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黏手眼法要领
不光黏手训练中注重眼法的作用,纵观各家拳法,均以眼神为尊,发令者在脑,传令者在眼,而 且精巧处全凭眼法。
在黏手搏击中,我方之意能人彼骨里,全凭于眼力之能“敌情预晓”。当然,i永春门的老前辈们 重视“先以眼法慑服对方”和“放劲如入木三分”的作用。若不重视眼法的运用,则己方会立处下风。
在黏手训练或应用中,眼神需有专注且兼顾对手周身上下。而眼神决不可呆视,必须有如捕鼠 之猫的眼神。如果‘餅习者以为黏手的精巧处全在触觉灵敏,而不重视眼法的运用,甚至偏头斜视, 表示专在手上听劲,这是误解。须知,在黏手中,视觉、听觉与触觉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缺一不 可的。
‘(五)黏手沾粘要领
:黏手要求,与对方搭手即能控制住对方重心。沾黏的功夫,在手上,亦在身上。搭手微引即发 4 •,打击对手是一法;搭手引使近身,受而制之,制而摧之,又是一法;以身受手,使对方一手或双手置 无无用之地,而我手尽可活变,又是一法。
在黏手中,练习者的手在黏着点不离支撑面,做轴心运动的旋转,可以圆转身如,从黏化中预知 对方的虚实及变化。身手黏着点的作用即是“让中不让”的妙用,从而在黏化与封缠中不失我之机 势。当己方发劲打击对手时,最好使手不超越足尖太多,如此能使劲力沉透,且可使自身不失重心, 并利于发起连贯而有效的攻击。
当黏手达到了一定境界时,功夫精纯者能随人的动力动向,并且能黏走而丝毫不差。如此随感 而应,自然就不会拘泥于僵劲和死招式之中。李小龙所说,黏手总的原则是:彼以刚来,我以巧应; 柔中寓刚,令人难防;己方拳手还应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手密贴,黏走相生,并制敌于倾刻之间。
(六) 黏手劲力要领
练习黏手,宜先力求柔顺圆满,后求直线发劲。发劲打击对手时,应力求使对方双足离地,以让 其向后、向上腾空跌出为佳。至于练习发劲阶段,需研究进身与结合呼吸的方法,使吸蓄得足,呼发 得透,并且吸得足以见其巧,发(发)得透以见其妙。当然,能蓄得巧,始能发得妙,这是黏手训练与 搏击中的不变之理。
在黏手中,吸通常为提、为合、为蓄、为封、为缠、为化;呼则为放、为开、为击、为发。平时,研习 者可单练和对练封与击的方法,用以体会胸、肩、背、跨、髋等部的震弹力。当出招打击对手时,劲需 集中而猛透,使发劲极为刻入而锐利。
功夫高妙者,能使对手不见其动,便已凌空飞跌出去。其黏手的功夫再提升一步,则己方会动 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打击对手时自然能提得起其脚跟,即利用其反力,动摇其重心。近代 泳春拳的几位高手在黏手中击人时,由于速度快,落点准,内劲足,且黏着点突然发力,使对方不及 感觉而无从运化,即已被打跌出去,因而达到了蓄发相变的高级技术境界。
(七) 黏手内劲的作用
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无形的劲力。它是以松柔中以意贯注而锻炼出来的“弹劲”和“籾性”, 柔中有刚为弹劲,刚中有柔为韧劲。拳谚曰“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辩证地说明了这 两种劲的特性及对立的统一性。
黏手的内劲在运行时,往往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 四梢,从而逐渐演化为一种棉软而沉重,且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力。内劲的运行象水银似 地流动,从外形上看,它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是一种浑厚灵活的劲力。
黏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沉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内劲,则等于有被 动而无主动,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如此就很难轻易化开对手的重击,也难以使发劲打击干脆而强 猛。相反,却较易被对手所引动和封缠。泳春门前辈说,黏手训练时,阴柔轻灵的一面如和风细雨, 而阳刚沉着的一面则如雷霆万钧。在实战搏击中,只有这两方面交替运用,方能处处控制对手重 心,处处越过对手的防御线而轻灵地逼进,使对方不知我手从何而来,进而达到“出手不见手,见手 不能走”的境界,这才是黏手中的妙手和高手。
