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训练和比赛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训练和比 赛的内容和特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跑步、关节操、热身操),又有专 项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训练(或比赛)的基本内容相似。对 运动中负荷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和 伸展性练习。
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气候环境和教学训练及比赛的情况而 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时间可稍长些。相反, 兴奋性较高,或天气火热时,准备活动的时间可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应以身体感到发热并微微 出汗为宜。
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训练或比赛之间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尽快进入正式训练 或比赛。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转折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
加强易伤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这些部位的功能,是 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的方 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 加强腹肌力量的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了预防股后肌群 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项激烈对抗性项目,很容易 发生失误或被击受伤。尤其是刚刚参加训练的练习者,判断和控制能力差,应该 穿好护具,做好自我保护。
每名散打运动员,都应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 调整重心以保持身体平衡;当快要跌倒时,要立即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 部着地顺势做滚翻动作,而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并 同时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教师要把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加强医务监督
对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都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参加重大比赛的前后,要进行补充检查或复查,以了解体育锻炼或比赛前后 的身体变化。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和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 检査。禁止损伤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要做好自我监督, 身体若有不良反应时,应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医生做医学检查。
要认真做好运动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已损 坏的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禁止穿着不合适的服饰和护具参加训练。
平时要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守体育 卫生要求的自觉性。
做好运动损伤的调査和统计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只有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了解运动损伤的发 生原因和发病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填写运动操作登记卡,是调查、 统计和分析运动损伤的基本方法,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节散打运动员损伤的现场急救和处理
一、急救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急救时首先解决主要问题,即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损伤时伤员常因 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 先抢救。其次,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应做 好伤部的包扎固定,以便安全转运和预防并发症。
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救 护人员要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惶失措或顾此失彼,即使出现危急情况也应镇静并 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工作。经急救处理后,应陪伴伤员到医院,并向医生介绍发 病情况和急救经过。
二、休克及其急救处理
休克是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如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后发生的一 种全身急性循环衰竭综合症。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导致组织器官的缺氧和代谢紊 乱,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伤员的死亡。
(一)病因
1.骨折、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睾丸挫伤后的剧烈疼痛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这是引起散打运动员休克的主要原因。
损伤导致大血管破裂、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大出血引起血容量突然 降低,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这种情况较少见。
过度疲劳、饥饿、寒冷、酷暑等,是休克发生的重要诱因,并能加重休 克程度。
(二) 征象
休克的发生分为兴奋期和抵制期。
兴奋期。休克的兴奋期紧跟损伤而出现,它是抵制期的前导,只持续几 分钟乃至数秒钟。此期伤员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呻吟和叫唤,表情紧张,面色 苍白,脉搏快而有力,呼吸急促,血压正常或稍高。若能及时抢救可避免进入 抵制期。
抵制期。伤员出现明显病容,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口渴,头晕,出 冷汗,四肢发凉,脉搏快而无力,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发绀(面色、口唇青 紫)、昏迷。
(三) 急救
立即让伤员平卧休息,保暖但勿过热,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内脏器官的 血流量并增加机体耗氧量。昏迷患者,应松解衣领,侧偏头部,将舌牵出口外以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给氧或人工呼吸。针刺或用手指掐点人中、内关、足 三里、合谷等穴。针刺时用强刺激手法。骨折或脱位的伤员,应做必要的急救固 定。伤处有出血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止血,疑有内出血的患者,应尽快送 医院处理。疼痛剧烈时应给镇痛剂和镇静剂,以减轻痛苦,防止休克加重。
休克是严重而危险的病理状态,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迅速请医生处 理,或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
三、骨折及其急救处理
所谓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如骨 裂)、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在散打运动中,由于强烈的对抗性,骨折时有 发生。一旦发生骨折或疑似骨折时,应按相关要求进行现场急救。
(一)骨折的征象与诊断要点
剧烈疼痛。发生骨折的当时,疼痛较轻,但随后疼痛加重,活动肢体时 更痛。持续剧痛可引发休克。
明显的肿胀和淤血。骨和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导致局部明显出血和肿胀。
独特畸形。完全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和肌肉痉挛,使骨折断端移位, 出现伤肢缩短、侧突成角或旋转畸形。
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四肢长骨完全骨折时,骨折处出现类似关节的异 常活动,称假关节活动。移动肢体时因断端相互摩擦而出现骨擦音,这是完全性 骨折的特有征象。在检查时要谨慎小心,决不可有意去寻找异常活动和骨擦声, 以免加重损伤和增加伤员痛苦。
敏锐压痛和震痛。骨折处有敏锐的压痛,轻轻叩击远离骨折的部位,在 骨折处出现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因疼痛、肌肉痉挛、骨杠杆作用破坏和周围软组织损伤等造 成功能障碍,肢体多不能站立、行走或活动。
独特畸型、假关节活动、骨擦音是骨折的三大特殊症状,有其中之一者,即 可确诊有骨折存在。其他作为可疑征象,尚须最后拍X光片确诊,尤其是骨裂。
症状较轻的骨折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骨折可因剧痛、出血或神经损伤 而发生休克。
(二)骨折的急救原则
防治休克。严重骨折、多发性骨折或同时合并其他损伤的伤员,易发生 休克。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治休克,再处理骨折。
就地固定。骨折后及时用夹板固定,以避免断端移动,防止损伤加重。 由于固定后伤肢较为稳定,因此可减轻疼痛,且便于伤员转运。而未经固定切不 可随意移动伤员,尤其是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的伤员。
先止血再包扎伤口。伤员有伤口出血时,应先止血,清洗创面,再包扎
伤口并固定。为暴露伤口,可剪开衣服、鞋袜,切忌用手脱下。
(三)包扎固定注意事项
夹板的长短和宽窄要适宜,使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若无夹板时, 可用树枝、竹片等代用品。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垫,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 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妥,防止引起压迫性损伤;肢体明显畸形而影响固定时, 可将伤肢沿纵轴稍加牵引后再固定;缚扎夹板的绷带或宽布条应缚在骨折处的上 下段;固定要牢靠,松紧度应适中,过松则失去固定作角,过紧会压迫神经血 管。因此,四肢骨折固定时应露出指(趾)端,若发现指(趾)端苍白、发麻、 发凉、疼痛或呈青紫色,应立即松解夹板,重新固定。上肢骨折固定后,用悬臂 带将患臂挂于胸前,下肢骨折固定后,可将患腿与健腿捆缚在一起。经固定后尽 快将伤员送到医院,争取及早治疗。
浏览7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