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本与兄有恒自幼得父言传身教,对祖传陈氏太极拳术深有领悟,技艺达炉火纯青之境, 被当世人喻为太极拳界之瑜、亮。弟兄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后世人称赞。清嘉庆、道光年 间,弟兄二人分人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蹿、奔、蹦、跳和发 劲。弟有本却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虽偏重不同,但皆得陈氏太极拳精髓。
陈有恒壮年溺于洞庭湖后,陈有本常思自己功夫不深,差于哥哥。于是,下定决心,闭门谢 客,更加精研太极拳功法拳理,深悟真谛。十年工夫,不但对先辈的太极拳理论的内涵更加了解, 而且在技击上提高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拳谱记他平生延揽授业,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 牲及侄仲姓、季牲皆沐其教。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陈氏太极拳名 家。在习武过程中,陈有本不囿于祖传,勇于创新,在陈氏太极拳原有套路基础上,逐渐摒弃了某 些髙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创编出一套风格迥异的陈氏太极拳套路。架式与同辈分陈长兴所编 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但变大圈为小圈,变发劲为蓄而待发,整套拳更强调由松 人柔、和柔成刚、刚复归柔、螺旋缠绕、内外兼修。这套自成一脉的陈氏太极拳同样分一、二路。 一路七十二势,其特点是:小巧玲珑、柔和自然、阴阳开合、动静相称、刚柔相济、蓄发兼并、外观轻 和、内持静重、儒雅潇洒、舒展大方。二路四十二势,其特点是:虚实分明、动静结合、环绕从速、催 逼敏捷、呼吸深沉、一气呵成、柔中有刚、刚柔并重。其拳术套路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独树一 帜,和陈长兴所创老架(大架)太极拳相对应,被后人称为新架太极拳。后来,当陈氏十七世孙陈 发科所编太极拳套路(亦称新架)问世后,人们改称陈有本所创太极拳套路为小架太极拳。
陈有本族侄陈清平,受陈有本严教熏陶,青年时代即成名手。他不但尽得师承,并且勇于革 新和发扬光大,将陈有本所授新架(小架)太极拳再行修改。虽同为新架(小架),但与师授已有 所不同,后经其徒武禹襄、和兆元、李景炎再创造,逐渐衍变出武式、和式、孙式三个流派太极拳和 太极忽雷架。虽流派纷呈,外形、风格与陈有本所传迥异,然万变不离其宗,其源皆出自有本公 也,其理均符太极拳阴阳变化之理也。因此说,陈有本所创太极拳新架(小架)的发展、衍变,进 一步开创了陈氏太极拳大普及、大发展的新局面。故此,陈有本也被人们尊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 一代宗师。
陈清平(1995—1868),清朝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第十五世孙、陈氏太极拳 第七代传人,为太极拳发扬光大、流派争艳之一代宗师。
陈清平自幼师承陈有本,习练陈有本创编的陈氏太极拳新架(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 代已成太极拳界名手,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嘉许。他19岁结婚后,移居赵堡镇, 青年人多有慕名而拜他为师。他见学武人多,遂于镇中开馆授徒。
陈清平生性豁达,性格开朗,惜寸阴如真金,爱知识似至宝,并且不为世俗偏见所动。他博采 诸长,融于太极拳,有人说他“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他收外姓人为徒,有人说他“坏了陈氏拳 不传外姓的规矩”;他学习其他门派武术之长,有人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等等。这些话,有的 甚至出于陈氏长辈之口。对此,陈清平均一笑置之,毫不动容,照样我行我素,练拳不止。陈长 兴、陈有本两位太极拳大师对其赞许有加,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教学实践中,陈清平结合自己心得,博采诸家之长,对陈有本所教太极拳新架(小架)大胆 进行再创新,突出圆环特点,层层运圈环扣,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渐提高拳艺 技巧的练习套路。拳式定型后,虽然与师传太极拳同属陈氏太极拳新架(小架),但与师传已迥 然不同。后人为区别之,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称陈有本所创之架为“略”,称陈清平再创之架为发扬光大太极拳,陈清平广收学徒,并鼓励学徒们在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敢于发展 创新,从而使陈氏太极拳广泛传播,流派争艳,出现了划时代的大发展。