在黏手中,功夫达上乘者,可由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而且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 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再者,气不由中心(中门)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 至失败。因此,内劲不可不练,练至上乘则神乎其技。
第四节截拳道中黏手训练时姿势要点
黏手训练时的含胸拔背
在人的生理上,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的区别。前者是与身体各部分的骨骼与骨节相联结, 在意识的暗示和有效控制之下,因此能够随意进行伸缩;而后者则是围绕在内脏的壁部,不受意识 的暗示,而是由于本体的伸缩力且成运动。因此,可以想象此种不随意肌的肌肉活动,如专靠四肢 运动,显然只能得到间接的或较小的效果,如果练习者要获得较大的直接效果,则势必另加适当的
专项运动不可。
黏手中的含胸拔背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个主要训练手段。在这里,含胸(涵胸)与挺胸 恰恰相反,因为含胸是把胸部收进,而挺胸则是使胸部向外突出,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大不相同。截 拳道还是一种比较注重呼吸配合的技击术,所以用含胸的姿势能使人体内部的横膈有向下舒张的 机会,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膈式的深呼吸方法,同时由于横膈膜的张缩,能使腹腔和肝脏受 到不同程度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从而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都有推动作用。
至于黏手中的拔背,原是随同含胸动作而使背部自然弓出的一个姿势。也就是谠,能含胸自然 也能够拔背。它的生理作用主要在于使脊柱的椎节部分能够得到从前弓形转身后弓形的调剂活 动。再者,是在运动时使背肩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当然,实战技击中所说的“力由脊 发”,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练习并养成习惯的。
黏手训练时的虚领顶劲
在传统武术中,所谓虚领顶劲就是说头顶与地平线应保持垂直的姿势,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着 的一般。这样,头部可以自然垂直,同时也不致于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在黏手中,虽讲究悬顶,但不得故意拔顶(还要弛项)。即要求颈部不要用力,应当任其自然放 松,以与悬顶相接合。黏手要求全身都能放松,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当然更不应有丝毫的紧 张。因此,我们对于黏手中的头部姿势不仅仅在于保持它的垂直,尤其重要的是在于注意它的松弛 和自然。
第五节截拳道黏手的力学依据
任何一项技击运动,不论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都要发生力的碰撞与对抗,在这里,只要用以击 人的力确是一种物质的力,而且是在两人中间发生作用或反作用的,都是同样受到运动规律的支 配。
由于近年来难免有一些人对黏手技术存在着神秘的看法,所以笔者便先把上面的道理讲清楚, 希望广大截拳道爱好者对此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当然,黏手的技击手法变化多端,笔者对于它的 力学依据,也不可能得以全面的介绍,而只能把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关键性要点进行阐述与讲解。
