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武术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而且走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的发展,国家体委成立后,下设武术竞训处,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武术活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继承、发掘、研究整理武术遗产,推动群众性武术运动,开展科研活动,宣传武术知识,协助国家体育部门研究审定武术竞赛规则,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审定考核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开展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和友好往来。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

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

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 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属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武术竞賽制度不断完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后,武术即定为表演项目,并在北京举办了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法。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术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1972年以后,武术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在停顿了6年之后又开始举办。1972年11月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表演项目达100多个,包括各种拳术和器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目在结构、难度、腾空和跳跃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和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武术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针,把武术工作提到应有的位置,给武术运动带来了活力和生机。1977年、1978年在内蒙古、湖南湘潭先后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项目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9 年以前我国武术竞赛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竞赛形式,随着武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竞赛制度的完善。

套路竞技比赛:套路竞技比赛逐渐形成了以甲、乙级队团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比赛,太极拳、剑、推手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武术学校为对象的民间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要。

自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至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竞赛规则,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了7个版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促使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向前发展。根据国内、国际武术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推出和采用必将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等五个等级,迄今已有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散打竞技比赛: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七届表演赛试验,于1989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武术散手自1991年第七届全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 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武术功力大赛:20年11月20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21日落下帷幕,共21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2005年11月在深圳举行了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行,打破了套路与散打一统武术竞赛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武术的发展与振兴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武术挖整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解放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持续不断,而大规模的武术挖整工作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后来连续三年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使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历经几年的努力,在全国查明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达510 项,其中有一些是埋没多年的拳种,技击对抗项目的散手、短兵也在大会上做了初次表演。这次挖掘整理工作对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科学研究获得进展
武术的研究整理工作也有很大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部分武术工作者研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长拳和刀、枪、剑、棍等书籍,1961年还编写了一本《武术》,作为体育系的通用教材。

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在北京成立,湖南、宁夏、江苏等省也先后成立了省武术学会。武术刊物、武术理论著述不断增多。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对武术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党的武术方针政策的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广大武术工作者、研究者的辛勤劳动,这一时期编著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武术学概论》、《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国散手》以及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太极剑、南刀、南棍竞赛套路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这一期间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研究和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对武术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文化的深层,诸如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功能价值进行了科学探讨。各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国际国内的各种武术论文报告会对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浏览3,5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