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河南同乡会的清末翰林李庆临,常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结交陈照丕 后,又为他的高尚武德所倾倒。于是,便在当时的《北平时报》上广泛宣传,文章说:“我国提倡武 术,其目的在于强种效国,御侮自卫。综观我国拳种,五花八门,不可尽述。如学者选择不慎,偏 其刚者,摧折筋骨;偏其柔者,无济实用。而太极拳术,刚柔并济,浑然一元,既有攻防技击之神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奇效。”“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诸先辈名手,若陈长兴、陈耕耘、陈 仲牲、陈延熙等,早已声震中华。”“现有陈长兴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平,小作逗留,暂下榻于南门 外打磨场杜兴盛号内,如有爱好者,莫交臂而失机……”《北平晚报》等报刊,也对此事大肆宣传。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北平各界武术爱好者,均手持报纸,络绎不绝来访。来访的目的自然各 不相同。其中,抱定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者有之;冷眼相观,借机窥探虚实者有之;心中不服,跃跃 欲试者有之;怒气填胸,屡屡挑畔闹事者亦有之。一山东籍以教气功谋生的武师,在北平有徒弟 三四百名。他看到报纸后,一腔怒气,找到杜兴盛号内,点名要与陈照丕比武。未及三合,那武师 即败在陈照丕手下。那武师不服,约定第二日在宣武楼公开比武。在河南同乡会的支持下,陈赴 约宣武楼立擂,广会武林同道,竞技献艺。前后十七天中,未遇敌手。凡败于陈照丕手下者,无不 被其高尚武德、高超技艺所折服。此次打擂,北平武术界和百姓亲眼目睹了陈氏太极拳的威力, 陈照丕也因此名声大震。于是,北平市政府、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十七个单位,均派人联系,礼 聘陈照丕前往教授太极拳。此期间,陈照丕收徒甚众。

1929年,时任南京市市长的魏道明慕名一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教拳,陈照丕推脱不得,只好 应聘。北平的学生却极力挽留。在这种情况下,陈照丕推荐自己三叔陈发科到北平接替自己教 授陈氏太极拳。从此,陈发科开始了在北平的授拳生涯,直到1957年病逝。

陈照丕到南京后,先后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和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同时兼任 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1933年,曾担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 评判委员会委员。

1938年,日寇侵占南京。陈照丕目睹了日寇的暴行,十分气愤,激于民族大义,不愿事敌,毅 然返回故里。当时,日军已占领焦作、博爱。原驻温县的国民党军队,不但不抵抗,反而退守黄河 以南,连国民党县长也弃城而逃。汉奸王太春、张文蔚等亲自到博爱将日军引入温县。日军在温 县烧杀奸淫,抢劫掠夺,激起了温县民众的强烈民族义愤。曾辕转于军界,先后任郑州卫戍区司 令部副官长、陈留县政警队长、博爱县保安大队长、温县二区保安队长之职的温县籍著名抗日人 士范庭兰,以其所率兵力为基础,联络温、武、沁、博数县青年数百人,组成抗日义勇队,同日本侵 略者展开游击战。陈照丕返乡后,立即加入了范庭兰所率抗日部队,任武术教官、大刀队队长。 平日训练战士的近战本领;作战时,便率敢死队战斗在第一线。其所率将士屡挫敌锋。后来,范 庭兰部被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收编为豫北抗日游击队第八别动队第五总队,任命范庭兰为总 队长。1939年春,范部第五总队700余人转战于修武一带,屡屡给敌以杀伤。4月,日伪军集中 7 000余人进攻太行山区。为扼制日军的进攻,范部奉命固守修武外窗村。6日凌晨4时,日伪军 包围了外窑村。范庭兰率部与敌人血战到下午4时,终于突破了敌人重围。但为了解救仍在敌 人包围圈中的国民党九十七军军部,范庭兰又率部冲人重围,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结果,范庭 兰壮烈殉国。在这次战斗中,陈照丕除亲率大刀队与敌激战外,还在危急关头,临危受命,将范庭 兰平日带在身旁的长子范全书(小名全贵)从战场救出,保存了著名抗日人士的遗孤。

