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棍的沿革
双节棍的名称
双节棍有很多名称。现代双节棍主要有“双节棍”、“双截棍”、“二节 棍”和“两节棍”等名称,也有称为“二龙棍”和“双龙棍”的,在某些特 定场合可直接简称为“棍”;古代有“连梃”、“连枷棒”(也叫“铁连夹 棒”)、“盘龙棍”(分“大盘龙棍”和“小盘龙棍”)、“扫子”(分“大扫 子”和“小扫子”)、“梢子棍”(分“大梢子棍”和“小梢子棍”,“小梢子 棍”也叫“手梢子棍”或“手梢子”)等名称。
“双节棍”、“双截棍”、“二节棍”、“两节棍”、“二龙棍”和“双龙棍” 可以互指,一般特指用绳链连接两个相同长度棍节而构成的节棍器械;“双节 棍”、“二节棍”、“两节棍”有时也泛指所有用绳链连接两个棍节而构成的节 棍器械;“连梃”、“连枷棒”、“盘龙棍”、“扫子”和“梢子棍”一般可以互 指,指长短式双节棍,这类双节棍的特点是一节较短,一节较长。
双节棍还有“两节梢棍”等名称,相信在历史上各地的双节棍有众多的 名称和样式,只不过现在无法考证了。
双节棍的起源
观点一:双节棍起源于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属农业文明的产物。
一种说法是双节棍由特定的历史人物所创,属于个 人的发明创造。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双节棍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又称“盘龙棍”。
另一种说法是双节棍由其他器械逐渐演化而来,属 于多代人的智慧。这种说法主要认为现代双节棍源自古 时农人打麦场上的“连伽”农具(图2-1),在《农政全书》中有关于连枷的记载。连枷优点是:虽然打击力大,但不震手,这也是现代双节棍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宋范成大的诗: “笑歌声里轻擂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的就是收获时用连枷连夜打麦的生 动场景。劳作之余,挥舞两下连枷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有了“连枷是现代双 节棍的雏形,打麦场上的农人是双节棍技击术的开创者”的说法。
中国在战国时期已见使用形如连枷的“连梃”,用于守城作战。《墨子* 备城门》将它列为主要的守城器具之一,要求城上“二步置连梃”。唐代杜佑 《通典•兵典》说,“连梃如打禾连伽状”,作用是“达女墙外上城敌人”。 《墨子•备蛾傅》称:“梃长二尺,大六寸,索长二尺。”这里所谓“梃”,当 指连梃梢节,“索”即连接梢节和把节的锁链。
观点二:双节棍起源于欧洲或中东地区,通过中国西部的古代少数 民族传人中国,属于草原文明的产物。
连枷棒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中东地区(如古波斯)比较流行(图2-2), 主要用于骑兵,一些步兵也有使用。骑兵用连枷棒和步兵用连榔棒的主要区 别在于:前者把节和梢节都较短,单手握持使用;后者则较长,需双手使用。 欧洲和中东地区的连枷棒常将梢节裹以铁皮并做出尖刺,有的甚至以铁制作 或代以小铁锤,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中国古代虽然较早就出现了连梃,但在中原地区仅限于守城作战使用。 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铁连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如农家打 麦之枷,以铁饰之。”(图2-3)这说明宋代骑兵使用的连枷棒可能是接受了 西部游牧民族的影响。据《清会典》记载,连枷棒在清代的汉军和绿营中仍 有使用,形制与《武经总要》所载铁连夹棒相同。
现代双节棍的由来
双节棍在宋朝,总尺寸较长,且一节长一节短。在战斗中常用来对付敌 军的骑兵,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
