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截拳道攻防思考

李小龙似乎有一种天性的“第六感官”,使他能够事先觉察到别人的思想,这种能力也就是人们 常说的洞察力。据李小龙自己说,他之所以能快速反应的秘诀,就在于他那练就的“高度的洞察 力李小龙曾多次说过,敏锐的洞察力在截拳道以至任何技击性武技中都相当重要,因为它能使你 在对手行动之前或动作的初始阶段,通过察言观色和对对手攻击部位的监察,事先得知对手将要攻 击的路线和对手疏于防范的部位,从而为及时采取防御或攻击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

在实际的搏击中,我们若单凭手脚的加速以达到后发先至的效果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使你的 打击较对方快,但由于对方动作在先,占有时间上的优势,对方亦常可借此弥补其速度上的缺陷。 如果你在对手动作过半时才做出反应,那么你就逃脱不了被对手击打的命运。截拳道中的洞察力 训练,就是通过李小龙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对神经系统的集中训练,从而锻炼拳手的感觉, 随时对身体周围的变化产生快速的反应。同时,还要把视觉、动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分析和判断器 官调动起来,以提高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对于对手的表情变化,乃至身体的微小动作都 形成习惯反应,迅速察知其意图,根据对手的动作迅即做出相应的反应性动作,给敌方以迎头痛击, 制其于瞬间。

李小龙认为,真实搏击与套路演练的不同,就在于格斗要根据对方的实际状况而采取相应的变 化。而且对方的打斗姿势不同,出招习惯也就不一样,要在瞬间做出准确判断,必须对对方总体状 况有所认识。

实战中,对方的各种基本因素通过组合,表现出的方式是多样的,而相应的对策也是多样的。 在截拳道中,洞察对方的方法与途径如下:

(一) 洞察对方开始时的姿势

前面已经说过,如你在对手动作过半时才做出反应,那就逃脱不了被对手击中的厄运。所以, 最好在对手做动作前或做动作的最初瞬间便抢先做出反应,以便于制敌于先。

在搏斗中,由于对方开始的姿势各异,因此应预先洞察对手是左架还是右架,重心是高还是低, 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宽还是窄,重心是在前还是在后,前脚是内扣还是惯于向外撇,两手的防护姿势 是高还是低,下颏是否惯于内收,其空当在哪里,对手是攻击型的还是防御反击型的,以及对手的斗 志是否充满激情,对手是否已集中注意力等等。

(二) 洞察对方怎样进攻

在实战搏击中,当己方未能在对方做动作前洞察到对方的虚实时,可在其做动作的过程中进行 判断和预测。而且对于对放方的肌肉紧张度、重心的移动、眼光的注意点,以及动作的虚实等都要 细致观察,不要漏过。李小龙洞察对方有15个方面的内容:

对方是擅长腿法,还是拳法,或是拳腿组合?

对方的动作具体象哪一种功夫流派,有何特点?

对方具体用什么拳法,有何破绽?

对方具体用什么腿法,有何破绽?

对方的重型武器是左手和左脚还是右手和右脚?

对方的攻击路线是从左边还是从右边来?

对方的距离感是否把握良好?

对方是善于攻击上盘、中盘,还是下盘?

对方的心理素质是否良好?

对方的动作是以直线为主,还是以弧线为主?

对方的动作幅度大,还是动作比较严谨?

对方是擅长由正面攻击,还是由侧面攻击?

对方是否善用假动作和虚招?

对方的这一动作是单击,还是一连串的连击?

对方的动作是连续流畅的,还是有空当的?

(三) 己方防御时的思考要素

防守是用来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而绝非消极的防御,防守应当积极的主动的为后来的攻击创 造有利的条件。

关于防守技巧的运用,李小龙作了如下思考:

对于对方的攻击,是阻截、格挡,还是闪避?

对于对方的攻击,是及时防御,还是诱敌深人?

己方防御时是两脚同时后滑,还是先前脚后滑?

己方在闪躲时,是进行侧闪,还是向后方闪避?

己方在移步防御时,是用大步,还是用小而快的碎步?

是防守后反击,还是还击或迎击?

(四)己方进攻时的思考要素

如果能洞察到对手要干什么,那就等于你已经先胜了一半,所以当你把握住时机后,就应迅速 发起进攻。

关于攻击技巧运用,李小龙作了如下思考。

应该注意是出拳,还是起脚?

应该是直接发起攻击,还是先运用虚招诱敌?

是运用简捷攻击,还是复合攻击?

怎样去抢占有利的位置和角度?

怎样去把握并运用有效的距离感?

是否先发动心理攻势?

是从正面攻击,还是绕到对手背后再发起进攻?

是用幅度大的动作,还是要用幅度小的动作,或是用擒摔法?

