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不但撕了肉票,还要对陈发科的亲戚、朋友下手! ”陈发科也放出风来:“要想放人并 不难,得先谈条件,如有胆量,便约个谈话地点! ”土匪头子便约定在一个酒楼见面。依陈照丕的 主意,要叔侄二人同去,出了事也好有个照应。陈发科却叫他带人应付外边的匪徒,独自一个人 去酒楼赴约。土匪头子面向屋门坐着,面前桌上放着张着机头的手枪。他的三个好友被捆着手 坐在一旁。陈发科四处一看,屋里的形势已了然于胸。他看也不看土匪头子,只管和三个好友说 话。土匪头子见他一人赤手空拳而来,虽然高兴,但并未放松警惕。陈发科一边和三个朋友说 话,一边不慌不忙拿起放在桌上的纸烟和火柴,他先给三个朋友每人嘴里塞了一枝烟,点上火,又 抽出一枝叼在自己的嘴上,点着火,装着有滋有味地吸了一口,然后出其不意将火柴盒用力扔在 土匪头子面前的桌上。“轰”的一下,火柴冒起了一团火光(那时火柴不保险,不但衣服、砖石上 能擦燃,整盒火柴一经震动,也会自燃)。趁土匪头子一愣神,他伸手便去抓枪,但因隔着桌,枪 已被土匪头子抓在手中。陈发科不但未躲,反而一纵跳上桌子,迅雷不及掩耳地抓住了土匪头子 持枪的手,向上举去。“砰”的一声,子弹斜着向上飞去。一招得手,陈发科左肘已迅如闪电,打 在土匪右臂上。只听“咔嚓”一声,土匪头子右臂已断,枪已到了陈发科手中。跟着左脚直踹土 匪头子右膝盖,将他蹬出数步远,摔倒在地。这几个动作一气呵成,转眼间,土匪头子已躺倒在 地。这时,陈照丕等人也已制服外边的匪徒,进来为三个好友解开了绳子,将匪徒们押进县衙。
第二天,土匪的二头目集合了一伙匪徒,围住了东城门,扬言要杀进县城,劫牢反狱。陈发科 叫国术馆其他人留在城中安抚百姓,自己手持丈二大杆,独自挺立在护城河桥上。匪徒们自恃喝 了“符水”,可以“刀枪不人”,气焰十分嚣张。二头目手持长枪,照陈发科当胸便刺。陈发科一翻 手中蜡木杆,将长枪拨向一边,未等他抽回枪,陈发科手中蜡木杆早已刺中二头目腹部,杆头穿背 而出,被平空挑入护城河中。其他匪徒才知“刀枪不人”是假,纷纷落荒而逃。
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平(今北京)授拳的陈照丕因受当时南京市市长魏道明的邀请,前往 南京授拳。后来,在北平武术馆的要求下,经陈家沟乡亲们推荐,陈发科便开始了他的北平授拳 生涯。
陈发科到北平后,北平武术界诸多名手,如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李剑华等,均找他切磋 较量。见他功力深厚,拳艺高超,刚柔相济,往往以不见形的高超技法将人跌出,威力惊人,均十 分佩服。当时的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曾写诗称赞他:“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 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在北平授拳期间,陈发科不但坚持诲人不倦,耐心细致,而且对 生活困难而有志学拳者免收学费,并尽量给予帮助;对于来访的武林同道,无论外家、内家,均谦 虚友好地相待。同时,凡欲聘请陈发科教拳的单位,陈发科均提出“不辞退原来的武术教师”为 条件。一次,民国大学(私立学校)想聘他任教,但却不想花钱聘两位教师。当陈发科得知原来 任教的武术教师是个穷人时,便以“不善于教集体学生”为由,婉言谢绝。从而,保住了原来那位 教师的“饭碗”。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后,日寇侵略者得知陈发科技艺高超,多次高薪聘请。 但他当时虽然生活亦十分困难,却坚不应邀,躲到乡下种地,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北平。陈发科的 这些高尚武德,深受广大武林同道和百姓们的推崇和赞扬,尊其为拳术大师、“太极一人”。
他在近30年的教拳生涯中,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陈氏太极拳老架(大架) 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这套太极拳套路,被 人们称为陈氏太极拳新架。新架太极拳分一、二路。一路八十三势,不仅具备一动无有不动、一 静百骸相随、处处运用螺旋劲的特点,而且手法多,胸腰变化突出,弹抖更加明显,动作比较复杂。 二路七十一势,整个套路比较复杂,要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多以採、例、肘、靠为主,棚、捋、挤、
按为辅,着重于弹性,从而收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统一功用,为太极拳套路中难度最大的一 套。
