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和规律,采取全面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 于未然,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必备的知识。
―、常见损伤的发生原因
(一) 思想上重视不够,缺乏运动损伤预防的必要知识
散打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训练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对预防运动员损伤 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搏大意及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有些教练员实施 训练不系统,缺乏安全意不重视安全教育,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 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也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伤 害事故时有发生。
(二)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 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 的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散打运 动训练中在准备活动问题上常存在的问题有:
1.准备活动不充分
散打运动训练中,常用的练习程序是先做一些热身活动,将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适度动员起来,然后进行压腿、踢腿、下 叉等专项练习。这些练习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要求相应的对抗肌不仅具有 很好的伸展性,还必须具备及时放松及协调配合的能力。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 肌肉的伸展性没得到充分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较低,对抗肌弹性和伸展 性较差,不能及时而充分地放松,进人练习时操之过急,猛踢、猛打、猛拉, 就容易发生肌肉和韧带拉伤。朱氏的调査统计表明,在训练中,准备活动不充 分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疲劳和技术动作错误等引发的运动损 伤(表4)。
表4散打训练中损伤发生原因统计表
|
准备活动不充分 |
疲劳 |
带伤训练 |
局部负担过大 |
技术动作错误 |
没戴护具 |
合计 |
例数 |
26 |
16 |
15 |
9 |
16 |
14 |
96 |
构成(%) |
27.1 |
16.6 |
15.6 |
9.4 |
16.6 |
14.6 |
100 |
(引自朱翠立,2000)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练习的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 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需要结合专项运动来设计,有主有次。没有针对性的准备活 动,使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没有得到充分地预备,或者两次训练活动间的间歇 时间较长,运动员忽视进入第二次练习前的准备活动,以及因长时间的停训休息 后,消退的专项条件反射性联系尚未恢复时,幅度过大、力量过强、速度过快的 动作都会造成关节軔带扭伤、肌肉拉伤。
准备活动的时间过长、量过大
准备活动时间长、负荷量大,易造成身体疲劳,此时参加正式运动时,身体 的机能水平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剧烈运动时身体容易受伤。
(三)技术动作的错误
由于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 成的损伤,这也是初次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在学习动作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不注重动作的技术环节,一味追求效 果,急于求成,或者过于侧重力量性练习,忽略了柔韧性、灵活性练习,都会导 致技术动作失误,造成损伤,而精神紧张和疲劳,或劳损的肌肉则是形成错误动 作的重要原因。
(四)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其可以 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过度疲劳、酸性物质积累,致使 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力量和协调性降低,在受到快速牵拉时,很容易损伤,即 使未发生大的损伤,但长期微细损伤的积累也易造成慢性劳损,是专项训练中造 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身体机能下降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损伤初愈阶段,以及疲劳等身体机能下降 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甚至技术熟练的运动 员,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运动技术错误,而引起损伤。同时,随着生理机能 的下降,运动员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 较难的动作,就很容易发生损伤。
(六)心理状态不良
运动员参加训练或比赛时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关 系,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训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注意力不集 中、兴奋不起来,这时参加运动训练或者比赛就很容易受伤。心情急躁、急于 求成,或者信心不足、胆怯犹豫,以及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等都会造 成运动员自控能力差,常导致损伤发生。运动员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意识强,不 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或冒失地进行运动与比赛,或者心理品质训练不 够,缺少勇敢、果断、坚毅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自控能力时,也常常引起损伤 的发生。
(七) 组织方法不当
在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实战训练和比赛中分组不合 理;在组织方法上,由于学生过多,教师缺乏及时正确的指导和保护;比赛日程 安排不当、场地和时间任意更改,以及允许有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比赛等。 这些都可成为受伤的原因。
(八) 场地设备缺陷
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地垫维护不良,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 有裂缝,或密合不严,边界区有缝隙;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头、护裆、护 腿、护腕、护踝等h
(九)不良气候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 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 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等。
二、常见损伤的预防原则与措施
(一)重点预防
训练中的损伤以慢性损伤居多,这些慢性损伤可由一次急性损伤后处理不 当,或恢复训练过早而转变成慢性损伤造成,但更多的是因运动负荷安排不 当,局部负担过重引起多次微却损伤的积累而成。因此,除做好急性损伤的正 确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科i地安排训练,防止肌肉和骨等各种组织的劳损 发生。
在实战训练或比赛中,急性损伤相对较多,而劳损较少,这时要注意急性损 伤的预防。在损伤种类的构成比上,关节扭伤占首位,其中以腕关节、膝关节及踩关节扭伤最为多见(表1)。因此,尤其应加强手腕、膝关节及足踝关节的力 量训练,以及有关各项技术动作的训练和指导。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和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要积极认真地对运动员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其在运 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并要求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采取各种 行之有效的预^措施,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教练员要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技 术动作,估计h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 事先采取相应b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合理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 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踢、打、摔、 进退、攻防等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动力定型。即使是运动成绩较好的儿童少 年,也应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训练,不宜过早或片面地进行专项训练, 也不要过早地要求他们出成绩。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 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要避免单一的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过 大。儿童少年活泼好动,即使身体出现疲劳时仍然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强烈愿望 和浓厚的兴趣,对此要适当加以调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 训练原则。
浏览2,3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