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课的任务
课的任务主要根据周计划的统一安排和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来确定。一次课的 任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准备期和比赛期的训练课,由于课的训练目 的比较集中,单一任务的训练课多一些,其他大部分训练课为综合训练课,一次 综合课的任务以安排2~3次为宜。一般来说对少年运动员运用综合训练课的数量 多于青年和成年运动员,初级运动员的综合训练课多于高水平运动员,准备期的 综合课多于比赛期,课的任务应具体、明确。
(二) 确定课的训练内容
课的训练内容是训练课任务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战术 等方面的个体内容。训练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主要由课的任务和训练进度决定。
训练内容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的顺序,散打训练课的技术 训练常按基本动作——拳法——腿法——摔法练习顺序安排,素质练习按柔 韧——速度——力量——耐力顺序安排,肌肉的负荷部位则按上肢—下 肢——全身顺序。把技战术训练放在课的前部分,耐力训练安排在课后部分; 在体力好的时候安排速度性练习或力量训练,在运动员感觉疲劳的时候则安排 耐力性练习。
(三) 确定课组织形式与练习手段
课组织形式的合理安排能使运动员在规定的训练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 有效的训练D例如:循环组织形式是散打力量训练的主要组织形式,它适合于在 训练人数较多、练习部位较多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集体练习的组织形式则适 合练习性质相近的技术训练。
练习手段的选择要注意手段的功能特性,一般性、辅助性的练习常安排在准 备部分的活动中,诱导性练习和专项练习手段多出现在课的基本部分,体力充沛 的情况下则采用完整技战术动作的练习手段以及与专项技术相似的练习手段。
(四)确定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运动负荷应与训练课的任务、内容、组织形式和练习手段的多样性相吻 合。运动负荷实质上是由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手段形式和心理紧张程度四个 因素组成,四种因素的变化,致使运动负荷具有多样性的功能。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严格加以控制。学习和掌握拳 法、腿法、摔法的练习,其负荷量为中等或中上,负荷强度小或中等;改进和巩 固技、战术的训练内容其负荷量为中等,负荷强度为中上或大;发展一般身体素 质的训练内容,其负荷量为中上或大,负荷强度小至中等;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 负荷量为中等至大,负荷强度中上或大。
四、课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
(一) 训练课计划的基本内容
训练课计划应简明、实用,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的任务、课的结构与时间安 排、练习内容与手段、各训练内容的负荷量与强度、练习的组织形式、练习要求 和课后小结等。
(二) 训练课教案示例
课目:散打专项
第X周 第X次课 教师: 年月日
通过基本技术练习来加强运动员技术的规范性
通过练习缠摔技术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缠摔时的应变能力
通过拳摔条件实战练习来加强运动员拳摔实战能力
通过打拳靶练习来提高运动员上肢的击打功力
通过背肌练习来加强运动员腰背部力量
1.集合 |
布置训练任务 |
(3分钟) |
2.热身活动 |
集体排成两路纵队,绕场地慢跑,同时 活动各关节
要求:充分活动开,出汗 |
(12分钟) |
3.柔韧性练习 |
分开练习各部位柔韧,包括压肩压腿、 踢腿等 |
C15分钟) |
1•基本技术 |
集体排成两路纵队行进间练习各种腿法、 拳法、拳腿组合技术 要求:技术规范、速度快 |
(20分钟) |
2.缠摔技术 |
两人一组配对,以练习缠摔技术为主, 每组3分钟x6组,组间歇息1分钟 要求:掌握摔法技术动作 |
(30分钟) |
3.拳摔实战 |
两人一组配对打拳摔实战,每组3分 钟x5组,组间歇息1分钟 要求:主动抢点,抢摔,速度快,爆发 力强 |
(25分钟) |
4_打拳靶 |
每两人一组打拳靶,每3分钟后交换, 每人打5组
要求:经组合技术击靶,速度快,爆发 力强 |
(40分钟) |
5•腰背肌练习 |
集体练习腰背肌,每组1分钟x2x5组, 组间歇息1分钟 |
(20分钟) |
1.放松 |
相互按摩 |
(10分钟) |
2.整队 |
小结下课 |
|
第七章散打运动员常见运动性伤病
的预防与救治
运动性伤病包括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是指机体在运动中内力、 外力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系列急慢性损伤。运动性病症是指因训练、比赛安排不 当或负荷过大而造成的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或功能紊乱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与症状。
第一节桃迷
―、运动性伤病预防与救治的训练学意义
作为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目的散打运动,以互相击打为对抗的基本形式,比 赛中对抗激烈,动作变化快,运动强度髙,难免会发生伤病。即使是在没有对抗 性的训练中,也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伤病的发生。