从1940年起,陈照丕先后在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厅等处教拳。1942 年,陈照丕受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含英(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之请,到黄委 会任武术教官。抗战胜利后,陈照丕随黄委会返回开封。1948年,开封解放,陈照丕留在黄委会 任黄河修务段保管员。工作之余,仍免费收徒授艺。

1958年,陈照丕从黄委会退休,回到家乡。县体委安排他到温县第一中学高中部任武术教 师。•但是,当他看到故乡陈家沟练太极拳者寥寥无几,祖传太极拳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情况 后,十分痛心、焦急。于是,他不顾年逾花甲,在县一中、县直单位教拳之余,在陈家沟自己家中, 办起了武术学校。他集中村里的年轻人进行培养、训练,置办器械和其他费用,均由自己负担。 当代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陈庆洲和一些中年拳师均在这个阶段受业于陈照丕。

就在这一年,他以65岁高龄,参加了全国武术比赛,获得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 I960年,他已年近古稀,又参加了全国武术大会,被大会誉为全国太极拳名手。1962年,在全国 武术大会上,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的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太极拳曾一度被诬蔑为“四旧”、“反对阶级斗争”,全身心致力于教授陈 氏太极拳的陈照丕也多次受到批斗。但他矢志不移,毫不懈怠,不能明着教,便暗地里教。在这 个时期,他曾以诗言志,用诗表达他不怕打击迫害、讽刺挖苦,坚持传播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太极拳 的豪情壮志。他写道:“传习太极数十年,名利对我如云烟。愿将拳艺献人民,桃李遍布死如 愿。”“余今八十教太极,不管前途凶与吉。风吹雨打困难多,喜看后进满乡里。”“说我疯颠我疯 颠,沐浴少年乐无边。披星戴月起五更,白头老翁学少年。”

1971年冬天,陈照丕为提高年轻人的太极拳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每晚在所居饲养室的小 油灯下,根据自己教学太极拳的实践,经一冬一春,写出了《太极拳理论十三篇》(又名《陈式太极 拳须知》)的书稿。这部书稿,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和 锻炼方法。这是他50余年授拳的经验结晶。书稿传抄以后,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同年秋天,传来了恢复全省武术比赛的消息,陈照丕欣喜若狂。于是,他抖傲精神,亲自率徒 赴登封参加比赛,并亲自下场表演太极拳、太极剑和春秋大刀,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赞扬。

1972年9月,河南省举行武术表演赛,指名要陈家沟派队参加。陈照丕闻此消息,格外兴 奋。为了准备好这次比赛,他白天坚持在本村小学授拳,晚上培训参赛队员,终因积劳成疾,于 11月患急性黄胆性肝炎住院治疗。12月30日与世长辞。

陈照丕一生著作甚丰,除文中所述者外,尚有《太极拳人门》(1935年出版)、《陈式太极拳汇 宗》(1935年出版)、《太极拳引蒙》(1%2年出版)等。

综观陈照丕一生,可以说,他为陈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和中兴,倾尽了满腔热血,真正 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近代太极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为 了纪念他的功绩,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海内外传人和陈家沟村民特地为他修建了陵园。由原国家 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亲自篆额的陈照丕德行纪念碑竖在陵园人口处,两旁竖立着中外太极拳界 人士和他的学生弟子立的纪念性石碑数十座,整个陵园苍松翠柏掩映,现已成为太极拳故里一处 重要景点。

陈照1(1928_1981),陈氏十八世,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 论和擒拿术,一生对推广、普及、提高陈氏太极拳贡献巨大。他先在北京协助父亲教拳。20世纪 60年代初,为了继承父亲遗志,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到上海体育宫教授太极拳。他的精湛武技 轰动上海武术界,

浏览1,8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