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习八卦掌才能早出功夫?
时间加汗水等于功夫。功夫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只有经过长期的练功,出大力出大 汗,吃得苦中苦,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和追求,才能练出功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明眼人一看八卦趟泥步如何,转圈怎样,是否在端着肩,撅着屁股练,转圈时拧腰了吗, 是否练出了劲力,是否已经气沉丹田,是否已经六合,掌法动作都到位了吗,体现出八卦 掌的技击内涵了吗,就知其功夫为何。有的人学了些花哨的套路就自以为是,其实只是八 卦掌的皮毛。有的人大说特说“易”理,可谓一套一套的,也不能算功夫,因为八卦不能 等于八卦掌。有人喜欢充大辈,自吹自擂,我得到什么秘笈了,我的老师多么出名呀,诸 如此类,都不是八卦掌的功夫,而是练功者的陋习罢了。
怎样练习八卦掌才能早出功夫呢?
要练好基本功
八卦掌最根本的基本功就是八卦趟泥步,就是转圈。所以,每天练功时一定要转圈, 在圈上变换掌法,每天走100圈都不算多,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条件,转得越多越出功 夫。八卦掌歌云:“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是落地花。”道出了“走”在八卦掌法中的 重要性,不会“走”就没有八卦掌了。八卦掌的多变掌法,八卦掌的气沉丹田,八卦掌的 刚柔相济的劲力,八卦掌的“以走为用”等等,都是在转圈中得来的。
要少而精
一种掌法练好了,练通了,其他掌法也就容易了。董海川先生的得意弟子刘凤春先 生,一个单换掌练了3年,未逢敌手。因为练功也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天练习这 个掌,自然会悟出道理,练出功夫。老前辈们所指的“他的功夫真纯”就是指此。练了很 多套路,每个套路都是浅尝辄止,个中味道一概不知,自然不算有功夫!
—定要循照八卦掌的功理功法去练习
每天端着个肩,撅着个屁股去练习八卦掌,不管你吃了多少苦,练到死也不会出真功 夫。所以,要时时以功理功法的要求衡量自己练得是否正确,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多快好 省地练出功夫来。
看VCD是练不出功夫的
VCD只能作为我们练习八卦掌的参考。要想真正练出八卦掌的功夫,还是要拜名师 访髙友才成。VCD再好,书本写得再详细,也不如老师的口传心授!老师每天搬着你的 手教都教不会,你看光盘、看书本就能练好八卦掌?那真神人了。
除练习定势掌和八大掌外,要练习“操手”
“操手”是练习劲力的最好方法,操手也是练习攻防技术的手段。操得掌法不要多, 要少而精,选择几个自己喜爱或重要的掌法来练则可。因为一个掌法要操几十遍甚至百 遍,这样才能出功夫。老前辈讲“拳练千变,其意自现”是有道理的。
多向老师请教攻防手法和技击,朋友之间多互相切磋
总结胜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去向明师请教,提高技术水平,并用这些认识去指 导自己练功,会事半功倍,突飞猛进。
责在持之以恒
有些人早人门,练得功夫也很好,可惜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有些人虽不是很好的练 武材料,但能持之以恒,也能成名家。如果自己是个练武的好坯子,能吃得苦,能持之以 恒地练功,能不早日出功夫,成为一代名家吗?
为什么说“转掌如拧绳”是练习八卦掌的真谛?
我见过许多四代八卦掌名家,我也见过许多三代八卦掌大师,当他们讲到练习八卦掌 时,无一不强调“转掌如拧绳”这句话,说明这句话一定传自董海川先生之口,又历代相 传至今,足以说明“转掌如拧绳”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何谓“转掌如拧绳”?
