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黄华宝将咏春拳技传授给戏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 技后又将拳技传给鹤山县古劳乡人士梁赞。在黄华宝五十寿辰 之际,梁二娣携徒梁赞前往祝寿,梁赞因此结识黄华宝。黄华 宝对梁赞赏识之余,更将梁赞作为关门弟子纳于门下。

梁赞(1826—1901),原名梁德荣,广东鹤山古劳人,只 是世居佛山。是中国晚清著名武术家,人称“咏春拳王”。

梁赞父亲在佛山筷子街赞生堂经营中医药材及跌打医馆, 精通岐黄医术。梁少年时便喜爱习武。其父曾广聘名师为他传 授武功,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丧父后,梁赞开始在店 中行医,深为病家称道,人们惯称他为“佛山赞先生”。18岁 时,梁赞先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南少林拳术。后梁二娣将 梁赞引荐到亦师亦友之黄华宝门下。黄华宝亦是古劳人,与赞 是同乡。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 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1870—1890年 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然而,梁赞并 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 门弟子,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能得其 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仅陈华顺公一人而矣。梁赞 六十多岁后,两个儿子梁壁、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 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 堂。梁赞退休后返回古劳。

据说梁赞返回古劳之后,闲来亦有授拳于乡间小孩。

咏春拳自梁赞先祖传人佛山至今一百多年,造就了大批武 术英才。历代传人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播下了咏春拳的种子, 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使咏春拳这一古老拳种盛名于世界武林。 近年,海内外不少咏春拳爱好者到佛山“寻根”,寻找名师们 的遗迹,追寻咏春拳的真谛……过去,史书记载拳师事迹甚 少,以下的人物介绍,是根据有关资料和走访名师后人综合整 理而成。

陈华顺(1849—1913),享寿64岁。顺德杏坛东马宁人, 顺德出生,后居佛山,以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身材高 大,臂力惊人。因华公之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 道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 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赞先生学习咏春拳。赞先生去世后, 华公(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 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 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因 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 贵家公子,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 流传。华公于1901—1907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而能得 华公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其子陈汝锦及封门 弟子叶问。1913年陈华顺中风病逝。

吴仲素(188? —195?)。其父于佛山开设缸瓦店,家境颇 为富有。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 并经常在经济上资助陈。随后(1901年后)吴父将缸瓦店交 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仲素兄小鲁一同托于陈华顺。为答谢 吴父,陈华顺在照料二人的同时亦不惜将本门功夫悉心尽传, 此二人便成为陈华顺两名首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此

后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 成,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之人,并代师授拳于小师弟叶问。民 国初年,吴仲素在古路头街开设武馆,投其门下多是富家子 弟,如合记盲公饼东何兆初,跌打名医李寿彭,“大益”五金 店东张升若,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当 时佛山名重一时的“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也常到其 武馆受其点拨以及切磋拳技。吴仲素生平喜广交武术界的朋 友,为朋友挥金如土,义气甚重。晚年逝前数年,生活已是相 当拮据,幸得众多门徒合力资助维持,得以颐养天年。

陈汝棉(1884—1942),出生于佛山,顺德籍。8岁时始 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 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 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因拳法出自其父, 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新、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 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曰 “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称道, 时人称“两广陈汝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 58岁。

阮奇山(1887—1956),世居佛山朝观里,其父阮宠明是 民国初年永安路从事化工颜料业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 称“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顽纵不羁,酷爱武术,其父不惜以 重金,先后礼聘咏春武术名家郭宝全、冯少青为其兄长阮济云 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数载勤奋,技乃大成。尤以被后人称 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为大,他天资聪颖,在研习拳 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 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生年仅 传技于挚友张保爱徒岑能及记名弟子黄精。其传人在世界各地 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脉为数不少。1956年阮病 逝于广州,享年69岁。

姚才(1890 —1956),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 世家弟子。其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 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 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 术,拜阮济云门下学咏春拳,在师父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 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越南)传授咏春拳,他 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到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 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宝全曾二 度到佛山,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满、姚锡、霍超、林 瑞波、吴日明等。

叶问(1892—1972),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叶家为佛山 望族。叶问幼时天资聪颖,然体弱多病,当年佛山咏春拳宗师 梁赞的弟子陈华顺(找钱华)租用叶问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 因年幼体弱,便有幸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 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 助,常与叶问过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 进。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 及其子汝锦。1913年陈华顺中风病逝。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 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15。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 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 生之子梁壁,并随梁壁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 进。1949年,57岁的叶问离开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后二十多 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饭店职工总工会、九龙汝州街、李郑屋 村、通菜街等地设馆授徒。叶问在社会上和武术界很有威望, 跟其习武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1971年, 叶问弟子成立了“咏春体育会”,集教授、研究、交流咏春拳 术为一体,并以此为中心,将咏春的种子传播至世界。经二十 余年的苦心经营,叶氏门下高徒辈出,特别是凭着非凡的中国 功夫扬威世界的李小龙。