运动性伤病不仅会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会缩 短运动寿命,乃至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而且,严重的损伤还会导致伤残或丧失 生命。另外,运动性损伤会给运动员和群众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有碍散打运动 的推广与普及。因此,研究散打运动员运动性伤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采取有效 的预防和及时合理的救治,是散打运动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
伤病的有效预防,可以减少训练中意外的发生,使运动训练得以持续健康 地进行,保证运动员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损伤事故进行急 救和有效的临时处理,可以保护伤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另外,伤病及时合理的治疗和康 复,可以阻止急性伤病的发展,促进慢性伤病的早期康复,促使运动员尽快恢 复运动能力。
散打运动员运动性伤病中,运动损伤占主要地位。常见的运动性病症主要有运 动性血尿、运动性贫血和低血糖等几种,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运动员身体状态和运动 负荷有关,这部分内容放在本章第四节论述。以下各节主要针对运动损伤进行探讨。
二、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
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散打训练安排、技术动作特点、运动员的身体 素质与训练水平、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
与其他项目相比,散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发生率 更高。对1996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中散打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的213名男运动员 的检查与调查统计表明,100%的运动员都曾发生过两次以上的损伤。
散打运动员的损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部,但各部位各种类型损伤的发生率也 有较大差别。总的来说,在相互对抗中,引起的鼻黏膜损伤出血最为常见,其次 是身体各部位的擦伤,尤其是小腿部的擦伤。上肢损伤以肩关节脱位、肩袖损 伤、肘内侧软组织捩伤、指间关节损伤最多见。下肢最常见的是小腿部擦伤、膝 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足背挫伤及足舟骨和跖骨骨折。尤其是在 比赛中不戴护头、护胸、护腿时,损伤发生几率更大,尤其是头部损伤,还常发 生眉弓或眼角开裂。
虽然人们较多注意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的损伤,但是,大多数损伤还是 发生在训练中。据统计,比赛中发生的损伤只占28%,训练中发生的损伤占 72%。训练中发生的损伤有急性也有慢性,但以慢性和劳损性损伤为主。比赛中 发生的损伤则主要是急性损伤,另外也有部分是旧伤复发或加重。
有人对44名散打专业男生在训练中的损伤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散打运动 训练过程中损伤的发生主要在关节部位。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腕一膝一趾一 踝一指(表1)。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某些关节灵活性强,不稳定,承受力差, 在剧烈运动时重心不稳的情况下,关节易向一侧倾斜,就可能造成关节的扭伤。 另外,关节经常做超幅度的运动,使关节头与关节面不吻合,不断旋转碾磨,也 是关节损伤高发的原因。
表1散打训练损伤部位统计表
|
指 |
腕 |
肘 |
肩 |
颈 |
胸腹 |
趾 |
踝 |
小腿 |
膝 |
大腿 |
髋 |
合计 |
例数 |
19 |
32 |
9 |
15 |
10 |
5 |
25 |
23 |
12 |
31 |
3 |
8 |
192 |
构成% |
9.8 |
16.6 |
4.7 |
7.8 |
5.2 |
2.6 |
13 |
12 |
6 |
16 |
1.5 |
4 |
100 |
合计 |
(上肢)75例 |
10 |
5 |
(下肢)102例 |
192 |
38.9% |
5.2 |
2.6 |
52.5% |
100 |
(引自朱翠立,2000)
有人对10名不同级别的散打运动员在某一场比赛中的损伤情况的调查表明 (表2),在比赛中的损伤规律与训练中基本一致,即下肢损伤率最高,其次是上 肢,躯干占第三位,头部损伤最少。究其原因,散打运动中下肢负担最大,又是 主要击打和被打部位,没有上肢灵活。上肢由于部位高、面积小,也较灵活,故 损伤率较下肢少。躯干是主要被攻击对象,但相对距离较远又有上肢防护,位列 第三。头部因部位较高、被击打面积小、又是重点保护的部位,损伤率最低。
表2散打竞赛中运动员各部位损伤次数与损伤率
|
下肢 |
上肢 |
躯干 |
头部 |
损伤次数 |
67 |
56 |
45 |
25 |
损伤率 |
41% |
30% |
24% |
14% |
(引自戴伟宇,1999)
从损伤的解剖学性质上看,散打运动员的损伤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包括肌 肉、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和皮下组织等,但也有骨组织和内脏器 官的损伤,如大脑的损伤。戴氏的统计结果表明,肌肉损伤居第一位,关节损 伤占第二位,骨性损伤占第三位(表3)。这基本反映了损伤由浅入深的规律。 肌肉面积大且表浅,故最易受伤。骨头硬且位置深,又有肌肉包裹,所以受伤 最少。
表3散打比赛中肌肉、关节和骨性损伤次数与损伤率
|
肌肉 |
关节 |
骨性 |
损伤次数 |
49 |
23 |
19 |
损伤率 |
43% |
34% |
26% |
(引自戴伟宇,1999)
从专项技术过程和特点的角度看,散打运动竞赛中的损伤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被动挨打性损伤率最高,损伤程度较严重;第二、主动进攻损伤次之,损 伤程度较轻;第三、空打性损伤率较低,但损伤程度较严重。
浏览1,3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