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式摔跤力的力学特性

(―)本力与絞力 •••

中国式摔跤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力量与跤力有本 质的区别。平常我们所说的一个人力气大,力大无穷,是指一个人先天禀赋的力量 素质,是肌肉中的绝对力量及其储备的表现,应称其为“本力”。在这种力量素质的 基础上,经过特定的训练而获得力量的增加和用力技巧的综合,现代运动学称为 “专项力量”。通过中国式摔跤特定训练而产生的专项力量,由于训练方法的不同 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实际上,中国式摔跤是一种强调技艺的对抗性运动,是力量 与技艺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

(二)力偶与跤力 ••參

物理学上把同时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 一F2)。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一组力偶。由于构成力偶的两个力的 矢量和为零,因而力偶不能影响物体的平移,但它可以使物体发生转动,因为二力 之间有力偶矩,力偶矩是两力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 例如,汽车司机双手转动方向盘时就是施加一个力偶矩,使方向盘转动。

摔跤运动中的被摔倒地,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身体通过脚底边缘某点的 轴旋转倒下,脚不离开地面,整个身长绕轴转动,使身体转动的力是对方所施外力 及其本身重力。二是身体绕其自身正交轴(基本上通过身体重心)旋转后,脚底离 开地面,下落倒地。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手抓握部位和腿绊部位在其身体正交轴的两边,手的作用 力同腿绊之力二者组成一对力偶,使输跤者身体先绕其正交轴转动,失去平衡,后 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第二种情况在中国跤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单纯的一个外力想将对手摔倒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对方很容易防守, 如果碰到对方的力量很大,还容易被其借势反攻。而采用力偶原理,二力齐发,对 方就难以兼顾,防不胜防。下搓其根,上扳其体,使其绕重心转动,对方只要着了 道,则难以反抗,有力无处使,而我方则不费劲。

中国跤术的跤力中处处体现着力偶的特性。上、下(手、脚)之间是一对力偶, 左、右手亦是一对力偶。中国式摔跤十分强调底手的作用,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三) 跤力的刚与柔 •••

中国式摔跤的跤力讲究冷脆劲与绵靭劲。冷脆劲就是爆发力,绵靭劲就是柔

韧力,二者是矛盾的统一,缺一不可。刚柔相济就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体现。

(四) 绵韧性跤力

在摔跤运动中,肌肉的适度放松(松而不懈)是在对抗中保持身体站立平衡的

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肌肉放松时,对方施加到本方身体上的力就不能完全迅速地 分布到全身其他部分去,而在接触点邻近的部位就被吸收了,对方的力无法使本方 身体产生整体运动,也就不可能摔倒。这种力的吸收现象,就是所谓的“卸劲”。

如果全身肌肉紧张僵硬,关节失去应有的弹性,作用在身体局部的外力就可沿 其作用线迅速传递到全身,使全身产生转动,这样就很容易被摔倒。所以摔跤时为 了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有效地保持自身平衡,在相持阶段必须保持全身肌肉的放 松,使对手无从着力,这就是“柔能克刚”的道理,也是跤力要有韧性的涵义。

(五) 刚脆性跤力 ••參

跤力的绵韧性,是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灵活性的基础,是有效防守和积极寻找战

机的重要条件。当抓住时机,进攻已得势时,则必须运用跤力的另外一种特性一 刚脆性。刚是指跤力体现的整体性和强力性;脆是指跤力运用的迅速性,瞬时完 成;冷是指跤的突然爆发性,使对方防不胜防,等对方明白时已经输跤了。

运用刚脆性跤力时,必须是在本方已得时和得势的时候,全身肌肉突然瞬时绷 紧,产生强大的功率,相当于应用全身的爆发力将对方摔倒;否则盲目应用,反使自 己的动作僵化,身体失去弹性,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运用刚脆性跤力还必须干脆、 迅速、瞬时完成,若拖泥带水,等对方反应过来,一则会产生对抗性刚力,二刚相碰, 容易产生损伤;二是对方可迅速解脱,甚至乘势反攻。

