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截拳道
龙,是我国华夏古老的图腾,也是现在凝聚着炎黄子孙心灵,激励人们奋进的象征。它是人们 想象中的一个具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产物。龙:蛇身、鹿角、鹰爪、马头、牛眼、鼠尾、鱼鳞 和须。龙能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在中国文化各领域里处处有它的痕迹,武术技击运动亦如此。
原始图腾的内容和形式,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国民族传统形式的特征。龙的盘曲、窜跃、飞舞的 形象,凝集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理想,它是“力”的化身,是“美”的化身。这使中华武术尤其是李小 龙所创造的技击术——截拳道,从产生开始就讲求气势磅礴、神韵流动、刚柔相济及节奏明快。其 打斗动作中的穿滚扭转、钻闪翻腾,既表现了自然对象和客观世界的节奏、韵律,又符合变化、统一 的形式规律,足见中国功夫从产生到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密切相关。
李小龙在美国读书时,仍然时刻不忘练武。待到其离开学校时,他的功夫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了,并在多次的搏击实战中均获得了胜利。由于他的不断研究,慢慢地便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独 立的打斗形式。在美国各地,空手道、跆拳道等拳术很盛行,因此他认为有必要认真进行研究,于是 就放下一切事务,全心全意地钻研其它武术的长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修苦练,他终于洞悉了其中 诀窍之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到父亲把自己的名字叫“振藩”,其含意乃名振三藩市(即旧金 山)之谓。又想到自己在香港当童星时,长辈给自己改“小龙”的名字,“龙”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万 物的主宰,乃超乎万物者,所以古代的皇帝均以“龙”自居。而今自己读书不成,全身无一艺,唯武术 一项,应靠此创出一番龙一样的事业来。
阴阳与截拳道
一提到阴阳,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它与李小龙及其独创的技击术毫无关系。其实,这样想就 错了,因为李小龙的截拳道标志就是一幅太极阴阳图。李小龙的本意就是以此图象说明宇宙万物 生化极变之理,也以此图像表示以禅理为指导,来阐述截拳道的功理与技巧。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李小龙在大学里学 的是哲学,这促使他自觉的对武术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太极阴阳图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 所谓中国古典哲学,从其结构分析,太极阴阳和五行学说是其两大源头,再与三才、四象等思想互为 补充,从而建构起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框架。尤其是其中的阴阳学说,它是古典哲学中有关世界万物 生存变化理论的关联点。古代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互动而成。阴阳代表两种物体 实力与势力,它含有对立之意。我国古代贤哲们在观察宇宙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到万事 万物总是在“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相对状态中运动变化着,从而创造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 理,以阴阳去概括一切,作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这一理论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天才思维成 果。李小龙之所以崇尚古典哲学,他就是通过技击术这种对抗运动,去感受、去体验那种恍恍惚惚 的真理。反过来,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以经验主义为致思途径的华夏先民们,也习惯用这套理论来 阐释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由它又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殊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具 特色的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文化土壤和氛围中,李小龙的拳术理论渗透了古 典哲学理论。
李小龙曾在其武学著述中写道:“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 抗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拳截道中,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况且拳为运 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 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拳家认为太极虽有,但两仪未分,故 此“有”而无形,认为有意无形的内动外静之态就是太极。而内意的运转,能领气行,能导形动,产生 出千姿百态的拳式。据说李小龙的“讲求无形”与“以无法为有法”的拳理即源出于此。下面,我们 来分析一下李小龙运用的太极图:太极图的画面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这即 是说截拳道的内涵与外形、拳理与技巧、进攻与防守相结合的武道。而且白鱼黑眼谓“阳中有阴”, 黑鱼白眼谓“阴中有阳”。由下而上看这幅图,白黑两色呈白色逐渐增多,黑色则逐渐减少。而且, 此增一,彼则减一;彼增一,此则减一。中国哲学中称此为“阴阳消长”。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 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皆包含此理。在截拳道中,则具体表现为动静、刚柔、 虚实、开合等对立与统一的状态。李小龙生前经常对他的弟子们大谈此种道理,但真能听懂的恐怕 不多。
