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运动员损伤的发生,避免伤害事故,保证摔跤教 学、训练和比赛正常进行,首要任务是预防工作。根据产生运 动损伤的基本原因,损伤预防原则有:
加强思想教育。首先加强摔跤运动的目的性教育,使 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教 育。.其次还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组织纪律性及道德品质的教育, 严禁采取不道德手段有意犯规伤人和使用粗野动作。
加强身体全面训练。摔跤运动项目的剧烈性特点,决 定了在训练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加强易伤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 练,而且要加强儿童少年摔跋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基 本技术训练,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及柔®性的训练, 以提高肌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 手段。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学、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应合乎训练原则。教练员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每 次教学、训练内容中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事先做好准备, 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儿童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训练, 不宜过多地参加比赛,不应过早地要求儿童少年出成绩。训练 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要遵守循序渐进和 个别对待的原则,这是防止对抗性比赛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重 要措施。
此外,运动后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消除疲劳,如进行整 理活动、温水浴、按摩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教 学、训练和比赛内容,以及运动员个人情况和气象条件而定。 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做完一般准备活动后,应做与课 (或比赛)主要内容相适合的专项准备活动。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首先应学 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倒地功。当重心不稳快摔倒时,应立即 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切忌直臂撑地,以 防手腕和前臂骨折、肩和肘关节脱位等损伤。
加强医务监督和注意设备卫生要求。摔跤运动员应定 期进行体检,在大型比赛前应进行补充检查,禁止带病或体检 不合格者参加比赛。伤病初愈恢复训练或锻炼时,应尊重医生 意见。严格实施场地设备的卫生安全检查,对已坏的场地器 材,应及时维修,禁止穿不合适的服装(包括鞋、帽)进行活 动。
摔跤损伤的初步急救处理
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很重要,处理不当,轻者加重损伤,招致感染,增加伤者的痛苦,重者致残甚至影响生命。现就摔跤运动中常见损伤的初步急救处理分述如下:
休克的思救
休克是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 循环功能不全综合症。当运动损伤并发为外伤性休克时,应使 患者安静平卧,保暖,但不要过热,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影响 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和增加氧的消耗,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必要时可给氧或进行人 工呼吸。可针刺或按摩人中、百会、涌泉、内关、合谷等穴 位。针刺时宜用强刺激手法。对骨折者应进行必要的急救固 定,如有伤处出血,应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止血,疑有内脏出 血,应迅速送医院抢救。疼痛剧烈时应给镇痛剂和镇静剂,以 减轻伤员痛苦,防止加重休克。
休克是严重而危险的病理状态,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请 医生或及时送医院治疗。
出血的惠救
出血的分类
根据受伤血管的不同,出血可分为: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 出血量多,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不断地缓慢流出,危险性小于摔动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能自行凝固,基本没有危险。
根据出血的流向可分为:
外出血。身体外表有伤口,可直接见到血液从伤口流 到体外。
内出血。身体表面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血管流向组 织间隙(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形成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和管腔(胃肠道、呼吸道),形成积 血。流入体腔或管腔的内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为大出 血,故要特别注意。
止血法
若骤然出血达总量的三分之一时,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及 时止血非常重要,现介绍几种外出血的止血法:
抬高伤肢法
将肢体抬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从而使出血部位的血 压降低,减少出血。此法适用于四肢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出血, 在其他情况下仅为一种辅助方法。
加压包扎法
有伤口时可先用消毒的敷料盖上,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 此法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
加垫屈肢止血法
前臂、手和小腿、足出血时,如果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 可将棉垫或绷带卷放在肘或膝关节窝上,屈肘或屈膝,再用绷 带作“8”字形缠好(图10. 1)。
间接指压法
用手指把身体浅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可暂时止住 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此方法用于动脉出血。
(1)头部出血。头部前面额、颞部出血,要压迫颞动脉。 压迫点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 (图 10.2)。
面部出血。要压迫面动脉,压迫点在下颂角前面约 1.5厘米的地方,用手指摸到搏动后正对下颂骨压迫(图 10.3)。
上肢出血。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压迫锁下动脉。压迫 点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手指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 第一肋骨压迫(图10.4)。前臂出血可压迫肱动脉,使患肢外 展,用四指压迫上臂内侧。手指出血可压迫指动脉,压迫点在 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食两指相对夹压(图10.5)。
下肢出血。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压迫 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搏动处,用两拇指、手掌或拳向下方的股 骨面压迫(图10.6)。足部出血可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用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于内踝与跟骨之间和足背皱纹的中点 (图 10.7)。
间接指压法简单易行,但因手指容易疲劳不能持久,只能 作为临时止血,随后改用其他的止血方法。
棚带包札法
绷带包扎法是急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 的绷带有卷带和三角巾,还可用毛巾、头巾等代用品。
绷带包扎的作用
及时正确地包扎能起到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支持伤肢、 固定敷料和夹板的作用。
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包扎时伤员位置要适当、舒适,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 改变伤员位置。动作应力求熟练柔和,不要触碰伤口。
包扎须松紧适合,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将失去 包扎的作用。
卷带包扎一般从伤处远心端包到近心端,包扎结束后 末端用别针或粘膏固定,或把卷带末端纵行剪开,缚结固定, 结不要打在伤处。
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
绷带包扎的方法
卷带包扎法
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祖细 均匀的部位。包扎时把带头斜放,用手压住,将卷带绕肢体包 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 扎,后一圈盖住前一圈,包扎3 ~4圈即可(图10. 8)。
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如 前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处。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 将卷带向上斜形缠绕,后一圈盖住前一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 一(图 10.9)。
转折形包扎法。亦名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前 臂、大腿和小腿等粗细相差较大的部分。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 开始,然后用一个拇指压住卷带,将其上缘反拆(避开伤处), 压住前一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每圈之转折线应互相平行 (图 10. 10)。
“8”字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包扎方法有 下列两种:一种方法是,从关节部位开始,先作环形包扎法, 然后将卷带斜形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下方,两圈在 关节凹处交叉,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二分 之一至三分之一,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法结束(图10. 11);另一种方法是,从关节下方开始,先作环形包扎 法,然后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逐渐 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法结束(图10. 12)。
浏览2,6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