(一)黏手中力的作用时间
李小龙曾举例说过:“习练空手道或跆拳道的人,出手往往快而用力大,但其效果只是使对方被 击打的部位发痛或者受伤,而且除非他用特别强大的力量,否则很难把对方身体击出或击倒,也不 会造成致命性的创击或有效重击。”上述说法,主要是因为常人出拳的目的大都在于为了击痛或者 击伤对手,所以只求一击而中,根本上就没有李小龙在击中对方时使力道继续前进或“穿透”对手的 意图。这种的典型的外国武道中的所谓的“重击”法,只能击痛对方,而难以形成致命重击。
李小龙的黏手技法,在出手的快慢和用力的大小上,虽然也要根据客观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 所击出之手与对方身体接触之后(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立即收回),要有意识地向对方的 身上继续加力,用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的身体发生加速运动,使对手的身体自然随着力的 方向而被迫变动原有位置。
李小龙的这种独特的发力方法,与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是在外力同一方向的直线上发生变化” 和“动量的变化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的原理,是相符合的。黏手的出招,均是在接触对方身体后或 在接触对方身体的同时,才伸臂发劲。为了使广大读者更能明了力的作用时间对物体速度变化的 影响,借助一个例子来进一步再探讨一下:即当人们用一个大铁棰去砸大石块时,如果两手用的是 硬柄的大铁棰时,可能会因怕虎口被震痛而往往将锤击到石面时便松劲,但此时由于力的作用时间 很短,结果只能击碎石块的表面而不能使石块裂开;而如果人们改用软柄的大铁锤,使出同量或略 小些的力道去击石块时,只要任大铁锤重重落下,使石块受震的作用时间加长,石块就会分裂为二 或碎成数块。所以,李小龙批评空手道等东方武道,说它们的打击是留手的,只是攻击到目标前数 寸便停止发力的攻击方式,久之会对实际的搏击产生一种习惯性的错误判断,无法有效地具有贯透 力地进行攻击。
黏手中对惯性的控制与利用
首先,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个作用总是有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或者 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例如,子弹从枪口出膛时,枪一定会向后 反撞,这就是反作用力所造成的。截拳道的黏手在出招时,通常是以用力越少为越好,即不肯立即 用最大的力道去打击对手。也就是说,截拳道的攻击还有一个特点,即出招时是速度越来越快,打 击的力量也是越来越大。而空手道与跆拳道等则正好与此相反,它们是刚开始时速度与力量大,越 接近目标反而越来越小。
就截拳道黏手的发力方式来讲,此种方法首先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于自身。再者,己方 拳手在与对方身体相接触以后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如果对手运用很大的力量进行抵抗则我方能够 很自然地立即松手,或将力道改变、减少、撤消,从而使对方身体受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而不由自 主地继续前进从而失去平衡。这时,己方就可以乘对方重心不稳之际立即发劲去重创他。
在实战对抗中,如果对手身体向前倾,但攻势并不甚猛,己方拳手便可以仍向原方向加力于对 方身上,用以加快对手倒地的速度;如果对方前倾过大且攻势甚猛时,己方拳手可立即向左右或者 是相反的方向去加力,这样一来,对手是很容易被击出或打跌。如果对手不懂黏手,那么他在攻击 时两脚便往往不能随势移动,在物体惯性的作用下,总是上身向前倾倒,而不是整个身体一起前进, 所以势必要影响到他自己的重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方要动步相随,以保持自己的平衡并乘机打击 对手。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与其瞬间的缺陷,及时而有效地打击对手,令敌无法防范 而于无意中中招落败。
