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素以“钢腿铁肘”著称于世,称霸武坛500多年,其拳 术技艺水平之高令全世界技击高手叹服。但是,拳艺的修习只是 泰拳练武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强调泰拳练武的精神,使拳 艺技术配合体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泰拳就是综合了独特的练武精 神和传统的练功方法,使得拳手精神集中,练就了坚毅果敢、无 所畏惧的气概,在实战格斗中具有征服对手的信心,并以超强的 毅力去克服一切困难。

在泰国的城镇乡村,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把椰子吊成一排,拳 手们以脚踢、膝冲、肘顶和拳击,训练拳手的手脚硬度和灵敏 性,并逐渐融合其他训练法,增强拳手的训练意识和实战功能, 使得看上去M桿残酷的攻击却能被拳手们化解为无形,其中就有 一种修拳习艺的驱动力在激励拳手们参与,这种驱动力其实就是 现代运动心理学指出的动机问题。动机问题涉及到拳手活动的方 向和强度,它阐释出为什么拳手们会把艰苦的训练当成他们的乐 趣和日常需要?为什么拳手会不顾生命危险使自己置身于异常激。

一、 习练泰拳的动机

习练泰拳的动机是推动泰拳拳手进行训练的心理动因或者是 内动力,也就是泰拳拳手引起并维持自身活力,将此活力导向一 定目标,以满足自己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修习泰拳的动机一 般有两种: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拳手以社会性需要 为基础,通过打擂比赛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以满足自己的社会 性需要。汲取外部力量的动机,是拳手从外部对自我行为的驱 动,体现在拳手参加比赛取胜对手可能是为了获取赞扬和公众的 承认,或是为了获取奖牌和奖金,或是为了参加泰拳训练来满足 自己的归属需要等,都表现出拳手行为的动力一部分来自外部的 动员力量。内部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泰拳拳手可以通 过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应付挑战,实现其价值,去体验莫大的满 足感和效能感,这是汲取内部力量的动机。拳手参与训练可能完 全是为了内部奖励,也为了外部奖励,这样看,拳手修习泰拳的 动机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受两种因素共同影响。

二、 练武精神

泰拳的最高层次的修习是将自我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行为 倾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自己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练习泰拳会觉得它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这和中国武 术相似,能使身心融为一体。练习泰拳是快乐的,但同时又是一项艰苦的运动。泰拳要求练武精神应该从追求乐趣的学习逐步转 为工作式的训练,才能使训练能天天保持趣味性,使得这种貌似 单调无味的训练成为追求人生乐趣的需要。

弟三章表奉的基本功

第一节泰拳拳桩

泰拳的拳桩即泰拳的搏击戒备姿势。这种戒备姿势是拳手进 攻和防守最有利的开始姿势。正确的拳桩姿势可使拳手起动灵 活,出击快速有力,身体重心稳固,暴露面积较少,有利于防守 和反击。戒备姿势是拳手在发动进攻之前和结束后必须保持的姿 态(图3-1、图3-2、图3-3)。它在泰拳中又叫“拳桩”。

图片61 图片62

一、拳粧的基本姿势

两拳一前一后,高与肩平,拳手擅用右手时使左手在前, 谓之“左先锋手”;相反,则谓之“右先锋手”。肘屈,与身体距 离约10厘米,上身直且腹部稍内收,头略低下,下颌内收,有 保护咽喉要害之意。

两脚适度并立,间距约比肩宽,左脚前踏半步,使身体 略侧偏,右脚置后横放,形成一定角度,两膝微屈。

身体重量平均分于两脚,以前脚掌触动,迎击或发招时 应迅速调动身体重心于两脚。

目光注视对手的眼睛和前胸,视野还需兼顾对方的全身以上是拳桩姿势的基本要求,也是练习泰拳必须了解的基本 知识。

二、拳桩的实战要素

头颈姿势

头稍向下低,紧收下领,合唇闭齿,两眼注视对手,面部表 情要沉静自若。颈部舒展,自然竖直,精神集中,用鼻呼吸。

两手置于胸前中线

双方拳手相对,无论姿势如何,两手要尽量置放于胸前所 虚设的中线上。这样摆放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拳手摆放两手于 身体中线上等于设置了障碍,对方要想用直拳或腿踢进攻,便 增加了攻击的难度;另一优点是对手要想攻击有效,进攻时必 须要绕过拳手的手臂,经过上方、下方或者左右侧,如果出现 这种情况,拳手就能较容易地判断对手的进攻意图,瞬间采取 有效的防御或反击策略。故而两手摆放于胸前中线既有利于进 攻也有利于防守。

