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畲(1832—1892),22岁时始从母舅学太极拳,身体力行二三十年,并仿禹襄总结经验体 会之法,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文,多有著述。他所传拳术,以门人郝和为 最精。亦畲晚年逢访技比手者,辄令郝和与之周旋。

郝和(1849—1920),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体貌魁伟,深嗜武技,从亦畲习太极,两年余仅得 粗迹,但勤学苦练六载。亦畲叹其笃,乃授以真诀,自此功力日进。

武、李两家均为永年望族,二人皆以儒生自居,不轻易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 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妙,独为真传其窍要。

为真初在舅父米号中从业,按时送米至李亦畲家,遂得从学拳技。亦畲见其勤学而获给微 薄,资助其自设米号,从此家用渐裕。而子辈不能助理店务,为真愤而歇店,改业饴糖,亦不敷浩 繁人口之支出,遂析产令子辈各立门户,己则出任永年中学拳术教员。四子中,惟二子文桂能传 其拳技。自郝氏家道中落,文桂遂以教拳为职业,直到此时,武式太极拳才由永年流传外地。故 武式又称郝式。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一般情况下,两手各管半个上身。手 型无勾手,步型无扑步,架式小而紧凑,身法严谨,动作缓匀。

吴式 ,.

杨露禅次子杨班候学得武禹襄紧凑的武式太极拳之后,自成杨式小架,后收满族人全佑为 徒,全佑传子鉴泉(1870-1942),后鉴泉从汉姓吴。吴鉴泉曾将其父所传杨式小架,在上海开办 武校,培养学丰。后修改定型而另成一家,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3),河北定县人,早年拜师于“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名家郭云深 门下,深得形意精华,又从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学得八卦掌,刻苦练习,功人化境,在武林久负盛名, 有“活猴子”之称,是当时国内有名的形意、八卦名家。他久欲学太极拳,尝欲与盟弟杨澄甫交流 拳技,澄甫以为“各守所长足矣”而辞之。于是孙学太极拳之念益切。民国初年,他年逾五旬,此 心犹未死。恰武式太极名家郝为真在北京忽然染病。孙慷慨相助,周到照顾。郝为真病愈后,孙 禄堂提出了学习太极拳的要求,得到郝为真应允,孙由此得列太极拳门墙。后来,孙禄堂取形意、 八卦、太极精华,融为一体,自成孙式太极拳。其主要著作有:《形意拳法》、《八卦掌学》、《拳意述 真》等。

孙式太极拳动作中手多以抱球形而开合,步多形意拳的跟步,亦称开合太极拳或活步太极 拳,它既包含武式的特点,又具形意、八卦的意味。动作紧凑而稍具快慢相间,步活身灵,开合有 致。

和式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温县赵堡镇人。幼禀赋聪慧,酷爱武术。19岁随 本镇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经数载悉心苦练,尽得太极拳理真谛。清末,因保礼部 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现赵堡镇南保封村人)进京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在京居 住期间,和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博采诸家之长,丰富自己。又孜孜不倦学习《易经》、《中庸》和理 学著作,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回乡后,向师陈清平叙说经过,并演练经自己创新后的太极拳,师 夸其“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麵珠之妙”。后来他创新的拳式经其子孙和再传弟子推而广之,被称 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架式端庄舒展,大方自然,以走立式圆圈为 主,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诸要领。走架步活圈圆,为环无端,贯穿中、正、平、圆、 轻、灵、柔、和八法。在技击运用上,擅长拿、跌、掷、打诸技,尤其擅长靠,素有“和家靠”之说。

在诸多流派之外,太极拳尚有一分支,就是“太极忽雷架”,其创始人李景炎(1825—1893), 幼名李盾,温县陈辛庄人。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拜太极拳一代 宗师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小架,因聪明好学,刻苦练功,深得其师赞誉,乃陈清平人室弟子。 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盾”的美称。晚年精研拳法,总结毕 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书中阐明的道理,为太极 拳所用,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再创造发展,创立了一套风 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因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 巧,周身抖擞,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俗称太极忽雷(温县称天上打雷叫响忽雷)架,亦称圪颤 架。忽雷架一套七十八势,由浅人深分为一联、二圈、三身转等十一层练法,内外兼修,以柔促刚。 后经其子李火焰和弟子杨虎、张国栋等人广为传播,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温县、武陟、博爱三县和 台湾习者众)均有传人,成为太极拳园地中又一枝异卉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为普及太极拳,曾以杨式为主,辅以其他流派,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 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不同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同志在大架太极拳的基础 上,编写了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陈小旺在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了陈氏太极拳 十九势和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这些都为普及太极拳起到了一定作用。

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南、南京、西安、石家庄以及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等地,都先后成立了 陈氏太极拳协会(研究会),研究探讨这一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还可能出现 其他流派和套路。

陈氏太极拳五层功夫

学习太极拳从开始到成功,可分五个阶段,也称五层功夫。每层功夫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志, 表示功夫的现有水平,第五层功夫为最佳。

现将每一层功夫在练习中达到的标准和技击表现作如下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了解自己的现有水平,知道还应进一步学习哪些东西,以利一步一步地进行深造。

第一层功夫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 田。而初学者一下不可能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的路线 等进行练习。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如:对头和上体 要求虚领顶劲、含胸塌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 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 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 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 由招熟而逐渐懂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 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断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 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所以第一层功夫 练拳适应不了技击。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 然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按练习 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 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五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 的成功标准。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势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

第二层功夫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 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顶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 .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浏览6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