(三)黏手中对合力的运用
在黏手的技击训练中,凡是对手先出招向我方攻击时,最忌从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以免拼 个两败俱伤;而应是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攻击的方向,加力于对方的力道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从 而迫使对方失却平衡,陷于不利的状态。
上述击法,通常是以“柔”与“顺”,及“化”与“巧”为主,与硬打硬进的持力蛮抗方法截然不同。 敌我双方交手相搏时,如果都是运用空手道或跆拳道的那种硬打硬进的方法进行对抗,其结果虽然 是手快打手慢或力大胜过力小,但是力大手快者也未必能够完全避免损伤。而练习黏手技术者,一 般总是以静待动,并不抢先出击,即使是出手在先,也只是用于引诱对方出手,以便在接触中凭感觉 去探知对方的虚实,然后再乘势去重击对手。
在黏手的实战对抗中,如己方无机可乘,可立即交换手法,也就是宁可一变再变,只化、只封而 不打,决不冒险进击以图一逞,以免给予对手以可乘之机。当然,技击功夫相当高深者,也可以在一 交手时就可击中对方弱点而使对方跌出,但在搏击的总的原则上,有经验的拳手也总是以利用合力
来牵动和打动对手的重心为上。上面所说的加力于对方的力道上,有时是化劲、有时封缠劲,目的 均在于引动或破坏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有时是反击,但发劲与反击必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综上所述,己方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去化解或反击,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加力,从 而从合力上来提高打击的质量和效果,这是高手才能拥有的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方法,也就是截拳 道黏手能够以小力胜大力的关键所在。
(四)黏手中力偶原理的运用
在物理学中,凡两个平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力学上叫力偶。而在技击运动中,力偶则 不能产生合力,不过却能使物体旋转。在黏手的技击运用中,当对方先以右手击来时,我方的身体 左半侧应当顺着对方来手的方向转身避让,使对方的力不受我方身体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方可 立即用前手进行还击(打击其左胸),此时我方无须用很大的力,便能使对方身体旋转。如(图787) 所示,AB作为对方伸手击我左侧时其右肩所受的作用力,而且当对手即将击中自己时,我应立即转 身避过,使这一作用力继续前进以进一步引动对方身体,接下来,我方随即循CD线去攻击其躯体 左侧,这时对方两肩或身体两侧同时受着AB和CD两个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如此就会使其身体旋 转而发生不稳定状态,这时击倒对手是比较容易的。
第六节截拳道黏手的训练要点
我们都知道,截拳道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武道,它亦是一种意与形并重的武术。当然,对于作为 截拳道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的黏手技术来说,也不例外。目前,流传下来的黏手有好几种风格,而 且即使是同一种风格,由同一位教师传授,研习者到了造诣较深的时候,各个人也不会在招式的“神 似”上或者“形似”上完全一致。这就象学习书法一样,初学时练习者对于任何字体总是力求形似, 待后来有了形似的底子,可再根据自己的心得和爱好而专在神似上求发展,这样日久功长,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练习黏手也是如此。
