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香港影坛是不平静的,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 “名震”好莱坞的华人功夫影视两栖巨星李小龙有意回港发展,第二件是邵氏 兄弟电影公司的宣传部主任、“六叔”邵逸夫的得力干将邹文怀突然辞职,离 开为之奋斗打拼多年的邵氏公司,自立门户,创办了嘉禾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成立于1958年,也就是李小龙离港赴美的同一年。李小龙在 美国半工半读、不懈奋斗的十几年,也是邵氏在香港的飞速发展期,直至李小 龙回港时,邵氏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界的龙头老大,几乎垄断了整个香港的电影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邵氏电影的黄金期,不但开创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 金时代,还培养了李翰祥、张彻、楚原、胡金铨等一批著名的电影导演,美国 唐人街电影院播出的中国电影,也多为邵氏出品。当时的香港只有三百多万人 口,可电影产量却达到了惊人的300部,香港电影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及整 个华人圈都广受欢迎,被誉为东方影都。这当中,邵氏当属首功,而邹文怀, 恰恰是邵氏开创香港电影盛世局面的最大功臣之一。
邹文怀祖籍广东大埔,出生于香港,1949年结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 赴港,在英文报纸《虎报》担任体育记者。1951年,邹文怀在美国新闻处主持 美国之音节目并担任新闻官。1959年,邹文怀加入邵氏,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 宣传主任,后因才干出众被升任为制片主任,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
邹文怀离开邵氏并非偶然,早在1969年,已然成为邵氏第二号实权人物的邹 文怀就在邵氏内部受到猜忌,有人攻击他野心太大,早晚会架空“六叔”取而代 之。邹文怀有野心吗?肯定有,任何一个有能力有胆识之人都有野心。正如慕容 垂对苻坚的态度一如果你真能成为一代英主,我便死心塌地为你打江山;但是 如果你没有这个命,给了我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也绝对不会放过,到时候你便休 怪我忘恩负义。同样的道理,如果邵氏给了邹文怀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权力、足 够的空间,邹文怀不会走,至于到最后他是否会取代“六叔”,谁都不好说。可 任何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不会允许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拿走,尤其是 自己的部下,为了防患于未然,邵氏开始提防邹文怀,“六叔”更是把他的红颜 知已,后来的太太方逸华召入公司,为的便是掣肘邹文怀。
千难万难,枕边风最难。邹文怀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在邵氏的日子到 头了——与其战战兢兢苟且偷生,不如就此离开另辟江湖!所以,他毅然离开 了邵氏,离开了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人生就是由无数的机会和挑战组成 的,机会来时,要把握,唯有挑战,方能杀出一条血路!
在邹文怀“叛出”邵氏一事上,香港舆论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亲 邵氏者大声斥责他忘恩负义、狼子野心,羽翼丰满了便翻脸不认人,•邹文怀的 朋友则为他鸣不平,认为邹文怀为邵氏打江山,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处处 排挤他,防范他,河未过便拆桥、鸟未尽弓便藏。香港是个追求实际的地方, 自我实现的氛围很浓,因此在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也想干一番大事的年轻人
看来,像邹文怀这等有能力有魄力之人,早晚都会走上这一步,无可厚非。
离开邵氏,创办嘉禾,走出这一步容易,但走出后的路却十分艰难,因为 邹文怀从创业一开始就站在了邵氏——香港电影业老大的对立面,成了邵氏首 要封杀的对象。
“以前是为别人干,现在是为自己干,我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邹文怀 如是想。
人生,就是拼命,就是咬牙,咬碎钢牙不放松,方能贏得生存的机会。