随着强盛的古代中国与周围邻国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接触,双节棍 传向了邻国,尤其是传至菲律宾和日本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双节棍具 备了现代的外形。双节棍在日本和菲律宾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 史原因。早在几百年前,这些国家实行“禁武”政策,为防止人民造反,禁 止人们携带刀剑。在日本冲绳地区的居住者迫于当时统治阶级“禁武”政策, 暗中风行起“唐手”(“空手道”前身)和双节棍,至今,双节棍仍是空手道 中重要的器械。与此相类似,在菲律宾,徒手格斗得到发展的同时,双节棍、 短棍等实用器械得到了发展,并形成现代独特的菲律宾棍棒兵械格斗及徒手 技艺。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双节棍发展经历了相同的风雨历程。
如今,双节棍流传到了世界各地,有一个传奇的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就是李小龙。李小龙(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 1940 - 1973),截 拳道创始人,著名的武术技击家,武术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功夫电影表 演家。李小龙当年从其徒“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处学得双节棍术并将其发 扬光大,成为截拳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李小龙以他精湛的武技,将双节 棍带上了电影银幕,征服了世界,对双节棍的世界性传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 用。在中华的武术器械库中,双节棍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一是与双节棍自 身的价值有关,二是与一代武术宗师李小龙有直接关系。
双节棍发展到今天,完全是先辈努力付出的结果,每一位双节棍研习者 都应该对双节棍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双节棍的形制
构造
双节棍(图2-5)主要由两节短棍和连 接部分组成。短棍称为棍节(或棍身,也可 简称棍),棍节的两端分别叫内端(或顶端) 和外端(或尾端),靠近连接部分的一端叫内端,远离连接部分的一端叫外端。棍节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部分,靠 近内端的部分叫上部,靠近外端的部分叫下部,中间的部分叫中部。有时, 内端(或顶端)也可指上部,外端(或尾端)也可指下部。
在教授双节棍时,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需要区分两个棍节,将两个棍节 分别命名为A棍和B棍,为了与手中握的棍节相区别,有时将不受束缚的那 个棍节叫做游离棍。
样式
(1)圆形双节棍:圆形双节棍最为普遍。 圆形双节棍朴实无华,最容易发挥出双节棍的 各种优点。圆形双节棍经常在靠近尾端处或手 常握的地方刻上各种各样的凹痕(图2-6), 也有在棍身铆上圆帽钢钉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大握棍时的摩擦力,防止棍从手中脱出。刻凹痕、铆钢钉同时也增加了棍的美观,另外,铆钢钉可增强杀伤力。
半圆形双节棍:半圆形双节棍(图2-7)的特点是,两个棍节合起 来就是一个普通圆形双节棍的棍节。“合二为一”应该是这种双节棍出现的唯 一理由,这种双节棍便于携带,也给人以奇特的感觉,但不利于使用。多愣双节棍:愣形双节棍(图2-8),愣打击时接触面较小,同样 打击力的情况下,比圆形双节棍的杀伤效果好,尤其对小腿、前臂和头盖等 坚硬部位的破坏力极强。常见的愣形双节棍为八楞形双节棍,在日本空手道 中流行。长短式双节棍:这种双节棍的棍节一长一短(图2-9),短棍节约为长棍节的二分之一。较长一节用于手持,可称把节;较短一节上下左右甩 动,用以打击敌人,可称梢节。这种双节棍在古代战场上用的最为普遍,现 代练习这种双节棍的人相对较少,在形制上这种棍最像打麦用的农具连榔。 实际上,用作武器的连枷棒可称为长短式双节棍。在古代,这种双节棍有独 特的技法,在古战场上对付骑兵有其重要的实战价值。由于其梢节能够弯折, 所以不易防御,是有效的打击兵器^在现代,由于棍节长度上的不对称,长短式奴节棍不能发挥出普通双节棍技法上的优势,造成使用的人很少。单从 技法的角度来看,长短式双节棍与其他类型的双节棍区别较大。