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80%~120%毫克),当血糖低于55%毫克 时,可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症。

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的低血糖症,大部分是由于在控制体重过程中进 行正常训练’或者比赛前控制体重和运动前饥饿,体内肝糖原储备不足,不能及 时补充血糖的消耗所致。另外,赛前情绪过分紧张或身体状态不佳,使中枢神经 系统调节糖代谢的功能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也是造成或加剧低血糖症 的原因之一。

征象

患者感到非常饥饿、头晕、乏力、心慌心跳、面色苍白、出虚汗。较重者神 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检查脉搏快而弱, 血压无明显变化或昏倒前血压升高而昏倒后血压降低,呼吸短促,瞳孔扩大。化 验血糖明显降低(55%毫克以下)。

急救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神志清醒的可喝糖水并吃少量食品,一般短时间后 即可恢复。若昏迷,可针刺或掐点人中、足三里、合谷等穴,并迅速请医生处 理。这时若能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50~100毫升,提高血糖浓度,就可使病情 迅速好转。

(三)运动性贫血

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数值的一种临床表现,它可由 多种病因引起,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运动员发生贫血,除一般性病因外(急性 或慢性失血、感染、疾病、中毒等,使红细胞破坏过多、造血原料缺乏或造血功 能不全),还有一种独特的运动训练性致病因素所致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率占所有运动员的20%~35%,女性高于男性。运动性贫血的 类型,绝大多数属缺铁性贫血(低血红蛋白、小红细胞型),少数为溶血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个别患者为混合性贫血。

运动训练对机体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运动负荷 量、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机能有较大的关系,还与运动训练的季节、运动员 的营养和年龄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运动性贫血通常由红细胞被破坏,或蛋白质 和铁的消耗与摄入不足引起。

征象

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主要症状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易疲倦、食 欲不佳、体力活动能力差,以及运动时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和运动成绩 下降等。主要特征有眼结膜苍白、皮肤发白无血色、安静时心率加快、运动后 心率恢复减慢、心脏听诊时可发现心尖部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血液检査时可 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数值(男子红细胞数低于400万/立方毫米、 血红蛋白值低于12克%。女子红细胞数低于350万^^方毫米、血红蛋白值低于 10.5 克%) 〇

患者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血红蛋白的多少及运动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当男运动 员的血红蛋白值在11克%,女运动员在10%~10.5%时,往往在大运动量训练时 才有征象;血红蛋白男低于10克%,女低于9克%时,在中等运动量训练时就会 出现征象;严重贫血时,小运动量训练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征象。

明确诊断应在全面详细的医学检查后作出,以便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 性贫血。但有一点可以作为教练员和医生诊断的参考依据,即运动性贫血的特点 是,如果运动量减少或停止运动训练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红细胞数和血 红蛋白量明显增加;如果训练停止后,营养供应(尤其是蛋白质、铁剂、维生素 的供应)又较为充足和完善,但未见运动员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或增加 极少者,则应考虑为病理性贫血。

处理

应减少运动量,必要时停止正常训练。一般来说,当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 在10~12克%,女运动员在9~10克%时,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少负荷强度 和负荷量;当血红蛋白男低于10克%,女低于9克%时,应停止大、中运动量的 训练和耐力练习,而以治疗为主。如为严重贫血,则应停止一切运动训练,积极进行治疗。膳食要富于营养,应含较多的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可服用抗贫血 药物,如硫酸亚铁、椽酸铁胺、富血铁、力勃隆等。为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 用维生素C和胃蛋白酶合剂。对口服疗效差或口服后胃肠反应大者,可采用肌注 铁剂或补血中草药。对严重的贫血病例,必要时可考虑输血疗法。

(四)过度训练综合症

过度训练综合症简称过度训练,是指训练中由于疲劳的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 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其早期称为过度疲劳。

病因与发病机制

训练、比赛安排不当。在运动训练中,违反了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和 基本原则,持续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运动负荷无明显节奏,缺少必要的调整, 是造成疲劳积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例如,忽视循序渐进及系统性原则, 运动负荷增加过快或随意中断;不注意全面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训练,不考虑个 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即投人大运动量训练;未能因环境、气候诸因素的变化及运 动员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调整训练量和运动负荷等。此外,参加比赛过于频繁, 连续比赛期间缺乏足够的休息,伤病后过早地参加各种训练比赛等也是引起过 度训练的原因。

身体机能状态不佳。伤病初愈,营养不合理,工作、学习、精神负担 过重,生活规律和环境发生改变,以及过量吸烟、酗酒等因素,可造成运动员 身体机能水平下降,使之与所安排的运动负荷不相适应,结果导致过度训练的

发生。

征象

过度训练的表现多种多样,可涉及各个器官系统,并且因症状程度的不同又有差异。

(1)早期。症状较轻,以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最为多见,与神经衰弱症状相 似。运动员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精神不振,没有参加运动训练的欲望甚 至有厌烦情绪,有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以及心情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等症 状。客观检査多无明显异常。因此,过度训练早期极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而 延误治疗。

中期。早期症状加重,出现全身乏力、失眠、头痛,活动时容易出汗且 极易疲劳,对专项训练厌倦、体重减轻、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等症状。客观 检察可发现安静血压升高、脉率加快。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在负荷后出现梯 形反应,且恢复期延长。心电图、脑电图、肺功能检査可有轻度异常。

晚期。自觉症状更为严重,并伴有较明显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症 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以及胸闷、心悸、气短等。动作协调性和综合 判断能力较差,运动能力显著下降,还可发现精神萎靡不振或情绪躁动不安,面 色不佳等。心血管联合机能试验异常反应可占60%~80%,多呈梯形反应。心电 图检査异常者可达67%,可出现各种类型心律不齐和ST段不移,T波降低、倒 置或呈双向等变化。脑电图节律异常者约占55.6%。呼吸系统机能检查可呈现肺 活量减少,静息通气量增加等异常。血液化验检查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少,尿 液化验可出现尿蛋白和管型尿。女运动员往往出现月经紊乱。

过度训练的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运动史,配合必 要的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早期主要和神经官能症相区别,中、晚期应与肝 炎、肾炎、贫血、心脏病等相区别。

处理

处理过度训练问题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处理的原则是消除病因,调 整训练内容或改变训练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在过度训练早期,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降低运动负荷,同时注意休息, 增加睡眠时间,改善营养,一般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对早期病情未能得到控制 而进一步发展加重者,除做上述处理外,必要时可停止专项训练,辅以放松性 练习,调整生活规律,洗温水浴,进行恢复按摩和医疗体育等。还可根据不同 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2、B6、B12、C)、葡萄糖、三磷酸腺苷、谷维 素、镇静剂等。

过度训练经过正确处理治疗后,愈后一般良好,内脏器官也无器质性损害, 但恢复时间长短不一,轻者2~3周可愈,重者需2~6个月,严重者往往需半年以 上或更长时间方可恢复。

预防

(1)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定期做身体功能检查,根据 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个人特点制定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加强医务监督,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征兆。在 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后,采取积极的恢复措施,保证必需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时间。

及时治疗各类伤病。伤病恢复期投入训练时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浏览1,1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