一是出现武式太极拳。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出身于官 僚世家。他不仅秉承祖传武术,而且向杨露禅学练陈氏老架(大架)太极拳。为了进一步深造, 曾于1852年到陈家沟请教拳师陈长兴。时陈长兴已年老,见其学艺心切,遂介绍其赴赵堡镇找 陈清平。聪慧刻苦的武禹襄一个多月时间,已将陈清平所创新架(小架、圈)烂熟于心,并且通其 理法,很受陈清平赞扬。回永年后,他便潜心研究太极拳理论,熔家传武术、杨式太极拳和陈清平 所传太极拳为一炉,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但因其不需要以设馆授拳为生,故其 所创之拳,一直到其弟子郝为真广为传授后,方为世人所知。故此,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
二是出现孙式太极拳。郝为真将武式太极拳传于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1860—1933)后, 孙经数年悉心研究,冶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一以贯之,其拳术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孙式太 极拳'
三是出现和式太极拳。除武禹襄外,陈清平的弟子和兆元又融诸家之长,创和式(赵堡)太 极拳。
四是出现太极拳忽雷架。陈清平弟子李景炎结合一生实战经验,对师传陈氏太极拳进行再 创造发展,形成与师传迥异的“太极拳忽雷架”。
随着陈氏、武式、孙式、和式太极拳和太极忽雷架等流派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陈有本、陈清 平二位大师的名字,也传遍了海内外。他们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呕心沥血、大胆创新的精神,将 为一代又一代太极拳传人们所汲取。
$5H 11(1799—1872),字露禅,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家贫而好武,在陈家 沟人陈德瑚所开中药店干活。陈见其忠实可靠,聪明能干,便派其到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 兴借陈德瑚家设帐授徒。杨心慕之,但一者事繁,二怕陈不收自己,所以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常在 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练拳时被陈家发现。陈见杨是可造之材,又被其精神所感动, 大胆打破家学不得外传的规矩,正式收其为徒。杨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太极拳真髓。学成 回乡后到北京教拳。因所收弟子多为王公贝勒,不耐艰苦,就逐步将拳中的跳跃、跌岔、震脚等刚 劲动作改作不跳、不跌、不震,并对套路中的缠丝劲作了改动,使整个太极拳的姿势较为简单,形 态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寓刚于柔,轻沉兼有。后又经其子班候( 1837—1892)、建候( 1839— 1917)修改,产生了中架和小架,建候子澄甫(1883—1936)在祖传基础上再次修改定型,形成了 杨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自杨家学得小架后,经其子鉴泉修改定型,形成了另具特色的太极拳套 路。因鉴泉从汉姓吴,世人称此拳为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重神静,架式大小适 中,动作紧凑柔和,神态舒静。
为了纪念杨福魁这位武学大师,以他的刻苦精神启迪后人,经杨式太极拳传人邓时海先生赞 助,在太极拳故里陈家沟特地重修了“杨露禅学拳处”,并为杨露禅立了纪念碑。这些建筑,为太 极拳发源地增添了不少光彩。
和兆元(1810—1890),清末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系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式太 极拳之创始人。
和兆元自幼禀性聪慧,酷爱武术,19岁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平学习陈氏新架(小架)太极 拳,经数载悉心苦练,尽得太极拳真谛。清朝末年,因保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现赵堡镇南 保封村人)有功,备受清帝赏识,钦封“武信郎”。他在京居住期间,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博采诸家 之长,用以丰富自己。同时,孜孜不倦学习《易经》、《中庸》和理学著作,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文 武并进,相得益彰。回乡后,向师清平叙说心得体会,很得陈清平青睐,夸其“闻一知十,拳艺独 得_珠之妙”。
浏览1,9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