架。
揪拿部位:甲双手接拿乙臂;乙扶甲臂。
要领:拿、扦、崩、甩。
动作过程:拿臂胯崩是快速的进攻招法,它的手法一般都是双手接拿对 方一臂,再倒过来横在胸前,用身体挤住,腾出一只手迅速抠乙的后带,随 即长腰、甩脸,两手崩抖,将乙摔倒(图7-56)。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倒臂时,乙迅速向甲体后滑步,用腿卡住甲,头 顶靠甲胸,被倒臂穿至甲腹前,使用靠的技术将甲摔倒。
扠揾
跤架:甲右、乙右,顺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并扠乙臂。
要领:揪、扠、填、摁、拉。
动作过程:动作与人相同,只是扠手上按乙头部,所以又称“按头揾” (图 7-57、图 7-58、图 7-59)。
化解与反攻:当甲向上扠时,乙迅速用左臂圈卷甲右臂,同时向右转 体,用捶把甲摔倒。
死胳膊揾
跤架甲右(左)、乙左(右),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但腰被乙拿住。
要领:揪、卷、填、拉。
动作过程:动作与圈臂入相同,但圈住乙臂后,立肘后填腰入胯将乙摔 倒(图 7-60、图 7-61、图 7-62)。
第二节转佈跤绊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式摔跤的转体摔技术,其中以勾、别、切、捶为主, 并配以两手的揪拿动作。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招术中与转体动作相联系的很多。转体跤绊属于中国式摔跤中的大绊子。
一、勾子
勾子是与对方背脸,以右(左)腿贴勾在对方的左(右)腿后,立腿向 上使对方向前翻倒的技术。由于勾腿的具体方法不同,因此勾子可以分为立 勾、撩勾和挑勾三种。
立勾:以腿人裆缠绕对方的腿,再往上起腿勾。
撩勾:直接扔腿人裆,搭住对方的大腿膝上内侧往上撩。
挑勾:先往前摆腿(败步或盘腿),再扔腿人裆,勾住对方的腿尽量上挑。
勾子是常用大动作,应用好了不易防守。但其动作破本较大,若功夫不 到位,容易失败。其特点是右腿向后撩对方左腿大腿内侧,低头转脸向左转 体,底手向左用力拉拽对方。勾子可变性强,如变扒子、窝勾、续别、大得 合等。勾子的步法有蹦步、盖步、撤步、上步、背步、三点步等。勾子的手 法变化繁多,简介如下。
(―)立勾
夹脖立勾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袖、扶臂。
要领:拿、夹、背、缠、勾、裹、甩。
动作过程:甲拿好后,先背步将一腿插人乙两腿之间,将乙一腿缠住, 同时松开揪拿大领的手,用臂夹住乙的颈部,然后将所缠腿髙高挑起,长腰 翻脸将乙摔倒在地(图7-63、图7-64、图7-65)。
化解与反攻:在甲缠腿时,乙迅速紧底手,上步蹲桩、拃腰形成装顶、 盘踢被缠,同踢毽一样,将甲摔倒。
离腰勾子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小袖和盖后契。
要领:盖、离、拉、勾、轰、甩。
动作过程:甲盖乙后契并揪乙袖向左走动。甲猛然用两臂往外一支,前 腿向反方向倒步;同时凹跨、败步走开,使两人之间留出一定空隙。甲借乙 的追扑劲,立即提胯上步,紧勒底手,扔腿人裆,同时躬身、长腰、甩脸, 将乙勾起摔倒(图7-66、图7-67、图7-68)。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离腰败步时,乙立即枕头,撤下揪袖的手按甲腿,使乙上体不便活动。然后上底腿用开弓之力将乙向身后耘,乙被压耘之力所 限,企图起身抬头,甲趁机填腰勾乙腿,立腿将乙勾起后,躬身、长腰、甩 脸,将乙摔倒(图7 - 69、图7-70、图7-71)。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勾时,乙立即矮身、拃腰、按腿,仰蹩使甲不得 甩脸。
大拿勾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揪乙大领和小袖;乙揪甲小袖,并扶臂。
要领:拿、上、勾、支、甩3 动作过程:大拿勾使用的手法有 两种,一种是直到把对方勾翻倒地 时,依然揪拿着对方的大领;另一种 是在上步的同时,就已经变把为夹 脖。一般来说,后一种比较得力,因 为在撩腿见跤前能发挥夹裹的力量。 动作是拿住乙后走步,猛一耘拉,同 时往乙裆中扔腿,紧接着躬身、长 腰、甩脸。当乙被勾起时,甲揪乙大 领的手再往下一支捅,即可将乙挑翻 (图 7-72、图 7-73)。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勾腿时, 乙立即串头,过腿(或高扬跪腿)
(二)撩勾
挂带撩勾
跤架:甲右、乙左,顶架。
揪拿部位:甲挂乙带和揪袖;乙 扶甲臂。
要领:挂、背、撩、甩。
动作过程:勾和别之类的绊子都 须以夹、卷、支、摞力量为主。将对 方负于背上之后,再加上裹、掷之 力,把对方上体拧弯而使之跌落。但 在使用挂带撩勾时,不用夹、卷之 力,只是往后上方撩腿,把对方摔 倒。甲揪挂住乙的袖带,填胯,并把 前腿插人乙裆中,底腿略往后背步,同时长腰、撩腿、甩脸,使乙上体前 倾;在乙的两脚浮飘倒步之际,乙腿也随甲的撩腿而被勾挑起来;同时,甲 的上手和底手分别支捅,乙即很容易被撩翻倒地(图7-74、图7-75)。
化解与反攻:在甲刚一挂带撩腿时,乙力夺底手,同时骑裆,顺势欺 甲,使甲滚倒。
浏览9,8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