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泰拳经过历代著名拳师的系统研究和整理,逐渐把过去 不同的思想和环境地理所形成的不同风格、不同宗派的泰拳拳派 和拳功功法,统一为一套较为系统的古代泰拳。它们大体由基本 技击动作、拳桩、三宫步、招式技法、母招子招、花招技法等部 分组成。下面简要介绍古代泰拳拳法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技击动作十二式

泰文译名 注解

两臂平胸成交旋势 两拳先后交换上落势

上提腕臂护侧面 两臂交换高抬 手由外向内拨 拳臂斜上格 屈肘抬臂前冲 两肘齐架敌腿 侧举足后弹踢势 两膝连上踢 俯首前触势 回旋后摆踢

以上为古代泰拳拳法的基本动作十二式,是古代泰拳必须掌 握的基础。

(二) 拳桩

拳桩也可以称为戒备姿势。站立时身体略偏向对方,两拳一 前一后,高与肩平,形状似弓箭;两腿微屈膝站立/擅长以右 手、右脚攻击者为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擅长以右手、右脚攻击 者姿势相反。

(三) 三宫步

三宫步为泰拳著名的技击风格步法,亦即马步。它所体现的 是以拳桩连同步法整体运行的技巧。泰拳的基本拳步以八方移动 为车:,循罗盘的方位形成进退或侧移步法。泰拳的三宫步在传统 神话中被描绘成拍蓝降魔神技,可见其步法的精妙。泰拳拳师在 以三宫步发动进攻时,能够促使其精神和拳功气力的合一,增强 获胜的信心。泰拳的著名拳师便-颂察说,在拉玛六世御前的一 次拳赛中,有位功夫极高的拳师,一开始行拳,便将对手吓得两 腿发软,眼神慌乱,尚未交手便已败下阵来。由此可见泰拳步法 中拳桩移位的优势。泰拳步技中的三宫步站立姿势呈斜三角形, 运脚时以沿三角形路线为基卒步法,进可攻,退可守。

泰拳在运用三宫步法时,可以根据实战需求,变换出多种运 足方式:

点滴式。从拳桩开始,翘足欲进,提膝做上下排护。

盖步式。采用点滴步式迷惑对方时,虚悬的一腿下落,或 前或后,以利于旋身发招。

易式。运足易式,利用脚步的移动,突然改变方向,出其 不意地攻击迷惑对方,或化解对方攻击的运足移步法。

(四) 招式技法

古代泰拳在传说中有108招技法,其中包括奇技、诡招等。

古代泰拳缠麻拳击时代所进行的拳赛,比现今的戴拳套式的拳赛 更为凶狠,拳招极多,花样翻新。当时,拳师并无体重级别的区 分,比赛也不分回合,更没有时间长短或者击打数量的限制,双 方只能搏斗到一方服输或者一方再也无能力进行比赛方才作罢。 因此在比赛中,拳手受伤或致残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拳赛中拳师 所用的拳招没有任何禁忌,可以采用各种投摔、反关节、飞击、 头触、臀撞、地战、跌扑等招法,甚至有的拳师还使用撩阴、戳 眼等阴险招数。

泰国南德古巴县拳师陈基1916年在拳赛中,就以戟指戳瞎 对方的眼睛而闻名四方。到了 1924年的萱昭策擂台赛中,北部 拳师乃碰仅以布袋遮护下身,结果下身受了重伤,送往医院救 治。记录泰拳的专著由泰拳名师銮威讪奴那功编写,他把古典 泰拳分别列为单势、连势、花招拳诀和绝招四部分。他指出, 拳手练至三级水平后,需要练习高级技法,高级技法包括拳诀 16条、摔法16式。由于銮威讪奴那功编写的古泰拳法内容精 辟,后被泰国政府体育厅作为体育教师的基本教材,成为当时 的权威之作。

招式技法由基本招式、母招子招、花招奇技等组成。

基本招式有长兵和短兵之分。长兵指拳和腿,短兵则指肘和 膝。

同时基本招式又分为虚招和诡招,作为虚实之用。

基本招式

(1 )头两式:前抵、侧抵。

(2)拳五式:直击、侧击、回击、佯击、上冲。

(3)脚五式:踢^蹬、钉、回摆、后踹。

(4)膝六式:明膝、暗膝、腾膝、飞膝、小膝、兔膝。

实战攻防招数分为母招和子招。这里收录了 20世纪20年代 华裔宗师金成-他威实所传的母招和子招各15式,总共30式。 它包括了泰拳的基本招式和花样招法,非常实用,极受泰拳拳坛 人士的重视,并被誉为典范之作。下面按照泰文译名1加简注列












之于下。

⑴母招

泰文译名 曲折步形 飞鸟投林 依诺_ 爪哇标枪 拜须弥山 慈僧善目 蒙民桿卫 击木楔 鳄鱼摆尾 断象拔 神龙摆尾 天王转化 减火焰 魔王搏猴

(2)子招
注解

外围格架 内围格架 内围肘 外围肘 低拳式击颌 高拳式击颌 蹬脚对拳 肘攻对踢 腿踢对拳 肘砸腿股 封脚膝击腿 脚蹬对踢 格拳反击 踢撞对拳
泰文译名 神象奋齿 抹面腿 鬼王搂美注解