进行黏手训练时,其间架可以根据研习者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其总的原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有一些武术教师,每每喜欢强调自己如何攻,敌人如何守,然后自己又如何地利用下一招去追 袭对手,就仿似敌人的一切未来的动作都是在他的预料中一般,其实,这种见解并不很正确。因为 在实际的打斗中,别说对手的下一步行动,有时可能连自己的下一步行动都难以预料,因此“随机应 变”才是搏斗中致胜的金科玉律。
在实际搏击时,如对手在电光石火之间发出一拳的话,自己便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 内,由眼见脑想,再由脑神经来传达到手脚的肌肉反应,出招消解对手的攻击。可是,如果能够善用 反射动作的话,那么情形便有所不同了。因为黏手中的反射动作是无需经过脑部思维之后,而同样 能够利用拳脚来做攻守的。而且,既然反射动作无需经过思维,那么在时间方面就可以较之经过了 思维快捷了许多。因此,截拳道黏手应尽量地要求习武者脱离意识,只靠感觉来做攻守之道。
练习截拳道黏手,首先要练习的便是“感觉”的训练。所谓练习手部的感觉,并不是说练习的是 皮肤对任何外来物体所接触的感觉。有些人以为,如果手部的感觉练至十分敏锐的时候,岂不是对 任何轻微的接触也非常敏感,以至小小的碰撞,也可能觉得十分痛苦。其实,所谓练习手部的感觉, 是训练手部对“外来力量虚实、轻重及方向”的感觉。
第七节截拳道黏手的训练方法
在黏手的实战中,当对手发拳攻击自己时,自己不可能用肉眼完全估计出来拳的虚实、方向及 轻重等,还需要靠手部的感觉去衡量。凭着双方桥手的接触,便可凭借对方力度的改变,而顺着其 空虚的位置而人,以取得有利位置,使对手处处受制,为我所败。靠着手部对力度改变的过程和感 觉,再配合活用的技击招势,使之训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反射作用,这便是我们练习黏手的最终目 的。
截拳道中黏手的训练,可分为基本手法、黏单手和黏双手。
(一)黏手的基本手法练习
在截拳道的黏手中,以伏手、膀手、摊手与封缠为基本手法,只有基本手法精熟后,才能在对抗 中自如地发挥和运用。
伏手技术
伏手技术,实际上与基本防御技术中的压手基本上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多了一点缠化的力 道。
运用时,可先用右(左)手拦截住对手的攻击(图789),随之右(左)手勾曲,顺势向下压带(图 790),从而巧妙地将对手的力道化掉。
膀手技术
当对方用冲拳打来时,己方在戒备势的基础上,疾将右肘上抬,而用前臂正面格开对手的重击 (图791)。由于己方用力轻快巧妙,故可于瞬间将敌重击化解于无形之中。
摊手技术
摊手技术是一种先格后化的技巧,即先卸掉对手的力,然后再进行缠化,这是黏手中的一种特 有的防护性技巧。
运用时,可先用右(左)手的拇指根部的下侧去格开对手的攻击(图792),随之将手心向内向下 翻,而使手心贴住对手的腕部并将其牢牢抓扣住(图793)。
在黏手的基本手法中,除上述几种基本技术外,尚有缠化、过手、随手等手法。
黏单手训练法
在截拳道中,黏单手为最初级的练习法。顾名思义,黏单手是两人对立,各以单手互相搭着对 方桥手而进行练习。在整个黏单手的练习过程中,双方以戒备势站立,且寸步不移,即纯以锻炼桥 手感觉为主旨。待定步黏手纯熟后,再逐渐过渡到活步黏手的练习,为进一步练习黏双手打好基 础。
具体训练:
第一势:对方左手平摊,伸出于胸前,右拳收于肋下;李小龙则与对手面对而立,并以右手搭于 对手的左摊手之上,因手腕勾曲,故称为伏手(图794)。
第二势:对手将摊手变为冲拳,向李小龙心窝打去(图795)。
第三势:李小龙速将右手与敌手臂“相黏,”使对手略为活动,自己便能立即感知。在这里,对手 的冲拳攻势便会因此而被拦截,他便不能击中李小龙了(图7%)。
第四势:李小龙随即抓住战机而将伏手化为日字冲拳,由对方的手臂之上直冲而过,击向对手 的心窝(图797),即连消带打,突然打击对手。
第五势:对手因攻势不能得逞,且感觉出李小龙反攻之势,于是急忙将冲拳化为膀手,去阻截李 小龙的右拳(图798)。
第六势:李小龙的右拳被阻于对手的膀手之上,但对手仍在连续变化,将膀手变为摊手,即回复 到第一势(图799),但此时李小龙亦不甘落后,随将右拳化为伏手,仍然伏于对手的摊手上。当然, 为了使技术能得到全面发展,尚需左右手兼练。
上述六势,连环而变,没有所谓的始终。因为,两方面是彼攻此守,彼守此攻,顺序而去,循环无 端。在整个黏单手的过程中,双方的手臂自始至终都“黏粘”在一起,没有在任何一个时间分离开 过。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取名为“黏手”。
