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的本质特征
一 、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 '、 戈舞'、 矛舞 '、 刀舞"、 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抵”、“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属性
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它所涵盖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围。从武术概念中内涵的三个属性可以看到:
(一)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武术最早源于狩猎和古代战争。随着不断发展和适应需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技击这一精髓却始终不变。
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正表达了它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格斗运动,都离不开攻防,这一特性使它既有别于舞蹈、杂技等运动形式,也有别于体操等体育项目。
当然技击不是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地的搏斗运动如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等也具有技击攻防的属性。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根据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传统技击术,如徒手的踢、打、摔、拿以及器械的击、刺等方法都包含着许多丰富的技击方法。而各地域、各拳种又不尽相同,其中擒拿法、快摔法、十八般兵器的技法等等,均有独到之处。所以,武术的技击属性,反映了武术概念的内涵。
(二)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
武术概念中明确地表达了武术的体育属性。这不仅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的角度,一直将武术作为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近代以来,武术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减小而体育功能日益增强。加之近代文明的兴起,体育蓬勃发展,武术明显地向体育的功能上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武术为体育项目,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练武活动,成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武术的套路和散打运动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的性质。
(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武术的发展与它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哲学、政治、军事、宗教、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概念中的“内外兼修"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它的文化属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技术技能层面,它以阴阳哲学为基础体现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虚实说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武术文化体系。武术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它是中国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从一个侧面辉映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光彩。“内外兼修"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武术锻炼追求外在的形健和内在的神韵,以达到“形神兼备"
2·武术既强调练“外",又强调练“内"。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强健筋骨,还可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脏机能。通过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的协调与统一,体现了“内外兼修”的整体运动观。
3,武术追求德艺双修,既强调技术的精益求精,同时还强调武德的修养。所以,“内外兼修"一语概括地表达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属性。
总的来说,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属于传统的民族体育,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广义上的武术,是一种包含实用技击的人体文化;狭义上的武术,称为武术运动,是体育运动。
浏览11,1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