(六) 跤力中的化劲 •••












中国跤术的跤力技艺性很强,反对纯粹的蛮力顶抗,讲究“化劲”,避实就虚,以

 

巧破千斤。在对抗中,受力一方不能迎着对方的来力硬顶,而应向对方力的作用线 的侧方运动和用力,这样就可用很小的力摆脱开对方大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 “化劲”,也叫“四两拨千斤”。

在摔跤竞技中,当出现力量相持性对抗时,能先主动改变力的方向的一方运动 员将会占据先手或直接摔倒对方。这是因为在相持状态,改变力的方向可使对手 力量落空,处于被动挨摔的境地,甚至其力作用的本身惯性即可令其自行跌倒。

(七)运动中的跤力——圆劲 •••

摔跤运动中,常讲“劲须整、力须圆”,其中圆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从被摔倒的一方说起。由于人体摔倒时是绕一定的轴翻转倒下,身体 各部位在翻转过程中各自绕轴上的对应点做圆周运动。那么,作用在其身体局部 的跤力只有沿身体局部圆周运动的弧线的切线方向或与身体垂直才能收到最好的 效果。这种始终沿切线方向的力,需要跤手连续改变用力方向,这样总的跤力就表 现出一种整体上圆的感觉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圆劲”。从外表上看,力的作用点在 沿一个圆弧形的路线运动。实际上,这种“圆”常常就是上文所说的力偶在运动中 的表现。

其二,运动员在使用跤力将对方摔倒的时候,还必须保持自己的站立平衡,“一 倒一立”,美观大方。好的跤手在摔倒对方时,用跤力使对手和自己同时以自己的 重心为圆心做圆周运动,这时自己以重心线平衡旋转不发生倾倒,而对方重心离圆 心远,旋转半径大,不断地沿圆周运动,很容易被绊摔倒。这时运动员所用的跤力 是沿圆周切线方向的力与一个指向自己的向心拉力的合力,走的也是一个圆弧形 的路线。与上一种不同的是,这一种圆力的圆心是自己,而前者是对方身体中的转 动轴。在具体的跤绊中,以上两种圆应结合应用,而不能完全分开使用。

第二节中国式摔跤的跤架与移动的力学分析

中国跤术是以站立摔来决定胜负的。站架和移动在整个摔跤过程中尤为重 要。跤架的站立本身就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有利于使用各种攻防技术,因此 跤架的站立既要注重前后重心的稳定,也要考虑到左右平衡。双方交手后,激烈的 攻与防都在移动中进行,移动中身体不断地变换姿势,以增大稳定角,保持重心不 越出支撑面,保持自身平衡。所以在摔跤移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在移动过程中扩大支撑面,保持支撑面。也就是先移动靠近某个方向 的脚,然后另一只脚保持原来跤架的姿势。

第二,在移动过程中,不能采用并步和交叉步,造成身体在运动上的不稳定。 例如:两脚左右开立时,右脚向左脚靠拢,由于身体向左方向移动,故身体左方向上

不稳定,这时对方若做攻击性动作就很难保持自身的平衡。

第三,遵循移动先移重心的原则。例如:移动左脚时,先把重心向右脚方向移 动,然后才能移动左脚,最后调整重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失去平衡,不给对方可乘 之机。

总之,保持身体平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善于改变下肢的位置;②扩大支撑 面;③降低重心;④移动重心垂直线的位置;⑤要善于使肌肉群放松和紧张;⑥重心 移动时,脚步不能离开地面,避免重心升高。

第四,破坏对方平衡的力学分析。破坏对方平衡是摔跤的主要战术之一,通常 采用的方法是手拉脚绊,迫使对方失重而翻倒在地。这是两个相反的力量所形成 的力偶和翻转力矩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上部和下部,使对方的身体离开地面翻转倒 下。例如:人、揣、手别、切等技术动作,就是手向前的拉力和腿向后的别绊,使对方 旋转倒下。这类动作使对方身体绕自己身体的矢状轴、额状轴、斜方向旋转,它的 直径是手与脚(或手)之间的距离。

浏览2,5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