两手要能弯曲一定的角度

搏击中两手是进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手臂必先弯曲,才能 伸直。拳手在实战中手臂的弯曲是绝对的,而瞬间的伸直则是相对的。拳师们认为手臂伸出后必须快速弯曲收回,以利于再次出 击和防守。两臂弯曲最好的角度应在90。左右。保持这种角度可 以借劲于出击的拳臂,并且利于收回防守对手的突袭。拳桩的摆 放,切忌两手乱摆或放下,以免暴露空当。一手发招出击,另一 手在做好防守的同时还要做好攻击的准备,以求左右两手交替使 用,攻不露形,守不露式。

两手沉于两肋侧

两手肘自然下垂,沉于两肋侧,注意不能贴靠肋部,这样可 以保证两手动作始终灵活。两手下沉的同时,肘关节略微后引, 上臂自然垂下,两拳就迎着相对了,有利于进攻和防守^

非到万不得已时,两肘始终沉于两肋侧旁。如果抬起两肘,会暴露两肋破绽,令对方乘虚而入。如果两肘张开,会使打出的 拳力减小,发劲也不顺畅。两肘置放正确,可使身体力量贯注上 肢,周身劲力完整。

躯干自然含蓄

躯干即身体姿势,是以两手两腿的位置来确定的。如果两脚 平行站立,身体就是正对着前方的。若是两脚前后站立,身体则 是侧身站立的。

搏击之前,躯干姿势始终保持侧身,胸部稍含,收腹,敛臀。 处于这种姿势,在承受击打时可以减轻些痛觉,或者含胸成为防 御姿势时,可使对方击打落空。含胸收腹的姿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运用高超的技术时随动作变化而灵活伸缩,以助拳势劲力。 腰部松展自然,随动作变化而富有弹性,主宰上下肢动作。

两脚距离适宜平稳

20~25厘米,两腿稍屈,两脚稍内扣,全脚掌着地。这种站立姿 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可以使左右腿法在搏击中灵活变 通,并且使对手无法判断我方腿脚的变化。

两脚姿势正确合理,动作就会敏捷,落脚稳固,促进胯、 膝、脚的紧密配合,利于下肢沉实稳定。移位变势时,周身进退 腾挪完整一致,膝关节松活自然,加大或缩小步幅落势稳健,拳 招富有弹性。

泰拳拳粧姿势正确与否,决定着发招攻击动作的灵活性,并 常常关系到战局的成败。掌握正确的拳粧姿势,尤其是能够圆通 运用,对于提高泰拳的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拳桩的圆通运用

泰拳的圆通运用,是在熟练掌握拳桩的基础上,依据拳手自 身的个性和特点灵活地变通拳桩的应用方法。泰拳中的“三宫 步”也称为马步,这种三宫步法是拳手以拳桩配合步法的整体的 运行技术;^ 19世纪后期,泰南名拳师銮库玛即精于三宫步技术。 到后来的“玫瑰园”时代的拳师麥威讪努那功所授三宫步法堪称 正宗,其功架、法理与銮库玛相同,以致后人认为三宫步法可能 同出一个门派。过去的拳师极为重视马步的功法运用,马步练至 一定功夫时,可使拳师的精神与气劲达到合一境界。

在实战中,拳手发招要击中对手而又不被对手击中,就必须 依靠拳桩变势来控制自己,同时又能控制对手。基本的拳桩变化 的协调能使拳手有效避开对手攻击并适时进行反击。处于拳桩时, 脚要能在移动中轻轻着地,这样可以自然地放松自己身体的有关 关节和肌肉,脚跟也得以放松,从脚部的关节传至臀部和腰部。 只有在变换动作转体或摆动时,才能中断放松动作。拳手不管选训练读,本用哪种拳桩,都应能较好地保持自身平衡,使自己尽量处于随时可以进攻和防守的状态,尽量不让自己的薄弱之处暴露在外。

以下是部分泰拳拳桩圆通运用姿势。

拳桩标准姿势

亦即戒备姿势(图3-4),是初习泰拳者必须练习的姿势, 上一节已作介绍,此处不赘述。

图片63

浏览1,4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