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 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 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 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 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 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能将所得有关 咏春拳起源的种种说法如实介绍,以供大家参考思索。或许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最终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真实可靠的 结论来。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有的说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是 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 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还有的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 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 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 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另有一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 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 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所说的严四。

再一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 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泳春拳,是清 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 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 (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 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 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 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 “泳”。红船 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 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 光大。

也有的说法认为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 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 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 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 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 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 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 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且尽皆言之凿凿,各 自以为真实可信,但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可作权 威立论。若从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现实情况等各方 面仔细推敲,则上述诸说,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

有些言之过简,难以辨真伪。如一尘庵主,说者就只有这 么一句话“咏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连性别 都没有讲清。“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 似应是个男僧;而“庵主”则属于尼姑的专利,则似乎又应是 个女尼。再者,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而五枚师太也是 一个女尼,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也颇有思考余地。可惜 材料缺乏,无以考证。

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据。如五枚师太、 至善禅师,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据当代历 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据清宫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南北 少林皆备受朝廷恩宠礼遇。从顺治直至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 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 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既然 历史真实并非如此,则五枚、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 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 之种种说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难以自圆其说。如说摊手五或是至 善禅师,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 李文茂起义,遭受清政府镇压,连及“琼花官”诸弟子。为了 掩人耳目,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泳春拳或咏春拳。也 就是说,永春拳与泳春拳、咏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 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咏(泳)春拳流传之时,永春拳依旧 公开流传于世,两者并行不悖。难道一部分人因避祸而易名, 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这似乎是说不过去。且今天的永春拳 与泳、咏春拳,虽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有不同的武学内容与 训练系统,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

其他如严咏春这个人的种种传闻,实在也颇有斟酌的余地。若果真有其人,则她生存的年限就很值得考究。若说她是 五枚师太的传人,则她起码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但另有一 说,梁赞曾遵其师黄华宝之命,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深造,苦 学三年,始回广东,那么严咏春当一直活到咸丰、同治年代。 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于五枚,又传艺于梁赞,则她便跨越雍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6个朝代,起码活了 150〜200 岁,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她生活 于哪个朝代,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

总之,上述种种说法,只能给后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 谜底。

咏春拳的起源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 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 欢为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把它传奇化、神话 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 说越玄,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己 说。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贤、帝王将相,总有不平凡 的出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这是咱们中国很有趣 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大概也 是属于这种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

咏春拳起源之谜,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 结。让诸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给人们留下 一定的神秘感,让人们去思索、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 意义的。

在咏春拳的门人中多主张第二种说法,即咏春拳创始于五 枚师太,然后传于严咏春。

笔者目前得到的一种最详细的说法如下:

咏春拳派始祖,为五枚师太。此拳创自女流,外在风格似 婉约娴静,实质却是一套十分讲求技击效能、杀技凌厉的实战拳法。

故事须从火烧少林寺说起。当时清兵人关,大肆杀人放 火,强迫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 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加深了民族矛盾,再加上大汉族主 义的思想,满人统治中国,建立清朝,一时各地汉人反清复明 的情绪高涨,在民间秘密联络组织各种力量和清廷对抗。因 此,朝廷大力剿灭民间的反清复明组织。

一日,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在东岳山脚发现一个小乞丐昏 倒在地,将其收留救人寺内,成为南少林的俗家弟子。这个小 乞丐叫做马宁儿。马宁儿吃得苦,练功没的说,在少林寺的俗 家弟子中武功排名第七。但平时爱偷吃,时常被至善禅师教 训,后来发展到和寺外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做狐群狗党,吃喝 嫖赌无所不会。至善禅师发觉后,按照寺规严厉责罚,告诫 他,若再不改,逐出寺门。马宁儿看苗头不好,偷溜出南少 林,到官府说南少林有反清复明的组织。本来,清朝康、雍年 间,朝廷要彻底消灭反清复明的秘密会社,一听说南少林与反 清复明的组织有关系,便派兵前往剿灭,火烧南少林寺,让名 噪一时的南少林一夜之间化为灰姆。

当时,身在南少林的五枚师太从寺中逃出后隐居于川滇边 境的大凉山白鹤观内修行。闲时习武并收授庵内尼姑为徒。五 枚虽然未如其他男性同伴一样矢志报复,但她仍是耿耿于怀。 然而,令五枚师太最担心的,却是这马宁儿的少林武功。她深 知马宁儿的武功不弱,如今她尚能战胜一般人,只不过是靠自 己多年苦练积累的功力,但难保年纪老迈或人家身手精进时还 是他们的对手,尤其要打败内力雄浑、身材健硕如马宁儿这样