陈发科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于海内。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 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和其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儿豫霞。这些人,有的至今仍活跃在中华 武坛上。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拳》一书,便是由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 其中一、二路太极拳式均根据他晚年拳式所定,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武术遗产。
陈照$(1893—1972),字绩甫,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第十八世孙,陈氏太极 拳第十代传人。曾任全国国术国考评判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 号。他一生经历清朝晚期、民国战乱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浩劫,历尽坎坷曲折,极具传 奇色彩,是近代陈氏太极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上承祖业,下启后 人,为增强人民体质、传播陈氏太极拳,呕心沥血,鞠躬尽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照丕生于陈氏太极拳世家,是“牌位先生”陈长兴、名震武林的陈耕耘的嫡系后裔。其幼 年因母亲奶水不足,营养不良,以致体弱多病,曾三次昏厥,呼吸微弱,家中人认为已死而用草席 卷住抛于河滩荒草中。后被乡亲们发现啼哭而救回。虽然经过多方调治,仍不见好。3岁时,还 腿软不会走路。8岁以前,不断药物,被人们称做“药罐子”。其父陈登科无法可想,索性教他习 练家传太极拳。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陈照丕一直坚持了五年,不但于太极拳功夫“稍窥门径” (陈照丕自语),而且原来体弱多病的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终于丢掉了“药罐子”。实践使陈照 丕体会到了太极拳祛病强身的作用,也使村中不少人从中受到了启发教育。父亲病逝后,陈照丕 继续跟叔祖陈延熙、陈鑫和三叔陈发科继续深造。18岁时,已精熟家传太极拳套路和刀、枪、剑、 棍、大刀等诸般器械,深得叔祖等人的赞扬。从此更加努力,昼夜不懈,以至功夫人微、技艺惊人。
1914年,他因家贫,需挣钱养活老母,便随亲戚远赴甘肃、河北一带经商,于旅途奔忙之中, 每曰仍坚持练拳。一次住店,因练拳被当地发现,劝其教授拳术谋生。从此,陈照丕开始在秦、 陇、直隶等地授拳。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心悬家中老母,便辞馆不干,回到 了家乡。当时,温县一带,也是匪患四起,仅县境内便有几股土匪,烧杀抢掠,闹腾得百姓一日数 惊,寝不安枕。周围县的土匪也不时深人温县境内骚扰,更是闹得百姓雪上加霜,叫苦连天。激 于义愤,他便和三叔陈发科等人出任县国术馆教习,“助剿抢匪、保卫桑梓”(陈照丕语),很受老 百姓欢迎。他们日常除教拳术外,还突击捉拿持枪危害百姓的土匪和流氓、地痞。经过一段时 间,跟他们学拳的人越来越多,本地几股扰民的土匪销声匿迹。外地的小股土匪也不敢再来骚扰 温县百姓了。
1928年,北平(今北京)著名国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因不堪一些武林败类的讹 诈,想请一著名拳师来京镇镇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托人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往北 平授拳。这样陈照丕便成为在北平教授陈氏太极拳的第一人。在此前,北平人学太极拳皆学杨 露禅所创“杨式”,随着陈照丕到京,北平人方才领略到了正宗陈氏太极拳。
陈照丕虽然自小因家贫上学不多,但他心思缜密,虑事周全,深知京师乃藏龙卧虎之地,不乏 武林髙手在内。因此,立足以后,便广交武林同道,平日谦虚谨慎,待人以礼,深受北平武林正派 人物的赞誉。
浏览1,5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