挤身冲颌 格拳踢面 卸拳拿摔

(3 )花招奇技

花招奇技是上述30式泰拳外的一些具有艺术性的花形招式。 下面列出一些难度较髙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招式,以便保留古代泰

拳的原有风格。



















































泰文译名注解
隐士投湖飞身头触
麻雀取水上击拳
天王掷轮转身鞭拳
鳄鱼摆尾反身后蹬踢
鳄鱼戏尾三合踢法
牡鹿耀角双飞腿踢
蛇驱壁虎连环撞踢
雀女戏水挟颈抽踢
天神制军冲身蹬腿
天地过海飞身高踢
栗鼠登松踏膝下击肘

 























































战象交齿双肘下砸
转战龙门后抽肘击
波涛拍岸转身撞肘
流星冲霄飞身冲扑
神猴腾空飞身撞膝
天神搏象低身环膝
仙妃坐坛飞身臀撞
天神折箭拗臂封肘
鲶鱼张刺回手肘击
天神入林腾身撞膝
神猴掷妖执腿摔跌
坐折凶僧低身破马
武将回枪执脚侧踹

以上共收录了古代泰拳有代表性的经典24式,充分体现了 古代泰拳的技艺招式势如盘龙、行拳连绵不绝和高超的技击效 果。然而,泰拳技艺的高超,又和它的练功方法是分不开的。

四、古代泰拳练功法

古代泰拳因各个地区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拳技特色和 拳派。古代泰拳的名师在授技传徒时要求比较严格,授技主要以 培养身体素质和自卫防身为首要目的。如果拳师认为弟子资质较 差,屡练而无功进,筋骨欠佳,则回绝弟子进一步修炼和深造的 要求。

练功要法上,古泰拳将练功分为练体魄和练武两部分,锻炼 体魄是练拳的基本功夫,经过每日的劳动和锻炼,才能入门正式修习拳术。

(一) 练体魄

古泰拳主要采用望日、担水、春米、劈柴四种方式锻炼体 魄,这是泰拳弟子每口必习的内容。

望日。这是古泰拳练功方法之首选。对于望日有两种说 法。一种是泰拳师认为眺望太阳,日久可以锻炼目力,经过这种 锻炼,日后在阳光刺激下不会眨眼或者目眩,就能在较技中集中 目光去对付对手。另一种说法是泰拳师认为望日为历代拳师秉承 的风气。此外,作为习拳弟子必须早晨练跑步,但不要求长跑。

担水。泰族人运水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竹匣盛水最为 常用。泰拳中的练习担水,是以肩担或用臂挟盛了水的竹匣于腰 间,然后徒步行走。由于长距离徒步行走,既锻炼了肩臂膂力, 又因腰肋部长期承受重物压力而变得异常有力,在实战中可以有 效地对抗对手的攻击。

舂米。采用此法,可以强壮练习者的腕臂的劲力,以及 强化整个上身的肌肉。泰国人舂米时是以舂杵(春杵选用坚硬木 材制成,重约6磅,长约1~1.5米,头与尾较粗大,中间一段较 细,称之为“颈”,便于以手执握)击向桩锥中央,动作熟练者 可以在春杵下落时松手,待其反弹时再擭之。如此反复一放一收 的活动,形成节奏,久练功效甚佳。

劈柴。泰族的先辈多以木生火,常人山林伐木取柴,伐 木时使用一种长柄斧作为工具。从事伐木的劳动,锻炼了人的指 掌、肩膀、脊背的肌肉,故习练泰拳者常以伐木劈柴作为力量练 习,以增强体能和力量。

(二) 练功秘技

泰拳的弟子们在经历了体魄的训练后,便可以正式习练泰拳 拳艺。古代泰拳学艺时,首先要学会握拳及拳桩站法,接着学习各种基本拳法。其后,练习各式武功。古代泰拳的武功练习有布 功、打梓檬、粉试、早浴、踢香蕉树、拖桥六项。它们作为练功 主要方法,还有一些练功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布功。古拳法练功法门之一。通过练功巩固拳桩,使拳 手在进退时保持拳桩戒备姿势,使对手无懈可击。

布功的练法是将泰族人所用的浴巾裹成条状,披于颈上,浴 巾尾部缠裹拳头,两手紧握,左手高擎于眉心正前方20〜35厘 米,右手侧提于颂侧,两肘悬空,间距12~18厘米。此法实为 “式”,与拳桩相似^行功时向前、向左或向右迈步,“式”不能 变;进左脚时左拳为拳锋,进右脚时右拳为拳锋。练习时要注意 两拳须随身体的移动而变势,动作要轻灵。练习熟练后,可由浴 巾缠裹拳头改为露指。此方法练习日久,可以增强拳臂的力度, 手法灵活自然。

浏览3,3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