当黏单手时,双方的手臂均接触在一起,因此双方只要任何一人略微活动,对方即可以感觉得 到。在感觉到对方活动的情形下,自己便要在刻不容缓之际采取防守或反攻的动作。
李小龙认为,进行黏手训练的最初阶段的意识是不要相互斗力,而是要极力去感觉这种技巧, 如果你硬是把对手往前推,那就失去了“黏手”的目的和意义。而且这样做动作,还会使你的两臂肌 肉紧张,结果自会肩部变得僵硬,进而还会失去重心平衡,随之便会依靠蛮力来代替攻守的技巧。 黏手看起来手臂显得软弱,实际上却是非常强劲有力的。
黏双手训练法
待黏单手的训练精熟后,便可进人黏双手的训练阶段。黏双手的动作仍是两人相对而立,在四 条手臂相搭的过程中,两人皆以伏、摊、捆、缠等手法循环地使用,直至能达到出神人化之境。
李小龙解释,黏双手的训练主要有三个作用:
第一、训练双手的感觉。
第二、锻炼研习者肘底的功力。
第三、由黏手的锻炼过程中使研习者逐渐进人搏击的阶段,锻炼领悟力及正确的手势和训练触 觉的感觉,当然还包括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如果能练至双手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做着不同目的的动作,但都配合起来进行攻守的话,那便 是一个已经可以做到“两手兼顾”的优秀拳手了。
1.盘手技术
盘手也称搂手,是取其翻滚盘旋之意。有一些初习截拳道黏手的研习者,可能对于盘手的训练 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大概认为,假如在真正搏击的时候,对方是不会与自己黏手的,当然 也不会与自己盘一会儿手才再过招。这种见解只是一己之见,是片面的。因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 有一个过程,可以说盘手是黏手技术向搏击转化的一个必要的过程或程序。这种锻炼也可以说是 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掌握搏击技法的目的。盘手即如一座桥,通过盘手,才能进一 步锻炼出手部的感觉和手肘的力量,而有了手部的感觉,便可训练出将招势配合达到反射作用,来 进行自由搏击。
盘手在训练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形式:
简单的盘手练习
训练时,以右手作膀手,左手做伏手。其对手则以左手做伏手,右手做摊手(图800)。随后,李 小龙将膀手变为摊手,对手同时却将摊手化为膀手,与之抗衡(图80】),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训练时,将左伏手置于对手右膀手之上,对手则将左伏手置于李小龙的右摊手之上(图802); 当将本身右摊手化为膀手时(图803),对手也同时将其右膀手化为摊手(图804);然后又将膀手转 回摊手,同时对手也将其右摊手再转回至膀手(图805、图806)。即由(图807)再回到(图802),以形 成盘手过程的一个循环。而且,此过程可循环下去,直至任何一方停止变化黏手动作为止。
盘手,看起来好似十分简单,其实要能做到手法正确,位置及力度的使用都恰当,却绝非容易。 李小龙说,进行盘手训练时,可这样作一个假想,即在盘手的动作中,两人四只手相搭时,如在一个 无形的圆圈中来回“滚动”,这样一个无形的圆圈,也正好处在两者之中间,就好象有一个圆圈将两 人的手皆套在里面一样,使两人在滚动手臂时,不会超过这圆圈之外。果真练成,当实战中,对手向 你发起攻击时,你便能将他的全部攻击都拒之于门外。
在盘手纯熟后,即是说最初步的两手兼顾锻炼已经达熟练,便可开始学习在盘手的运动中,间 歇性的加进拳或掌(指)的攻击动作,使对手在不意之间,因为感觉到不规则的动作效果,而产生下 意识的反应动作来应付此等突如其来的攻击。这时,仍然要一面留意对手的来势,一面又要兼顾到 另一只手的活动情形,使另一桥手也能自顾自的防守着对手的另一手随时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
2.过手技术
熟悉了盘手中的简单反应动作之后,跟着便是过手的锻炼过程。