当我们一掌前伸一掌护后,双掌对正大树走圈练掌时,必须做到:头要正,微收下 颏,这样会产生一种梗劲。舌抵上腭,是为任督二脉搭桥,如产生津液时一定要咽下,道 家称其为金津玉液,乃长生之宝。要向大树拧头,二目向前平视,不要目光不动一个劲地 盯着大树,会头晕,可时而从虎口向前瞧,或横掌背外向前瞧,只要掌指高与眉齐,精神 专注就可以了。
肩要向下沉,随之向前松向前推,肘向下坠,力量自然到手,一掌在前一掌护于胸 前,停于肘下一寸处,两臂要滚钻争裹产生一种向前的螺旋劲,同时两臂要合抱,双掌的 力量一致向前。还可一掌力前伸一掌力向下沉,要双掌的力量一齐推向大树这个假想的对 方。
双肩向前向里微扣,自然能含胸圆背,自然产生一种肩催肘、肘催手,力达于手的力 量。不要真的去拔背(即向后拱背),那样会变成罗锅,影响气血的畅通和气沉丹田。要 拧腰,胸口的膻中穴对正圆心,即拧成90度,最为合理。开始练掌时,拧的角度不要太 大,逐步达到90度则可,这是八卦掌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练的功夫。拧腰不会影响气沉丹 田,只要上身放松,通过自然呼吸,以意领气,时间长了。自然能够气沉丹田,由于丹田 充实鼓荡,腰会变粗,变得越来越有粗,变得越来越有力。
一定要提肛溜臀,缩谷道,撅着屁股转掌既不美观,又影响气沉丹田,还影响双足的 流畅前进。
双胯要向里合(即“吸跨”,也称“裹胯”),“吸胯”与“提肛溜臀”是分不开的, 要形成一致的动,形成习惯。很多练习八卦掌的人不去拧腰裹胯,而是膻中穴即前胸仍向 前,歪着个身子仅仅把双掌对正大树是最要不得。双腿要自然弯曲,不要弯得太多,也不要太少,中盘为宜。所谓“合膝顶足”,不是真得双膝间能夹着手巾走,那样就走不动了, 只要走转时不要掰着双膝走就行了。
双足行进时要虚实分明。前足着地时要五趾抓地,后足立即前行,这样才能步稳而身 稳,步子灵活而不僵滞,会越走越轻松。
走圈时里足要直进,外足可微扣,这样才能保持拧腰的度数,才能走成圈。里足不是 直的而掰着走,就破坏了拧腰的度数了,就不称其为拧腰了。走起来很轻松,已经练不出 真正的八卦掌的功夫。有人把双臂的拧裹钻翻叫“转掌如拧绳”,其实不全面,我认为, 只有头颈肩肘手背胸腰胯膝足等等,浑身上下内外协调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向内的旋转 整劲,连绵不断地行圆走转,才能真正称谓“转掌如拧绳”。
只有真正做到“转掌如拧绳”,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功夫。
在意念支配下,通过双臂的拧裹钻翻,沉肩坠肘,肩催肘,肘催手,双掌就会充满 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八卦掌的刚柔相济的内力。在掌法练习中,在意念统帅下,一切行动 特别是通过掌心、掌背、掌腕、掌根、掌外缘、掌内缘、掌指、一指或二指或三指……的 变化,自会练成穿掌、削掌、探掌、托掌、沉掌、撩掌、带掌、劈掌等等,就练成穿劲, 削劲、探劲、托劲、沉劲、撩劲、带劲、劈劲等等不同的劲力,以达到八卦掌法千变万化 神奇莫测的化境。
通过“转掌如拧绳”可以练出八卦掌的腰力,不但翻转有力,而且练得“腰如轴 立”,像轴一样灵活随意,这样才能随意拧转,才能与敌交手时,发挥“斜出正入”的技 击特点,克敌制胜。
“转掌如拧绳”时双掌对正圆心,而腰拧得又是90度,这时候,双掌向前推出的 劲是横向的力。如果把转圈改成直走试一试,双掌推出的不正是横向的劲吗!只有八卦掌 才能练出这种“横劲”,有了这种横劲,我们可突然来到对方身侧,不用动足,只要一拧 腰就能把其打出;如果对方来到我的身侧,按理讲,我已很被动了,其实不然,因为我可 随意拧腰,我有横力,于是我随时都会处于主动之中,这就是“横劲”的出奇之处。这也 就是“转掌如拧绳”的优越之处。
