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第十四世 孙,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继承发展了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在拳术和太极拳理论上有很 髙的造诣,并且敢于打破门规,拳传外姓,开创了太极拳第一次大普及、大发展时期,在漫长的太 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父辈弟兄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陈氏太极拳,拳艺出神人化,人称 “陈氏三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陈长兴自幼受业于父亲秉旺,得太极拳理法。为 了练功,他常年躺在长板凳上睡觉,醒来即练习拳械。因其天分颖悟,练功刻苦,拳械艺精人神。 成年后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于河南、山东两省,山东一带的劫匪对他畏之如虎,闻名丧胆。他练 拳姿端势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周身协调,不偏不倚,双脚落地生根,下 盘稳如泰山。平日无论看戏、赶会,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身 之人,均如水触石,不抗自颓。

一次,他在集上露天戏台下站着看戏,突然看戏的老百姓一阵大乱,人们像潮水似的挤来挤 去,有的掉鞋,有的丢帽。在众人惊呼声中,一抱小孩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便要被踩死。陈长兴 见状,忙使出太极拳功夫,拨开骚乱人群,挤到妇女身边,伸开双臂,挡住人流。纷乱的人挤到他 身上,像碰上了千年大树。那母子这才得救。众人见他如礁石立于波浪中,虽波浪滔天而纹丝未 动,皆感惊奇。因此,江湖同道称其为“牌位先生”、“牌位大王”。1984年,《武林》第2期登载的 《武术家的光荣称号》一文中,还记述了这一件事,称陈长兴为太极拳名家,功底深厚,桃李众多, 号称“牌位大王”。

晚年,陈长兴在村中设帐授徒,并精心研究太极拳理论。他在祖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 合自己几十年的武术实践,大胆地将陈王廷所创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练归纳,不足之处补之, 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这便是现在的陈氏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 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 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自 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其刚劲来源 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 特点。运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在继承、发展陈氏太极拳术的同时,陈长兴又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 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脏、三合、六进、身法、刚柔 诸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 的阐述。如“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 先”,“发步进人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真理妙如神”,“操演时无人如 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胆战 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 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极大地丰 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的这些成就,可谓在 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的另一贡献,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姓家族的独得之艺陈氏太极拳授于外姓, 其突出例子便是收杨露禅为徒。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 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 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 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势,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 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材,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 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 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其他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 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陈华梅等皆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 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其武艺高强,被 人称为“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 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 作,如跳跃、跌岔、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 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式,号称“太 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 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 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写的诗中,便有“谁料豫北陈家 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候(1837—1892)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 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金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 神静、长柔化,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手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 和,神态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从陈长兴开始,陈氏太极拳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在太极拳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 及的时期,后由于他的同辈分的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有本及其徒陈清平的共同努力,才为今天 太极拳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了纪念陈长兴和杨露禅这两位太极拳宗师,以他们的大胆革新、刻苦磨砺的精神启迪后 人,推动太极拳运动更加健康地发展,以造福全人类,1991年年初,由台湾杨家太极武艺总会师 承长、杨家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邓时海先生资助,河南省体委、温县人民政府特在陈家沟当年陈 长兴设帐授徒、杨露禅学拳的地方修了纪念馆、纪念碑、杨露禅学拳塑像等。不少海内外太极拳 爱好者在此瞻仰拍照,决心以陈长兴师徒为榜样,为太极拳的进一步传播、推广、普及、提高、发展 作出自己的贡献。

除杨露禅外,陈长兴子耕云及徒陈怀远、陈华梅等皆为太极拳名家。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清朝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第十四世 孙,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新架(小架)太极拳创始人,太极拳一代宗师,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又 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有本父亲陈公兆,武德高尚,一生习拳不辍,拳艺精湛。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 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愉快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 至今仍在拳乡流传。

浏览3,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