太极图外呈环状,此环置于平面为圆形,运转于空间则成球形,呈环形无端之象。在截拳道中, 体现为动作圆活,着着不离弧形(如打直拳时,臂虽是直的,但腰胯则是弧形拧转的),势势皆呈圆 像,使所有的打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而双鱼环依之象,恰如练习“黏手”时,两人双搭手之 形。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彼进我退,彼伸我屈,粘贴黏随,正符合彼阴吾阳,彼阳吾 阴,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道理。
儒家学说与截拳道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他每当练功之余,便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为了方便研 究,他家中的武术藏书就达二千多本,其中不泛是中国儒家学说方面的书,因为儒家思想是我国古 典哲学中最丰富的内容之一。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崇奉孔子学说的一个学派。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它对中国武术 的伦理思想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武以德立。也就是李小龙后来所提倡的 “非到万不得已不可动手”。其次,是克己正身。也就是重义轻利,谦虚谨慎,办事要踏踏实实地干, 而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这种谨慎从事的思想对李小龙后期成长有一定 影响,故李小龙曾要求自己的弟子要做到守礼、信义、谦让和宽厚。再者,对事业要刚健有为,积极 进取,要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正是李小龙的思想与需求,因为李小龙要做“东方功夫第一 人”。
儒家学说,重功利,尚实用,强调修身,恪守礼仪与中庸,其和顺而不流,中立而不依,颐养其浩 然正气。截拳道亦无繁文缚节,其形非常简练,只有十几种基本招法有机的变换。步法也非常简 练,不蹦不跳,亦所谓轻雕饰文采而重技击实用者。其运行之法,乃是足踏中正之地,手运中正之 线,身置中正之道,意守中和之气,手脚似发而未发,似运而非运,这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另外,儒 家学说还讲究浑厚朴实,自然风雅。截拳道也是招式简捷,劲力雄浑,意念充沛,故搏斗之时,拳路 无影迹可辨,令对手猝不及防而于瞬间中招倒地。
禅与截拳道
李小龙的截拳道理论,还融汇了道家与佛家的境界说。但实际上,李小龙的心态并非处于这种 境界,若他能潜心修炼内功,常年坚持锻炼自己的思想的话,是能进入这一境界的。那么他的性情, 也不至于这么浮躁和暴躁了。
李小龙酷爱古典哲学,尤其是道家、佛家的哲学理论,因为道家佛家推崇一个“悟”字,这也是李 小龙所尊崇的,即“截拳道只求心悟”。李小龙曾在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过禅:“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 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慧与技巧相配合的一种精妙艺 术,而且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到的,就象一种科学,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推得。必须顺其自 然,象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发出来。所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禅——也就 是宇宙的自发性。”
李小龙在其武学理论上引用了大量的禅学原理,如“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 视无睹”;“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 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以及“倾空你的 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完全”与“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一般,不止 的颠簸、摇移着,其真义并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 过份的自我意识系对一切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等等。
李小龙还认为,佛家的核心就是一个“禅”字。禅是天竺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静虑”或 “思维修”。人的本性原本清静,与佛性是一致的。只因为外界七情六欲的干扰而“著相”,人的内心 被扰乱了,因而迷失了本性。通过持戒习禅,内视自心,在静悟中则可摆脱种种“著相”,由乱返净, 从而悟彻自性。从这一点讲,李小龙所崇尚的“禅”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意义几乎是 一致的,最后均可达到“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的高深境界。在截拳道中,拳理中的禅理不仅是技巧 动作的指导,而且是技巧动作的内容,是与技巧动作融为一体的。简而言之,禅即拳,拳即禅。
浏览1,1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