以上是四个方面的思考。在打斗中当然无法进行分类细致的分析,但在平时如能从以上的几 个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就会逐渐养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概念,从而在对抗中一见对方做动作就能 做出综合性的准确分析和反应,接下来的就是去如何有效的创击对方。

四、截拳道的重心与稳定性

李小龙常常说:“搏击家的姿势或架式的好坏,身体的平衡,十分重要。”所谓身体平衡,也就是 人体在空间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李小龙讲的重心与稳定性,说的是一种随时控制身体重心位置的能力。他指的是,“须在动中 求平衡,而绝非是传统武学中的那种在静中求平衡”。李小龙还要求出拳或出腿攻击时,能随时踢 向任何高度、角度,且能与各种身法、步法配合。他还说过:“如果无法在任何时刻保持身体的稳定 性,则绝无技击效果可言

在实战搏击中,当对方向你发出突然袭击时,你的重心就会受到影响或破坏,如果不能有效地 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必须将身体的移动与重心的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即身体移动,步法要跟上。反之,步法要带动身体的移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动步随,步动身 移”,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另外,与敌相遇,应速成戒备势,因该姿势既适于进攻,又便于 快速反击,并能够配合攻防进退,使人体运动自如。

在技击训练中,稳定重心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重心是人体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同一 个人的重心位置随着呼吸,特别是随着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人体重心到地面的垂直线称为重力垂 线,支撑面则是指支撑部分的表面积和支撑部分之间的面积,稳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线到支撑面边缘 连线之间的夹角。人体站立时,重心在支点上方,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或支撑面,人体就能维持平 衡状态。如果重力作用线离开了支撑点或超出了支撑面,那么人体就会失去平衡而跌倒。

人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总是由稳定到不稳定,或由不稳定到稳定。在打斗中,保持 身体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依据人体平衡的条件应适度加大支撑面积,适当降低重心, 以增大稳定角,并通过迅速的移步来不断地调整支撑面积和受力方向上的稳定角度,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小龙曾经说过,驱使力量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姿势在哪种状态下最能发挥水平,也就是安定度 愈高的姿势对快攻愈不利,但对防御却是非常有利的。相反,不安定状态对防御来讲很不利,但对 攻击而言则对速度的加快反而有利。若把腿部张开的话,则支撑面加大,安定度增加。在安定圈 内,重心可时常移动,这对攻击和防御都很有利。

人体在技击中,我们要移动身体时,应把骨盆放低,增加稳定性。这种姿势才会使人全身自然, 安全感也会增加。

事实上,重心不但关系着稳定性或稳定度,还能够影响攻击力。比如用拳去攻或用脚去踢时, 若不把骨盆朝向攻击目标的方向,则攻击力就没法增强,就如前述的公式F=mx a,力量若想进一 步的发挥,则质量必须放大。也就是说如腰部失去重心的话,力量就会随之减弱。同样的道理,不 管手攻或脚踢,若你把重心移向相反的方向的话,攻击力便不会增加。有威力的攻击力是骨盆、肩 膀和躯体均朝向目标的方向。如此,只要力量集中在拳与脚上的一点,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李小龙还认为,高明的拳手可以充分利用平衡原理来重击并战胜对方,是因为对方的防卫与进 攻,必须靠自身重心的稳定,若破坏了对方的稳定,则对方也就丧失了攻守能力。促使对方失却平 衡通常有三种技巧:首先,利用擒摔法来破坏对方的支撑点,尤其是当他将要移动或冲进时,对其移 动支撑脚的破坏必然会使其失去平衡或由此丧失反抗能力;其次,设法引其重心上升和支撑面变 窄,并使其重力垂线移到支撑面之外,或在对方移动时,采用各种攻击方法破坏其重心位置的平衡; 再者,人体在某一方向上的稳定度可用该方向上的稳定角来表示,因而在进攻或防守技法上应尽量 引动对方,使其改变最大稳定角的方向,以便乘机进招向对方稳定角度最小的方面上进击,这可获 得最大的攻击效果。

在实战中,利用正确的步幅保持身体良好的平衡,其秘诀是全身重量平均落于两脚上,两脚约 与肩宽,两脚的间隔要适度。

欲养成良好的稳定姿势,需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两膝弯曲,适当降低身体重心。

第二,两脚间的步幅保持自然。

第三,利用迅捷的小动作,由重心平衡的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如何保持重心的平衡是问 题的关键所在。

培养平衡感觉的练习方法如下:

在做攻击、后退、反击动作之间的转换时,细心体会两脚移动的正确关系,以及两脚移动与 身体重心转移的关系。

采用各种拳法或腿法完成技击动作时,须注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正确位置,维持身体平衡。

亲自体验正确与不正确的平衡姿势,籍以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之处。

提高平衡感觉的最好方法,是做跳绳的各种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出拳或起脚以外,还必须避免做大跨步及在运动中不断把重心从一只脚移 向另一脚的动作。因为这种移动的结果,势必使你处于一种不平衡或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同时, 这样不仅阻碍了你强有力的攻击,而且还会给对手造成攻击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力求在运动 中保持良好的平衡,特别是在有效的出拳或起脚时,必须力求做到用完美的平衡状态来控制身体。 在不断改变身体重心的情况下保持平衡。

浏览3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