过手的意思是,由一方开始以截拳道中的招势攻击对手,对手按着攻势用适当的手法予以消解 并反攻。在这个时候,所习的动作只不过好象对折一般,因为在初学招势时,只能慢慢地靠着思维 来彼攻此守,还未能达到自然的反应。但在每一种应用的手法都纯熟之后,便可以开始将过手的动 作由慢慢地配合而逐渐加快了。
在这一个由慢至快的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便是看教者的引导了。也可以说,一个研习者将来 能否有成就,这个时期的训练作用占了最大的比例,这是研习者能否由每招每势皆靠着“思想控制” 而改变成为“习惯反应”的关键时期。可以这样说,如果教者有方引导或研习者自身悟性高的话,研 习者便能在此时候逐渐脱离“眼看一脑想一手做”的形式,而达到“眼看一手做”的反应阶段。如果 研习者靠着教者的指引,再加上个人的修炼和苦学,哪怕所学不多,却可以使用出来。
李小龙说过:“在黏手的训练过程中,由一个完全不懂功夫的人而变为一个真正能在搏斗的时 候,使用截拳道拳法应敌的拳手,通常需要训练半年,便可有出色的表现。可是,能真正以感觉来配 合习惯性反应做出相应的动作的话,却非有一年至两年的功力不可,当然,这里提到的感觉,即以 前所谓的“桥手对敌手力量的虚实感觉”。
在黏手的运用过程中,真正的感觉,无需单凭眼看而与对手周旋,只需自己的手臂一旦与对手 的桥手略为接触,便能借着对方桥手的活动情况,察觉对方攻守的来龙去脉,并于其虚实变化之间, 立施反应:即实则避之,虚则攻之,以求取胜之道。
到了这种地步,对方的手臂恰如两条坚韧而又富于弹性的粗藤一般,对方的力度强大,我方便 借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轻重的推动而“被动地”避开对方的来势;对方一旦将力度减弱或略微后退的话,我方的手臂便立即顺着其退缩之势“主动地”攻进去。
第八节截拳道黏手的搏击运用法
待黏单手与黏双手的技术均趋于自然后,便可进行黏手的搏击训练。黏手的搏击训练有两种 形式:一是最初的自由搏击,只不过使研练者们能够脱离了以手搭手的“黏手”方式,而改以离身搏 击,这又叫条件实战训练法,该种搏击方法和形式在传统的泳春拳中又叫“甩手”;二是引导研习者 们尝试穿戴护具,进行真真正正的对打。这种打斗性的训练方式,虽然比较第一种形式来得激烈 些,却是最实际的获得经验的有效途径。在严密的安全护具的保护之下,再加上循循善诱的引导方 法,学员是绝对没有半点危险的。这时候,也是研习者们最感兴趣的阶段。
黏手搏击,根据黏粘相随,无过不及,随屈就直的原则,在对抗中练习全身肌体感觉和内体感觉 的灵敏性,并探知对方劲力的大小、刚柔、虚实、长短、迅速和动向,选择合乎杠杆原理的沾黏点为支 点,运用弹性和力点的牵制作用,发挥“乘势借力”、“以轻制重”、“引进落空”及“见隙重击”的技巧, 掌握“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速行”与“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战略战术。在时机、力点和 角度最为恰当时,“以重击轻,以实破虚”地将自身的劲力发放了出来。这种劲要“沉着灵敏,专注一 方(要害处)”,笔直地击向目标,又快、又准、又稳、又狠,犹如射箭时箭头能深入箭靶内一样,乘势给 对手以致命的创击。
现将李小龙常用的黏手搏击技法介绍如下:
捆手冲拳打击法
【运用方法】双方由戒备势开始(图808),当对方防护甚严而不先出手攻击时,李小龙便将计 就计而突发一记后拳去佯击其面门(图809),用以充分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或打动对方的重心;此 时,对方通常会用右手臂由内向外进行格挡(图810),但这却正好中了圈套,因此李小龙便顺势用 右手抓扣住对方的右腕且用力向右下方缠化或牵拉(图811 ),用以打乱对方的阵脚;然后,抓住瞬 间的有利时机,疾用一记强劲有力的日字冲拳去重重打击对方的面部或下颏致命要害处(图812), 在其意料之外得手,并将其击伤或击倒在地(图813)。
【技击要领】右手佯攻时的速度要恰到好处,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对方做出反应。缠化其手要 连贯、有力。日字冲拳打击要迅速、准确、凶狠,要充分利用全身的整体合力去重创对方。出拳刹 那,臂部肌肉绝不可紧张,只有在命中目标的瞬间,才将劲力发放出去,这样既可发挥强劲的爆发 力,又可使拳头在击中目标前有转换或变化的余地。
浏览7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