在转掌如拧绳时,双臂时时处在滚钻争裹中,于是就会产生一种螺旋劲,这种螺旋 劲时时都存在于八卦掌法中,“出手必螺旋”就是这个意思。与敌交手时,不但利于进攻, 也利于防守。由于螺旋劲的存在,我们出手可刚可柔可化,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通过“转掌如拧绳”的走转,不但可以练会了八卦掌的“走”,而且练习了八卦掌 的步眼。走得时候可前可后可左可右,打了就走,走了又回,神奇莫测。步子的变化更要 敏捷、灵活,运用自如,充分发挥八卦掌的“以走为用”变化神奇的特点。
只有通过“转掌如拧绳”才能练得“气沉丹田”,内外六合,掌随身动,步随掌变, 意动身随的境界。才能练出真功夫,才能如尹福先生所言“八卦掌讲究掌法贏人,身法贏 人、步眼贏人,功夫赢人”。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转掌如拧绳”。所以说,“转掌如拧 绳”是练习八卦掌法的真诗。
曾省三在“三十六歌、四十八法”中的“忌拿诀”中写道:“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 人兮我亦差。设若人多不方便,直出直人也堪夸。”说明八卦掌在与敌交手时,不主张以 拿法胜人,因为拿法只能制服一个人,而且常常要用两只手拿对方一只手,这对自己来说 是不合算的。何况遇到许多敌人时去拿谁呢?还不如用直出直人的打法才好。老前辈说 “力大的拿力小的,手快的拿手慢的”,“摔不如拿,拿不如打”。所以在八卦门中没有拿 法,只有掌法,只有打。现在有些人会拿法,来源有二:一是学习八卦掌的人是带艺投 师,在学八卦掌前已会拿法,于是就代代留传下来了,一是从大枪刘德宽处学来的,代代 留传至今。真正的八卦掌法是没有擒拿法的。
什么是“八卦趟泥步”?
八卦掌的“走”要求平起平落,行进时双足离地不得过一寸,有如行走于泥水之中, 故称“八卦趟泥步'走圈转掌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掀蹄亮掌,即前足落地时不能平落, 先要翘足尖,后足离地时不能平起,先要掀足跟。这样“走”,不但不美观,练不出腿和 足的力量,而且还不出速度。只要做到前足落地时五个足趾向下弯曲,沾地后立即抓地就 不会翘足尖了。后足离地时要提肛溜臀,前足刚刚落地的同时提起,就不会先掀足跟了。 只有克服纠正了“掀蹄亮掌”的毛病,双腿才能有根,步子才越走越稳,越走越轻,越走 越敏捷。
在“转掌如拧绳”时,里足要直进,外足要微扣,在拧腰的同时做到里足的直迈,是 很难很难的,如果里足不直迈就破坏了拧腰的角度,就练不出八卦掌的真功夫。所以,练 习八卦掌的人必须在八卦趟泥步上多下功夫。在练习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等八大掌 时,每掌的结束动作是“叶底藏花”。做“叶底藏花”时要在足前扣步,在向左或向右拧 腰的同时要从前臂腋下向身后伸掌,这样才能练出八卦掌法的“腰如轴立”。所以,扣步 后双足不许有丝毫碾动,如果不注意足下碾动了,那就完全破坏了拧腰的度数,这种碾转 是不允许的。在与敌交手时,两人对面而立,敌的掌法、步法、身法都很快,突然到了我 的身侧或我的身后,向我进攻,我若扣步转身早已来不及。这时候,只要碾动足跟,随着 对方转身,仍会站在敌面前。我永远是圆心,敌劳我逸,出奇而制胜。这种拧转就是可以 的。凡是练习八卦掌的人都要练习“八卦趟泥步”,“八卦趟泥步”是历代八卦掌前辈们 代代传承下来的功夫。有的人练什么“鹤行步”,这也无可厚非,人家愿意练什么,谁也 管不着,但不要声称是董海川先生所传,因为“鹤行步”要髙高抬腿,慢慢落下,虽然会 练得双足有力,但步法迟滞,这与“八卦趟泥步”的平起平落,在平起平落中的步稳、敏 捷是矛盾的,不可能是董海川先生所传。
第二章八卦掌概论
八卦掌有站桩功吗?
