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是,他一边倾心于笔墨,一边夜间揣摩练功。对此,陈家沟的晚生后辈们,大都不甚了解。他们虽 然也听有的老辈说,陈鑫武术功力甚高,但都不大相信。人们甚至说,即使他年轻时学些太极拳 招势,这些年来整天钻研拳理,和笔墨打交道,只怕早就忘光了。于是有几个好事者,背地里商 量,想瞅机会试他一下。一个雷雨之夜,陈鑫正在油灯下写作《陈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缠丝精 图说”一节。突然,屋门被撞开,三个蒙面彪形大汉扑进屋中。当先一个大汉扑到桌前,先发制 人,一招“小鬼推磨”打来。虽然陈鑫这时已经六十多岁,却身体灵便,他迅速将所写书稿放进抽 斗里,顺势一引,大汉拳已落空,他已一巴掌拍在对方后背上,那人往前栽了几步,跌倒在地。第 二个大汉早已趁此机会抓住了陈鑫双手。陈鑫顺势下引,牵动对方弯腰跟进,一招侧肩靠,击中 对方右肋,将对方打得直飞出去,跌在墙角。第三人以擒拿手法,伸出如钩双手,抓住陈鑫右手。 陈鑫冷笑一声,侧身一抖,对方早已咕咚一声,跪倒在地。陈鑫见他三人并未受伤,却趴地不起, 不禁起疑心,问他们:“我并未用重手法,你三人为何躺地不起? ”忽听三人哈哈大笑,一齐从地上 跳了起来,扯掉蒙面布,跪倒在地,口中说道:“鑫叔,看来你老的功夫确实没有丢下啊!”陈鑫见 是三个族侄,不禁口中斥道:“你们三人捣什么鬼?幸亏我见你们用的外家功夫,招势生涩,不像 久练之人,才没用重手法,不然……”陈鑫听他们说了原因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便拉起他们,在油 灯下给他们讲太极拳缠丝劲的道理,讲得三人频频点头。
陈鑫在研究拳理中,反复阅读了《易经》、《黄庭经》及有关武术著作,将自己的心得诉诸于笔 端。他一生著述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 拳引蒙人路》(即《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三三六拳谱》等。这些理论著作,开了陈氏重视 拳术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最为突出。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方改是名。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 时,陈鑫已年近花甲,不但家境贫寒,每日食不果腹,而且体衰多病,直至1919年完成,前后历时 十二寒暑。十二年中,他对这部著作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即使严寒酷 暑也不懈怠。书稿成时,他已年逾古稀,其抄本先后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并且图文并 茂,足见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此书写作始末,正如他作于民国8年(1919年)的序言中所述: “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垚习武,命愚习文。 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 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 大,已有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 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 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此书传世后,武林同道评价甚高,说:“此书本易羲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 人门之诀窍。”“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一 洗拳家守秘不传之故习,举数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 476
陈鑫无子,书稿成后,贫而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全凭乡亲们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他怕 书稿遗失,使自己十二年心血化为乌有,便写信召回在湖南做生意的兄长之子椿元。陈椿元返乡 时,正值严冬,冰雪盖地。陈鑫从被中取出《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书稿,授于椿元,再三嘱咐: “此吾毕生心血也,汝能印行甚善。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毋与妄人也。”陈椿元哭着接过手稿, 百般珍藏,不轻易与人见。
1930年冬末,当时的中央国术馆总编、拳界名宿、被誉为武林史拓荒者的唐豪(字范生)约陈 氏太极拳名家陈子明(陈氏十七世,著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等书)做向导,三下陈家沟,搜集太 极拳资料,考査太极拳源流,见到了陈鑫的遗稿,十分重视,表示要想尽办法帮助出版。次年年 初,唐豪即向河南国术馆建议出版此书。于是,由时任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河南通志馆馆长 韩自步,纂协修张嘉谋、王可亭,开明书局王泽民、白雨生,河南博物馆馆长关百益等多方筹资,将 书稿改名《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付印,出版千部。至此,陈鑫这部呕心沥血的太极拳巨 著,才得以公之于世。当时陈鑫已逝数年,但因家贫,停柩未葬。书出后,椿元才用稿费为其安 葬。
此书一问世,即在国内武术界引起轰动。武术研究工作者纷纷发表文章,称赞此书:“品三 先生可瞑目于地下,国术界至今又开一引人人胜之大道矣。” “所望国人请是谱者,一如异僧传 道,黄石授书,特别宝重而熟玩之,不仅得之于心,更进而实有诸身。十年锻炼,一可当千,孟贲遍 地,四夷敛迹,恢复失土,发挥国权,则同人等努力,刊行此书微愿也。”此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还 曾多次重印发行。
陈鑫用毕生心血,在陈氏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理论丰碑。他的著作,他的精神,正 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太极拳传人,以他为楷模,学文习武,向太极拳的更高境界攀登!
陈发科(1887—1957 ),字福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十七世孙,陈氏太极拳 第九代传人。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陈氏新架太极拳创编人,为近代陈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 之一,对发展、传播陈氏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发科是著名陈氏太极拳拳师陈延熙的老生儿子,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氏太极拳老架 (大架)的创始人陈长兴的曾孙。因其兄英年早逝,延熙一支仅存此一脉,父母免不得对他有些 溺爱,在日常饮食上从来不加限制,以致每日胸脘痞满,腹中饱胀,嗳腐吞酸,腹痛恶食,身体困 倦,面黄体弱。医生说他“饮食自信,肠胃乃伤”。意思是说,饮食过度则脾运不及,停积而成食 滞。结果保和丸”论斤地吃。“保和汤”成碗地喝,奈何治了便好,好了又犯。父亲教他练拳, 他少气无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长到14岁也没练出名堂,不要说父亲为此唉声叹气,便是 村中父老乡亲也为他可惜。一次,他听见乡亲们在背后议论他,说什么:“延熙这一支,辈辈出高 手,谁知到了十七世,却断了线了。”“咋断了线了?人家延熙不是有儿子吗?”“有儿子顶啥?有 儿子不顶用,还不是和没有儿差不多!你看他那个儿子,整日面黄肌瘦,像个痨病鬼似的,抬这步 想不起那一步。练拳也是想起来比画几下,啥时能练出功夫来?” “不错,只怕他真练不出名堂 来!”陈发科隐在暗处,听了父老乡亲们的话,不亚于五雷轰顶,震得他浑身颤抖,顿时感到羞愧 交加,冒出一身冷汗。痛定思痛,一股勃勃雄心油然而生。
从此,他暗自下定决心,每天练拳六十至一百遍,无论酷暑严冬,坚持不綴。村中人只知他比 过去精神多了,再不是病恢恹的样子了,可不知是咋回事。只有他母亲知道,儿子熬了多少夜,起 了多少早,汗水浸透了多少件衣服,一天到晚睡多大一会儿。陈发科如此坚持三年多,不但技艺 大进,身上的病病痛痛也不翼而飞。从此,他被奉为村中青少年的楷模:“只有像人家发科那样, 才能练出真功夫。”
1926年前后,为了消除匪患,保境安民,应县政府之邀,陈发科和比自己小五岁的侄儿陈照 丕以及村中青年陈德玉等出任县国术馆教习,突击捉拿持枪危害百姓的土匪、地痞。一次,他们 抓了三个匪徒关进监狱。土匪头子肆意报复,把陈发科的三个好友抓走,且放出风来:“三个换 三个。
浏览1,0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