创业艰难,为了新生儿嘉禾,邹文怀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把多年来所有 的积蓄全都扔进了嘉禾,动用了可以动用的一切关系,到处网罗人才、组建拍 摄队伍、选拔有潜质的新星,还推出了制片人制度,即按出资多少进行分红, 而不是由电影公司独家投拍,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调动了各方出资电 影的积极性。这一制度后来被香港电影界广泛采用,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资 金有限的电影公司。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嘉禾集中力量拍摄了《鬼怒川》《天龙八将》《独臂 刀大战盲侠》等影片,《独臂刀大战盲侠》的主演,当红武打明星王羽,就是 邹文怀动用人情、花费重金从邵氏挖来。邹文怀本想借助王羽在邵氏时出演并 获得大卖的影片《独臂侠》为《独臂刀》造势,但邵氏出手更快,直接以侵权 之名将嘉禾告上法庭,使得邹文怀欲借《独臂刀》一举翻身的计划胎死腹中。
当时的嘉禾己经走在了破产的边缘,一边是庞大的开支和投资人的债务, 一边是邵氏的咄咄逼人,邹文怀焦头烂额,勉力维持。然而,李小龙回港一事 给了聪明的邹文怀一丝灵感——这个一点都不给“六叔”面子的年轻人,或许 能够成为改变被动局面的关键。邹文怀当机立断,立刻派出嘉禾制片人、导演 罗维的夫人刘亮华前往美国。当然,邹文怀是不会把宝全都压在未知数李小龙 身上的,派人去美国,是为了邀请另一位当红影星,在香港有着“武侠影后” 之称的郑佩佩。郑佩佩曾是邵氏的当家花旦,主演过《宝莲灯》《情人石》 《大醉侠》《金燕子》《玉罗刹》《钟馗娘子》等影片。《钟馗娘子》拍摄完 成后,郑佩佩就与美籍华人丈夫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她也是为数不多主动离 开邵氏的一线明星。邹文怀觉得这是个机会,如果能邀请到郑佩佩的加盟,无 疑可以帮助嘉禾一举扭转颓势,甚至与邵氏分庭抗礼。郑佩佩与刘亮华曾在邵氏共事过,两人私交不错。离开邵氏后,一个嫁为 人妇,一个投奔嘉禾转任制片,但是这一次,刘亮华并没能说动昔日的同窗姐 妹。郑佩佩不愿回港也有她的道理,毕竟邵氏对她有知遇之恩,如果在隐退后 匆匆复出,就会被人看成是以结婚为名转投嘉禾。当然,郑佩佩的演艺之路 并没有就此终结,1992年,郑佩佩返回香港,并于次年在周星驰影片《唐伯虎点秋香》中饰演华夫人。2001年,郑佩佩在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中出 演“碧眼狐狸’’ 一角,凭借精湛的演技再次让人目睹了一代“武侠影后”的风采。
没有说动郑佩佩,刘亮华便转攻李小龙。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亮华赴美 期间正是——《无音笛》搁浅、《武士》也没了下文、 《盲探神犬》也只有一集的戏份。心高气傲的李小龙就像是一只受了伤的斗 犬,一边舔拭伤口,一边需要有人来安慰,来鼓舞。来到李小龙家中后,刘亮华并没有急于和他谈合作上的事,而是以一个女 性、姐姐、知己的姿态送去了自己和邹文怀等人最大的慰问,这一点,让李小 龙和李小龙的家人非常受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是嘉禾在 创业之初能够从邵氏手中挖人、能够说服很多人才加盟的一大法宝。外表越是 刚强的男人,就越需要温柔的关怀,李小龙是个吃软不吃硬之人,邵氏的霸道 让他反感,嘉禾的温情让他感动,所以刘亮华没有费多大劲就与李小龙一家成 了朋友。同时,刘亮华也没有隐瞒嘉禾的现状,还把邹文怀从离开邵氏自立门 户的经过详细讲述给了李小龙。也许是都有过跟邵氏不愉快的经历,也许是惺惺相惜,李小龙对这位素未 谋面却勇气有加的男子很是钦佩,他也知道,嘉禾也许是最后一家愿意与自己 合作的电影公司,刘亮华表现出来的诚意也让他低了合作的门槛,两人最后达 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每部电影片酬7500美元,其他方面的要求,嘉禾都会尽 力满足。尽管如此,李小龙最关心的依旧是电影剧本,没有好的剧本,他决不 会贸然返回香港。这一点,恰恰也是嘉禾最为重视的。当时的嘉禾虽然只是一个起步不久的 小公司,但是从人才、经验、技术等方面来看,起点都很高,嘉禾人也清楚, 想要与实力雄厚的邵氏抗争,就必须走精品路线,出一部,火一部,跳跃式发展。在嘉禾的创作队伍中,就有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即大名鼎鼎的卫斯理。不久,远在香港的邹文怀就给李小龙打来一个电话,其间便聊到了倪匡创 作的这个剧本。听完邹文怀的讲述后,李小龙当即表示愿意出演其中的主角, 但他同时也对香港当时的功夫片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香港功夫片的导 演、编剧、演员们,统统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侠,什么叫武道,人人都 是千篇一律的打来打去,一见面就打,无缘无故就打,为打而打,打法也毫无 新意……功夫片表现的应该是功夫,而非暴力,见面就打,见人就杀……这是 中国功夫的目的吗?历史上的大侠如方世玉、黄飞鸿、霍元甲,是以这种杀人 如麻的方式来行侠仗义的吗?……他们只有武,没有侠!”