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八卦掌的老前辈,他们都是这样讲的:八卦掌不讲究站桩,八 卦掌的功夫都是“走”出来的。我们每天练习转掌,双足就已经很稳很有根了,双足的这 些力量已经够用了,用不着再去站桩,已求得了双足双腿的力量。我们八卦掌是“以走为 用”。步子要有力,更要敏捷和灵活,我们每天的走圈就相当于站桩,所以我们称其谓 “行桩”。如果愿意站桩的话,八卦掌的任何掌式都可以站,你可以根据自己功夫上的某些 不足,选择某些掌式去操去站就行了。不必在“站”上耗去很多时间和力气,如有这个时 间和力量的话,还不如多去转圈,练习八大掌。
八卦掌有操功吗?
八卦掌门中可以练各式各样的操功,因人而异,由自己选择。董海川先生的弟子中以 马维祺的功夫最深,因为马维祺是开煤厂的,他每天要提着两筐煤练八卦掌,因而掌力沉 厚,伤人很多,但不幸早亡。
李文彪先生,面前立三寸厚的木板,一打3年,手掌心都凸起。刘彩臣先生(即“墨 盒刘”)是李先生的师弟,他说:“李师兄的一个塌掌,谁能经得起!他只要用三成劲, 就能把人打得数月不能吃饭,用五成劲,对方就口吐鲜血了。所以李先生只要喝了酒,立 刻身前已经无人,都躲了。此事在八卦门中已成笑谈。”
骆兴武先生说:“程有功每天双手托着几十斤重的铁棍练功。不要问程先生,只要一 看程先生眼晴发红就说明下功夫了。”我的师兄杨桐先生如今已80多岁了,在内蒙包头市 的大炮厂当过司机,他把几个大炮上的弹簧钉在两块木板上,挂在墙上打,一下子就打瘪 了。他让对方抱着枕头在胸前,他只轻轻一按就能把对方打出丈外。所以操什么功,由自 己选择,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托个铁棍子努着力去练或拿着过分重的东西去练,一定会 伤身。
多练练枪法的拦拿扎是很好的,不但两臂会长力,腰会长力,双足扎得会有力,而 且双臂还不僵,因为不是死劲。选择自己的功法时要选择能使肌肉不僵硬的去练。例如举 重、体操中的双杠、单杠等等都不合适,因为双臂僵硬就很难练出八卦掌的刚柔相济的劲 力了,只能“以力降十会,不能以巧破千斤了”。
不要去练什么“铁砂掌”或用胳膊去撞树等等功夫。八卦掌的老前辈都不赞成练这 些功夫。因为八卦掌不讲挡架,通过“转掌如拧绳”的练习,手臂上会时时产生螺旋劲, 只要我们单掌一穿,定能化险为夷了。
什么年龄练习八卦掌最合适?老年人能练 八卦掌吗?