不用时缩为最短以便携带。多功能双节棍:有的双节棍两节可以拧到一起形成一根短棍(图2- 11),有的棍端藏有尖枪头,必要时拧下棍端的小段棍体,即可露出尖枪头 来。作为短棍使用时,露出尖枪头即可作为短的尖枪使用;作为双节棍使用 时,一般不宜露出尖枪头,露出尖枪头不利于双节棍特有技术的发众多双节棍爱好者的实践表明,最适合自己的双节棍规格节长应以自己 前臂的长度为最佳,链应比自己的手略长为最佳。但双节棍的尺寸也可根据 个人的喜好来定,以你自己使用合手为最好。另外双节棍的尺寸选择也和携 带方便与否、实战场合等有关。短小的便携式双节棍非常适合外出携带及一 般的街头自卫格斗,而长尺寸的双节棍适合对付带兵器的对手。市面上出售 一种伸缩式双节棍,可适应不同双节棍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材质
双节棍可用木、金属(如钢 材、铝合金等)、硬橡胶、泡棉或 钢化水晶等材质制作(图2-12)。材质的不同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如泡棉双节棍,棍节表面裹上泡 棉,适合初学者使用,不易造成自 伤;钢化水晶双节棍则晶莹剔透,适合用于表演。双节棍的连接链部分过去用得最多的是马尾结成的绳,目前一般以铁链 最为常见,其次是尼龙绳,也可以用其他质M较好的绳链代替。好的连接部 分一般具有耐用、不容易绞缠等特点。双节棍的材质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不断的丰富,具体用哪种材料好, 应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
轻重
双节棍从轻重的角度可分为轻棍、重棍、实战棍。轻棍主要给初学者使 用,用来演练棍的技法;重棍用来进行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质的训练;
实战棍是重量相对于使用者适中的双节棍,这种棍便于使用者技能的发挥。
色彩和图案
双节棍的颜色多是单一的,也有多色相间的。在演练双节棍时,不同的 颜色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有时两个棍节涂上不同的颜色,以区别A棍和B 棍。
在棍身上刻或绘上“龙”等图案,当然也可在棍身上刻或写出自己的名 字或其他文字。这样在美化双节棍的同时,也能增加双节棍的文化气息。
三、 简易双节棍制作
目前,市面上很容易就能买到合适的双节棍,个别地方买不到,可以自 制一把简易的双节棍,以便技法的学习演练。准备两个木质棍节,在棍节的一端钻孔,用绳连接两个棍节(图2-13)。
四、 双节棍检查与保养
双节棍的检查保养目的:一是防止运棍过程中棍突然出现质量问题而伤 及自己或他人,二是使双节棍经久耐用。双节棍的检查主要包括:棍和绳链的连接处是否牢靠,绳链是否有断裂 的危险,这主要为了防止棍飞出伤人;棍节上的钉子之类的内嵌物是否凸出, 这主要是防止刮伤自己,有时刮伤的同时还带来其他伤害;双节棍顶端是否 有棱角,这种双节棍容易挂到肩部等处的衣服而造成意外自伤。双节棍的保养主要包括:一是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二是平时 不要用双节棍击打硬物,防止棍身损伤;三是经常用润滑油(一般用植物油) 涂抹金属部分,防止生锈;四是木制双节棍要防虫蛀蚀。
五、 双节棍的携带
双节棍的携带方式很多,可以插在腰带内如正插、反插或阴阳插(Z形) 等各种方式(图2-14),可以插在特制的套内,可以藏在内外衣袋内,可以 藏在袖子内,甚至还可以挂在脖子上或干脆直接叠棍拿在手中。双节棍插在 腰带内最为方便,藏在衣服内次之,挂在脖子上或拿在手中外出过于招摇。
双节棍套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制作的双节棍套 一定要具有实用性:携带牢固,便于出棍;另外还要具有耐用性和美观等特 点。双节棍套选择纯皮制作为佳,也可用革做材料。
六、双节棍的风格特点