李小龙的话虽然偏激,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香港功夫片的一大弊端, 让邹文怀深有同感。其实邹文怀一直都想拍一种全新风格的功夫片,这种创 新,既是影片本身打开市场的需要,也是对抗邵氏的需要,但他始终没有找到 突破的方向,没有找到能够实现这一想法的人。李小龙的一通怒吼,既是对自 己压抑情绪的发泄,也让邹文怀茅塞顿开——这个个性鲜明的年轻人,正是自 己要找的人,正是能把嘉禾带出困境的人!
起初,邹文怀担心李小龙会因为看不起香港电影而不愿回港与嘉禾合作, 后来,他才发现,电话那头的这个男人并不是一个只会嚷嚷的空壳子愤青,他 的怒火,正是改变现状的表现。李小龙在电话里大吼道:“看我的,看我回香 港拍出什么样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那么,李小龙放弃好莱坞了吗?
我想,他是不甘心的,一百个不甘心,但是他没有办法,再在美国待下 去,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他,己经30岁了,人生还有多少年可以耽误.据 莲达回忆,在刘亮华到来之前,他们一家人在美国的日子已经非常艰难:“布 鲁斯己经意识到,只有在香港,他才能以自己特有的形象拍片,只有在那里, 才能获得艺术创作的自由和财富。……他希望拍出高质量的电影,而香港电影 界则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机会。”莲达还透露,李小龙降低门槛答 应与香港方面合作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里己经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只有尽快签约才能获得一笔钱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为了维持家用,李小龙甚 至卖掉了心爱的保时捷跑车,即便拿到了嘉禾的1万美元预付片酬,仍不足以还清所有的贷款。
这就是现实的压力,如果当时好莱坞的影视公司能给李小龙一份合同,哪 怕是再低廉的报酬,他都会留在美国。然而好莱坞把他遗忘了,为了生存,为 了发展,香港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正如在球场上正面怒射难以穿透的人 墙,踢出一个弧线,就能轻巧的绕过障碍。迂回,是一种战略,更是现实的需要。
1971年6月28日,嘉禾公司将合约寄到了远在美国的李小龙手中:“从7月 12日起,李小龙应于四个月内返回香港为嘉禾公司拍摄《唐山大兄》、《大侠 霍元甲》(即《精武门》)两部作品,每部电影片酬为7500美元。当李小龙于 7月12日或12日左右到港后,即可支取《唐山大兄》的全部片酬和《大侠霍元 甲》的三分之一片酬。剩余5000美元酬金则在履行了全部合约后付清。”
李小龙没有半点犹豫,当即在合约上签字,并立刻准备返回香港。
“就让香港成为我重新杀回好莱坞的练兵场吧! ”机场前,李小龙一如既 往地充满自信:蔚蓝的天空是如此广阔,前方的风景是如此美丽,我将面对更 大、更刺激的挑战,这才是我的人生!
浏览1,9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