儿童不适合练习八卦掌。因为儿童期是人的发育期,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时候适合练 习外家拳,可以练出好腰腿,还能练出个好身体和好身材,为练习八卦掌打好基础。既或 儿童期练习八卦掌,也不能气沉丹田,也练不出八卦掌的内劲。练习八卦掌最合适的年龄 是18岁以后,18~28岁只能算练八卦掌功夫的初级阶段,30~60岁才是练八卦掌功夫的成 熟期,是练习八卦掌人的黄金时段。所以说,20岁开始练习八卦掌最好。成年已30或40 岁也不算太晚,只要多吃苦,持之以恒地练功和追求,仍然能够练出功夫。60岁以后, 甚而70岁开始练习八卦掌也不算晚,不过已不能再去追求功夫,只能以养生为主。八卦 掌是健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好功夫,希望更多的人来练习八卦掌,为八卦掌的发扬光大尽 心尽力,希望更多的人来练习八卦掌,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每一个拳种都重视步法,而八卦掌之所以成为 一门绝技,就是因为它把这个“走”发挥到了巅 峰,俗话讲:用绝了。八卦掌的功夫是走出来的, 克敌制胜也都在这个字上,所以讲究“以走为用”。 走圈是入门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妙用无穷, 因为八卦门的各种功夫都以它为基础。反过来说, 任你功夫有多深,这圈儿也得天天走,丝毫不能松 懈。望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对走圈重视起来。
八卦掌的套路很多,如八大掌、八八六十四 拳、八卦九宫掌、八卦游身连环掌等等,但最基本 的套路则是八卦趟泥步与基础八掌,所以初学者都 应先从八卦趟泥步与基础八掌人手,切不可一味贪 多求快。
八卦趟泥步
八卦掌是以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练功时要在走中练,交手时要“以走为用”,时时 离不开“走”。要想“走”好,首先就要练好八卦掌的基本功——八卦掌趟泥步。
八卦掌主要流派有尹氏八卦掌、程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的掌形是“牛舌掌”,程氏 八卦掌的掌形是“龙爪掌”。现在又有梁氏八卦掌、张氏八卦掌,高氏八卦掌等等,它们 的掌形与程氏八卦掌的掌形大同小异。本书内容以程氏八卦掌为主。
“龙爪掌”掌形如下:拇指外展,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中指指天,四五指可自然弯 曲;或拇指外展,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三四五指微微贴拢,掌心含空,掌背形似瓦垅, 掌心向前,掌根顶出。
有行步、襦步两种练法。
路线(假设只行至⑤步则返回)
起势
头正颈直,微收下颏, 有上顶之意,嘴微闭,舌抵上 颚,用鼻呼吸,上身正直,双肩 双臂向下放松,掌指向下,在身 体两侧自然下垂,双足并立,二 目向前平视。(图3-1-1)
双臂外旋,掌心向上, 自体侧徐徐托起,高于眉齐,吸 气收腹,二目向前平视。(图 3-1-2)
双臂里旋,掌心向下, 掌指相对,经体前徐徐下落,落 于腹前。同时提肛溜臀,坐身屈 膝,呼气松腹,气沉丹田,二目 向前平视。(图3-1-3)
动作
双臂外旋,五指向下在 身体两侧自然下垂。重心落于右 足,左足尽可能不抬足跟,轻轻 提起,微蹭右足内踝骨处向路线 ①前行一步,前行时膝微屈,五 趾微下扣,不掀足尖,全腿放 松,二目平视。(图3-1-4)
落足时五趾抓地,抓地 时重心左移,右足立即轻轻提 起,微蹭左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②
上步,前行时膝微屈,五趾微微 下扣,不抬足尖,全腿放松,落 地时五趾抓地。如此左足右足交 替直行,步数不限。(图3-1-5)
回身时,右足在左足前 路线⑥处足尖向左扣成丁字,随 之重心右移,左转回身沿直线上 左足,上右步,如此交替,沿原 路线返回。(图3-1-6)行至起 势处,用同样动作扣成丁字步左 转回身。
收势
在起势之处并右足,双臂外旋,掌心向上,自体侧向上徐徐托起。同时吸气收 腹,二目向前平视。(图3-1-7)
双臂内旋,掌心向下,掌指相对,经体前徐徐下落,落于膝前。同时提肛溜臀, 坐身屈膝,呼气松腹,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图3-1-8)
成立正姿势,双足并立。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二目向前平视,气恬 神怡。(图3-1-9)
要点
行走中要上身放松,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不许前俯后仰,左右摇 晃,上下起伏,掀蹄亮掌。落地时要五趾抓地,虚实分明,平起平落。
可以往返数次练习。行走自如时,随时可收势。练习时可中速,可中盘或下盘, 老年人可走上盘。
(二)孺步
路线(假设只行至⑤步则返回)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动作