张保(1899—1956),原籍四会邓村,世居佛山。早年曾 师从中山县一出家人习武,后随佛山咏春拳师韦玉笙习拳兼学 跌打正骨术。张保从业于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任点心师傅兼 茶居行“会义”馆武术教头,常在“会义”馆、先锋古道“洪 圣庙”及居家中传授咏春拳技。张与阮奇山为挚友,二人每有 闲暇便切磋拳术,技艺日臻神化,成为一代名师。在众多的弟 子中,得意门徒有岑能、黄吉泉、梁德源等。1956年张保因 病逝世。

黎叶篪(1901 —1968),原籍南海小塘,父辈落籍佛山。 其父亲在佛山经营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财颇丰,宅第在 朝阳街。黎自幼体弱,早期曾师从陆兰官学艺,13岁拜陈华 顺之徒雷汝济学咏春拳以防身强身,又随师学习跌打医术。经 三十多年刻苦练习,拳技日渐精湛,40岁开始授徒,门徒有 劳华、劳煊、扬德、许三珠、霍润芝等。黎为人宽厚,武德纯 良,过去学咏春拳者大多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为搬 运、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从不收分文;他善 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购买出境均不允,并于 1956年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珍贵文物3件;新中国成立后 在市二运公司工作期间,看到搬运工人常扭伤手脚,他献出雷 汝济秘传跌打药方,并自制“刀伤散”散发给南海小塘故乡的 农民兄弟;土改前夕,将南庄田亩产业悉数献出。

招就(1902—1968),南海县朗边乡人,富家弟子。少年 在西便巷师从咏春拳名师陈汝棉习拳,抗日战争后在筷子里 “众义”馆任主教,后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设馆授徒,两地门徒 计有一百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区康、招允、梁日星、朱国 现等。招就平生痴爱习武,由于生活无忧,全部精力、时间皆 用于练武授徒,除潜心研习咏春拳、刀、棍、桩法外,还熟习 五节鞭、七节鞭、齐眉棍、单刀、双锏等多种器械。一次在中 山八区演示棍法,铁棍重达70斤,而招就舞来出神人化,呼 呼生风,令在场观

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百多 位渔民、农民观众随即拜其为师,一时传为佳话。招就1968 年病逝于佛山。

彭南(1911—1995),祖籍花县,世居佛山,因右脸有巴 掌大黑痣,人称“黑面南”。13岁习武,跟从的师父有甘珠、 梁世苏、伍文龙等。36岁时随咏春名师招就习技,后又虚心 请教于咏春拳师黎叶篪,并尽得其真传。其精湛的武艺在珠江 三角洲一带享有声誉。晚年热心于佛山的精武事业,积极参与 对佛山武术的挖掘,整理出咏春拳的拳谱、木人桩谱等,为后 人留下珍贵的武术资料。1994年荣获“广东武林百杰”称号, 门徒有彭树松、彭树藻、陈树藤、邱隆兴、伦伙、韩广玖、 甘家康等。

岑能(1926 —2002),出生于秘鲁,5岁时其父在秘鲁病 逝后,应祖母之命返回故乡南海深村乡仁和村。12岁时家道 中落,经人介绍到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当杂工,因工作勤快, 深得点心师傅、咏春拳师张保器重并收其为徒弟,授以咏春拳 技,又推荐岑随韦玉竹学习医术。岑习武刻苦,悟性颇高,为 张保挚友阮奇山所赏识,张保力荐岑能于阮门下,阮将自身武 技悉数尽传。岑能将二位师父长处融为一体,年纪虽轻,然武 功精湛,18岁时在深村乡已是名声大噪。1948年因生活所需 到广州谋生,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主教多年,桃李甚

多。其医馆主治跌打伤科,因医术高明每能妙手回春。1984 年代表省体委参加全国民间武术汇演表演咏春木人桩,名扬 京华,饮誉神州,国内外前来求学者极一时之盛。1989年岑 能在广州成立“岑能咏春拳会”,如今,广州地区习此拳者数 万人,岑能生前也常年应邀到美国、澳洲、秘鲁等地授课、 授拳。

李小龙(1940—1973),祖籍佛山。原名振藩,粤剧名家 李海泉之子。幼年因体弱而拜名师叶问习咏春拳术,18岁往 美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 武术。期间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击精华,创截拳道。1971 年返港从事影视业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中国功夫 片,从此中国武术名扬世界。其本人也被誉为“功夫之王”, 他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1973 年在港突然逝世,年仅33岁。

如今,咏春拳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拳 种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咏春拳馆,世 界上有数百万人在学习咏春拳,每年都有数十万咏春拳爱好者 前往香港、佛山参观寻祖,探求咏春之真谙。

浏览9,6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