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高度
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是实施高原训练方法最终目的的首要 因素。一般认为,摔跤项目专项体能的训练对高原训练的海拔 高度有严格的要求。通常,以有氧、缺氧混合代谢为主,持续 运动或持续比赛4 ~6分钟的抗阻力系数较大的力量耐力性以 及灵敏性运动项目,选择1800 ~ 2000米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 为宜。由于摔政运动的比赛时间属于此类,因此,确定高原训 练的海拔高度,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先决条件。其他海拔高 度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训练的参考。
训练过程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 是一个专门组织的训练过程。这一高原训练过程通常需要分成 三个阶段,即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基本阶段和过渡阶段。高 原适应阶段的时间划分是以海拔高度的相对标准作为依据,海
拔高度越高,适应阶段时间越长,通常为上高原后开始高原训 练的3天左右;高原训练的基本阶段的时间较长,通常为2~ 4月,甚至6周时间,有时还需将整个训练阶段分为基础训练 阶段、专项训练阶段;高原过渡阶段的时间较短,一般为结束 高原训练的前3天左右。
高原适应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生理功能上促使肌体工作 的内环境系统尽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此,此 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小,运动强度较低,通 常是低海拔平原条件下运动强度的65% ~70%。高原基本阶 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生理结构上促使肌体工作的内环境系统尽 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此,此阶段运动负荷的 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大,运动强度则依据与海拔高度的负相 关性关系而定,直至采用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强度。高原过渡 阶段训练的目的是,为进人低海拔平原参加比赛或者进行训练 做好机能衔接准备。一般认为,此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 是:适当减量、保持强度,以利于肌体恢复,并为低海拔平原 条件下的训练或比赛强度做好机能准备。由此可见,根据专项 运动特点,科学地规划高原训练过程,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 保证。
训练结构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 具有一般训练过程基本结构的特征。高原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依然是由摔跤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 过程的划分、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监督和训练结果的 评定六个基本环节组成。但是,由于高原训练环境的特殊,因 此,高原训练过程的监督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研究结果 显示,血乳酸、红细胞、心率、尿蛋白、肌红蛋白等检测项 目,是高原训练过程实施训练监控常用的检测指标。
训练方法
从理论上讲,高原训练过程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是重 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练习法。但是,在摔跤运 动训练的实践中,重复、持续、变换训练法通常为高原训练中 常用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自然也是高原训练法中的组成部 分。然而,相比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运用,这些训练方法在高 原训练条件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在高原适应 阶段,应多采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在高原基本训练阶段, 应多采用重复、变换和循环训练法进行训练。相比低海拔平原 地带,高原训练过程中的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普遍较短,负荷 强度较大,间隔时间相对较长,以确保机能恢复为宜。间歇练 习方法的负荷时间相对较小,但是负荷强度相对较低,间歇时 间相对较长,并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为限。持续练习法的负 荷时间相对最长,但是负荷强度更低。
组织形式
高原训练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大比赛之前 的阶段高原训练的形式,第二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往返高原训 练的形式,第三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梯变高原训练的形式。第 一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始终在高原地带进行训 练,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40天左右。这种组 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摔跋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一般耐力。第 二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多次往返于高原一平原 地带进行交叉训练,每次高原训练的时间仅为两周左右,每次 平原训练的时间仅为5天左右。其中,高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 运动负荷量,平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负荷强度。这种组织 形式,有助于提髙摔跤运动员的有氧、缺氧混合代谢下的运动 强度以及力量耐力。第三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 依次呈梯度方式变换高原地带进行训练。例如首先在海拔高度为1400米的地带训练,接着依次在海拔1600米、1800米、 2000米、2200米的地带进行高原训练,而后再依次返回原地 训练,直至回到低海拔平原地带参加比赛。这种安排形式有助 于提高高原训练的适应能力、有氧代谢能力、缺氧代谢能力、 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肌肉收缩的力量耐力。另外,这种安排 方式对于预防高原训练效果的消失具有积极作用,并能与低海 拔平原比赛的赛前安排合理衔接。
进出时机
高原训练的进人与出来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着高原训练的 效果能否反映在比赛之中。因此,富有高原训练经验的教练 员,无不高度重视高原训练的进出时机。
一般认为,高原训练进人时机的选择,往往受多种因素的 制约。其中,专项性质、训练水平、气候条件、高原训练时间 和比赛日程,是选择高原训练进人时机的主要依据。通常,专 项性质是有氧耐力性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属于一般,当地气 候较为炎热,距离赛事时间较长,那么,进人高原训练的时间 可以提前。相对来讲,高原训练出来时机的选择则显得更为重 要。
一般认为,对于以混合代谢为主、持续比赛4 ~6分钟的 摔跤运动项目而言,在“准高原”训练一段时间后,接着应在 “亚高原”条件下加强负荷强度的训练,直至高原训练出来的 最后一次训练课。而后,应在距离赛事日程的大约20天前返 回低海拔平原进行继续提高强度的训练。普遍认为,摔跤运动 与耐力性运动项目在高原训练的出来时机的选择方面有极大的 不同。摔践运动所需要的运动强度远比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 强度大得多,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摔較 运动员还需通过低海拔平原地带一段时间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负 荷强度,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二。普遍认为,摔跤运动员返回低海拔平原后的头几天是一个低海拔平原 适应训练阶段,接着是为期两月的强化训练阶段,而后是3天 左右的赛前调整阶段,以便在比赛中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 异的运动成绩。
高尿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挑选合适的训练地点
认真了解、分析髙原训练的自然环境和慎重选择、确定高 原训练的地点,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基本条件。良好的高原 训练自然环境是进行高原训练的客观保证。一般认为,良好的 高原训练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海拔髙度符合专项运动训练的 需要,气候变化不大,白天气温适宜,空气湿度较髙,具有一 定的遮阳物体,地貌平坦,场地弹性适中,水质良好。只有这 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环境基础。
补充必要的运动营养
高原训练期间,摔跤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相对较大,某些机 能系统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例如红细胞的增生较多。因此, 加强某些适合高原训练需要的营养补充和微量元素的补偿是必 须引起重视的。惟有如此,才能引起摔跤运动员各个生理系统 和有关器官产生功能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变化,也只有这样, 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身体基础。
改善不良的训练环境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环境独特的训练过程,人烟较为稀 少、空气含氧量淡薄、训练手段枯燥、气候相对恶劣、物质条 件较差、精神生活单调等因素,均有可能从客观上影响高原训 练效果。因此,教练员应积极改善物质条件,善于调剂文化生 活,注意进行思想教育,以便能在主观上确保摔跤运动员训练 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思想基 础。
浏览8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