双臂外旋,五指向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重心落右足,左足尽可能不抬足跟,轻轻 提起,微蹭右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①前行一步,前行时膝微屈,五趾微下扣,不掀足尖,全 腿放松,当要落足抓地时暂不抓,继续向前蹭出小半步,再抓地时重心前移,右足随之轻 轻提起,微蹭左足内踝骨处向路线②前行一步,前行时腰微屈,五趾微下扣,不掀足尖, 全腿放松,当要落足抓地时暂不抓,继续向前蹭小半步才能五趾抓地,抓地时重心前移, 左足随之轻轻提起,如此交替前行。回身时右足在左足前路线⑥处足尖向左扣成丁字步, 重心左移,左转回身,沿原路线返回,行至起势之处,用同样动作扣成丁字步,左转回身 并步收势。
收势
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所有动作、姿势、要领与“行步” 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当要落地时必须向前蹭半 步,才能落地。交手时如果在对方两足间踩这半步,则能爆发整劲,把对方重心打动,令 其仰面跌倒。所谓“橘步”,就是把足塞进去的意思。
路线(假设只行至⑨步则返回}
向路线⑥上右步,同 时右臂外旋,掌心翻上,左掌 自右臂下向前穿出,目视掌的 动作,如此沿“S”路线前行。 (图 3-1-16)
在路线⑩扣右步,左 转回身,目视前方(图3-1- 17)。然后用相同动作沿原路 线走回,当行至起势处时,用 同样动作扣右步回身并步收 势。
收势
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练七星步时,每个方向的走动都是足动3次手动2次为一组,所以上下左右的动作要 协调一致,目的是练习手足的配合和步子的灵活,为“以走为用”的“走”打基础。其他 要点与“行步”要点同。因“S”路线行走,走的路线好似天上七星的排列位置,故名 “七星步”。
动作
左足向路线①横上半步,重心左移,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 点地,同时向右微拧身,右掌虎口向上,掌指向前伸出,目视前方。(图3-1-19)
撤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原线路撤回向路线③横上一步,重心右移,双掌不动, 目视前方。(图3-1-20)
左足微蹭右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点地,同时向左微拧身,左掌虎口向 上,掌指向前自右臂下向前穿出,目视前方。(图3-1-21)
撤左足微蹭右足内踝骨,原线路撤回,向路线①横上一步,重心左移,双掌不动, 目视前方。(图3-1-22)
⑶右足微蹭左足内踝骨向路线②上虚步足尖点地,微向右拧身,同时右掌虎口向上, 掌指向前自左臂下向前穿出,目视前方。可如此交替往返练习多次。(图3-1-23)
收势
在起势处并步收势,动 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要点
动作要求快速灵活,手 足要协调一致,足的变换要 求虚实分明,拧腰的同时要 有闪身动作。此三角步就是 三穿步。是走外门之步, “天下精术怕三穿,不走外 门亦枉然”,即指此三角步 而言。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24)
动作
左足向路线①上一步,右足紧跟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身体姿势与“行 步”时一样,但前、后足的重量分配为前三后七,同时双臂外旋,掌心向前,掌指自下, 向腹前托出,目视前方。(图3-1-25)
右足向路线②后退一大步,左足跟退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双足的重量为 后七前三,同时双臂里旋,掌心向下向腹前按回,目视前方。(图3-1-26)
左足向路线③横上一步,右足横跟半步,坐身屈膝,提肛溜臀,同时右掌不动, 左臂外旋,掌指向上,用掌心向右横推,同时微向左拧腰斜身,目视左掌。(图3-1-27)
右足向路线④横上一大步,左足横跟半步,提肛溜臀。同时左手落下,右臂外 旋,右掌掌指向上向右拧腰斜身,同时用掌心向左横推,目视前方。(图3-1-28)
收势
可沿原路线前后左右往返练习,也可以进步、退步,再进步再退步反复练习,随后再 左上步右跟步,右上步左跟步的反复练习。在起势之处并步收势,收势动作与“行步”收 势相同。
要点
前进时腿的重心在后,后退时腿的重心仍在后,左上步时腿的重心在左,右上步 时腿的重心在右,重心比重为四、六或三、七分开,要虚实分清。
右足跟步时跟的要快,只跟半步,不能拖泥带水,扯后腿,一定要屈膝坐身,提 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在实战中“跟步”的用处非常多,必须熟练方可。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
动作
可用“行步”或“孺步”的姿势和走法来练习,练习时沿着“8”路线方向行进。练 习时,可走上盘可走中盘可走下盘,可快速可中速,但不可慢速,慢速就练不出步子的灵 活性了。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
收势
