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与兄有恒受业于其 父,太极拳术炉火纯青。兄亡后,闭门练拳。他不受前辈所传之限,多有创新,艺精人神,自成一 脉。他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变发劲为蓄而后发,形成了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套路,后人称 为小架太极拳。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清平(1795—1868),陈家沟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幼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 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代已成名手,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 学武人多,遂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 成与师所传不同的小架太极拳套路。后人为了区别,称师之小架为“略”,称其小架为“圈”。他 所授弟子,多有所成就。他们在陈氏小架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其他武术精华,逐渐衍变出几种太 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流传于世。如由其弟子、河北永年县武禹襄所创武式太极拳,赵堡人和兆 元所创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李景炎(李盾)所创太极忽雷架等,在国内外均拥有广大 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四、 流派呈异彩
由于陈氏历代大师及传人的继承、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于20世纪40年代,已形成了陈、 杨、武、吴、孙、和各个流派,但归根结底,都来自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
陈氏:
陈氏太极拳经其传人再创新,形成诸多流派外,陈氏本身也有许多发展,现在陈家沟所练的 拳械套路有:
老架一路(共75势):此套路为功夫套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 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螺旋劲,以形引气, 以气摧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
老架二路(共43势):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劲来源于丹田,向不同的角度、方向发出弹簧
劲。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闪展腾挪等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在运动 时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騍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小架一路(72势):小巧玲珑,柔和自然,阴阳开合,动静相称,外若处女,内似金刚,儒雅潇 洒,舒展大方。
小架二路(共42势):虚实变化,动静结合,呼吸深沉,一气呵成,发劲刚勇,收蓄兼并,运行 疾速,外刚内柔。
新架一路(83势):此套路不仅具备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处处运用螺旋劲的特点, 而且手法多,胸腰变化突出,弹性更加明显,动作比较复杂。
新架二路(共71势):动作比较复杂,要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多以採、例、肘、靠为主,棚、 捋、挤、按为辅,着重于弹性,从而收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统一功用。
太极单刀(22势):又名十三刀,多以缠头裹脑主要动作为体系,加之劈、砍、挂、撩等刀法,结 合步型、腿法、跳跃、翻转的太极拳步法,使套路结构美观大方,雄健有力,具有“练刀如猛虎”的 气概。
太极单剑(49势):单剑是短兵器的一种,多崩、挂、撩、劈剑法,以腰为主宰,结合太极拳步 法、身法,处处运用螺旋劲,沉稳、轻快、飘洒、自然,刚柔相济,构成套路的特点。太极剑缓慢、匀 柔,优美大方,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具有“舞剑如龙”的韵味。
太极双刀(34势):短兵器。整个套路除砍、劈、撩、挂等刀法外,突出各种刀法花;同时刀法 和太极拳身法、步法相结合,运用腰劲,练起来紧凑威武,协调一致。
太极双剑(38势):套路中有各种刺、点、撩、挂等剑法,配合太极拳缠绕劲,动作灵活多变,腕 力突出。
梨花枪夹白猿棍(共71势):套路以太极拳身法、步法、劲力及刀枪的拦、拿、扎、螺旋刺为 主,配合舞花、点、崩、劈、缠等枪法,又以棍中的戳、撩、拨等棍法组成套路,迅疾勇猛,灵活多变。
春秋大刀:属长器械类。大刀挥舞、气势雄伟,被誉为“兵中之帅”,有劈、砍、撩、转、带、挂、 格、抽、斩、云等手法,运用时背、刃清楚、明晰,使用时灵活多变,套路动作配合协调,完整一致,呈 现出勇猛剽悍、刀如猛虎的雄健形象。
此外,太极拳械尚有双锏、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这些拳械无论在形态和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保持了陈王廷创编的原有传统风格。
杨式
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家贫好武,在陈家沟 人陈德瑚在永年开的中药店中干活。陈见其忠实可靠,聪明能干,便派其至陈家沟家中做工。适 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设帐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但因每日事多,抽不出空闲时间,又怕陈不收 自己为徒,便于工余时间,在一旁观看陈氏师徒练拳,时间长了,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 可造之材,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正式收其为徒。杨十八年中三下 陈家沟,深得太极拳精髓。
杨露禅学得陈氏太极拳后,经介绍到北京教拳。当时洋枪洋炮已经输人中国,有人感到面对 洋枪洋炮,拳术的攻守技击作用将会减弱,于是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 想,主张武术向健身防病方面发展。当时跟杨学拳的人中,不乏官僚和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 这些人,平时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谈不上刻苦锻炼。据此,杨露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陈氏太 极拳中的跳跃、震脚、跌岔和显于外的刚劲等动作,改为不跳、不震、不跌、不速的动作,并对陈氏 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作了改动,使整个太极拳的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后又经其子杨 班候(1837—1892 )、杨建候(1839—1917)修改,产生了小架和中架,杨建候之子杨澄甫(1883— 1936)在祖传基础上再次修改定型,这便是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形态
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杨式曾发展为大小两架,自小架传人吴家后,杨 式不复再传小架。
杨澄甫在修改定型杨式太极拳的同时,并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杨式 太极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身体力行,在北京、广州、杭州、上海以及国外等地收徒传拳,是杨式太 极拳的一•代宗师。
武式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河北永年县人。曾祖静远,以武庠生授卫 千总职;祖父大勇,字德刚,弱冠游武庠;父烈,邑庠生。兄澄清,字霁宇,号秋瀛(1800—1884), 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会试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弟海清, 字酌堂,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禹襄兄 弟三人俱秉承祖传武术,禹襄犹爱之。当杨露禅于壮年时由陈家沟返永年,寄居于“太和堂”药 号,授拳自给。禹襄兄弟三人爱杨拳技,遂从问业。
禹襄既有得于杨露禅,复拟访杨露禅之师陈长兴。1852年,禹襄赴兄澄清舞阳县住所,便道 去陈家沟访陈长兴,时陈长兴已老,荐武于同族之十五世陈清平,时清平于赵堡镇教拳,武遂改从 清平学技。
陈清平学拳于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拳架较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的支流。武禹 襄自此方知陈长兴所传者为陈氏老架,清平所传者为陈氏小架。武学习月余,通其理法。
杨露禅次子钰,字班候,从禹襄读书。杨尝问班候读书之资禀如何,禹襄以其读书不甚聪敏, 习拳极为灵透。杨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候之技多得于禹襄。露禅学于陈氏老架,姿势宽 大。后杨式太极拳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以班候学于禹襄为紧凑架之故。
禹襄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俱宦游于外,但他毕生读书不仕,独居乡里,以授读为遣,暇 则致力于太极拳。他逐渐溶杨露禅修改后的太极拳和陈氏小架为一炉,自成一家,后人称之武 式。因武禹襄不需以拳技授徒自给,当时士大夫阶层亦不乐于为拳师,故其拳式所传不广。禹襄 临终,犹为诸人论拳术,娓娓不倦,从学者以其甥李亦畲为最优。
浏览8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