双节棍是一种精简实用的奇门兵器,它实而不华,简单的构造却能发挥 出非凡的威力,可收可放,柔中带刚,着力点打击力大,但不震手。经过长 期系统科学的训练后,使用起来凶桿凌厉、灵巧善变。实战中使用双节棍如 虎添翼,似双臂暴长,或攻或防,莫不随心所欲,杀伤力惊人。双节棍的每一部分都具有潜在的攻防功能,可以挥舞起来,或劈或扫、 或撩或崩、或缠或绕、或点或拨、或拦或封……威猛无比;双节棍亦可重叠 在一起或双手拉棍,进行阻挡或刺戳,如双节棍的顶端和尾端可用来直戳或 反刺,连接链部分则可用来封挤或防御、扼杀、抽打等等,可谓变化多端。现代的双节棍大都两个棍节完全一样,这种对称的特点为经常换手换把 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双节棍把法多变。双节棍的两个棍节之间在进攻上经 常反客为主,这就造成了双节棍技击中的极大迷惑性。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不知棍从何处出,又从何处收,真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双节棍的训练手段丰富,技法多样,但很少带有门派特点。比如截拳道 双节棍、跆拳道双节棍、空手道双节棍以及民间双节棍在训练方法上和技法 上大同小异,可能不同的只是武学文化和理念。双节棍在不用时,两棍节重叠在一起,可插在腰间或特制的套中,也可 藏于衣袋或衣袖内。“携带方便”和“便于隐匿”是两节棍的重要特点,也 是双节棍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实战技击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兵器(如刀、 剑)虽然在热兵器兴起后的战争年代还发挥过重要的实战技击价值,但在现双节棍技战术修炼代社会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主要原因就是不便于携带和隐匿。
七、双节棍礼仪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非常注重礼仪,在进行训练或比赛之前都以诚相待, 以礼相对。礼仪的得体运用,主要是表达对师友的敬意,培养深厚的友谊。 这不仅表示武者对师长、同伴以及他人的尊重,更能显示出一个武者应该具 有的修养。武术中的礼仪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文明重礼的传统美德。
在双节棍训练、比赛以及表演中常用的礼仪方式有三种:抱拳、鞠躬和 请拳。请拳更具有武者风范,所以表演时一般选择请拳;抱拳和鞠躬更具有 敬重之意,所以一般训练或比赛时,使用抱拳和鞠躬比较合适;使用两把双 节棍时一般不适合抱拳和请拳,可以选择鞠躬。
抱拳
立正姿势,两棍节叠在一起,右手握棍,虎口朝向链部。双手取捷径向 胸前抬起,棍尾端朝前下略倾,左手抱贴于右拳上,右拳眼朝里。双手保持 姿势不变,向前推出(图2-15)。
鞠躬礼
立正姿势,两棍节叠在一起,右手握棍,虎口朝向链部,棍顶端朝前略 下倾。双手保持姿势不变,弯身行礼(图2-16)。
请拳
立正姿势,两棍节叠在一起,右手握棍,虎口朝向链部。双手取捷径向 胸前抬起,棍尾端朝前下略倾,左手立掌,五指并拢,掌心贴于右拳面,左 掌指朝向右上方,右拳眼朝里。双手保持姿势不变,向前推出(图2-17)。
八、学习双节棍注意事项
双节棍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自我伤害和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在双节 棍的选择、训练场地的选择、双节棍检查与保养、训练方法、衣着、集中注 意力等方面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双节棍除平时检查保养外,在每 次训练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双节棍要尽选择顶端比较光滑的双节棍(如图2 - 18中排在下面的双节棍),衣着以简单为好,不要带斜插口袋。这主要是防止训练过程中的双节 棍顶端挂到衣服而引起伤害。
初学者要选择宽敞平坦并且安静的场所来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做热身运 动,并充分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训练时注意力集中,强度和难度要因人而 异,技法的训练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棍的选择由轻到重。不可贪多求快, 否则可能会造成肌体损伤或直接造成自我击伤,甚至给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浏览3,7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