行到起势处并步收势,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同“直行步”动作要点一样,但要沿“8”路线而走,目的练习足胫的力量和步子灵活性,为使“走”更加灵活自如,以便为“以走为用”打基础。
摆扣步
分大摆大扣、中摆中扣和小摆小扣3种。
(一)大摆大扣
起势路线(假设只练习到路线的④则返回)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29)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身体两侧,重心右移,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①落足成摆 步,二目向前平视。(图3-1-30)
重心落于双足,向下坐身,掰裆,膝和胯要平,要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 (图 3-1-31)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沿直线向路线②,足尖里扣落足成扣步,双膝贴拢,双足成 丁字步型,上身正直,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3-1-32)
重心仍在左足,右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③落足成摆步,提肛溜臀,二目向前 平视。(图3-1-33)
重心落于双足,向下坐身,掰裆,膝胯要平,提肛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图 3-1-32)
重心移至右足,左足沿直线向路线④,足尖里扣 落成扣步,双膝贴拢,双足成丁字步形,上身正直,提肛 溜臀,二目向前平视。(图3-1-35)
右转回身摆右足,扣左足,摆左足,扣右足,用 同样动作大摆大扣而回。
收势
在起势之处并步收势,与“行步”收势动作相同。
要点
摆步扣步用处最多最广。若想摆扣灵活随心,必须把 “裆”部撕开。摆足后,掰裆,坐胯的目的就为了练习开 胯。切忌撅臀,如果撅臀就无法练开胯开裆。要自然呼吸, 气沉丹田。双足随时变换虚实,否则无法动步。
(二)中摆中扣
路线(假设只练习到④处则返回)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36)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体两侧,重心右移,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线①落足成摆 步,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3-1-37)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足尖里扣沿直线向路线②落足成扣步,两足间成一足的距 离,双膝贴拢,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3-1-38)
重心移至左足, 右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向路 线③落足成摆步,提肛溜 臀,二目前视。(图3-1- 39)
重心移至右足, 左足足尖里扣沿弧线向路 线④落足成扣步,双膝贴 拢,提肛溜臀,二目前视。 (图 3-1-40)
右转回身摆右足, 扣左足,摆左足,扣右足, 用同样动作中摆中扣而回。
收势
在起势处并步收势,动作与“行步”收势相同。
要点
要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扣步时要双膝贴拢,双足虚实分明。
摆步、扣步要熟练自如。在交手时可用扣步或摆步吃进对方前腿后面,使其不得 自由移动,处于被动局势。扣步、摆步也可在转身、回身时用,扣步、摆步的角度可随意 大小,于是转身回身的角度随着大小,转身或回身是随扣步、摆步的角度而变化的。在整 个的八卦掌法中摆步和扣步用处最多最广,应该纯熟掌握之。
(三)小摆小扣
起势
动作与“行步”起势相同。(图3-1-41)
动作
双掌掌心向下按于身体两侧,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足尖外展沿弧线在原地摆180 度,要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3-1-42)
重心移至左足,右足沿弧线绕左足360度,足尖里扣,提肛溜臀,二目前视(图 3-1-43)。如此交替,基本上原地摆扣,也可反方向摆扣练习。
收势
并步收势,与“行步”收势动作相同。
要点
必须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身体保持正直。
摆步要摆180度,扣步近乎要扣360度,摆来扣去,仿佛没离原地,故称“小摆 小扣”;其实它的摆、扣角度最大,所以容易头晕,但必须练习。因八大掌中的磨身掌要用 此步。“脱身换影”也需此步。为了不头晕,不要总一方向摆扣,可变换方向原地摆扣。
练大摆大扣是为了练习开跨,练小摆小扣是为练习跨、膝、足、胫的灵活性,中 摆中扣更为实用。三种都练好,摆步扣步就能够运用自如,动转随心了。
浏览2,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