的男性,女性要吃亏得多。五枚认为,唯一的方法便是思量一 种更奇妙的功夫。她心目中理想的新功夫,最好能处处针对原 有少林拳技的弱点,却又适合女性。

五枚师太常往来于群山秀水之间,偶然看到一场别开生面 的打斗,激发灵感,因而悟化出一套长于打斗的拳技,创出这 套崭新而实用的拳术。打斗双方并非人类,而是两种动物—— 一只伺机待发的鹤及一只寻隙偷袭的蛇。也有人说五枚师太是 因为目睹“蛇鹤争斗”才创出咏春拳术来的。

在广东省有一户姓严的人家,户主严二,曾是少林俗家弟 子,但渊源不深。严二妻子早逝,只遗下一个女儿,取名“咏 春”。严咏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许配予福建盐商梁博俦。但不 久严二因事被人诬告,为避官府通缉,唯有携咏春远走他乡。 逃至人地生疏的川滇边区大凉山脚,严氏父女才觉松一口气, 于是安顿下来,开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严氏父女 因豆腐做得好,连居于山上的五枚师太也常常下山来购买,由 此,渐渐变得熟悉起来。

不料,此地一名黄姓土豪经常上门欺负严氏父女,他贪念 严咏春的姿色,派人来强行说亲,并要挟他们说,如不定期过 门,将会对他们不利!此事被经常来买豆腐的五枚师太得知 后,五枚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油然而生。但由于自己的秘密身 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只好带走了严咏春,并让严父极力 拖延婚事。

严咏春从五枚师太处学艺归来后同意嫁给黄姓土豪。不过 严咏春提出了一个条件:若要娶她,除非将她打败!令周围的 人大感诧异,都为她担心。黄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学过三两招 式,同乡人都畏惧他的身手,无人敢跟他较量。如今漂亮而体 态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这个“荒唐”的条件,他真想乐得掩口大笑。可惜“荒唐”的并非严咏春的条件,而是比武结果—— 壮硕如牛的大汉,竟然被娇小玲珑的小姑娘三两下击倒在地。 当着众多围观者的面,黄姓土豪无话可说,只得答应从此不再 骚扰严氏父女两人。也算这土豪守信,据说从此再无事发生。

严咏春较技后,继续跟随五枚苦练这套“可战胜强敌”的 新创拳术,至技成为止。五枚随后云游四方,在临行前交代咏 春将这套拳技好好练习,并“严守宗风”,切勿随便外传。后 来,咏春做到了这一点,她并没有将这套“武技”外传,只不 过传给了自己的丈夫梁博俦!

严咏春的父亲严二去世后,严咏春与丈夫梁博俦移居广东 粤北南雄县,并将咏春拳法传授给梁博祷,因此其夫尽得咏春 之所传。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以后严咏春病故,梁博俦就在 南雄县设馆授拳。为怀念爱妻之恩,梁博俦遂将五枚拳改称为 “咏春拳”。也就是说,咏春拳创于五枚,命名始于梁博俦。

佛山粤剧红船的琼花会馆中,几位梨园弟子黄华宝、陆锦 (大花面锦)、高佬忠等随红船戏班上南雄演戏。酷爱粤剧的梁 博俦每当戏班上演必前往捧场。黄华宝主演的关云长忠肝义 胆、大花面锦的张飞扮相武风凛凛、高佬忠的刘备义薄云天, 感动了台下的梁博俦,萌生与三人结交之意,一回生几回熟, 再经有心人撮合,梁博俦与黄华宝、大花面锦、高佬忠一见如 故,博俦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 二娣等饮酒论技。博俦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 点半棍。以后梁博俦更将黄华宝、大花面锦、高佬忠收为人室 弟子。由于梁博俦无子女无牵挂,毅然随红船戏班南下,定居 于广州。在梁博俦随红船漂流期间,黄华宝他们更日夕钻研, 苦心练习,不两年已尽得咏春拳奥秘了。梁兰桂、黄华宝及梁 二婵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此时的咏春拳功技系列的拳、棍、刀、桩功法已療完善。

浏览3,9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